□禹王庙的变迁(五)
我们夏县有个禹王村,禹王村有个禹王庙,禹王庙位于小城的东南角,建在一个方形的夯土台上,台高九米,南北长七十米,东西长六十五米。
汉文帝时就建有禹王庙。宫殿楼阁,雕梁画栋,碑谒林立,高大宏伟,气宇轩昂,别具一格,蔚为壮观。正殿前悬挂着一块大匾,上写“文命阁”三个大字,殿内供奉有大禹神像,两边供奉着皋陶、后稷、伯益、契四大功臣雕像,台后有涂山氏娘娘殿。前面献庭上写着“胼胝山川”四个大字,左有启祠,右有少康祠,庙前大门上有“万福来朝”四个大字。台下有东华门,西华门,有左右走廊四十八间,前有唱戏大舞台,广场十亩大,周围还有莲池五亩。远望禹王庙气势轩昂,孤台高耸,晨雾缭绕,野色弥蒙。台上居高临下,似在空中一样,楼阁相连,设计完美。进入大殿,大禹塑像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则有心旷神怡,如临仙境之感觉;步入台下则有高低错落气势辉煌风气完美,气脉灵通之联想。庙上庙下浑然一在体,远景空蒙,近景诱人。后来,一场大火一直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禹王庙化为灰烬,雄伟的禹王庙从此变成了禹庙土圪塔。大禹自古以来,就被世人尊敬为勤劳勇敢的楷模,无私奉献的楷模,不怕千难万险的楷模。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可以说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小学生课本上是这样讲的:一天,禹接受舜王重点治洪工程的旨令时,正好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听到孩子哇哇的哭声。可是时间紧迫,没有工夫到家里去看。别人都叫他回家看看,他说:“时间宝贵啊。即使短短一寸光阴,也必须爱惜,争取利用。”又一次,涂山女在青台上,明明见大禹带着一群人向这边来了,心里非常高兴,赶忙回家,做饭炒菜,准备接待久未回家的丈夫。饭菜做熟了,又放凉了,还不见回来。便又探望,却连丈夫的影子也不见。又上青台瞭望,听旁人说,才知道禹只是路过,看样子好象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急急慌慌地又走了。又有一次,正值汛期,大禹查看黄河水情路过家乡,随行的人叫他回去看看家人,他也同意,乘马欲去。正在这时,有一报差拦住马头,报告黄河下游河堤决口,泛滥成灾。大禹闻讯一惊,调转马头又急忙到那里察看治理去了。
这就是几千年来传颂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清同治十三年(1874),新任河东道台杨宝臣夜宿茅津渡口。晚上,他梦见一白发老翁说:“我姓夏,因为房屋破烂,不蔽风霜,冬天寒冷,实难忍受。”梦醒后杨道台寻思,老翁姓夏,怕是夏县禹庙的神灵吧?为了把这个梦弄个究竟,他决定先不去河东道上任,天明后就直奔离夏县城不远的禹王城的禹庙去察看。一见庙里的禹王像和他梦中见到的白发老翁一模一样,恍然大悟道:“就是他给我托的梦。”
于是就把禹庙上下和四周细细看了一遍,记在心里,上任后将实情呈报同治皇帝,恳请修复。后经批准,拨款募资动工修葺,使禹庙得到修复。
搜集整理:史有贵谢一民
-全文完-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