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目光木伯

发表于-2007年10月19日 早上9:11评论-2条

文字的无奈在很多情况下是无可救药的。谁能说清楚一双眼睛在一瞬间流露出的目光的含意:情人之间的,夫妻之间的,父母子女间的,甚至是牛羊鸡鸭小鸟之间的,就是这短短的一瞬,其中的丰富内涵,一定是一篇鸿篇巨制也难以容纳的。

科学的说,目光是被动的,只是一些发光体映射在视网膜上之后形成的一个影像。可这样说大概就不能解释“视而不见”这样的事实,也不能表达“追寻的目光”这样的动作了。

据说,经过大量的统计得出的科学数据是,除非俩人的关系真的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俩人目光对视的时间都在几秒钟以内。可是就是这几秒钟之间传输的信息一定是海量的,那速度一定超过还没有实行的3g标准。

也许正因目光的含意太复杂,很多情况下,一个具体的人只能作为旁观者,在对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默默的感受。企盼已久的情人突然出现的惊喜,相濡以沫的夫妻不离不即的默契,茫茫人海里对离别子女的翘首企盼,两小无猜的小伙伴间的纯真无暇…··实在是任何可怜的文字难以望其项背的。

也许正因为目光交流的困难,就有很多人努力将其中一些要点试图用文字摘要固化出来。于是我们就有条件长时间的用目光咀嚼这些目光固化成的书籍。蜻蜓点水的跳跃快餐,一目十行的漫不经心,字斟句酌的自我陶醉,无法无天的艰难晦涩……不管是哪一种,都能从其中看到一双别样的眼睛,透过纸面在和你对视。于是也就在这些枯燥的文字里,找到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喜爱之情。

然后,就鼓起勇气,偶尔也把自己的目光固化成一些字码,时间久了也堆砌出来几行几篇,期望获得一些交流的机会。写着写着,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不及大海的一滴水,自愧的想“你写?你以为你是什么?”于是就更不敢在人前一展,更别说具上真名实姓。背地里,也就把刚才写了这些字的那个人当成一个陌生人,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对它们去评头论足吧。

关于目光的表达,自己作为当事人,在常识允许范围内看对方几秒钟,获得对方直视,其中有亲情的交流,默默的关怀,社会的应酬,意外的惊讶,无法掩饰的惶恐,那含意也已经很丰富了。然而这样的时刻,你无法看到你自己的形象。于是,更喜欢在几米十几米以外,悄悄的观察。大概在没有第三者打扰的情况下,双方才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份没有掩饰的真情。所以,一直对电视上的痛哭流涕,欢情荡漾,不屑一顾,觉得做作。毕竟那在灯光照射和摄像机的聚焦下,没有几个演员能够忘却自我投入成为真正的角色,更别说那些装腔作势的群众演员了。

关于目光的描写,想起龙应台的一篇《目送》。她写送儿子上大学的目光:“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心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她写送父亲离世的目光“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被雨湿了的前额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最后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看来,人的一生就是几个人之间这样几次不算彻底的目光交流,就已经完成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龙应台那样的经历。关于目光的含意,大概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复杂的吧。自己对儿子关注的目光,一定也像当年母亲对自己一样殷切。现在每次和母亲分别,就是不回头也能感觉到身后目光的追随。而自己经常晚归也听妻的唠叨,那其中的含意一定也和自己盼妻回家时的目光有着相似的关爱。

忽然记起很久前的一首小诗《送别》也是关于目光的。就抄录在这里:

你走了,我来送行,你的路,是我用目光铺成。想你时,我就站在这里眺望,夜里我会做个好梦。如果我将来与你告别,希望你也用同样的目光,送我到遥远。因为,世界上可以没有路,但不能没有友情。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王先林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目光的含义很深刻,很复杂。喜欢“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文章评论共[2]个
命运的神-评论

le  
at:2007年10月19日 上午10:31

抒情的暴力-评论

   我的热泪盈眶,因一场伤感。at:2007年10月19日 中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