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游游屈原故居与祠庙记(026)谢一民

发表于-2007年10月20日 清晨7:05评论-2条

□游游屈原故居与祠庙记(026)

天下本无事,“诗人”自忧之。

这是一句成语,我把里面的两个字改了,把“庸人”二字换成“诗人”二字,是因为屈原并不是“庸人”,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大家。

我想,屈原应是宰相肚里行舟船的大人物,应有度量。是啊,他坐他的天下,您作您的诗文,大路朝天,自走一边,您何必那么痴心忧国忧民,您又何苦抱石投江自杀呢?我又想,屈原不能与凡人比,他属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式的人物,不然他为什么有如此壮举,又为什么能写下如此脍炙人口的诗文,后人又为什么立祠祭祀呢?

在胡张中学上学时,就读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本郭沫若写的五幕剧《屈原》,那时我才十三四岁,幼小的心里对屈原这个人物就有了较深的印象。之后,又偶尔见了1953年三联书店出版社游国恩写的《屈原》的小册子,我如饥似渴一口气把他读完。读后,不能不为之心潮澎湃,深深地为诗人那忧国忧民、崇善疾恶的激情所感动。当然,这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讲的屈原要生动的得多。

正因为有了这一层印象,事隔二十多年后自己有幸被借调到北京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工作过一段时间。一次,陪同信用部主任谢本元先生去两湖(湖南、湖北)调研,特意去了趟屈原故居与祠庙,领略了玄妙奇丽的楚文学的代表人物屈原的大家风范。

屈原的故居,在湖北省的秭归县城东北30公里处,俗称落脚坪,又称屈坪、三闾乡,相传是屈原的出生之地。坪前立有“楚三闾大夫屈原故乡乐平里”石碑,还有一座三楹的琉璃牌坊,额书“乐平里”三字。坪后山坡上有屈原庙,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屡经修葺,至今完好。庙门高耸,翘角飞檐,两侧辅以耳房。庙内是四合院型,正房三间,厢房二室,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却很严谨,碧瓦白墙,端庄肃穆。

屈原的祠庙还有三处,一处是向家坪的屈原祠,一处是位于湖北省沙市江汉南路东侧的江渎宫,一处在屈原沉江的汩罗县城。

屈原祠在秭归县城东1·5公里的向家坪。祠的外观仿屈原庙,为五楹双层板墙式结构,内为重檐歇山楼阁式,高大宏敞,十分壮观。祠内两侧辟展览室。祠后高台上是屈原全身塑像。塑像后是屈原纪念馆,建筑风格采用我国民族形式,大屋顶,琉璃瓦,粉白墙,上下两层,古朴而宏伟。馆后还建有屈原衣冠冢,墓门有三重石坊,墓室为前后结构,后室陈列着屈原的大红楚棺。

江渎宫位于湖北省沙市江汉南路东侧,相传是屈原作三闾大夫时的居址。江渎宫亦名佑德宫,《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谓:“江渎,楚屈原大夫也。”江渎即江神,屈原投江而死,人们也就把他作为神来祭祀。江渎宫主体建筑天问阁高33米,3层,单檐歇山式,四周环以半廊,两侧建陪亭四座,甚为壮观别致。

在屈原沉江的汨罗县也有一座纪念他的祠堂,原在汨罗江边,清乾隆十九年(1754)移建到距汨罗县城15公里的玉笥山,即今之屈子祠。祠门由花岗石构筑,正面山墙上有17幅浮雕,内容反映屈原生平及其作品写意。祠内分三进院落,前、中院各有东、中西三厅,后进中厅两侧各有厢房两间。中、后院之间由一过亭连接,过亭两侧各有天井。祠内全部青砖铺地,祠正中镶嵌着五龙捧圣石雕,后殿供奉一尊屈原全身塑像。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谓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屈原的一生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年轻有为、事业有成阶段,这约在他的前半生;一个是被放逐后,徒步走遍湖南、湖北一带,写出了大量爱国诗篇而名扬四海阶段,这大致有长达二十余年时间。

屈原学识渊博,熟悉战国时期各国情况,有治国兴邦之才。二十多岁时,便参与楚国朝政,不久便出任仅次于令伊(主执国政)的左徒,掌管国家出纳号令。楚怀王“甚任之”,经常同屈原商量国政,让屈原起草重要文书,接待来往的诸侯宾客。

屈原的一些改革主张,使楚国腐朽没落的贵族官僚,极为反感,便想方设法排挤屈原,离间楚怀王和屈原的关系,破坏屈原的威信。一次,楚怀王让屈原起草重要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这时“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给,上官大夫恼羞成怒,便到楚怀王处进谗言:“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昏庸无能、轻信谗言而又多疑的楚怀王,便对屈原逐渐产生不满,并慢慢地疏远屈原。

之后,楚怀王不仅不听屈原的主张,而且不久便免去屈原左徒之职,改任不太重要的三闾大夫。楚怀王死后,其长子继位,即顷襄王。顷襄王二年(前297),将屈原削职,流放到江南。

时势造英雄,中国前所未有的一代的文学大家就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事物总是具有两个方面,屈原在仕途上的失意,却带来了文学上的伟大成功。屈原放逐而作《离骚》,《离骚》则折射出他那绝妙的文学天才,放射出千古的璀灿光华。

屈原放逐后,仍不忘关心国情民情,为了多些阅历,几乎徒步走遍了湖南湖北两省。所到之处,他看到楚国一天天衰亡下去,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幕幕惨剧,深深地刺激着他,使他转而把满腔的悲愤倾注在笔尖上,用笔墨诉说着自己的爱国爱民赤诚之心,也表白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壮志未酬的不了心情。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的诗作多至25篇,而传世的作品主要有《九歌》、《九章》、《天问》和《离骚》。《九歌》是仿照楚国民间祭神乐舞歌辞形式而创作的大型组诗,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泊》、《东君》、《大司命》、《少司命》、《山鬼》、《国殇》和《礼魂》等九篇。《九章》共九篇,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天问》中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包括了自然和社会现象、古代历史、神话传说等内容。有些问题,至今仍是人们探索的奥秘。

《离骚》共373句,2490个字。它以抒情和浪漫的笔触,追述了自己的家世和前半生及自己被宠被贬的全部经历,表达了自己对于楚王忠奸不辨的无比怨恨,也道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他尽管忍受着被疏远而痛苦万分,但还是要去寻求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这些诗文中就能读懂屈原被放逐后的心情忧闷的流放生活,他将自己的一腔愁怨、满腹心绪都倾注在纸墨中。《离骚》诗作中自始至终奔涌着澎湃的情感波涛,有真诚坦率的内心自白,有怒火般的历声叱咤,有满腹委曲的辩解诉说,有对政治依依不舍的殷殷眷顾,写的情真、写的悲壮、写的激情,写的催人泪下、写的催人奋进、写出了文学前所未有的绝版。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的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进汩罗江下游的“罗渊”,离玉笥山有十多公里的路程。

屈原走了,但他留下的是国人的怀念,国人把他敬为神。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逐渐成了国人纪念这位先哲的日子,人们划着龙船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汩罗江祭祀他。国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是国人共享的财富。

屈原走了,但留下了极荣耀的评价:

司马迁评说:“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李白在《江山呤》一诗中评说:“屈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鲁迅评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育,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或在三篇以上。”

郭沫若评说:“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太崇高了,他的性格和他的作品都有充分的比重。”

游国恩评说:“倘若翻开我们的文学史,头一个出现的著名作家也就是他。我想,我们应该为祖国有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骄傲。”

在《中国历代作家生平介绍》一书中评说:“他的作品被介绍到外国去,已有一百年历史了。有德译版本、法译版本、英译版本、日译版本、俄译版本,他的作品被公认为人类的宝贵财富。”

我佩服屈原的精神,更佩服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也立下志向,要向这位先哲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吴钩 | 荐/吴钩推荐:
☆ 编辑点评 ☆
吴钩点评:

一代诗人,炫丽后世的诗作,我们读之,深深感受。

文章评论共[2]个
吴钩-评论

作者到过的地方真多。。。。。佩服,我怎么都没去过。at:2007年10月20日 早上8:06

谢一民-评论

我曾经借调到北京\太原工作过7年多,到过地方多,之所以就有了这些游记。谢谢!at:2007年10月20日 上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