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悲剧慈禧一夜迷茫

发表于-2007年10月24日 中午12:27评论-1条

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针对于晚清的中国政局,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果没有慈禧太后,中国会不会有成功的戊戌变法?不敢苛求中国能够避免衰落、避免被瓜分、被殖民后果,但是我们能不能奢求一点,那就是相对历史奢求中国能够体面的被“侵略”或者被“殖民”,而不是敌人的大炮一响就立马割地求和,我们能不能会很有气节的进行抵抗,哪怕是失败之后在被人宰割?慈禧为什么在支持变法后又搞破坏?对于历史上的慈禧,我们应该如何评价?

很多人将戊戌变法的失败归结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不支持维新。是的,如果没有慈禧发动政变,百日维新或者会维系更长的时间演变为“千日维新”或者其他。但是不能够指望通过维新变法就能够实现中国的富强,其中的道理有在史书中阐述的很清楚,在此不做多的啰嗦。其实很多人对于慈禧的认识也是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开始的,可以说这两个运动是慈禧作为中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尝试改革,寻找富国强之路的一种探索。但是自己一手支持的运动又是在自己的破坏下而夭折的,这是不是一种矛盾?其实我们看了很多关于晚清的史书文章,慈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在发动政变破坏维新变法之后仍然准许学习西方的“实学”——科学技术,批准把部分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在经济领域继续支持发展资本主义,甚至主动开放一些口岸,可以说慈禧太后作为一国之君在这里是开明的,因为她清楚的认识到了科技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祖宗之法已经到了不可不变的地步,所以她才会支持变法,尽管最终还是破坏了变法,但是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这样的初衷毕竟是好的,穷则思变,如同一个家庭的家长到了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搞变通,甚至不惜违法犯罪!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慈禧还是开明的。但是既然说认识到了变法和改革的重要,为什么不自始至终的支持下去,最终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为什么还要搞仍禁止言论自由,查封报纸,不准集会结社,不准一般官员和老百姓上书,不准改革科举考试办法,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发专制主义淫威这些破坏变法,破坏改革之举?为什么?这与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是分不开的,皇帝是一人最大,长期受封建文化熏陶的慈禧是深深的意识到这一点的,不然她不会将光绪囚禁与瀛台,独揽大全,冒着被天下骂的罪名来临政。权利就是最好的兴奋剂,对于任何在封建文化熏陶下的人来说这是不变的真理,慈禧也不能例外!

其实放在既定的历史环境下,我们对于同一个慈禧有如此不同的行径不难理解,这其中既有社会制度性的原因,又有个性因素。前者是决定性的,但必然与偶然交错,非常复杂。史书中将慈禧定性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确实在历史的发展中慈禧始终维护着这一阶层的利益。慈禧同中国历代多数帝王一样把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和享受放在首位。为了享受不惜牺牲海防,为了维护个人的权威,她挑选幼儿做皇帝,垂帘听政,攫取最高权力,并把军机处的大权接连交给几位王爷,不管他们如何昏庸贪墨,只要忠诚恭顺就行,通过这些举措来实现自己权力的最大化。那么对于戊戌政变的直接动因与其说是政策之争,倒不如说是她察觉了康梁有针对她个人的举兵夺权的计划。到了这一步,不能够指望着她还是理智的区分少数人的轻举妄动和关乎国家盛衰的改革,不让她去计较个人得失与国家前途命运荣辱兴衰是不可能的,像中国大多数的皇帝一样,慈禧不能免俗。纵观其一生,长于宫廷的她长期的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身上深深的打上了阶级烙印,成为了一种制度和文化的牺牲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女性代表,慈禧可以说是杰出的,因为无论在经典文化和通俗文化方面,她都具体而微地体现了中国士绅阶层所传承的中国文化。正是这些文化的熏陶还有与此同时在她身边的一大批大臣和亲贵,他们都具体参与决策和施政,他们都是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官僚,这些都是制约慈禧言行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必然而然的导致了文化圈子的狭隘,导致了慈禧在宫廷之内难以放眼九州,她的决策很难突破这种文化的包围,所有的努力都成为了徒劳,真是可悲!

传统文化在当时已形成僵硬的体系和制度,知识内容固定化、信条化,自我更新机制非常薄弱,缺乏了平等交流的文化基础,再加上制度上的束缚使得大家都在狭隘的文化圈子里面小心翼翼,翻来覆去的引经据典来维护统治,他们都不敢超越雷池半步,在文化上一个个如履薄冰,胆战心惊的利用着文化谋求自己的荣辱沉浮!这就导致了整个国家出现了制度性的群体愚昧,国民性格都被扭曲,在这样的基础上希望引进外来文化的人又是那么少数几个,而且寄希望于患病的群体来医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徒劳,慈禧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当时的中国环境下也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毕竟那是一个整体患病的年代,是一个病入膏肓而不能医治的时代,那么慈禧只能叹自己生不逢时!

攫取最高权力,满足自己的享受,在中国的帝王史上出现过很多,慈溪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个(如果封建制度不中止的话),慈禧如果生在和平盛世,撑死也就是腐败一下,沦落不到被千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地步,可以成为不坏的最高统治者,但是生不逢时,她只能够面对着内忧外患于宫廷之内怀抱着权力的梦想来攫取自己的利益;她看不到中国当时的弊病在什么地方,她也不会看到,高高耸立的城墙和天朝上国的梦幻遮住了她的视野,她只能面对着那些熟悉的面孔,一遍又一遍的寻求心理的慰藉!。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慈禧也是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个悲剧人物,是一种制度和文化的牺牲品,只是她的牺牲,是用整个国家和民族来殉葬的,那么我们在贬斥之余是不是可以同情些许,毕竟如昙花一样绽放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的她,给我们演绎了一段悲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夜迷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不管慈禧的垂帘听政是何种政治手段,但站在实权的操作点上,把一个朝代弄到灭亡,再怎说,都是过,且是无可原谅的历史之过。虽然这一切,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过于天朝自大,则无论悲情也好,悲剧也罢,皆是其自己种下的苦果。清朝历史,兴衰都已成了历史云烟,透过这层层烟云,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而是一段政局错位下的社会畸形进展。最终,它在二十世纪的风云突变中,得到了纠改,但用了整个民族的耻辱为代价,这就是不可谅解的,包括慈禧,包括慈禧之下的大臣,包括天朝自大的封建制度和治国思维。

文章评论共[1]个
三月-评论

应该说一个王朝的兴衰与历史主要人物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如果慈喜当时能多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那么历史将是另一番局面,但历史不能假设,历史人物也有他的局限性at:2007年10月25日 中午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