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嫘祖娘娘的故事(五)谢一民

发表于-2007年10月28日 中午12:07评论-2条

嫘祖娘娘的故事(五)

周边遗址浓厚的文化氛围烘托着西阴文化佐证了嫘祖养蚕事实的存在

地理名称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标记与符号,这标记与符号与这里历史发展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以西阴村遗址为中心的周边百里有多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以西阴遗址为轴心密集型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探讨西阴文化是大有帮助的。此外,考古界还肯定了在万泉(今山西省万荣县)荆村和瓦渣斜村也有仰韶文化遗存,加上考古学界公认的垣曲南海峪文化遗址、降县周家庄遗址、新降县光村遗址、闻喜县回坑遗址、永济市独头村遗址、平陆县七里坡遗址等等,这些都雄辩地印证了西阴村遗址堆积的深厚,能帮助你开阔思路,进一步认识研究西阴文化。

1、轩辕廟。距西阴遗址十多公里的辕村。(光绪年间《夏县志》卷三•坛廟祠)

2、尧都。距西阴遗址90多公里,今临汾市是唐尧的都城,在大禹以前,唐尧曾任鲧治理洪水,九载不息被极,唐尧在位100年,因子丹朱不肖,禅位于舜。

3、舜都。西阴遗址以西70多公里的永济蒲阪是虞舜的都城,舜在位48年,授命大禹治理洪水,最后禅位于大禹。

4、稷王山。距西阴遗址不到70多公里。后稷是大禹的四大功臣之一,专管农事,对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相传稷王每年都要到禹王庙来朝谒,晚上打着灯笼来,天不明又回到稷王山。

5、伯益庙。距西阴遗址以南2公里外的禹王城有伯益庙也叫伯王庙。《夏县志》载:下留村有伯益庙,每年五月五日有司备致祭。禹王村东边也有伯益庙。《史记》载:禹崩时,天下授益,三年丧毕,益将帝位让于禹之子启,自己辟居箕山。

6、禹王城遗址。禹王城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西阴遗址不的到5里路。禹五城遗址就是大禹建都的地址。古称安邑,位于禹域中部是夏代的中原地带。城址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周长32华里。分为小城、中城、大城和禹王庙四部分。是全国古遗址中迄今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除南段城墙划为居民区外,北墙、西墙现保护较好,遗址内有禹王村、郭里村、辛庄村、大部分遗址还是空地。

大城城垣西接司马村,南临秦寺村;大城北边有郭里村;南面有禹王村;东边有苏村、台村、西董村;城垣形状略呈梯形,方向50度,东墙基厚17米,城角呈弧形。如西墙角达32米厚,西墙、北墙保存比较完好,大部分有3—4米高,险要门段城墙高度可达10米以上,十分可观,东墙基础不清。城墙除北墙外,其余都不是一条直线,北段长1530米,西城墙长约4980米,南墙长3565米,在自西向东约1840米处,转折向北280米,再转折向东1445米,北墙全长2100米,是四墙中现存最好的一面。

中城位于大城西南部,略呈方形,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城的西南两墙分别是大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部分,北墙全长1522米,残高3—5米,基宽5·8米,夯层厚8—10米。

小城也叫皇城,金殿所在地。地处大城中央,总面积754000平方米,整个形状是缺了东南角的长方形,墙基厚度东墙16·5米,西墙11米,南墙113米,北墙12米,夯层厚6—10公分,东墙全长490米,西墙全长930米,北墙全长855米,南墙全长990米。

禹王庙是禹王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小城的东南角。建在一个方形的夯土台上,台高9米,南北长70米,东西长65米。相传夏时已有此台,当时人们叫它“青台”,大禹治水时其妻涂山氏经常站在台上望思丈夫回归,久而久之人们称它为涂山氏望夫台。据《夏县志》载,“汉文帝时,始在青台上建庙祭禹”。故又称青台为禹王庙。台前中央有32级台阶,台上宫殿楼阁,雕梁画栋,碑谒林立,高大宏伟,气宇轩昂,别具一格,蔚为壮观。文人墨客多会于此。正殿前悬挂着一块大匾,上写“文命阁”三个大家,殿内供奉有大禹神像,两边供奉着皋陶、稷、益、契四大功臣雕像。台后有涂山氏娘殿,前面献庭上写着“胼胝山川”四大字,左有启祠,右有少康祠。庙前大门上有“万福来朝”四个大字。台下有东华门,西华门,有左右走廊48间,前有唱戏大舞台,广场10亩,周围还有莲池5亩。远望禹王庙气势轩昂、孤台高耸、晨雾缭绕、野色弥蒙。进入大殿,大禹塑像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则有心旷神怡,如临仙境之感觉。步入台下则有高低错落气势辉煌风气完美气脉灵通之联想。庙上庙下浑然一体,远景空蒙,近景诱人,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题笔留诗,纪念大禹。据说全国禹王庙不少,但这里的禹王庙是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一处。据康熙46年《夏县志》载:汉文帝时创建禹王庙,汉隐帝乾右元年重修。唐咸通九年,县令李备重修传覃作记。北宋司马光游览禹王庙,题名刻石八分大书旦光乙丑四年三月七日来谒禹王祠,碑后小楷书先太中河内公太师温公顷岁温夏禹祠。明正德十年,重修大禹庙。嘉靖九年知县钟恕以启,少康配飨。三十四年地震倾颓仅存神像。道士申通官诉平阳府,知府毛自道移交知县,李延令、李溥、陈世宝相继修之。涂山氏娘殿万历19年知县高重修,复清丈出赡庙地一顷十九亩三分二厘三毫,神路地十七亩六厘。天启年间,朱熹重修献庭。清康熙年间,知县蒋起龙重修禹王庙,每年三、九月二十二日有司备着致祭,岁以为常云。康熙45年,国老张公驾临禹王庙修文命阁。同治十三年河东道台布政使杨保臣上任后重修大禹庙(见皇清碑记)。

7、酒池地。距西阴遗址4里路。酒池地在禹王城遗址皇城东边,紧挨皇城,比皇城低一丈有余,相传酒池地就是夏桀的“肉林酒池”所在地。《史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据史书记载:此人长相粗野无比,力大超人,独身能制服带角的猛兽,双手能拉直弯曲的铜钩,在江河里能斩蛟除鼋,在陆地上能擒虎扑豹。但夏桀整日不思国家大事,只想自己享乐、荒淫无道。常以“天父”、“太阳”自居,经常残害忠臣良将,苦害黎民百姓,每天沉溺于酒色之中,十分喜欢女色,常派大臣在全国选美,以满足他腐朽生活的需要。有一次夏桀攻打有施国,眼看着有施国的城池就要被攻下。这时有施国中有一个大臣建议,夏桀荒淫无道,喜欢女色,我们马上送给他一个美女,也许可以让其自动退兵,有施国王听了大臣的话,挑选了一个有施国中最漂亮的姑娘妹喜献给夏桀。夏桀见妹喜是一位绝代佳人,心喜若狂,当即带她回宫,再也不提打仗的事了,有施国就这样献了一个美女而保住了国家平安。夏桀自得了妹喜后,整天和她厮守在一起,百般宠爱,夏桀用最优秀的工匠,为她修建宫殿,那宫殿是当时京城最高建筑,高耸入云,似要倾倒,所以人们叫它“倾宫”。内部装潢更是华丽无比,用白玉雕成楼栏,锦绣铺地。每天和妹喜在倾宫喝酒、歌舞、嬉戏游乐,大臣们不经夏桀允许都不得随便入内。夏桀还在倾宫边挖了一条河,全部注满酒,把这条河叫“酒池”,在“酒池”边垒了一座山,挂满了各种兽肉,如林木一样多,把这叫“肉林”。据史书记载:夏桀饮酒时,击鼓牛饮者三千人。即是夏桀饮酒时击鼓助兴,三千人像牛饮水一样同时饮酒。夏桀和妹喜两人驾着小舟,荡漾在酒池中间,饮赏着两边肉山酒色和丝竹管弦,自以为乐如天仙,不知广大人们对他早已恨之入骨,然却敢怒不敢言。后来夏朝发生了大旱和地震,人们受着夏桀欺压和自然灾害的双重灾难,百姓实在无路可走,对着太阳指桑骂槐道:“你空虚可恶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啊!我真愿意和你一道灭亡”。就在百姓走投无路,渴望暴君灭亡之时,有一个叫商的诸侯国发展壮大起来了,商汤贤良无比,仁义治国和周围的诸侯国和睦相处,他看到夏桀太腐败,于是收罗人马训练军队,准备粮草,兴兵伐桀。在伐桀前,汤作了一篇《汤誓》说:“众士兵,我不是造反,发动兵乱,而因为夏桀犯下的罪孽太多了,现在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希望大家和我一道去。”由于商汤平日就仁义布天下,所以伐桀义举受到各诸候的拥护,纷纷响应,一路势如破竹,大败夏桀于鸣条岗(夏县张庄村东鸣条岗上有放桀台)。夏桀失败后,带着金银财宝和妹喜逃到南巢(安徽巢湖以西),不到三年郁郁死于山上。《史记•百本纪》:“桀走鸣条岗,遂放而死。”夏桀就这样失去了江山社稷,夏朝也就这样灭亡了。

8、堆云洞。堆云洞距西阴遗址有10公里路程,是一处全真教龙门派道观建筑群。它创建于元,盛于清,位于稷王山麓,匿居黄土沟壑,群岭环抱,独岗孤耸,双涧合流,树木成林,被视为道家仙景,院内房上建房,院中套院,洞里藏洞,汇南北建筑风格之精华,被后人誉为世间胜景,人造奇迹。道观早名和光洞,以东迎紫气,融聚祥光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更名为堆云洞,以建成后的道观丛霄连壑,穴崖而入谓之洞,又因建筑群层叠相构,如同云团相加,每逢雨后,云腾雾绕,景以宜人而得名。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堆云洞还有很多传说故事,这里仅录一则:

话说元末明初年间,有一游方道士,遍踏青山秀水,尽访古寺名刹。一日,他来到夏县上牛村北的堆云洞,但见紫云缭绕,瑞气腾空,云烟处藏着青松翠柏,朦胧中透出阵阵“仙意”;潺潺清水蜿蜒曲折,双涧交流如二龙戏珠;异草尽裹曲径,奇花镶满山坡,不是蓬莱方丈,定是瀛州仙阁。不禁拍手叫绝:“好去处,真乃佛国圣土。”几度花开又谢,多少月圆复缺。后来果真有人在此破土兴工挖土填石,一番忙碌自不必说。谁想,时值秋末,正是天高气爽之日,山洪突然爆发,众工匠骇然。霎时,天低云暗,狂风大起,飞沙走石,怪鸣不已。此时一只簸箕大的乌龟顺流而下,于两涧交汇处爬上岸来,一摇一摆向施工点移来。乌龟离施工地越近,天越暗,最后竟全黑了下来。众人莫不惊慌,一齐跪倒在地不敢起来,大约有半个时辰天又恢复了晴朗,但不见了乌龟,连刚才滔滔的两涧亦复清幽可爱之貌。一连十天无人敢上工,最后只好另雇一批工匠。他们一帆风顺地直干到竣工。竣工后,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不少骚人墨客社会名流。他们或临风登高抒怀,或酒后诗性大发,曾留不少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堆云八景诗。这里仅录三首可见一斑:

未逢青鸟报,只见白云屯;隐隐神仙府,几人曾到门。

进得元门去,青云不住登;何须梯接引,一步一层层。

拔出三千界,登高岂偶然;浮尘飞不到,即此晤群仙。

情由景而发,景因诗而名。此后堆云洞声名日振,远近闻名。日日游客如云,天天信徒似潮……堆云洞香火日日鼎盛,钟鼓晨暮不绝,自是一派兴旺景象。堆云洞在香烟缭绕之中伴着晨钟暮鼓过了它三百年的黄金时代。一日,有僧自称西藏喇嘛专事降妖捉怪,收魂补魄,慕名而来一饱眼福。方丈亲自指引游遍各处,天晚方丈留僧客住宿。此僧心中有事辗转难眠,暗自思忖此地如此兴旺,我何不使些手段借点地气倒转乾坤。翌日,方丈不见客人洗盥,欲待敲门,一看房门虚掩,推开一看不见了僧人。方丈回想未曾怠慢于他,何以不辞而别?心下蹊跷,信步走出山门,发现石阶有些异样,命小僧撬开一看,石下现一土窟,土窟中卧一龟如茶碗大小。仔细一看,是只死龟。用手一摸尚有余温。前后联想知是被人害死的。因龟是吉祥之物,遂葬于后山佛塔之侧。时天落血雨,伴以怪风间有悲戚之声三日不绝。

从此,游客虽说依旧不少,但香火日渐冷落。

9、温公祠。司马光温公祠距西阴遗址3·5公里处的峨眉岭上。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即今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明过人,以“砸缸救童”为妇孺口碑。宝元元年(1039)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谥曰文正。元佑元年九月卒于相位,享年68岁。赠太师温国公。元佑三年正月,宋室以国葬大礼安归祖茔。遗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司马光茔祠占地百余亩,主要分四大部分:茔地、祠堂、余庆禅院、涑水书院。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夏县崔家河遗址,位地西阴遗址东北4·5公里的埝掌镇崔家河村东北面。东西宽约450米,南北长约600米。195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共发掘大、小灰坑43处和石斧、石犁、石刀、石铲、陶钵、陶盆、陶壶、陶鬲(均属彩陶)、骨针、骨簪等。经中国科学院考证,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文化遗址。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东下冯遗址。在西阴遗址东北6公里的埝掌镇东下冯村东北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等组成考古队,发掘出地下城堡遗址,获珍贵的夏代文物——石磬、釉陶、铜刀等,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还出土了石铲、石纺轮、青铜、骨锥等很多种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说明了生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下冯遗址还发现了两层壕沟围绕的居住区。居住区里有一些小房址围绕着一个大房址。小房址单门独户,适合小家庭居住。大房址可能是公共活动的场所或军事首领和氏族贵族居住的地方。这时,家庭已成为主要的生产单位,人类正在从原始社会跨入奴隶社会的大门。1980年《考古》第2期发表了《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199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东下冯考古论文集》。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巫仙山,又名瑶台山。提起这巫仙山,我们夏县一带还有很多民间传说故事……

隐居瑶台父子宰相

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商代太戌时宰相巫咸与他的儿子商祖乙时宰相巫贤,巡视到中条山的瑶台山时,被这里的风水龙脉、秀丽的生态环境、厚诚的黎民百姓吸引住了,特别是瑶台山下方圆百里的瑶池,池水像玉浆,垂柳像少女,有诗为证: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湖光水色丽影银湖瑶池天堂

父子俩都精通阴阳八卦,看到瑶台四周古柏参天,池流淙淙,水草繁茂,是块很好的养生之地。父子俩人一下就动了辞官归隐的念头。父说:“下面有一块好穴地。”儿答:“好穴地,是好穴地,就是掘业没后代。”父又说:“虽说掘业没后代,将来可有万人朝拜。”父子俩实在舍不下这块天下少有的风水宝地,便辞去朝政,在瑶台山下隐居下来。他们隐居后,置办了一百五十余顷好地,用最低的租佃租给山下的乡民,并清河筑坝,为乡民造福。父子俩每年都将好多好多的银钱施舍于邻村乡民,并盖神庙供人们祭神、烧香。在巫贤父子的教化和帮助下,居住在瑶台山下的人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为报答巫贤父子的恩德,人们约定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抬着丰收的粮食和牛、马、猪、羊来感谢巫贤父子。巫贤教化说:“这不是我们之功,是天神、山神、河神的功劳。”那时,人们还不知道该如何祭祀天神、山神、河神,巫贤就把一张牛皮蒙在木架上,让十个彪悍的人一起在上面敲,这便是史传巫贤发明的天下第一张鼓。隆隆鼓声,便在瑶台山上响起,在欢快的鼓乐声中天神、山神、河神齐聚。从那以后每逢八月十五来临之际,瑶台山下方圆百里乡民们如同过节一般穿着节日的新衣,打着锣鼓,舞着龙灯,踩着高跷,扭秧歌,唱大戏,跑着神马来朝拜。巫贤父子俩看到此情此景,脸上充满了欢笑。那些祭祀天神、河神、山神庆丰收,报答巫贤父子施舍之恩的人们,脸上更是充满微笑。商人重占卜,决疑用卜,是古人对疑难之事处置的一种惯用的手段。古人看不出事物发展之必然规律,寻不出事物内部之因果关系,遇到难事,信奉命运,迷信神灵,靠占卜决定取舍。因此,占卜到商代后期已基本规范,把占卜划分为十二类,遇疑事难事大事小事,即行占卜,行禹步作决疑。相传巫咸发明了鼓,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又是占星家,后世有假托他所测定的恒星图。巫咸父子死后,俱葬于夏县瑶台山下,后人把埋葬的地方叫“巫仙坟”,在坟旁建祠祭祀,并立“巫咸里”、“商相坊”以示纪念。

“金驴子”和“金葫芦”

传说,瑶台的半山腰,有个洞,洞里住着一位仙道和两个道童。仙道整天面带愁色,沉闷不语,两位道童也觉奇怪。一天,两个道童问师傅发愁的原因。仙道说:“我将要离开小洞,可洞里有件‘宝物’,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道童说:“那就慢慢找吧!”这件宝物,就是“金驴子”,它浑身闪着金光,样子很像“驴子”,只不过是三条腿。为了了结心愿,师徒三人时常外出寻找“金驴子”的传承人。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师徒三人出洞散步,突然发现一个年轻的后生在溪边喝水。师傅忙派道童把那个后生请进洞来。这个后生虽然穿戴破旧,但面目清秀,很是聪明。原来这个后生是个贫家子弟,到这儿来逃生。仙道见这个后生说话诚实,长相端庄,便计划把宝传给他。当这后生望见洞内“金驴子”时惊呆了。仙道说:“这件宝物我决定传给你,你以后要利用宝物给人类多多奉献。”后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面对着仙道发誓说:“我一定保护好‘金驴子’,让它为人类造福。若起二心,雷劈电击!”可仙道走时,却又不放心,他向放着金驴子的地方吹了口仙气。霎时,洞内通亮。在金驴子的旁边又长出一棵葫芦树,树梢上悬着一个光闪闪的“金葫芦。”仙道指着这个“金葫芦”说:“你摘下这个‘金葫芦’,就可以搬动金驴子。但这个“金葫芦”要等过百天之后,否则,就会发生意外。”说完化作一道青烟而去。为了给后生为伴,仙道把两个道童留了下来,他们三人日夜守着“金驴子”和“金葫芦。”九九八十一天过去了,这个后生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怪念头。他想:我今生有福遇上了神仙,还能保护这个无价之宝。如果这宝归我个人,我不就成了天底下最富有的人吗?假若百天之后,从山下冲上一群人来,把它劫走,我不就徒劳一场?于是,他便暗暗盘算起来,想出一个行动计划。九十九天晚上,当两个道童都熟睡时,他望着“金驴子”顿生杀机。他轻手轻脚地拿出藏在袖中的匕首,杀死了两个道童,随即摘下“金葫芦”,打算连夜逃走。就在他刚摘下金葫芦的一瞬间,奇异的现象发生了。洞内顿时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他慌了手脚,摸索着向洞口移去。当他刚望见一丝光线时,只占听“轰隆”一声巨响,洞口自闭了。这个后生吓得呆若木鸡,好一阵儿,才绝望地喊道:“完啦!一切全完啦!”说着瘫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了。原来两个道童肉体虽死,可灵魂却向仙道报告去了。仙道一听大怒,为惩罚这个贪财的家伙,吹了口仙气关闭了洞门。直到现在金驴子和金葫芦,还关闭在瑶台山下的洞子里。

13、介子推祠,在西阴遗址以南30多里处。历代统治者都特别强调“以忠孝治天下”,介子推可以说是我国忠孝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14、大书法家卫夫人的故里。距西阴遗址只有3里路。

卫铄自幼聪慧好学,耳濡目染,受父辈影响至深,又酷爱书法。她不仅有祖辈的遗传基因,后天又注重勤学苦练,博采众长,终成我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书法家。唐张怀瓘《书断》中说:“卫夫人隶书,规矩钟公。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王羲之)少常师也。”唐人《书评》中称“其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唐李嗣真《书后品》中说:“卫正体尤绝。”《书断》中评为妙品,《书后品》中评为上上品。卫铄的传世书迹有阁贴中的《和南贴》,是一幅精妙的小楷书。卫铄不仅在书法上很有名气,而且还培养了一些杰出的书法人才,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七岁从她学字,十二岁时就写得笔力沉稳,顿挫生姿了。卫铄盛名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在晚年写的《笔阵图》一篇,一篇《笔阵图》使她永垂青史。卫门书派在书法理论研究上的贡献和影响主要指卫恒写的《四体书势》和卫铄写的《笔阵图》两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舍郎点评:

很好的古典文学纪实小说。让人们记忆了历史的沧桑。欣赏了!
问候老先生!

文章评论共[2]个
晴茜绮梦-评论

历史文化需要人们的铭记!at:2007年10月28日 中午12:18

姚天高-评论

你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at:2007年10月28日 晚上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