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了个周日,上聚远楼看看。远远望去,矗立在城南古龙山上的新楼,碧瓦飞甍,蔚为壮观。两条路上山,我选择了小路。两边是新植的幼林,虽然没有阴翳蔽日,却也清新宜人。淡青大理石砌成的小路蜿蜒而上,不一会就上得了山顶,好开阔的一块宝地!迎面的高楼仿佛是个巨人,须仰视才见。
高楼从外看去有三层,通过种满紫薇和红花积木的平台,就到了楼下,第一层悬挂的匾额用篆体写着“惟德乃兴”四个大字,第二层是行书:雾山烟水,第三层赫然写着:聚远楼,三块镏金匾额在太阳下熠熠生光、夺人心魄。再沿约两层楼高的底座台阶拾级而上,就到朱红色的大门前,门边柱上有一副对联:思陵宸翰坡仙句,云汉奎光聚此楼。是元代书画家赵孟fu的诗句。
进得门,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巨幅木刻浮雕:苏轼送子图。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一位名叫苏迈的年轻人被派往德兴担任县尉,本来纯属正常的官员调动,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此事对德兴来说那就巧上加巧了。
苏迈的父亲就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苏东坡;而此时的苏东坡正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在黄州,苦闷彷徨中的他正欲寻机排遣胸中的郁闷;恰在这一年,饶州又因朱天锡、朱天申两位神童分别被神宗赐为五经出身而誉满神州;当时的德兴县令单锡又恰是苏东坡的同科进士。这么多的巧事凑在一块,苏东坡能不送儿子到德兴去上任吗?
正是山花烂漫、莺飞草长的季节。单锡以隆重而又简朴的仪式热情迎接了苏氏父子,一番官场世事的嗟叹之后,少不了诗文唱和的轻松。在参观学宫、书院之后,单锡便盛情邀请东坡父子登临由他题写楼名的“聚远楼”观景。刚好雨后初晴,阳光清丽,云气蓬蓬,一阵阵清风吹来,恰似云奔浪卷。登临聚远楼的最高层,万千气象便很快化成了东坡的《题咏聚远楼诗》:
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
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
直将眼力为疆界,何啻人间万户侯。
仗着苏东坡的才名,这首短诗很快便广传天下。据说宋高宗赵构特欣赏“赖有高楼能聚远”之句,而赐御书“聚远楼”金匾。从此便有诗称“高皇题御墨,内翰播声诗。聚远楼佳致,名闻天下知。”之说,一时间,天下文人学士便纷至沓来,好不热闹。你看,黄庭坚来了、范仲淹来了、朱熹来了、赵孟来了、赵来了、马廷鸾来了、佛印来了……头顶乌纱的官员、戴着方巾的学子、云游四方的僧侣、奔波各地的商贾,时时塞满了小小的聚远楼。由此,聚远楼便名闻遐尔,被誉为江南名楼。
有些事情就这样奇怪。尽管当时的朝廷时时用着德兴的银子,老百姓都使着德兴的铜钱,甚至征战杀伐的戈矛剑戟也少不了产自德兴的金属,但人们依然对德兴知之甚少。自从士绅余仕隆先生集资建造“聚远楼”之后,似乎德兴便留住了一丝文脉,进一步系紧了与中国文学界的联系,于是书院多了起来,教育发达了起来,文风也鼎盛了起来,德兴也就闻名了起来。据《德兴县志》载,该县历史上曾出过417个进士,而其中又以宋代为多。
从一定意义上说,聚远楼的确显示了德兴人的胸襟,开阔了德兴人的眼界,凝聚了德兴的人气,也撩拨了士子们登高望远的志趣。德兴历史上的经济发达、文风鼎盛,难道能说不与聚远楼有关吗!
历史常常会以玩笑的方式制造偶然的奇迹。“聚远楼”的出名也是如此。
也许是它巧夺天工的技艺,也许是它蕴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同这高达数丈屏立两楼的木刻浮雕一样,三楼的铜浮雕(盛世建楼)也给了我极深的印象,说起德兴,不能不说铜,就譬如说三国,就不能不说诸葛亮!
缘古色古香的大理石台阶上楼依次看下去,四楼是一幅烫金彩画:群豪聚远,五楼又是另一幅木刻浮雕:高皇御匾。
五楼上去便是顶楼,上不去了。信步踱到五楼的阳台上,凭栏而立,无语西风,真如一楼镌《古楼新韵》所云:“登斯楼四望,山川形胜,婀娜多娇,古邑新貌,独领风骚!”
下得楼来,天色薄暮。依池而筑的聚远亭、景苏堂、敬一亭、德兴十大历史名人塑像,都被夕阳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彩,让人浮想联翩。俯瞰凤凰湖波光潋滟,谛听报国寺暮鼓晚钟,陶令耕田之感油然而生!
返家途中,银城已是万家灯火。回望山中,高楼霓虹闪烁,佛光烛照苍穹,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全文完-
▷ 进入斑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