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嫘祖娘娘的故事(三)谢一民

发表于-2007年10月28日 凌晨0:05评论-0条

嫘祖娘娘的故事(三)

嫘祖大事年表(1926年2月22日前根据古籍推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供参考)

约公元前2702年

古时候,在西陵国的西荫村,居住着一户人家,夫名羲诚,妻名歧娘。夫妻两年近四旬,膝下无子,盼子心切,夜夜做梦。 一夜歧娘梦见王母娘娘送子,她堂妹精卫彩凤投怀。时过数月,果然精卫有孕,妊9个月,到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五日这天,精卫生下一女。羲诚夫妻认为这是王母娘娘恩赐就取姓王,因梦彩凤投怀,又名王凤,也就是后来的我国古代科学家——嫘祖。

约公元前2701年 1岁

幼年聪慧,9个月时就会挪步,11个月时弱而能言。

约公元前2700年 2岁

才智周遍,语言明晰。

约公元前2699年 3岁

幻而徇齐,语言表达力强。

约公元前2698年 4岁

初学精卫母亲授之结绳记数之术。

约公元前2697年 5岁

常去河床观看鱼在水里穿来穿去蹦跳之势。

约公元前2696年 6岁

学精卫母亲编制草鞋草帽之术。

约公元前2695年 7岁

初识阴阳之理,又善于观察天地万物的现象。

约公元前2694年 8岁

因玩耍不慎,掉进洞里。这时,她发现洞内一角,蜘蛛圆转吐丝织屋,并从中悟出道理纺织技巧。

约公元前2693年 9岁

学天文地理。

约公元前2692年 10岁

王凤母亲精卫逝世。

约公元前2691年 11岁

羲诚夫授之她练习刀法之术。

约公元前2690年 12岁

歧娘授之她学做饭之术。

约公元前2689年 13岁

夫羲诚授她习练习兵法之术。

约公元前2688年 14岁

帮夫羲诚喂养小白马。

约公元前2687年 15岁

因母去世,思父心切,王凤口诺小白马婚约,后小白马从军营把父亲叫回。在父女见面亲切交谈之中,其父发现小白马和女儿婚约之不配,一气之下,用弓箭射死小白马。

约公元前2686年 16岁

喂养小白马并发生了与小白马的传奇故事,发现了“惨”,后来叫做“蚕”。

约公元前2685年 17岁

在故里西陵氏初始琢磨如何养蚕。

约公元前2684年 18岁

发明了在38度的热水锅里缫出蚕茧丝头。

约公元前2683年 19岁

从鱼在水里穿来穿去的自然现象,发明了制丝布用“梭子”技巧。

约公元前2682年 20岁

王凤在西陵氏帮教故里西荫百姓养蚕织丝。

约公元前2681年 21岁

王凤教民养蚕缫丝。

约公元前2680年 22岁

王凤被西陵氏推荐为部落候选人。

约公元前2679年 23岁

王凤当选为部落首领。

约公元前2678年 24岁

中原好汉轩辕在今夏县裴介镇辕村安营扎寨,准备北上河北攻打蚩尤。路过西陵氏时,发现这里人们吃、穿、住、行都比其他地方好,就即刻召见西陵氏部落酋长王凤。轩辕得知王凤带领当地人们养蚕织布,缫丝制衣,把部落管理的一派生机。也从内心里佩服这位五官端庄秀丽,胜似仙女,而且智谋超群的王凤。轩辕命仓颉话意,“要”西陵氏之女。“要”字,上为西,代表西陵氏族,下为女,意为王凤。从那时起,“要”字也就由轩辕因为遇到王凤的原因而创造了出来。

约公元前2677年 25岁

王凤带领族民养蚕织丝,并逐渐用织来的丝用来作衣服。

约公元前2676年 26岁

轩辕打了胜仗,归途路过西陵时,王凤赶忙召集西陵氏的百姓,迎接凯旋的英雄,她手里端着两卷丝,一卷黄得像金子,一卷白得像银子。就这样,蚕丝成了红线线,一头系着轩辕,一头系着嫘凤,嫘凤和黄帝在喜庆欢乐中定了终身。黄帝命令凤后回四川盐亭,大兴土木,建黄帝行宫。5月建成,8月与北上迎亲西陵氏之女王凤,在行宫举行了婚礼。黄帝和王凤结婚后,黄帝封王凤为“元妃”(时人尊她为嫘祖),又封桑树为树中之王。

约公元前2675年 27岁

黄帝23年,嫘祖和轩辕乘独木舟顺嘉陵江南巡江南。

约公元前2674年 28岁

黄帝24年,嫘祖在黄帝雄才大略鼓励下,在其故里西陵氏部落(今西阴村)大建千亩桑林园。

约公元前2673年 29岁

黄帝25年,嫘祖大办丝绸作坊百余间。

约公元前2672年 30岁

黄帝26年,轩辕法定农桑。

约公元前2671年 31岁

黄帝28年,嫘祖推广制作衣裳,所辖华夏西陵氏地。从此后,人们便开始穿上用锦帛做的衣服,结束了以树叶、兽皮为衣的时代。

约公元前2670年 32岁

黄帝28年,轩辕法定“兴嫁娶”。一女只配一子。此时仓颉创造了“好”字,意思是女和男结合好,一女一男婚配好,二人和和好好好。

约公元前2669年 33岁

黄帝29年,轩辕法定“尚礼义”,嫘祖于若水生昌意。

约公元前2668年 34岁

黄帝30年,嫘祖忧天下九州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教养蚕“知之”、“得之”。

约公元前2667年 35岁

黄帝31年,嫘祖推广架房室内养蚕。

约公元前2666年 36岁

黄帝32年,初立左、中、右三台,与仓颉研究造字工作,仓颉造出了天干地支文字以代卦爻文字,黄帝第一次颁布法令推广形象文字。

约公元前2665年 37岁

黄帝33年,蚩尤势力(鹿部落联盟),从冀中南下冀南,鲁北与晋北,蚩尤与炎帝部族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于是嫘祖助谋轩辕修德振兵,将所属部落主力划为10支(甲、乙、丙、丁、戌、已、庚、辛、壬、癸),分置八方与中央、与八卦(天下方位)相对称为“天干”,又分出12支与天下12氏对应,命之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配为“地支”。将所治华(陇东)夏(青海东部)蜀地分为5个行政区(玉华、金华、女华、少华、翠华)。

约公元前2664年 38岁

黄帝34年,轩辕忧天下之苍生,惜别西陵氏部众,带领主力从华、夏、蜀三路回师陕西,嫘祖随轩辕北上,同时也带去了蚕桑技术,由九洲出龙门入关中。

约公元前2663年 39岁

黄帝35年,五华汇聚关中,嫘祖和炎帝神农氏之牛、虎部落于关中和陕北,免、龙、蛇、马四大部落教民养蚕。

约公元前2662年 40岁

黄帝36年,仓颉取“皇”之音,造出黄字,轩辕大喜,并以黄字之形作为轩辕族衡,并自改名为“黄王”,杜康造酒祝贺。

约公元前2661年 41岁

黄帝37岁,离开陕西的炎帝部落联盟羊、猴、鸡等部落位居晋中南部和河南中原地带教民养蚕,传播技术。

约公元前2660年 42岁

黄帝38年,“炎帝欲侵凌诸侯,嫘祖谋助诸侯咸归轩辕”,黄王分兵三路进取晋中、晋南,出兵潼关进占洛河以北地区,包围和分割了炎帝部落。

约公元前2659年 43岁

黄帝39年,炎帝遂以随州沿源水南下,退居湖南,嫘祖谋助轩辕立都(新郑)戴冕族冠黄服,称帝为“黄帝”,保留炎帝帝号实为南方炎相。至此(炎黄结盟),天下12氏已有10氏归入黄帝轩辕氏领导的“华夏”部落联盟。

约公元前2658年 44岁

黄帝40年,嫘祖“推广中心养蚕”,各部首领接受培训,并发明了第一架木制简易纺车。

约公元前2657年 45岁

黄帝41年,嫘祖蚕业兴展到12个部落。

约公元前2656年 46岁

黄帝42年,嫘祖到各部落视察养蚕生产情况。

约公元前2655年 47岁

黄帝43年,北逐荤粥,与鹿部落联盟,嫘祖教民养蚕狗部署与猪部落大小81个部族,从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大决战的——逐鹿之战。

约公元前2654年 48岁

黄帝44年,嫘祖为民族大统一为轩辕黄帝助谋策划,各部落战后恢复生活生产,教民养蚕缫丝制衣。

约公元前2653年 49岁

黄帝45年,轩辕身经百战而天下太平,立都逐鹿“黄帝城”,至此,天下12氏全都归入黄帝轩辕氏领导,华夏部族联盟,真正成为中原各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

约公元前2652年 50岁

黄帝46年,嫘祖随黄帝在河南洛阳作《桐古之曲》。

约公元前2651年 51岁

黄帝47年,嫘祖扶蚩尤部落百姓者,大搞养蚕制衣。

约公元前2650年 52岁

黄帝48年,轩辕确立“原始共和国体”,保留12天,作为黄帝所属之“相”,亦作为天下之属相,12氏与10天干相配,一年一个值班相。嫘祖与仓颉研究发明汉字的模仿形象规律,仓颉发明的汉字已经在各部落推广

约公元前2649年 53岁

黄帝49年,与玄女、凤后、力牧、封胡等研究河图,总结战争经验。同年,命容成造历,嫘祖制衣与天下,隶属作数术。

约公元前2648年 54岁

黄帝50年秋8月庚申,嫘祖随黄帝派鱼部落巡河入海,得绘水系图。

约公元前2647年 55岁

黄帝51年,嫘祖推广蚕丝染彩技术。

约公元前2646年 56岁

黄帝52年,发展农业,推广种稻米、养蚕之大业。

约公元前2645年 57岁

黄帝53年,推广南方种稻米、中原华北大养蚕之规模。

约公元前2644年 58岁

黄帝53年,制乐,命素女鼓之。

约公元前2643年 59岁

黄帝55年,嫘祖总结养蚕之经验,发展制衣彩染高技术,成七色品。

约公元前2642年 60岁

黄帝56年,进一步在各部落推广养蚕技术,教民养蚕制衣自理。

约公元前2641年 61岁

黄帝57年,嫘祖教民养蚕制衣。

约公元前2640年 62岁

黄帝58年,天下大治,留丑寅地支之一部与壬、癸天干(后土下属)守逐鹿城。嫘祖随黄帝开始南巡,准备随后“叶落归根”,回中部老家——西阴村。

约公元前2639年 63岁

黄帝59年,诏令天下修筑官道,是年嫘祖随黄帝巡至沧州。

约公元前2638年 64岁

黄帝60年,歧伯病逝,黄帝研究整理其医著,派风后赴陕西带河图回黄陵改建,以做天帝之下都,为帝之定都,嫘祖于桑园病逝。

约公元前2632年

黄帝66年,在武当山修“道”,在武当周围黄云铺、白桑等地巡游,看到庶民养桑,想起嫘祖,封嫘祖为“先蚕娘娘”。

公元前约2598年

轩辕110岁,执政100年,皇帝归藏氏于桥山中宫逝世。是年,20岁的颛顼继位(嫘祖的亲孙)。

1926年2月22日

时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国学研究院人类学教师的李济先生和中国地质调查所袁复礼先生,到山西晋南考察传说中的“尧帝陵”、“舜帝陵”、“夏后氏陵”途中,于1926年2月22日路经夏县西阴村时,李济先生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当我们穿过西阴村后,突然间一大块到处都是史前陶片的场所出现在眼前。第一个看到它的是袁先生。这个遗址占了好几亩地,比我们在交头河发现的遗址要大得多,陶片也略有不同。”他们随手采集了86片,其中14片是带彩的。带彩陶片中有7片有边(3片带卷边,4片带平边)。主要图案是三角形、直线和大圆点。几种图形通常结合使用。李济先生发现了西阴遗址,并决定发掘。

1926年5月

1926年5月,毕士博与清华校长曹云祥商定了合作事项,即弗利尔艺术馆与清华国学院合作,由李济先生主持,经费主要由弗利尔承担,发掘报告中英文各一份,所得文物暂由清华保管,今后交中国国立博物馆。

1926年10月15日至12月初

清华学校教授李济先生考古挖掘西阴“灰土岭”,并撰写了“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一文,发表在清华学校研究院丛书第三种上,全文分八个部分,并附录两个部分,有近2万多字和大量的绘图。

李济在《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中写道:

我们最有趣的一个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茧壳。用显微镜考察,这茧壳已经腐坏了一半,但是仍旧发光;那割的部分是极平直。清华学校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替我看过好几次,他说:他虽不敢断定这就是蚕茧,然而也没有找出什么必不是蚕茧的证据。与西阴村现在所养的蚕茧比较,它比那最小的还要小一点。这茧埋藏的位置差不多在坑的底下,它不会是后来的侵入,因为那一方的土色没有受扰的痕记;也不会是野虫偶尔吐的,因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当着我最初发现它的时候,我知道这意义很重大,就非常注意这件事。但是我没找着第二个。据本地的传说,这一带的丝织业是很古的。现在夏县城中还有好些织绸子的工场。但是这种工业代表一种畸形的集合,最为研究人文学的所应注意。现在夏县丝织业的工人都是从河南来的,生丝也是一大半从河南买来,因为本地产的不够用。更可令人诧异的是织成的绸子都运到陕西甘肃去卖。所以夏县丝织业的存在,一不是因为地方上的工人的灵巧,二不是因为生丝出得多,三不是因为本地需用多。按经济的原理,这却是一个不可解释的现象。但是按着人文学的说法,我们可以把当着一种“文化的遗留(survival in culture)”看待。大概在很早的时候——早到什么时候那就难讲了——因为某种原故,夏县的丝织业很发达。声名作老了,所以在那产生这种工业的缘故已经消灭后,它仍旧继续的存在下去。这件事也许与我们所找的茧壳完全无关。但是值得我们的注意。

假如我们根据这个性质未十分定的一个孤证来推定中国新石器时代蚕业的存在,我们就未免近于“妄”了。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这个发现替我们辟了一条关于在中国北部史前研究的新途径。中国有历史就有关于蚕业的记载,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指数,较之安特生所说的陶鼎与陶鬲尤为可靠。单说这夏县丝业存在的缘故,也值得我们过细的考求一番。

李济先生后来又讲:“在西阴村的彩陶文化遗址里,我个人曾经发掘出来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1928年,我把它带到华盛顿去检查时,证明这是家蚕(bombyxmori)的老祖先。蚕丝文化是中国发明及发展的东西,这是一件不移的事实。” 

同时发现纺轮1件。红陶,中部略鼓,中有穿孔,边缘及上下两面均饰交错线纹。直径5·8、厚1·4—1·9厘米。

建国初期

国家特别重视发展蚕桑事业,特意在夏县建立了全国重点国营蚕种场和蚕桑研究所,就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特别指出要保这个项目,也没有下马,一路风雨兼程发展到今天。这里是全国的蚕种中心和技术指导基地。在历代丝绸之路上的用的丝绸包装袋上和品牌全是"西阴"二字。

1961年8月16日

夏县人民政府为西阴遗址立碑,并于2002年9月9日重刻碑立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5月24日

山西省人民政府为西阴遗址立碑,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

台湾故宫博物院建成,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门票上就非常显眼醒目把我们西阴遗址出土的——半个蚕茧照片印在上面!是啊,这是西阴人的名片,西阴人的荣誉,西阴人的辉煌,西阴人的明天会更好!

1979年8月1日

李济先生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没有发现一件古董。所藏的22000余册书,也没有一本是珍本、善本。著名人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的张光直这样评价他的老师:“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家掌门人的李济,为人文科学和历史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着支配地位。”“他对在中国建立科学的学术事业怀有一种诚挚的热忱,并用自己的言行树立了一个令他的后继者渴望达到而又难以企及的榜样。”

上世纪的70年代后期到80年初期

夏县外贸局蹲点西阴村,曾组织集体发展养蚕业,在青龙河河槽和两岸截植了长8公里, 980亩桑林,并在短时间里形成了规模。

1992年7月

山西省委驻夏县农村工作队为西阴遗址敬塑嫘祖像一尊。

1994年10月12日-11月28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海金乐、石金鸣先生到西阴遗址作第二次发掘准备工作。发掘开始后不久杨富斗先生到现场指导,杜水生先生对西阴村一带古地理环境进行了初步调查并采集了土样,胡敬彪先生测绘了遗址地形图,期间张忠培先生考察了发掘现场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最后由田建文、范文谦先生撰写了“西阴村史前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一文,发表在《三晋考古》第二辑上。夏县位于运城盆地东部,西北枕卧鸣条岗,《史记•秦本纪》:“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又《书序•商书》:“伊尹相汤伐桀,……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或即此。《续汉书•郡国志一》注引《帝王世纪》:“(安邑)县西有鸣条陌,汤伐桀战昆吾亭。”东南依偎中条山,又名景山,《国语•晋语》云:“景霍以为城。”《水经注•涑水》:“涑水又与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鸣条与中条间有涑水河的支流青龙河,又名运粮河,今已接近干涸。河两岸分布有不少遗址。还发现纺轮,数量不多。专门烧制而成,红陶,凸弧缘,顶面有10道旋纹。直径6·5、厚1厘米。钵残片打制而成的纺轮,边缘未磨,对钻孔,白陶衣,网纹黑彩,径3·1、厚0·5厘米。厚壁器物残片打磨而成的纺轮,边缘不大规整,对钻孔,顶上斜线纹,直径7厘米、厚1·7厘米。尖底瓶残片打磨而成纺轮,近圆形,对钻孔未透,顶面有稀疏线纹。直径约4·4、厚0·4厘米。

1995年9月

为纪念李济先生诞辰100周年,台湾故宫博物院特别举办了一场为时8天的特展,所展文物仅一件——半个蚕茧,可见这半个蚕茧的分量。这半个蚕茧就是在我们西阴遗址发掘的! 

1996年10月

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为纪念李济先生诞辰100周年、西阴遗址发掘70周年编辑出版了《三晋考古》第二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三晋考古》第二辑中收录了有关西阴遗址5篇文献:有李济先生写的“西阴村史前的遗存”、有张忠培先生写的“百年奠基 泽滋百世”、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写的“西阴村史前遗存的第二次发掘”、有梁思永先生写的“山西省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严文明先生写的“西阴村史前的遗存分析”。杨富斗先生在前言里用近500字描述了西阴村史前遗存的有史以来的重大意义,命名为——西阴文化;并对李济表示了无限怀念!在《三晋考古》第二辑里还有田建文先生写的“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一文。这充分说明夏县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996年11月20日

国务院公布西阴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立了碑。

2001年9月

夏县人民政府在瑶台山上修建嫘祖园,并立了碑

2002年11月8日

夏县文物旅游服务中心批复了西阴村成立“夏县西阴嫘祖文化协会”的申请。

2003年1月

山西夏县西阴嫘祖文化协会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开发西阴嫘祖文化旅游景点需求投资的报告”。

2003年6月16 日

中国人类学名誉会长台北研究院院士李赤园先生、山西大学计算机学院党组书记院长丁耀武先生一行8人,考察了西阴遗址。

2003年12月

夏县西阴嫘祖文化协会向有关部门书面递交了“关于开发嫘祖牌养蚕办厂缫丝需求投资的报告”。

2003年12月

夏县嫘祖文化协会向有关部门书面递交了“关于建设15000亩蚕桑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5年

夏县人民政府在新落成的莲湖公园为黄帝元妃嫘祖立碑。

2006年4月

夏县西阴村村委会、夏县西阴嫘祖文化协会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夏县西阴嫘祖庙修复工程的报告”。

2006年10月15日

山西省文物局与运城市人民政府为西阴遗址立碑,为“西阴遗址发掘80周年纪念碑”。

2006年10月15日—17日

山西省文物局运城市人民政府主持在夏县召开了国际“纪念西阴遗址发掘80周年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先生、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李永迪先生、香港古物古迹办李浪材先生、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先生、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张忠培先生严文明先生,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大学、陕西河南甘肃内蒙古天津及山西各级文物部门的学者专家共50余人,中国文物报社、山西省电视台、山西日报社、四川省政协报社等媒体参加了会议。会上,各位代表到西阴遗址参加了纪念碑揭幕仪式,并绕“灰土岭”一周实地查看。会上,聆听了严文明先生、陈雍先生、王仁湘先生、栾丰实先生、张忠培先生5场报告会。会议期间,中共夏县县委书记苏安乐、夏县人民政府县长李晋学到会热烈祝賀会议的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观光了司马光温公祠和瑶池温泉山庄。山西省文物局还赠送各位专家学者一套纪念李济先生西阴遗址发掘80周年特辑《三晋考古》。

2006年

联合国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评选把运城申报的主题定为——嫘祖情,主题词为——西阴嫘祖养蚕,华夏丝绸摇篮。

2006年10月

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李济先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考古的学术论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字从未在国内结集出版。8年前,张光直与李济之子李光谟着手编撰《李济文集》。著名学者王无化闻讯后,热情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荐。在李济先诞辰110周年之际,近500万字的《李济文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济文集》共5卷,收有1000多幅文物图案,100多张历史照片,弥足珍贵。第一卷收入先生考古学论著26篇,分为“中国人类学”和“古史研究一般”两辑,从中可见李济先生对建立中国现代考古学和上古史研究所作的巨大贡献。第二卷收入先生21篇考古学论著,分为“石器时代史”、“西阴村发掘”、“城子崖发掘”、“安阳殷墟发掘”4辑。这些论著,不但对了解我国现代考古学有参考价值,对与之相关的地层学、年代学、甲骨学、器物学等也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三卷收有13篇考古研究论著,分为“殷墟陶器研究”、“石、玉、骨器研究”、“小屯及豫北等青铜器研究”3辑,不仅对我国现代考古学具有奠基意义,而且为我国殷商文化的研究开了先河。第四卷收有《殷墟铜器研究》等论16篇,探索了殷商时代科学技术文化及其渊源。第五卷则是先生的人生经历实录。先生在文章中,谈到与鲁迅、蔡元培、傅斯年、丁文江、梅月涵、董作宾、胡适等人的交往。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认识李济,我们看到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范。忘不了那一段话——李济先生1954年给张光直的信:“每一个中国人,若是批评他所寄托的社会,必须连带地想到他自己的责任。中国民族以及中国文化的将来,要看我们能否培植一群努力做现代学术工作的人——真正求知识、求真理的人们,不仅工程师或医师。中国民族的禀赋,备有这一智慧:适当的发展,即可对现代科学工作做若干贡献。你们这一代是负有大使命的。”这是李济先生心迹的忠实展露。

2007年9月8日

夏县西阴村村委会夏县西阴嫘祖文化协会研究决定,编写一本资料汇编版本、一本文学版本、一本视频版本、一本图画版本的系列丛书,并成立了编写组并开始了工作。

搜集整理:樊引州 谢一民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7-10-28 14:42:3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夜读书
☆ 编辑点评 ☆
夜读书点评:

请不要使用过多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