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的诗句多是伤感缠绵,而这次学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实在感触万端——它没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难舍难分;没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深情款款;也没有《送别》一词的婉转缠绵。它有的,正是那种难言的潇洒。掬一捧碧水,看那净水轻盈地流动着,流向心灵深处,尽洗离别之意,于是,便有了《再别康桥》。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没有那种涕泪俱下的矫揉造作,或许,这,才是笙箫的高贵。不去飘响歌谣,并不是因为它不会,只是为了不想破坏那份难言的情境。
沉默,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
记得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短暂的离别,只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
或许,它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大家都会这么想,或许,大家就真的都能沉默吧。然而,对于它,我实在有另一种看法——
既然离别,何须重逢?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一次一次地重逢,一次一次地离别,就这样如影视一般一遍又一遍地重播,可是,结局会是什么呢?是重逢?还是再一次的离别?——佛说:“生、老、病、死,是众生的必经阶段。”于是,便注定了离别。即使不生离,终究,也还是会死别。这是宿命……
纵然有太多太多的不舍,有太多太多的酸楚,只要有回忆在心,重逢能否,已不重要了。
——相见不如怀念。
相见不如怀念啊!霎时,与她重逢的画面,便如同潮水那般,一遍又一遍地涌上心头……
中考之前,就算是离别了吧。不再清楚我们将会在哪天重逢,除非我特意去找她。如果不愿事在人为,那么,便会相见不知何日,尽管,我们同在一片区域。
可以这么说吧,我之所以把滨河中学填在第一志愿,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她。
或许这种做法相当幼稚,如今,就连我也这么认为。可能是因为当时还不懂,到底应该如何对待离别,对待重逢。我这么说并不是后悔,反正,只要努力了,便会花开不败。那出自淤泥的荷花,不也是这样的吗?
开学这么久了,不是没有见过她,只是,真正见了面却又不知从何聊起。这种感觉相当奇怪,明明曾是那样的期待,而现在却甘心被时间老人戏弄,让它悄悄地从我身边遛走。
她虽然是老师,可我一直把她当成我最好的朋友。有一次和朋友闲聊,她说我是幸福的,因为很少人会这样喜欢一个老师,还为她写藏头歌词。当时,我才明白到:原来离别也是一种幸福啊!
随即,心血来潮写诗一首:
离散
情感若无黯淡,
何须惧怕离散?
以悉真情未寒,
堪有可忆之段。
虽然这只是一时兴起之作,而且,也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而感情表露得过于直白,太失水平,然而,它却能诉尽我内心深处的感情。只要细心,不难发现,每行第一个字顺着读下来——情何以堪。
是啊!情何以堪!
离别,也正是这种“情何以堪”,所以,才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哀婉词句,也才有了“悄悄是离别的笙箫”这种难言的情感。
何以笙箫默?因为离别。因为情何以堪。
我不是智者。我难以读懂徐志摩先生的感情。因此,我只能通过“离别”来猜测。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尽管之前已经写了不少。然而,徐先生与康桥之间的情感,又怎能用短短的几页言明,然而,就算说不完,终究,也还是要说完的。因为,这,就是现实。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报徐先生,让我读到如此悠扬而精美的诗。或许,我只能用我浅薄的知识,也写歌词一首,以谈离别之后的感情。
相见不如怀念
望窗外细雨丝丝飘落翩翩
苍茫的雨雾模糊了我的视线
细感往事如雨如雾如烟
笑谈相聚与离散不过俯仰之间
赏院中柔花片片芬芳点点
清新的芬芳扣上了我的心弦
回忆如同花香把我席卷
旧地重游欢乐在心灵深处蔓延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不是没有幻想与你再次相见
只是事物的变迁
令我相信相见不如怀念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不再幻想能够回到你的身边
仅把回忆装心间
终于明白相见不如怀念
06年12月22日
题外话:终于找到去年的周记本了。很高兴。哈哈!
-全文完-
▷ 进入寒筱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