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娘娘的故事(六)
夏县志上记载着西阴文化也见证了嫘祖养蚕事存在
《夏县志》上对西阴文化的有关记载有多处,我们摘录如下,目的也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嫘祖文化在炎黄文化中的影响和重要地位。
1、西阴遗址。位于县城北12·5公里的西阴村东北面土岭上。东西长560米,南北宽800米。1926年10月北京清华大学研究院李济博士在此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60箱陶、石、骨器等遗物,其中有半个蚕茧。经考证,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考古专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说:“如果西阴村的半个蚕茧鉴定不误,那更使人联想到嫘祖发明了养蚕的故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县志》卷二十三文物胜地第389页)
2、嫘祖施教。据《纲鉴•易知录》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元帝妃,始教民育蚕。”嫘祖是本县第一位施教者。大禹建都禹王城。夏时禹王城西就有教育机构“痒”,请长辈任教,青年受业。启继位,又增设“序”、“校”。《礼纪•王制》篇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痒,养庶老于下痒,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序老于西序。”(《夏县志》卷第二十五教育第423页)
3、女子蚕桑传习所。民国9年(1920),创办女子蚕桑传习所,教员1人,招学生16人。(《夏县志》卷第二十五教育434页)
4、嫘祖养蚕……相传很早以前,夏县西阴村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嫘祖。母亲早亡,父亲常年出征在外,家里只留下她一匹小白马。“每逢佳节倍思亲。”嫘祖想念父亲,一到过年过节,就抚摸着小白马诉说忧愁。这年中秋晚上,邻家传来了团圆的笑声,嫘祖不由地流出悲伤的泪。这时,站在身旁的小白马突然掉过头来,轻轻地舔着她脸上的泪痕。嫘祖为之一动,用手抚起马头说:“马儿呀,马儿,你要真懂人情,就到军中接爹爹回家。那时我就和你成亲。”不料,嫘祖话音刚落,小白马一声呼叫,冲出了家门。小白马跑啊跑,一夜间就跑到了军营,来到了嫘祖爹爹的面前。它又蹦又跳,头朝家的方向一声比一声悲哀的直叫。嫘祖的爹爹想到可能是家里出了什么大事,急忘跨上小白马连夜赶回家。
第二天天明,父女相见,万分欢喜,却冷落了站在一旁的小白马。这时,小白马嚎叫起来。嫘祖忙拿出最好的饲料倒进槽里。可是小白马不吃,仍然冲着嫘祖叫个不停。爹爹觉得奇怪,即问:“小白马怎么了?”这时,嫘祖恍然醒悟,可能是小白马要兑现同它成亲的诺言。嫘祖将此告诉了爹爹。爹爹听后大怒:“人畜怎能成亲!”拉弓搭箭,便将小白马射死了。同时将马皮肃下,扔到屋外。
爹爹走后,嫘祖又羞又悔,跪在马皮前伤心的说:“马儿啊,马儿,怨我不义,害了你的性命,今番不能如愿,来世一定报答。”
这时邻居雪花姑娘来找嫘祖玩耍。见她跪在马皮前说话,觉得可笑。便刨根问底,嫘祖不得不说了实话。雪花听后好恼,便用脚直踏马皮:“好你个畜牲,真不知羞耻,还想和我嫘祖姐姐成亲……”雪花的话还没说完,忽然平地掀起一股狂风,雪花姑娘被马皮紧紧裹住,腾空而起,飘扬远去。
嫘祖一阵惊慌,急朝马皮追去。追啊,追啊,追到了一片桑林里。这时,嫘祖已是浑身酸痛,四肢无力,倒在一棵桑树下便睡着了。当她睁开眼时,那裹着雪花姑娘的马皮竟在身边一棵桑树的树杈上。她急忙起身大喊:“雪花,雪花!”随着喊声,马皮渐渐缩成了大拇指般的一个小白团,紧粘在树杈上。嫘祖怎么也取不下来,便天天来看望,以寄思念之情。几天后,小白团里飞出了一个美丽的小白蛾,酷似雪花姑娘。又过几天,小白蛾落地死了。嫘祖姑娘以为树上有什么虫伤害了它,认真寻找起来。结果发现了桑树叶上粘着许多小黑点,它们开始吃桑叶,慢慢地长大,身体也由黑变白。它们的头就像小白马,只是少了两只耳朵。洁白发这的身体和雪花姑娘几乎一模一样。
“啊!是她,是它,是她们的后代!”嫘祖把这些小白虫一条条收回家中,放进竹筐,用桑叶饲养起来。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白虫渐渐长大,吐出了缕缕青丝,结成蚕茧。嫘祖深知小白马和雪花姑娘死得很“惨”,就给这个象征它们后代的小白虫取名为“蚕”,把它吐的白丝称为“蚕丝”。
一年,为了庆贺黄帝打败蚩尤,各地纷纷送宝物进贡。嫘祖进贡的蚕丝被黄帝相中。他手捧洁白的蚕丝,望着如花似玉的嫘祖,遂生爱慕之情。嫘祖爹爹十分高兴,当场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嫘祖成了皇后。
从此,中国的养蚕事业在黄帝的旨意下,发展到了全国。嫘祖的故乡——夏县西阴村,就是植桑养蚕的发源地。
(《夏县志》卷三十一传说奇闻第509页)
5、有关记载(以下系《夏县志》大事记第641—645页)
※1956年,崔家河一带发现有明显的大小灰坑40余处,有各种彩陶片,还出土了石犁、石斧、石杵、陶钵等多种器物。其地质时代属于公元前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期。以上这些出土物和裸露在地面上的灰坑,则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当时在这里生活内容是很丰富的。20年代在西阴村一带发现有人类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称:“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东西约560公尺,南北约800公尺,面积很不小。遗址中有长方形土坑,四面有壁,像个小屋。许多小屋相互接连形成一个村落。如果当时居民不是从事农业,不可能有这种相当巩固的定居生活。”(《中国通史简编》第1编84页)。这段记载说明了公元前6000年前,先民们已经开始从事了农业,并且也有了群居式的定居生活。另外,范文澜在记述这一时期的情况时写到:“陶器、陶片发现最多,西阴村遗址发见的多至数万片,制造技术和纹饰,一般说是很精美的。西阴村和大赍店(河南浚县)遗址都有纺轮,骨针、骨锥各遗址都有,足见纺织与缝纫已是一种普遍的手工业。”(《中国通史简编》第1编85页)这证明,公元前6000多年以前,我们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纺织与缝纫的技术了,而且也有了一定的手工业。
※1926年10月,西阴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半个经人工割裂的蚕茧(李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载《清华研究院丛书》)。据科学家测定,这一蚕茧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这说明我国的植桑养蚕业,早在公元前5000多年前已经存在了。西阴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目前世界上一些蚕桑学者研究蚕桑时间,都是以西阴出土的蚕茧标本的资料为其依据。
※据《中国建筑史》载:在传说中的夏都安邑(今夏县)附近,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它的城墙呈边长10040米的正方形,是用夯土筑成的。据测定,其建筑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属于新石器时代。这一发现,证明了我们的先民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普遍的使用工具,将疏松土壤打坚密的硬土来建筑洞穴居室。这也是当时的河东地区,乃至全国用夯土技术筑居室的先导,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和大规模夯土遗址的实例。(《山西公路交通史第19页》)
※嫘祖是我国历史传说中西陵之女,黄帝之妻。“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史记•五帝本纪》。传说中她出生于今夏县西阴一带,在这个地方,发明了养蚕制丝方法,后得轩辕黄帝的欢心,便娶她做了正妃。从此,嫘祖的故乡——夏县西阴,就成了我国历史上植桑养蚕的发源地。
※尧建都于安邑。尧为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他死后,即由舜继位。《安邑县志•沿革》引《帝王世纪》及《通典》记载:“安邑为尧旧都。”从史记记载和传说的情况来看,尧是先建都安邑,再迁都蒲坂,而后再都平阳。
※禹凿龙门并建都安邑。禹为舜的继任人,姒姓,名文命。相传为古代部落的首领。尧帝时,洪水泛滥成灾,命禹治水。禹为治平洪水,在外奔波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鉴于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开沟理渠,疏通河道,平息水洪,灌溉农田。由于禹治洪水有功,被定为舜的继承人。禹继帝位后,相传将都定建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城西北8公里处)。《帝王世纪》有“禹都安邑”的记载。禹在位时,指定伯益为继任人,禹死后,其子启篡位。原始公社制结束,我国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的夏王朝。传子嗣位也从此开始,我国历史也即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化为奴隶制国家君主制。
※启建都安邑(今夏县西20华里处)。“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安邑”(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1编102页)。夏在我国历史上首先具备雏形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1974至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夏县城东北20余公里的东下冯村青龙河两岸,发现了一处夏代文化遗址,即东下冯遗址。该遗址分东、中、西、北四个区域,面积为25万平方米。据测定,该遗址的形成时间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遗址遗存有:窑洞式居住址,灰坑、水井、陶窑、墓葬、石器、骨器、陶器、铜器,还有原始青瓷片、石灰等……窑洞式居住址及其水井等物的发现,证明了这里当时是河东先民们理想的居住之地;灰坑及石灰的发现,证明了当时石灰的烧制和使用已经十分普遍;铜器、陶器的发现,证明了当时人们已开始有冶炼铜的技术和制陶的技术。
※“夏孔甲八年九月,采牛首山之铁造剑,即温泉山也。”(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孔甲,即夏朝临近末年的一位帝王,牛首山即温泉山,在今夏县境内东温峪一带。这一记载说明了,远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王朝末期,本境内就有冶炼技术,并能用冶铁以造剑。殷商时代,在夏县东下冯建有一座城,此城全貌不清,经探明形式可能为圆角方形,南墙长400米,墙宽约8米,残高1·8米。
※晋穆侯与周宜王军队联合起攻打条戎而失败(条戎人所居之地,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北约30里的鸣条岗一带)。另据《晋国史纲要》第249页记载:“条戎活动之地在今山西绛县、夏县、平陆、永济间的中条山一带。”
※晋文公元年春,晋文公封邑命爵,奖赏有功之臣,众从臣各有所得,但独不见给介子推行赏。介子推,今夏县裴介镇,是随从晋文公流亡在外多年从臣。在文公困厄之时,割股肉为文公充饥。晋文公即位后,他不愿与晋文公左右那些利禄之徒为伍,悄然隐退,隐居绵山。晋文公四处寻找,才发现他已背母去了绵山,但介子推拒不出山受封,结果被焚而亡。晋文公悔恨交加,遂改绵山为介山,以悼念介子推的忠节。是年,魏徒治于霍(今霍县以西之),后又治安邑。
※战国初期,今运城地区境属于晋。公元前403,韩、赵、魏三分晋地后,本县境属魏的邑地。公元前446年周定王二十三年,魏斯治魏,以贤明而闻名于诸侯,都安邑,称魏文侯。公元前399年周安王六年,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魏斯(即魏文侯)卒。
魏文侯在魏家的封地河东一带建立了魏国,都城在安邑(今夏县西北)。他曾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貌为邺令,奖盛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公元前385年魏武侯十一年,筑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城。当时的安邑城,系魏国国都(今遗址尚存),为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魏国从安邑迁都到大梁。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秦夺得魏的主要都邑安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始皇以武力灭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以后统一了中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时今山西境内有五郡,其中有河东郡,治所安邑(今夏县西)。公元前204年汉王三年,魏王豹,姬姓,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先祖以封地魏姓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117汉元狩六年,汉武帝时右内史义纵死(故里在今夏县北)。公元103年汉太初二年春三月,汉帝携带官员随从巡视河东,到夏四月,又下诏:“联用事介山,祭后土,皆有光应。其赦汾阳、安邑殊死下。”
公元2年汉元始二年,河东郡时辖24个县。郡治所在安邑。公元25年汉光武建武元年正月,刘秀部大将邓禹率军至箕关,击败河东都尉,北上进围河东首府安邑(今属山西夏县)。十二月,刘玄部将王匡、胡殷、成丹等在陕西向刘秀所遗尚书宗广投降,宗广押王匡等东返,至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王匡等企图逃亡,结果全被宗广所杀。公元195年兴平二年,汉献帝逃离战乱中的长安东行,几经辗转和危难,才由河南陕县北渡黄河进入河东,摆脱了乱兵的追杀。汉献帝等在此决定暂定都安邑,重建中央政权机构,以便迅速控制全国动乱局面。然后,乘车北上,移驾安邑。汉献帝在安邑正位后,不仅,安邑城中便车水马龙,冠盖拥道,宴饮连日……寂寞已久的禹王城又呈一派帝都景象。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正月,汉献帝在安邑交祀,改元建安,大赦天下。七月,汉献帝及百官离开安邑赴洛阳。安邑作为临时都城前后共半年有余。
-全文完-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