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艳阳高照。上网打开qq登陆框,画面上呈现出青青高山、淡淡黄菊的图案,旁边有“重阳”二字。看到这幅画面,我想起“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诗来。
佳节又重阳,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耳边总会长久地响起一曲曲不朽的生命赞歌。“重阳”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楚辞》:“集重阳入帝官司兮”。《易经》中把奇数最大的称为阳数,偶数称为阴数;九是阳数中最大的数,被视为“极阳”。两阳相重,故称“重阳节”。据史料记载:过重阳节的习俗始于汉初,在魏、晋南北朝已盛行,至唐代才正式定为节日。因此,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89年,我国把九月初九这个象征着长寿与长久的日子定为我国的法定节日——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九九,寓意着“久久”,具有象征意义,对人有良好的心理暗示。
佳节又重阳,两阳相重,九九艳阳天。重阳节,它的个性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儿时的记忆中,重阳佳节没有老人节之说,却知道旧时重阳节是旧友齐聚谈诗论道的日子。因此,素有“老古董”之称的爷爷便教我背了不少关于重阳节的诗词。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崔善为的“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关汉卿的“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一首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古诗词中,领略着重阳节的风采。
佳节又重阳,“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这首好听的歌,唤起自己多少思乡的情结。曾经在外学习和工作多年,每逢节日不能回家的时候,便会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想亲。”这样有思乡之情的诗词,在这些诗词中寻一份想家时的心灵安慰。在一些思乡歌曲中,寻找一下漂泊人的心灵慰藉。可无论怎样的欢歌豪饮,心中却总有一种望故乡不能归乡,金风不语,忍看菊黄,不免泪双行的心的失落。
佳节又重阳,轻吟重阳,已是深秋。重阳二字,引人无限遐想。秋阳相重,暖而不燥,仿佛班驳的老电影中矜持分寸的惆怅。旧时重阳节是旧友齐聚谈诗论道的日子,可惜现在这个年代,大家聚在一起多半只会喝酒谈笑,或者卡拉ok,谈诗论词,似乎太多人没有这样的雅兴了。这样的日子,可以不去会友,可以不去放歌,可以不去饮酒,却没有理由不去看看自己的老人。总有些事无法忘掉,总有些人在身边萦绕,最让人牵挂的还是年迈的双亲。
佳节又重阳,恰逢周末,便可以在单位偷懒早些回家,陪陪八旬的老父亲。自己已过不惑之期,为人之母,体会到了做父母的艰难,便会在不同的时候经常去看看年迈的父亲。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记得梁实秋说过:“孝父母与爱子女联系起来是一桩事,一是承上,一是启下,偏重承上与偏重启下,均不得其正。”可现在普遍存在着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生活中确实是这样,在每天面对“小皇帝”、“小公主”的时候,把所有的时间和生活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相对父母而言,做的很少。
佳节又重阳,金甲点点,枫叶流丹。不去看秋山上枫叶流丹,不去出游赏景、登高远眺,也不去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只是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只想与父亲对坐小酌,打开音响,听一段张君秋大师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飞南翔”的京剧;听新凤霞老师“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的评剧;听一曲陈少华“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的流行歌曲。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深沉感慨;体会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时同享天伦之乐的幸福……
佳节又重阳,从诗经楚辞中一路来,漫步于唐风宋韵里,浏览于明清歌舞中。远古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今天的现实在秋高气爽中,享受着金秋时节的丰收硕果,也享受着亲情的融融暖意,更有对老人那“久久”的祝福。千里之外,九月九的炊烟,是一缕挥不去、载不动的乡愁。近在咫尺,九月九的酒,能饮出对所有老人的真诚祝福!
佳节又重阳,金秋十月爽,日月两重归,相映地久长。在这个神清气爽的好日子,祝全国老人们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