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陶渊明祠记(021)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自耕田。
上初中时,听老师讲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世外桃源”等故事。参加工作后,有幸随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信用部主任谢本元先生到江西九江搞调研,期间到陶渊明祠一游,在领略陶祠盛景的同时,使我对千年争尘不落的陶渊明现象越嚼越有味道。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文命,卒后友人谥号靖节。陶渊明出身于名门大家,曾祖父陶侃在晋朝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败落。尽管满腹经纶,曾几次出仕,都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令一类低职,终因不得志,然又看透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与官场的黑暗,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解去县令一印,隐居故里,以诗文自娱。正因为此举,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看来,有才气的人在仕途不得志时往往会建立奇功。屈原被放逐而写出《离骚》,司马迁受腐刑而写出《史记》,司马光受排挤后写出《资治通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名垂中国文坛。
陶渊明祠在九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的蔡家洼。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明嘉靖年间重修,1982年照原样迁到现址。祠院建地246·9平方米,分前后两幢堂屋,各三楹,砖木结构,中有天井,两侧有厢房。壁上有民国初年李锦焕题诗,概括了陶渊明的生平遭遇和人品风范。堂内有《陶靖节祠祝文》、《陶靖节先生祠堂记》等碑刻。
佩服陶渊明“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田园生活。陶渊明一生经历了两个朝代12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十分尖锐的一个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割据混战,不断骚扰南方。东晋王朝苟安于江南,豪族地方对人民进行残酷压榨,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同时,东晋王朝内部也不断发生争权夺利的斗争。陶令目睹这些流血斗争,认识到政治的腐败和仕途的险恶,终于“耻复屈身”、“不为五斗米折腰”,采取了洁身远祸的态度,走进了“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田园生活。这种清介自守,不趋炎附势的人格,也反映到他创作的大量诗歌之中。陶渊明前期作品,常常叹息行役的辛苦,表达受人羁缚的苦闷,抒发对仕宦的厌倦和归田的愿望。归隐以后,其作品多描写躬耕生活,抒发重新获得自由的愉快心情,作品的字行里间,反映了对当时官场的不满和否定。语言清淡自然,不假雕饰,又含蓄浑厚,在古诗坛闪耀出清淡的光辉。
佩服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上初中时,老师就讲过陶令写的《桃花源记》。老师是这样讲述的,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本人渴望国家没有战争,官场上没有明争暗斗,社会秩序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的,邻里之间是和睦的,男耕女织,人人有饭吃有衣穿的太平盛世。我想,陶令把这个世道看透了,故才写了这篇《桃花源记》。这是一个捕鱼人的梦,这个捕鱼人大概就是陶令本人。有一天,他驾着小船溯河而上,不知道行了多远,在岸边有一片桃源的地方下船一游。桃源中有个洞,他感到好奇就信步而入,洞内宽阔,一眼望不到尽头,只见一排排房屋十分整齐,房前屋后,有很多桑树和竹子;田野里,种有各种各样的庄稼;而田中的道路,东西南北交错着,四通八达;田野里有不少耕作的人,孩子们则在田前快乐地游戏。当那些人见到他时,起初感到惊奇,但不一会儿就很热情地和他交谈。这些人说,他们的祖先原是为了逃避秦朝的战乱,才率领村人躲到这里来的。这是一个美丽的梦,这是一篇抗争、呐喊、反抗的宣言,这个梦震撼着中国,直到公元1949年的10月1日这个梦终于实现了。
佩服陶渊明写的《自祭文》。426年,陶渊明一病不起,身体日渐衰弱,自感不久于人世,在病榻上写了《自祭文》。也许这位先哲有先知先觉,《自祭文》中的一句话“匪贵前誉,孰重后词”,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后,在中国政坛、文坛、诗坛掀起了千年争尘不落的“陶令现象”。争论有褒有贬,但更多的是佩服和敬仰,之所以人们在他身后的一千年之后给他树碑立祠祭祀就是佐证,高人笔下的陶令也是一个佐证。唐白居易在《登浔阳》中赞叹:“常爱陶彭泽,文思何离玄。”宋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渊明作诗不多,而其诗质绮实,癯而实腴,自曹、刘、鲍、李、杜诸人,皆不及也。”宋黄庭坚在《跋渊明诗卷》中说:“白居易、柳宗元都仿效过陶诗,苏东坡也有许多和奉诗,也不如陶诗的自然巧合。”高人明见,足见陶渊明的散文及田园诗在中国文学界的影响。其人品更为后人称道,就连毛泽东1959年写的《登庐山》诗中也怀念这个前贤,赞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自耕田。”
佩服陶渊明《家训》中的和睦家庭观。427年,陶渊明病重,他怕自己百年后不是一母所生的5个儿子不团结,又在病榻上写了《与子俨等疏》一文(即《家训》)。《家训》一文中首先叙述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和对儿子以后生活的担心。其次告诫和勉励儿子们要团结互助,并引用“七世同堂”的典例,要兄弟团结,互相友爱,尊长护幼,不与外争,家庭和和睦睦。我想,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社会观吗?
佩服陶渊明的“主仆关系论”。陶渊明曾说:“此亦人子也,可善视之。”意思是说,这些仆婢与我们一样都是父母所生,我们吃饭了他们还没吃,我们睡下了他还在忙,我们起床时他早起来了,令人同情,要善待他们,不要冷脸冷语,出口伤人。我想,今天用家庭保姆也有不少户,也应该具有陶令的心态,把他们当作家人善待,这也是文明家庭应具备的基本因素,也是今天建设新农村文化家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全文完-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