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使人迷失,爱使人坦然。
一
尽管历来对爱和欲望有过不少的定义和意象。但是很未能说尽很多问题。经过反复的思考暂且先引用西方的一个定义来说明一下:
爱是给予,而欲望是索取!这是西方二元论的观念中得出的一组相反的意象。爱是一种绝对的无私,而欲望恰恰相反,是一种永恒的自私。
记得在一次和一位教授讨论这一话题时,他也是沿用了这样一个即传统又公认的意象。他说:爱是绝对无私的,比如当你爱上一个人,你会不顾一切的为她付出,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我承认当爱上一个人时会付出一切包括我的生命,大是那不还是为了最后得到她吗?
眨眼能够一来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是西方二元论定义的那样的——爱是给予、是无私的;而欲望是索取、是自私的。那爱一个人会让他茶不思饭不想,最后是得永远她,否则便悲痛、发疯。在最后无奈的失去的时候甚至变态,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这爱怎么变成了索取了呢?怎么便成了自私了呢?按照这样的观念下去——那“我爱你”就应当说成“我欲望你”才对。在你付出所有一切却仍然没有回报的情况下,你会精神颓废、万念具灰;可在你得到了一点回报,你便会神情气爽,满目金光。这难道不是她的回报满足了你的欲望填充了你的心灵的虚空?这能说明爱是无私的是给予的而不是自私的索取的吗?显然是恰恰相反了!
让我们来仔细的看一下下面这样一句话——“我爱你爱的快疯了,难道你就一点都不爱我吗?我求求你给我一点爱吧!”你注意到没有,这句话中的四个“爱”有什么区别?首先,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爱”都是动词;而第四个则是名词。虽然词性不同,但是这和问题几乎是不着边的。再看看:“我爱你爱的快发疯了”——这句中的两个“爱”都是“欲望”的替身,是自私的,索取的。其实应当说成——“我欲望你欲望得快发疯了。”而—:“难道你就一点都不爱我吗?求求你给我一点爱吧!”——这句话中的第二人“爱”的词性虽然不同,但是两个的意象是一样的。是给予、无私的。是说话人欲望的对象、欲望的目标。他希望对方也爱他,给他爱。这里的爱是给予和他自己想得到的自私的爱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如果我们前面引用的西方对爱和欲望的定义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中前两个的“爱”是“欲望”的替身。而如果那定义和值得怀疑的话,那后面两个词是替代品。但绝对不是欲望的替代品。在其意象中已经早被偷梁换柱了。
我们暂且乐观的承认那定义来继续讨论一些问题吧。
在情场上失意也就是爱的失败后,你会一蹶不振。以为你的欲望没办法得到满足。在无法满足的悲痛中迷失自我。
关键还在于欲望这个词本人们称作是丑陋的、邪恶的、不堪入木的。其实并不然。欲望仅仅是人的本能体现。而人的本能的冲动和渴望也并无任何坏处。至于让其产生邪恶的意思那完全是人的自私(这里的自私和前面的自私不一样)捣的鬼。在人们欲望冲突的情况下——要么是你死我活、你活我死的斗争。要么是共同达成一个“协议”(这就是最原始的合同)。遵守那协议的就没事而不遵守的那就被惩罚。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当中的观念——遵守的就是好的,而不遵守的就是坏的。同样欲望、冲动就是不好、邪恶的。在与此同时便产生了一种与被冠之以邪恶的欲望相反的意象——爱。然而这时候这个爱则是用压制自己的本能欲望来遵守协议的。到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从原来的协议渐渐得成为一种公众性的法则。到成熟为一种道德的时候——爱就是最具有道德的表象。也是一个人“摆脱本能”最具有文化的进化的表现。在文明发展到高峰时,甚至从以往的“情爱”发展到“博爱”。
“博爱”其实也是一种宗教。它压制着每个人内心纯真的yu火来使世界趋向死国的平静。在这时——爱便成了欲望的苦行僧。其实和阉割来消除自己的欲望一样,爱是用“死”来换得宁静;用苦行僧的生活来消除自己本能所表现出来被称之为邪恶的欲望,把自己推进坟墓来解决在典论、现实压迫下无法实现欲望的痛苦。这样一来,社会的典论还给了爱的人一个宁静的躯壳。这样使得他们表现出坦然。在这样一种不会造成对别人的伤害的死亡的爱的基础上又加以关心爱护等意象。而最后表面上表现出来的给予和无私,其实其本质是无奈、无能。
总结:人的本能使人有了欲望。而在欲望冲突的情况下便有了协议。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成为道德、一种典论。这个时候在欲望冲突时产生的协议的基础上爱的成熟。而爱恰恰是欲望的苦行僧却被冠之于绝对的道德。在典论也现实的压迫下——欲望使人迷失,而爱使人坦然。
-全文完-
▷ 进入戴云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