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香港举办的棺材展览会,人潮涌动,热闹非常。会上还提供专门供活人“试用”的棺材,只要你愿意付费,就可躺在里面,享受一下模拟死亡的乐趣或恐惧。
关于死亡,大概是任何凡人都不能回避的最现实的最根本的问题。
看过一些关于死亡的书。其中有《地狱众生相》,看完了,觉得那不过是宗教教义的一种故弄玄虚。也看了弘一法师的生平,至今也不敢相信他就真能预测自己的死亡时间,并做好一切后事安排。还看过那本网络热炒的《死亡日记》,觉得其中炒作的成分更多。再看毕淑敏的小说《预约死亡》题目倒吓人,可内容只是临终关怀医院濒死老人们的一些感受,远不如看那个美国妈妈眼看着自己十几岁的孩子在自己怀里慢慢死亡的过程更感人。当然,如果说死亡也包括艺术创作在内的话,那获奥斯卡奖的《人鬼情未了》电影确实已出神入化了。不管站在东方视角,还是西方观点,都将一份隔世的亲情演绎的惟妙惟肖,那合情合理又不可思议的场景是那样感人而又神秘,离奇又能接受。
死亡是什么?这问题应该是任何活人都无法描述的。活人所谓的“濒死感受”不过是一种内心想象的语言再现,而真正死了的人是再也不会对你描绘这种死亡过程的感受了。所以死亡才这么神秘,以至于让人如此恐惧。
不过,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那些从死亡线上逃回来的人的一些说法,哪怕只是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就有了这样比较统一的版本:临死一瞬间,灵魂离开自己的肉身,可以看到肉身边的人们在抢救或说话,然而身体感到越来越轻,越来越舒服。之后,自己穿过一道深邃的洞穴,向着一道闪亮的光芒飞奔而去。在那里与已死多年的亲人一一相见。期间的一切场景和声音都那样熟悉,似乎是一生经历的再现。之后慢慢漂浮,有一种升入天堂的感受,这样就进入了天堂。如果说这些话中还有些科学成分的话,至少是很多活人在潜意识里对死亡景象的想象罢。
不曾真切的体验过死亡,更无从谈起死亡的感受。只是在一次手术全麻过程中也曾深度昏迷。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和上面说的差不多。麻醉最深时,好像也还可听到人们的声音,甚至包括医生在自己身上切口子的动静,甚至能看到一些光亮,只是这些声音和图像,大概因为太朦胧,反而觉得可爱了许多。
还有几次,就是在床上睡觉时偶尔和老婆玩笑,故意憋气超过一分钟。当然,这个把戏骗过老婆的时侯很少,不是被老婆捏了鼻子嘴,惹来一阵大笑,就是因装死太彻底,最后被老婆狠狠咬上一口拉到。想来,真正关心自己生死的人,其实也就那么几个。如果真死了,还真有些放心不下。为了现在不死而被老婆咬一口,也是自己活该。
记得当年看西游记,总想自己也能像猴子那样飞,就是不能达到十万八千里,至少可从楼顶平台上飘下去吧。不过这些也不过是一种臆想,等到真站在阳台上,也绝对不敢飘下去,所以也就一直未曾解脱过。
不过,现实里经历的死亡还是很多的。亲人葬礼,同事火化,路上交通事故躺在冰冷路面上的陌生人。因此,也还经常想象死亡的情景,甚至在脑中模拟死亡。一直想象不出来死亡到底是一种最彻底的终结,抑或只是一种解决问题或缓解压力的方式。不过还是觉得真到死了的时侯,一切就那样放开了,在别人口里你的名字被漫不经心的提起,活人都知道你已经死了。而真正的你也许就变成一粒尘土随意飘动。可能就落在你亲人的头上或耳边,但他们再也不会感觉到你的存在了,因为你的飘动甚至都不会再搅动一缕飘忽的光线了。
醒过神来后,明确的知道自己的生命还是这堆骨架、这摊肉体、这声叹息。于是,就知道刚才的胡思乱想不过是一种可怜的黑色沉默,而此时此刻你的血管里还在流淌着红色的柔情和疲惫的顽强,而那死亡的呼唤还很遥远。此刻你要做的就是,将你认为珍贵的紧紧抱在怀里,和他一起分享你的体温、你的快乐、你的烦恼、和你寂寞的夕阳黄昏。让他在你还活着的时侯,记得你的泪、你的血、和你美丽的承诺。
这样说来,就是你没有机会躺在香港那个模拟棺材里,也一样可以模拟死亡。想起一次和母亲谈起关于死亡的话题。母亲说的一段话现在还记忆犹新:
一辈子不做亏心事,死之前不欠人家什么,就会死的安心。而死了以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你们孝顺,就把我拉回家躺在你们父亲身边,我就很满足了。哭是最没用的,可你们是亲人,肯定还是会哭的。认真的来说,谁是亲人,亲人就是在你灵前哭的那些人。
按母亲的说法,现在还真不知道谁会在我灵前哭?当然也可问自己作了什么有资格让人家在你灵前哭?为了得到这个答案,现在倒是应该去努力想一下,也许会明白不少的道理。
-全文完-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