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嫘祖娘娘的故事(二)谢一民

发表于-2007年10月27日 晚上11:59评论-0条

嫘祖娘娘的故事(二)

1、历代史籍上对嫘祖的记载

□《通鉴外纪》载:

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织丝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于北。

□《史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山梅经•梅内经》载: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

□郭璞注《世本》载:

黄帝娶于西陵氏,谓之累祖。

□袁珂案《路史•后纪五》载:

伏羲化蚕,西陵氏始养蚕……黄帝之妃西陵氏日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史记•封禅书》载:

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刘恕《通鉴外记》载:

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教民养蚕,织丝茧以供衣服。

□《集说诠真》载:

(嫘祖)为蚕祈福,谓之先蚕。

□李贤注《汉日仪》载:

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日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

□《隋书•礼仪志》记载:

北周时尊嫘祖为先蚕。

□《隋书•礼仪志》又载: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不仅有桑、蚕、丝、帛等字,而且从桑、从蚕、从丝的字多达105个,这充分说明在商代以前,已经有丝制品,自然有由绸帛制成的衣服。

□《淮南蚕经》载:西陵氏女劝蚕稼,亲蚕始此。

□《通志•氏族》载:黄帝命西陵氏女劝稼蚕。

□明•朱元璋: 农桑,衣食之本。

□二十世纪的中国古史研究,曾先后受到信古、疑古辨伪再到“走出疑古时代”等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古史研究也在此学术背景下不断走向深入。尤其近年来,新石器时代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新的考古学资料为古史研究提供了日渐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在我们今天看来,嫘祖的传说似乎也绝非民间虚构,其中必然有若干可信的史实为基础。《愙斋集古录》、《攟古录》收录金文有“*[女+纍]妃”、“*[女+纍]妊”名称,孙诒让《古籀馀论》以为,“*[女+纍]字为嫘祖二字合文”。陈直先生据此推测:“传说之黄帝元妃嫘祖,事或有证。” 

2、历代帝王祭祀嫘祖录

在明朝,先蚕坛建在北京安定门外。清圣祖康熙曾在中南海丰泽园设蚕舍,雍正又在北郊建先蚕祠;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因北郊无浴蚕所,且离皇宫较远,皇后宫妃参与祭祀活动不便,大学士鄂尔泰上本重新修建先蚕坛。随后,内务府大臣海望又提出翔实具体的设计方案和图样。乾隆批准后,在京城西苑东北角,即现今北海公园后门处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先蚕坛。

先蚕坛,周长160丈,南面偏西处有正门,左右各有一门。入门即为先蚕坛,四丈见方,高四尺,三面有台阶,台前为桑园,台后有亲蚕门,入门有亲蚕殿。殿内悬挂乾隆御笔匾额:“葛覃遗意”,并有对联:“视履六宫基化本,授衣万国佐皇猷。”亲蚕殿后有浴蚕池,池北是后殿,殿内悬挂皇上御书额并有对联:“六宫春晓觇鸠雨,十亩新阴映鞠衣。”殿内屏风绘有蚕织图。宫殿左边有一条浴蚕河,河上有南北两座木桥,南桥东为先蚕神殿,北桥东为二十七间蚕所,皆西向。先蚕神殿左右有牲亭、井亭各一,再往北有神库神署三间。整个布局基本上是按照海望奏折上的设计图纸建成的。

先蚕坛竣工后,成为北京著名的九坛八庙中的一坛。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初春,先蚕坛上支起黄色幕帐,帐内供奉蚕神的神位及牛、羊、猪、酒等各种祭品。孝贤皇后在妃嫔的陪同下来到祭坛,向蚕神跪拜、上香、献祭品。第二天还要来此行采桑礼。皇后手持金钩与金筐,在蚕坛内的桑园里亲自采桑。虽然采桑礼如此隆重,但皇后“采桑”也只是象征性的仅采三片桑叶而已,之后观看众妃嫔宫女采桑。采桑活动结束后,遂将所采桑叶送到蚕室喂蚕,整个祭礼即告结束。孝贤皇后祭蚕亲桑的场景,宫廷画师还画出《孝贤皇后亲蚕图》。以后,每年如此。

3、历代名人名典对先蚕娘娘及蚕妇的题联题诗

□乾隆九年(1744),北京先蚕坛竣工后,乾隆帝十分高兴。

在亲蚕殿御笔匾额题联:葛覃遗意

视履六宫基化本/ 授衣万国佐皇猷 

在亲蚕殿后的浴蚕池后殿题联:

六宫春晓觇鸠雨/ 十亩新阴映鞠衣 

□《诗经》里有一首西周的诗歌,叫《豳风•七月》……

第二章有一段是描述采桑的,大意是说:

春天的阳光多么明亮/黄莺儿在树上歌唱

采桑的女郎/背着深深的桑筐

穿行在桑林之间/寻采那鲜嫩的幼桑……

第三章里也有一段,大意说:

三月桑儿壮又肥/抡着刀斧砍远枝

幼桑用不着刀斧砍/女郎手牵嫩桑枝

七月伯劳鸟叫得欢/八月绸绢忙织完

织完了绸绢来染色/黑是黑来黄是黄

鲜明的朱红艳更艳/都只为阔少做衣裳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奴隶纷纷起来造反,新兴地主阶级也开始冲破“周礼”的束缚,鼓励耕织,发展蚕桑丝绸事业。战国后期法家的杰出代表荀况,曾经在他的《赋》篇里总结了当时劳动人民养蚕技术的实践经验:

冬伏而夏游/ 食桑而吐丝 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 

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 蛾以为父 /三俯三起 

事乃大已 /夫是之谓蚕理 

□唐初丝织品的主要产区是北方。安史之乱以后,江南地区的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江南道越州(今浙江绍兴)的缭绫、宣州的红绒毯都是名贵的丝织品。诗人白居易在他所写的《缭绫》一诗中,描写那皎洁精美的缭绫:

似天山上明亮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 /地铺白烟花簇雪 

在另一首名叫《红绒毯》的诗中,诗人用“彩丝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的诗句,来形容红绒毯的松、厚、柔、软。

□在《全唐诗》里,有个叫来鹄的诗人,他以“蚕妇”为题。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靠剥削劳动人民而过着享乐生活的事实。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晓夕,意谓起早摸黑;教(jiāo交)使,令;解,懂得;繁华事,指游春赏花一类事情;黄金屋里人,指富贵人家妇女。来鹄,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屡试进士不第。诗多写飘泊愁困生活和民间疾苦,七绝风格明白晓畅。《全唐诗》编存其诗一卷。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人。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恭帝德祐元年(1275)任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元兵进逼时,任信州知州,率兵抗击,战败逃建阳(今属福建),进入山中。元代初年,被送元都,绝食而死。诗沉痛苍凉。请看他笔下的“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大意是说,养蚕妇彻夜难眠,忙碌于艰苦的生产劳动中。歌女舞会同样彻夜不眠,却是伺候达官贵人,沉醉在花天酒地中。诗以强烈对比作出发人发思的揭露。吟,歌;彻,到;玉人,美女,指歌女舞伎。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棣(今安徽青阳县南)人。早岁家贫,自称“天地最穷人”。唐昭宗大顺二年(891)举进士,曾为宣州从事。唐亡,依朱温,为后梁翰林学士。诗作均为近体,其中不少篇章反映了唐末的黑暗现实和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语言质朴明畅,感情激昂。著有《唐风集》。请看他笔下的“蚕妇”……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苧麻

大意是说,蚕妇年年辛劳,结果还是受饥挨饿,苧麻蔽体。究竟什么原因,答案不言自明。底事,何事,为什么缘故;着苧麻,穿苧麻粗布的衣服。

□《诗•郑风•将仲子》曰:

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

□《荀子•赋》曰:

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

□唐韩愈《赛神》诗曰:

麦苗含穗桑生椹/共向田头乐社神。

□宋王安石《肖兵》诗曰:

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 

□唐骆宾王《代女道土王灵赠道士李荣》诗曰:

桃实千年非易得/桑田一变已难寻

□元卫进之《春日田园杂兴》诗曰:

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表扬。

□清孙权蔚《空诚雀》诗曰:

自从桑田变沧海/经过空城泪如泉

□唐卢照令《长安古意》诗曰:

节约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诗曰: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唐杜甫《九回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诗曰: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元张可久《清江新• 酌》典曰:

明月黄昏后/独醉一樽桑落洒

□宋杨万里《桑田寿》诗曰:

爽岸濒河种稚桑/春风吹出万条长

□唐李白《陌上桑》诗曰: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4、我国古代有关蚕桑的箴言

箴言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较强的警示教育启发性。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或写文章,往往恰当地运用成语或短句,这样可以充实口语,使之表现出语言精炼,形象生动之感觉。我国古代有关蚕桑的成语箴言很多很多,我这里稍加整理了一些,从这些成语箴言里就能看出,蚕桑在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忽必烈。忽必烈君临天下后,把农桑作为立国上策。在中统三年(1262),曾诏令天下“禁诸道戎兵及家势纵畜牧犯桑禾稼者。”至元七年(1270),设司农专掌农桑;并颁布“农桑之制”;并诏令编写《农桑辑要》;并再“申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至元十年(1273),王磐为《农桑辑要》作序中称颂“忽必烈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民间开荒种桑,增前数倍。” 

□农桑,衣食之本;学校,风化之原。

——明朱元璋。书证:《明太祖实录》。意谓农业和蚕桑是解决民众衣食问题的根本途经,学校是推行社会教化的基本阵地。

□每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宋赵匡义。书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意谓皇家子弟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听从平民百姓的意见。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想到蚕妇养蚕和纺织的辛苦;每吃一顿饭,都要怜念田地里辛勤耕作的农夫;每做一件事,都要利于平民百姓。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梁惠王上》

□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

——汉王符《潜夫论•浮侈》

□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

——宋王安石《省兵》

□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桑土之防

——喻防患于未然。书证: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市利害》:“至于桑土之防,戒备之虑,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

□桑土绸缪

——书证:朱熹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后遂以“桑土绸缪”,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

□ 桑中之喜 

——谓男女不依礼法的结合。书证:《花月痕》第四六回:“方其未败,锦衣玉食,倡优歌舞,其厮养贱纨绮,吸洋烟,莫不有桑中之喜。”

□桑户棬枢 

——桑枝为门,木条为枢。形容居处简陋,家境贫寒。书证:《战国策•秦策一》:“且夫蘇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土耳。”

□ 桑杯石鼎 

——指木碗瓦锅。形容生活俭朴。书证: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居常服玩,……盤案之间,不过桑杯石鼎。”

□桑弧蓬矢 

——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射天地四方,象征男儿应有志于四方。后用作勉励人应有大志之辞。唐李白《上安州裴刺史书》:“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

□桑落瓦解 

——形容形势败坏如桑叶枯落、屋瓦解体。书证:《后汉书•孔融传》:“案表跋扈,擅诛列侯……专为辟逆……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桑落瓦解……”

□桑间之音 

——指淫*的音乐。书证:《吕氏春秋•音初》:“……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

□桑间之约 

——指男女之间的约会。书证:清唐仲冕《六如居士遗事》:“美人者某挥使女也,慕伯虎才名,暗以手书订桑间之约,其以八月十五试举赴之。”

□桑间之咏

——指描写男女情爱的诗歌。书证:明杨循吉《蓬轩吴记》卷上:“其集多桑间之咏,不足傅也。”

□桑荫不徙 

——亦作“桑荫未移”。书证:后遂谓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蚕食鲸吞 

——像蚕食桑叶,鲸吞食物。比喻侵占并吞。书证:姚雪垠《李自成》:“鼓舞三军,与虏决一死战,予以重创,使逆虏知我尚有人在,不敢再存蚕食鲸吞之心。”

□蚕头马尾

——指颜真卿书法的特征。书证: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三:“[颜真卿死]后有商人遇之於罗浮山,寄书至偃师。颜氏守坟者曰:‘此先太师亲翰,书法蚕头马尾,真得仙也。’”

□蚕头鼠尾 

——国画技法的一种。书证: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画二》:“其(戴文进)人物描法,则蚕头鼠尾……盖用籣叶描而稍变其法者,自是绝伎。”

(整理:樊引州 谢一民)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7-10-28 14:42:21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