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夏县与大禹的故事(一)谢一民

发表于-2007年10月30日 清晨5:12评论-3条

□夏县与大禹的故事(一)

夏县,为什么叫“夏”,就是因为大禹在此建过都,所以起名叫“夏”;夏县,为什么叫“夏”,就是因为是夏朝的遗址,所以起名叫“夏。”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华夏族首领,建都安邑(夏县),以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传说,帝尧时,先是天下连年大旱,后是天下连年大涝,洪水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横行,五谷不登,民无所定,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视洪水为无法抵御的大灾大害。因此,治水成了国家头等大事。帝尧命鲧治水,九年未果。帝舜继位后,仍见洪水照旧恣行,大怒,把鲧处死在羽山(今山东郯城),又派其子禹治水。禹,名文命,字密,又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西夷人,为夏后氏部落的首领。

禹受命时,刚娶涂山女,婚后第四天就辞别爱妻涂山氏,奉命前往治水,带领助手实地考察、勘测。禹受命治理洪水时,虽然知道父亲的堵塞之法不对症,但起初心里总是想不出好注意。禹在察看洪灾寻觅治理洪水的对策时,巡视到南岳衡山时还没有想出好办法,就决定杀掉自己的坐骑白马以祭天地,表示自己的治水决心。祭祀后的当天晚上,梦见一位白发老人要他只身去白云山后取书,书中有法。第二天一早,他只身前往,走到一个大盘石前,只见盘石突然崩裂,喷出一卷《金简玉书》,他忙接过,只见崩裂的盘石又恢复原状,他便坐在石上仔细看过,一一记在心里。从此,禹根据书中指点,完成了治水大业,地平天成。汉司马迁《史记》述:“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十三年治水期间,禹以身为法度,薄衣服,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左手持准绳,右手持规矩,一段一段测量,一笔一笔绘制导水蓝图。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水患终于被禹治服了。帝舜为他开庆功会,给禹颁赐玄圭(用黑色的玉石琢磨而成的上尖下方的玉器),任禹为司空(专管水利方面的事情)。从此时起,人们敬称他为“大禹”、“神禹。”数年后,帝舜把帝位禅让于禹。禹晚年东巡时死在会稽,后夏人南迁,为今日浙江绍兴的会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巡浙江时“上会稽,祭大禹。”汉司马迁《史记•大史公自述》中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相传舜有四目四耳,禹有九手九足,治水时手足交换使用不知疲倦,其实大禹是以九州人手为手,九州人足为足而治理洪水,并不是说大禹真有九手九足。

大禹治水后,威望大大提高,受到天下人民的拥戴,舜退位时,将大酋长的位置禅让于他。大酋长有权祭天、巡狩、处罚有罪的酋长,率众攻打敌对部落。他禅位后实行善政养民,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继续保持着以前治水时的朴素作风,更加博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洪水过后,他组织人们恢复生产,建设家园,使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相传大禹法术很高,能战胜一切妖魔鬼怪。为了扩大疆域范围,他不怕长江天险,打败了长江以南的苗、黎各族。为了防止苗、黎各族再度北上进入黄河流域,他把都城从阳翟(河南)西迁到黄河以北的安邑(禹王城)。夏朝禹域的范围主要是黄河流域,北至碣石,西到流沙,南到衡山,东抵勃海。为了便于管理,大禹把疆域分为九州,也就是九个行政区域,即冀州、豫州、青州、徐州、扬州、兖州、荆州、梁州、雍州。九州的形成,也就为中华民族最初的雏形。

大禹的生活很简朴,孔子曰,禹不讲究饮食,却讲究祭鬼神;不讲究衣服,却讲究礼朋礼冠;不讲究房屋,却讲究沟洫水利。《通史》载,大禹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发明了冶炼技术,已能用铜做工具、兵器,代替了原始的石斧、石刀等落后工具。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劳动有了剩余,社会上逐步最初显现出私有阶级,形成了奴隶社会。《通史》载,城是阶级社会开始的标志,大禹恰恰是造城的创始人。

禹在位八年,时间不长,但却是古帝中最受崇拜的一人。

搜集整理:史有贵谢一民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奔月
文章评论共[3]个
醒竹!-评论

小雨来学习了!谢叔叔好!
  【谢一民 回复】:我这很多文章都是十多年最长的有26年前写的,就是想以后写回忆录.不敢不敢,向你们年轻人学习! [2007-10-30 20:11:24]
  【别离别泣蓉城雨 回复】:叔叔谦虚了!您这是宝刀未老啊!小雨是仰慕得很啊!
深厚的文字功底着实让小雨折服!我会常常来打扰叔叔的! [2007-10-30 20:27:56]at:2007年10月30日 晚上7:57

西蜀第一风流才子-评论

史学功底深厚,佩服佩服!定当学习。

  【谢一民 回复】:多谢鼓励了! [2007-11-12 4:13:41]at:2007年10月31日 早上8:34

林馨儿-评论

学习
  【谢一民 回复】:相互学习! [2007-11-12 4:15:05]at:2007年11月11日 晚上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