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男人是一家之主。男者,田力也。俗云:家有男,不愁田。在农耕社会,男人肩负着出力种田,养家糊口的重大责任。到了商业社会,农耕主体地位受到冲击,男人也不再纯粹忙碌于田野之间,更倾向于周旋于商场,拼搏于社会。但无论如何变化,男人总是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角色,男主外,女主内,这一观念至今依然影响广泛而深刻。
主外者,非德行不足以服人,非勇猛不足以震人,非智慧不足以屈人,非辩才不足以挫人。品性高洁者,方馨香闾里,泽及后世;叱咤风云者,方纵横万里,撼人心魄;足智多谋者,方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能言善辩者,方纵横捭阖,恣意驰骋。
每个人都能说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说话。有人伶牙利齿,说话头头是道,侃侃而谈,条理清楚,让人信服;有人笨嘴拙舌,说话单调乏味,枯燥干涩,颠三倒四,让人费解。当然说话的最终目的是能很好的交流,让别人明白自己意图,进而相互理解,增长智慧,加深感情,或者实现预定计划,达到一定目的。与亲朋好友一起,交往既久,彼此了解,交流的时候自然默契,可以是心有灵犀,尽在不言中;也可轻轻的一个眼神,或是会心的一个微笑到心领神会,都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
但是口才在涉外交流中是非常重要的。小到结识新友、托人办事,中到涉案诉讼,公关谈判,大到国际外交,不辱使命,都离不开出众的辩才。倘若一个人相貌堂堂,说话却口齿不清,词不达意,半天也听不懂只言片语,势必会影响表达交流,小则影响一己之形象,遭受损失,大则羞蒙国颜,辱没国体,罪莫大焉。
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者,顺时转势,相机而动,静默如泰山,出言似决堤。蛙鸣终宵不如雄鸡一鸣,蝉噪数月不若猛虎一啸。言不在多,在于精当与适时。如果一个人话欲极强,只要一张嘴,别人就只能洗耳恭听,插不进半句话,虽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却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仍不知死活的强聒不已,后果将会怎样?恐怕只会成为人人惟恐避之不及的讨厌鬼。国际会议上,外交家们们时而巧舌如簧,舌灿生花,针锋相对,折冲樽俎,时而装聋作哑,装疯卖傻,三缄其口,默不作声。知进退,明开阖,不仅能说,而且是真正的会说。
辩也有虚空之辩和实用之辩。争于学术,甚至盘桓于形而上层次,属于虚空之辩;植根之现实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实用之辩,各有其长,各有其益。但若陷入诡辩之境,徒劳费力,于人于事毫无益处。历史上著名的辩士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论,力屈稷下俊才,然而骑着白马过关,还是和别人一样要向守门兵丁交税。韩非子讥笑道:“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则不能谩于一人。”并非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的缘故,道理总是越辩越明的,而是诡辩之于生活并无什么价值,且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反而影响了正常的事务,有害无益。
春秋时期,群雄林立,诸侯并起,明争暗斗,波谲云诡。齐相晏子,长不满六尺,其貌不扬,却头脑机灵。内辅国政,爱国忧民,屡谏齐王;对外则博闻强识,善于辞令,工于外交,闻名天下。奉命出使楚国时,晏婴面对着自恃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留下很多经典的充满智慧的辩言——“出使狗国,故走狗门”、“贤肖有别,不肖故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移于淮北则为枳”……诸如此类的言辞,让不可一世的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辱。他昂然不屈,不卑不亢,有理有节,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也保持齐国的声威,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论语》曰:“出使四方,不辱君命。”说的就是晏子这样的人吧。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感慨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可是晏子平时生活却躬自勤俭,不事张扬,很多时候谨慎出言,敏于做事。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则危行。国有道,即顺命,国无道,即衡命。故而历经三世,而显名诸侯,为人民所敬仰爱戴。
战国时候,赵人蔺相如不畏强秦,据理力争,义正严词,且施巧计,终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面对秦王的挑衅,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让对手自取其辱,维护了祖国的利益和尊严,足见其胆识与辩才。既罢归国,被拜为上卿,被名将廉颇嫉妒。于是,蔺相如上朝之时多称病,不与廉颇争列;路遇廉颇,引车避匿。若逞口舌之辩,相如自然胜廉颇甚多;即比胆识果敢,他也毫不逊色,然而退避三舍,不与交锋者,盖为文武团结,上下一心,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故也。廉颇知道后,悔恨不迭,负荆请罪,卒为刎颈之交。若蔺相如之属,乃真辩才!
苏秦兄弟和张仪之流,虽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然而擅长权变,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发于毫末,起于闾阎,纵横一时,名传后世,亦辩才也;三国诸葛亮,腹藏经天纬地之才,口有翻天覆地之能。在刘备兵败窘困,面临倾覆之时,独赴江东,舌战群儒,最终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役,巧借东风,火烧阿瞒,以弱胜强,挫败曹军,以此方才定的三国鼎立之势。若无诸葛亮的杰出辩才,也许历史将会重写。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辩才,也为国家的团结和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不胜枚举,不再举例赘述。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辩才呢?辩论的才能固然需要天赋,但后天的训练和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和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嗓音微弱,还有耸肩的坏习惯。可是他却没有怨天尤人,气馁放弃,而是坚持不懈的训练。他虚心向著名的演讲家请教发音的方法和辩论的技巧;为了改进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读,迎着大风和波涛练习演讲;为了改掉气短的毛病,他一边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一边不停地大声吟诵;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家里对着一面大镜子练习演说;为了改掉说话耸肩的坏习惯,他在肩的上方各悬挂一柄剑……经过艰苦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著名的雄辩家。
当然,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杰出的雄辩家,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自身内在修养,博览群书,获取大量的知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出生伊始便如同一张白纸,除了几个本能外,都是靠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学来的。多读书可以使人明事理,广心胸,增见识,长才干,即是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读书也不是万能的,像汪精卫之流,虽学贯中西却认贼作父,成为汉奸,遗臭万年,不知是不是读书者的悲哀。不过,从一般意义上来看,读书确可治愚益智。特别是在新社会,接受的教育层次越高,人的知识素养越高,道德素质也相应教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可以增加词汇量,通晓语言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这样在交流甚至辩论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至于因紧张而张口结舌,避免木讷不知所言的尴尬。只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定也能出口成章,字字珠玑。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古人为鉴,不仅可以懂得社会兴衰之规律,也可以知晓个人进退之权略。俱往矣!路就在脚下,还需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带着历史英雄人物的无言的教诲,奋力拼搏,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与诸君共勉!
-全文完-
▷ 进入深山的小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