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琼谣奶奶曾因一本《窗外》而风靡一时,从此令多少的少男少女做起了“一帘幽梦”。不久,李敖就以评论文《没有窗,哪里有窗外》批评她,说琼谣是生活在象牙塔的四角天空里的人,她看不到窗外的景象,看不到一整年都不睡在床上的人力车夫和一整年都睡在床上需要动手术才能接客的雏妓。
由此我不禁想到当今泛滥与各大校园的五花八门的一些校园小说,这些校园小说大都都是千篇一律的情节模式,基本属于看首知尾的一类,而且其中网络用语、出口话等不文明的语言数不胜数,然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类小说却仍受到不少学生的青眯。于是乎这些校园小说的作者更是有了销路,越写越有上瘾。
这年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人民币就是硬道理,这类小说的作者大都抱着红个一两年,赚够了票子就撤居二线的心理,比的就是速度,丝毫不会注意到其作品的质量,于是所谓文学成了天津狗不理,一上来时热气腾腾,过了半个小时就汤冷油凝了。
正入季羡林老先生所说:我这辈子所写的东西虽谈不上是什么仙浆琼露,但至少不会毒害人的思想,起码让人看了能国爱社会爱人民……然而上述所说的这些作品欺人不说“仙浆琼露,”
连起码的思想性都没有,根本就是垃圾食品、方便面。这些作者,便好比是那些上完厕所不冲说的人,任其排泄物“东西南北任逍遥,”久而久之,臭气冲天!
我有一个朋友,曾写过一篇关于胡同的散文,或许是写得感情真挚,或许是手法出神入化,或是思想深刻——总之得到了许多人的看好,最后还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了。然耳据我所知,我这位朋友从小到大一直是住在家属楼中,附近根本就没有什么胡同——并且在南方,我们是把“胡同” 称作“巷子”的。所以当我文及这位朋友文章的真实性时,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那些什么胡同写的全是假的,瞎描。
由此我实在不得不佩服这位朋友“手法之出神入化”了!
再联想到当今的一些散文,思想实在是深刻致极,已不能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能理解了——通观全文, 上天入地,出云下海,各类修辞手法层出不穷——可是一篇文章读下来,实在在不知道作者到底写了些什么或者想写什么。但这些文章却每每受到不少人的称赞,于是问曰:“这篇文章到底写的是什么?”
答:“……不知道。”
又问:“那你为何称赞它呢?”
答:“嗨,不是说,看不懂的才是好的么!”
听君一席话,犹然恍悟——不知何时文学界竟然有了这么一条潜规则了:看不懂的就是好的么!
而在我看来,这类文章的作者,便好比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这类人的文章所写,看似博古通今、日月星辰不所不谈,实则满文乱扯,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东西。这些作者们,便如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一般,他们的表面功夫可谓是真正地到了家:进厕所的时候像每一个真正上厕所的人一样来也匆匆,然而一旦进了茅坑,门一关,谁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干些什么了。
这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写文章的目的,便是将读者弄得晕头转向后,哗众取宠,其中多半报着名利的目的——犹如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关了门在里面,时不时哼哼两声蒙混终厕友,等哼哼够了,满脸顺畅地长叹一声,排排屁股走人。
至于写文章,还是劝奉大家老老实实地上厕所罢。
-全文完-
▷ 进入菜刀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