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店,各种书籍琳琅满目的呈现在眼前,真的让人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对于那些买工具书和专业书籍的人来说,还好选择一些。实用就好。但对于文学书籍,真的有点让人难以选择。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在众多文学书中,谁是萝卜,谁是青菜,谁更能以飨读者?萝卜青菜太多,就很难让读者选最适合自己口味和最爱的。
每每逛书店,来到文学类图书销售处,看到许多前来买书的读者,大多都是捡起这本,翻两下,放回书架。然后又取出另一本,翻了翻又放回去。如些反复,似乎哪一本书都是自己的最受,但又好像哪一本书都不适合自己。于是逛了大半天,还是两手空空。有的干脆随便买一两本看看,有的则干脆空着手出去。我亦有此种感觉和体会。
现在书店的书真的很多,类别也十分的齐全。许多书商和作者美其名曰,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但事实上,真的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吗?真的都货真价实吗?我看未必!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一切知识的源泉的获取,最主要的方式来源于书。在过去,在书还被作为精神食粮的年代,书的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确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但是随着文学逐渐的边缘化,以及日益走向市场化和过份注重经济化以后。文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于是涌现出大批作者和作家,其作品都摆在了书架上,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自此,书真正的成了一种商品。书,成了商品以后,于是众商家众作者,用流水线的方式来生产。让它们纷纷披上华丽的外衣。娇媚的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如此一来,所谓作家,所谓商品的创造者,有的住高楼大厦,有的开小汽车,而也有人沦为文学乞丐。书,既然当成了商品,自然就会优胜劣汰。即使一些货真价实的书,但是它的包装跟不上去,它的广告投入不够,因此也只能永远躺在书架不起眼的角落,无人光顾无人问津。
据报道,中国有出版社几千家,每年出书几万种。但是近年来,在几万种图书中的精品却越来越少。没有哪一本书能像以前那样,几年几十年以后还会被人们所熟记所爱读所获益非浅。许多书,在读者的心中只是过眼烟云。此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客观的原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我想还是文学过分的粗制滥造。
这种精制滥造,被许多人认为是“快餐式”文学。正因“快餐式”文学的出现,才把读者给忽悠的。
前些天,一个朋友买了一本书。回到家里,翻了翻之后,却破口大骂“狗日的”。一骂书二骂作者,但为什么会遭来谩骂呢?因为朋买的这本书严重的把他给忽悠了。一本包装华丽,装帧精美定价二十几元小有名气的作家的书,内容却是如此的低劣低俗?
我想有朋友这种遭遇的人不止一个。爱书,想买书,想通过书真正能获取点知识,但是买回家后,才知道自己被书被作者给严重忽悠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在“快餐式文学”忽悠了读者的同时。其实我想这种文学真正忽悠的人不是读者,而是这种文学的制造者。说准备一点,就是作家。当我们的作家和书纷纷遭来谩骂的时候,我们的作家是不是都该静下心来想想呢?难道真的为了让自己的口袋多进点银子,而对文学粗制滥造吗?到时这种“快餐式文学”可能要忽悠更多的人。骂声会不断!
-全文完-
▷ 进入戒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