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浙江绍兴禹庙连线我们禹王青台记(020)
夏县禹王城曾是大禹治水时安家定居的地方
夏县禹王城曾是夏启最初建都夏桀最后亡国的地方
夏县禹王城曾是东周时魏国(诸侯)最初建都的地方
1987年仲秋,我随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信用部主任谢本元先生到浙江绍兴搞调研时,拜谒了禹庙。回到宾馆记完日记后,小时候老师给我讲过的大禹的故事、参加工作后自己在禹王信用社当会计员时曾多次登上青台的感受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
以下是我游浙江绍兴禹庙留下的日记:
禹庙在绍兴东南的会稽山南麓。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历代屡毁屡建,今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唯正殿为民国时重建。中轴线上有午门、祭厅、正殿三进,顺山势逐步升高,气势雄伟。殿前铺设石级,称“百步禁阶”,有仰之弥高的威势。正殿高24米,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仿清代木结构形式重建的钢筋水泥结构。殿内有高达20米的大禹立身塑像,像前楹柱上为清康熙撰文、书法家孟海书丹,词曰:“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它表明了全国上下各地人们对大禹功德和人格的景仰。
传说,帝尧时,先是天下连年大旱,后是天下连年大涝,洪水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横行,五谷不登,民无定所,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视洪水为无法抵御的大灾大害。因此,治水成了国家头等大事。帝尧命鲧治水,9年未果。帝舜继位后,仍见洪水照旧恣行,大怒,把鲧处死在羽山(今山东郯城),又派其子禹治水。禹,名文命,字密,又称大禹、夏禹、戎禹、禹域,鲧之子,西夷人(今河南登丰一带),为夏后氏部落的首领。禹受命时,刚娶妃涂山女,婚后第四天就辞别爱妃涂山氏,奉命前往治水观场,带领助手实地考察、勘测。汉司马迁《史记》述:“劳身焦思,居外13年过家门而不敢入。”13年治水期间,禹以身为法度,薄衣服,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左手持准绳,右手持规矩,一段一段测量,一笔一笔绘制导水蓝图。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至少22年的水患终于被禹治服了。帝舜为他开庆功会,给禹颁赐玄圭(用黑色的玉石琢磨而成的上尖下方的玉器),任禹为司空(专管水利方面的事情)。从此时起,人们敬称他为“大禹”、“神禹”、“禹域”。数年后,帝舜把帝位禅让于禹。禹晚年东巡时死在会稽(今河南西部),后夏人南迁,为今日浙江绍兴的会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巡浙江时“上会稽,祭大禹。”汉司马迁《史记•大史公自述》中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以下是我小时候听老师讲的大禹的故事:
老师给我讲过“神女点化”的故事。他说,禹受命治理洪水时,虽然知道父亲的堵塞之法不对症,但起初心里总是想不出好注意。一次,他来到巫山,不料在这里和云华夫人相遇。夫人命她的侍女,端来满满一碗茶水,送给大禹。因为端碗走动的震荡,当禹接住水碗时,碗内的水还摇曳不定,几乎要从碗口周围横溢出来。这时云华夫人却用一块小石头,向碗掷去,恰好打在碗沿上,将碗沿打了一个缺口,碗里的茶水,立刻从缺口处流落地面,漫散不见了。大禹目睹此状,悟出了要治洪水,必须打通阻塞,排除障碍,疏导洪波,使之入海。于是便决定用疏通江河,导水归海的方法来治水,果然见效。
老师给我讲过禹得《金简玉书》的故事。他说,禹在察看洪灾寻觅治理洪水的对策时,巡视到南岳衡山时还没有想出好办法,就决定杀掉自己的坐骑白马以祭天地,表示自己的治水决心。祭祀后的当天晚上,梦见一位白发老人要他只身去白云山后取书,书中有法。第二天一早,他只身前往,走到一个大盘石前,只见盘石突然崩裂,喷出一卷《金简玉书》,他忙接过,只见崩裂的盘石又恢复原状,他便坐在石上仔细看过,一一记在心里。从此,禹根据书中指点,完成了治水大业,地平天成。至今南岳山上还留有“白马峰”、“金简峰”和“禹王读书台”等传说中的古迹。在夏县禹王还留传着禹得《金简玉书》后,在关键时刻会变禽变兽的飞化术。一次,工程中遇到难题,他就变成了一只大猪,拱山扒泥。妻子送饭时他尚未还原人形,见妻子惊讶的样子,他恼羞成怒,转头就咬了妻子一口,把左手咬掉了。今天在夏县禹王庙正殿后的娘娘殿内涂山氏的塑像,只有右手,没有左手,左手用一块黑手帕遮盖着,就是这个传说故事的佐证。
老师给我讲过“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他说,一天,禹接受舜王重点治洪工程的旨令时,正好经过自己的家门口,都听到孩子哇哇的哭声。可是时间紧迫,没有工夫到家里去看。别人都叫他回家看看,他说:“时间宝贵啊。即使短短一寸光阴,也必须爱惜,争取利用。”又一次,涂山女在青台上,明明见大禹带着一群人向这边来了,心里非常高兴,赶忙回家,做饭炒菜,准备接待久未回家的丈夫。饭菜做熟了,又放凉了,还不见回来。便又探望,却连丈夫的影子也不见。又上青台听旁人说,才知道禹只是路过,看样子好象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急急慌慌地又走了。又有一次,正值汛期,大禹查看黄河水情路过家乡,随行的人叫他回去看看家人,他也同意,乘马欲去。正在这时,有一报差拦住马头,报告黄河下游河北间的河堤决口,泛滥成灾。大禹闻讯一惊,调转马头又急忙到那里察看治理去了。这就是几千年来传颂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老师给我讲过“鲤鱼跳龙门”的典故。他说,禹从甘肃的积石山把黄河水道疏导到龙门山(今山西河津县西北)时被挡住了。禹察看了周围的地势,就带领民工硬是把龙门山凿开了一个八十步宽的口子。奔腾的黄河水直泻而过,许多逆水而上的鲤鱼到此被堵住了,便拼命地向上跳跃,说是能跳过龙门的鱼会变成龙。这样就留下了“鲤鱼跳龙门”的典故,留下了“春季三月,鲤鱼逆水而上,跃入其门,化而为龙王爷”的神话。
老师给我讲过“禹治水安民”的故事。他说,禹在治水中,注重组织人们清河筑坝,疏导渠道,引水入海;注重整治山川耕田,帮助农民恢复生活生产秩序;注重救济灾民,命后稽予众庶难得之食,调后余相给。之所以,禹所到之处,一呼百应,深受百姓拥护和爱戴。
老师给我讲过“禹步”的由来。他说,禹在外治水,把一个9尺多高的壮实小伙子累得非常衰弱,脸被太阳晒得乌黑,手脚长满老茧,连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腰弯背驼,走路一跛一颠地……在遇到工程受阻时,他都率众祭祀神灵,祈求保佑,此时禹总是弯着腰,一跛一颠地踩着八卦跳动着。后人在祭祀活动中都学着禹跳动的姿态,以示虔诚,后来人就把这种走路的姿态叫做“禹步”。之所以,古有“凡天下作百术皆宜知禹步”、“巫步多禹”、“踩八卦就是禹步”之说。
老师给我讲过“九州中国”一词的由来。他说,禹继帝位后,就根据地理条件把全国划为“九州”,即四正、四隅加上中央这一块共为“九州”,现在所说的“九州中国”正是由此而来。四正、四隅,即济河与黄河一带的兖州,横跨渤海向东至泰山的青州,东起大海南至准河北到泰山的徐州,北至淮河南至大海的扬州,从荆山到衡山南的荆州,从荆山到黄河的豫州,从华山以南西至黑水的梁州,从黑水到西河的雍州,加上冀州,是为“九州中国”。
老师给我讲过“帝位世袭制”的由来。他说,在禹之前,帝位实行“禅让制”,即不传位于子孙,而是在国民中选择有才有德的人担任。禹死后,禹所在的夏部落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帝位。从此,氏族公社时期部落联盟的选举制被废除;从此,我国父传子,子传孙的“家天下”局面形成,帝位世袭制直到清末,从此我国进入奴隶制国家。
老师给我讲过“禹王托梦”的故事。他说,清同治十三年(1874),新任河东道台杨宝臣夜宿茅津渡口,晚上,梦见一白发老翁说:“我姓夏,因为房屋破烂,不蔽风霜,冬天寒冷,实难忍受。”梦醒后杨道台寻思,老翁姓夏,怕是夏县禹庙的神灵吧?为了把这个梦弄个究竟,他决定先不去河东道上任,天明后直奔离夏县城不远的禹王城的禹庙去察看。一见禹王像和他梦中见到的白发老翁一模一样,恍然大悟道:“就是他给我托的梦。”于是就把禹庙上下和四周细细看了一遍,记在心里,上任后将实情呈报同治皇帝,恳请修复。后经批准,拨款募资动工修葺,使禹庙得到修复。只可惜,在解放战争期间又毁于炮火……
老师给我讲过“夏朝灭亡”的故事。他说,夏朝从禹开始,历17君,约471年。汉司马迁《史记•夏本记》述:“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召汤而囚之夏台(禹王青台附近)。后汤率兵伐桀,桀走鸣条(今夏县司马村西面),逐放而死。”(这就是夏朝最后亡国于禹王城的一个有力佐证)从次,时代轮回,夏亡商兴。桀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理政事,而纵情于酒色之中。在禹王城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个“酒池肉林”的故事。说是夏朝最后的一个皇帝桀王,酗酒好色,过着荒淫无度的腐朽生活。为了取得他的宠妃的愉快欢乐,特在青台西北附近,修建了酒池,酒池可行船。桀王叫后宫男女,裸着身体互相追逐;划舟酒池,戏笑挑逗,醉男醉女,竟有淹死和醉死的。桀王和宠妃,坐在青台,遥遥观望,拍手欢笑。
以下是我在禹王信用社工作时曾多次登上青台的感受:
我曾多次登上禹王青台,感受爱的绝唱。禹王青台在禹王村东,高20余米,32个台阶,上为平面,300多平方米,系黄土夯成。史传系大禹治水时用于瞭望水势所筑,又说系禹妻涂山女思念夫君所筑,当地有“望夫台”的传说。汉司马迁《史记》索隐述:“涂山(国名。今安徽蚌埠市西当涂山)在江南也,禹娶涂山女名女娇也。”《山西郡县释名》中这样注解“夏县”:“县城北十五里有夏城,传夏禹所筑。今谓之禹王城。城内有(瞭望水势的)青台,高百丈。”《帝王世纪》中述:“夏禹建都于此,故名夏王城,又名禹王城。”(这就是夏朝最初建都于禹王城的有力佐证)《史记》正义述:“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治水。”《山海经•涑水》中述:“禹取涂山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我想,禹奉命治水,一去就是13载,涂山女每日思夫心切,思乡心切,就在禹庙青台上筑室观望之,以了思念之情。有词为证:
一会儿东望望,水滔滔少见人影;一会儿南望望,水滔滔禽兽横行;
一会儿西望望,水滔滔少见五谷;一会儿北望望,水滔滔芦草丛生。
东南西北都望过,不见夫君影,相思泪两行。
一见夫君家门前,抱儿开门君不见。二见夫君家门前,叫儿喊爹爹不应。
三见夫君家门前,饭菜茶凉见不归。一日三眺青台上,不见夫君影,思念泪成行。
黄土青台见证了夏王朝最初建都的繁荣画卷,
黄土青台见证了一代治水英雄,
黄土青台见证了一曲涂山女的爱情绝唱,
黄土青台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
黄土青台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朝代变迁。
大禹的英名和涂山女的美丽传说的确给禹王城披上绚丽而神秘的色彩,令人神往,而又令人遗憾,因为昔日容貌已不复存在,而有待今人开发……
-全文完-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