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人像是有个情结,多日不吃大饼油条豆浆就会想它们。类似这种中国式的快餐在全国各地都有之,可能只是品种变化、爱好不同而已。北京的豆汁炸果子,上海的大饼油条豆浆,都是大城市不可缺少的大众食品。
如果说它们好吃,可能有点夸张。现在的孩子大多喝着牛奶吃着面包长大,一种念想往往就消失在长久的不经意间了。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间,大饼油条豆浆是最好的营养早餐,主要还是价格上经济实惠,三样东西加起来才一角钱,是劳动人民家庭的首选食品。比在家吃咸菜泡饭要美味多了,方便而快捷。
大饼油条豆浆虽然经过经济社会的变迁,但是它服务的对象依然如旧。在计划经济里,
大饼油条豆浆自然也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买它们是需要粮票的,并不能畅开肚子去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买油条时要排很长的队,能吃上它也非易事。也许那时候食用油是最为紧张的商品,一个人才2、3两油,人们通过买油条来作为油水的补充吧。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走进了历史的博物馆。大饼油条豆腐浆再也不需要什么票证了,但是价格也不似从前了。工资在涨,大饼油条豆浆也在涨。如今已经是过去价格的20倍了,但是依然还是最为便宜的早餐。
早上刚下了夜班就走进了大饼油条豆浆的摊子,花上两元钱,享受了温暖和香甜,也驱除了一身的秋寒。
抬头望去,一条横幅分外耀眼。“严禁路边乱设摊,不吃不安全不卫生食品!”对此我倒是颇有微言了。
想一想:大饼油条豆腐浆都走进了堂而皇之的店堂,是漂亮干净了,但是换来的代价一定会加在大饼油条豆浆们的身上。上海早已经有这样的店堂了,譬如新亚大包连锁店、永和豆浆,确实有点上了台阶,但是价格也是高出路边摊贩的3—5倍。普通百姓能否天天去光顾它吗?也许大饼油条豆腐浆一样也有白领蓝领灰领之分。
说实话,这些个摊贩丰富了大城市的餐饮市场,想当年买油条排长队的现象已经彻底离开了人们的视线。社会有阶层之分,餐饮也必然有阶层之分,所谓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就是这个道理。真需要感谢这些邻省的老乡们,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带来的廉价食品,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还要艰难些了。这样的情况在每逢春节时,就能感觉他们存在的意义。春节期间,老乡们都回家与家人团聚了,摊贩也自然偃旗息鼓了。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方便,要么去新亚,要么去永和,便宜的早餐不见了。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对待,安全与卫生确实很重要,不抓也是不行的。但在整治的过程中应该多些人性化的治理,摊贩的涉及是多种多样,相对来说面对的群体都是普通劳动者为多,价廉物美是首选。如果都取缔了,老百姓就没有任何选择了。再为这些小老板想想,他们都是小本经营,哪能承受住店铺的如此高租赁费呢?其实不是什么要取缔的问题,而是要抓住安全卫生的常态管理就行。吃了几十年的大饼油条豆浆,也没有一次吃坏过嘛,鸡毛当令箭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记得有位华侨,在国外漂泊了几十年,回国探亲时点着名要喝老北京的豆汁,还就是要去路边小摊贩去品尝。或许在他的记忆里,这样的情怀难以磨灭,这样的场景值得回味,与我有着同样的感受。每每我出门在外,总喜欢走小街窜小巷,那里总留存着原汁原味的地方小吃,总能感觉地方饮食文化的氛围。
也许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等等,虽然地方还在,但已经没有过去的那种韵味了。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代与历史的冲突,但依然让我有难以割舍的怀念。
2007年10月21日上海
-全文完-
▷ 进入咖啡茶123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