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昨天下午跟着领导慰问了两位退休老同志,今天早上是老干部座谈会,中午又是会餐,主要领导也都来讲了话,说要在全单位形成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就给领导写那篇讲话稿,也费了我两天的时光。以前对重阳节我是没太在意过,今年因了这些缘故,便觉得这次重阳节与往日有所不同了,因而也有了些格外的感想。
记得小学课本上的那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写在九月九日的,在古代过重阳节是要登山的,而作者王维那年却在外地为异客,家中兄弟登山自然就少了他,十七岁的他特别怀念家乡怀念亲人,从而成就了一首千古传唱的佳句。以后又读毛泽东的诗,“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豪情,令人非常喜爱。到了八十年代,一杯九月九的酒,让《红高粱》醇香迷人、享誉海内外,再次让我品尝了重阳美酒的豪情。九十年代里,我们是唱着一首歌走进重阳节的,“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还在上学的我,就是唱着这首歌,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后来又转到了另一座城市,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之旅.离开那座城市时,城市里正举办菊花展,重阳佳节,姹紫嫣红,非常令人感动。
岁岁重阳,转眼间十多年就过去了,重阳节慢慢也尘封在我记忆的诗词和歌曲里,我真的没有象中秋端午那样品味过重阳节的滋味。把重阳节定成老人节,是后来人的事,古代人没这个说法。这已经第二十个老人节了,二节合一,因为这样的合作,重阳节就有了更加深厚的意义。
“夏花之灿烂,秋叶之静美。”每当深秋,谷物颗粒归仓。秋风吹起来了,树叶变黄,大自然由喧闹走向了宁静,老人们也如这静美的秋天一样,走向了自己安静的晚年。当我们去看望那些老同志时,只见那些曾在单位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退休了静静地在家里休息,舒适地安度着晚年。携戏儿孙、栽花养鱼、无忧无虑,尽享着天伦之乐。秋高气爽,金菊绽放,老汉们一个个笑容满面,欢欣鼓舞。因为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遇上了安稳度日的好时光。盛世无饥馁,何需耕织忙,他们现在真的也没什么可操的心了,只是在努力保养着自己的身体,争取能多活几年。
是啊,生活在城市里的他们,曾经有过工作历程的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啊!他们有了比农村老人幸福的晚年。而想起农村生活的老人,我的心里却不由得有一股凉意。在依然靠着家庭养老这种方式艰难地维持生计的农村,由于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家庭矛盾也越来越多,孤独老人也越来越多,一切不如意的事尽可能地在农村发生着。失去了劳动能力的他们,有的生活无着落,有的遭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情况不一而足。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我亲眼见过亲耳听过一切的一切,没有人给他们过重阳节,更没有真正有效的社会保障提供给他们,他们在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重压力,坚韧在度着晚年的时光。
更让我愧疚的是,我的两位老人也在农村,不曾有参加工作经历的他们,就是我们兄弟俩上了学,参加了工作,也依然在过着清苦的日子。我总想我的一切好起来了,老人应该也好起来,可是我却没有能够做到。老人依然在农村辛苦劳作,不尽地操着我们的心,总在念叨弟弟还没有成家,念叨我的孩子还没有长大,惦记着我买房的钱还没有还清,而唯独不说他们自己,总说他们什么也不需要,什么也不缺。电话打通,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情况下,他们总是一句话,说好着呢。就是我给他们的那些零用钱,依然舍不得花,总是积攒到一起,救济了兄弟和亲朋,自己依着过着清苦的日子。他们依然舍不下那几亩地,依然离不开生活了几辈子的那个家,而我也没能为老人找一个安度晚年的好地方。每次说到这些的时候,老人总是说没啥,我们习惯了,去城里我们不适应,其实是怕给我们添麻烦。都说养儿为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我们兄弟总是东奔西走,先是居无定所,以后是经济紧张,没有多少可孝敬老人,还让老人不尽地为我们操着心。想起这些,我们不禁为生活的艰辛而心酸,又为不能尽心尽力而愧疚。
当单位在开这样一个会、举办这样一个活动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非常难受的。从心里讲,单位召开的座谈会和安慰人心的联欢会,我认为它并不能代表什么,只不过是一种努力而已,相对于农村而言,相对于九亿农民来说,也相对于和我的父母一样的人来说,这些都与他们无关。
老有所养,这段时间又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执政党提出了这个问题,更由于现实社会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我坚信的是,这句话不仅仅是指着那些领着退休金和养老金的城里人,更应该还有那没有生活来源的乡下人,一体化在此时显得是多么的生动而有吸引力啊。这么说,不仅仅是因为我出生在农村,我的老人依然在乡下,而是因为还有很多老人在乡下。
好在上层一次次地把目光投向了农村,投向了农民,投向了老人。我想也许以后会好起来的,但好到什么程度,我真的也说不明白,只是记起了那句词,“岁岁重阳今又是,换了人间。”
2007、10、19
-全文完-
▷ 进入关山长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