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游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祠记(017)谢一民

发表于-2007年10月18日 清晨5:57评论-1条

□游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祠记(017)

1989年初秋,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信用部在西安召开全国各省、市信合处长工作会议,我特地前往拜访几位熟识的领导,顺便带上我刚出版的一本书想求教与推销。

在会议的空间,我们去了趟韩城拜谒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韩城芝川镇南,祠、墓屹立在七八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东面滔滔黄河,西枕巍巍梁山,北临涓涓芝水,南联茫茫韩垣。山河相映,气势壮观。拾级而上,牌坊上“高山仰止”4字使我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祠院门额上书“太史祠”3个字又使我感到低调了点。院内南殿为敞厅,是祭祀时供祭器、礼品摆放和致仪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后,中央神龛内塑有司马迁彩色坐像,显示才华横溢,抱负不凡的气质。祠后为司马迁墓,圆形状,周长约7米,墓上有古柏数株,墓碑上刻“汉太史公墓”。祠内碑志甚多,从碑文中我才知道,之所以低调,是因为历代皇帝并不太看重《史记》,且对司马迁其人其文有偏见,而无一给他封号。清康熙年间,地方官曾上书皇上,则被康熙斥而不准。

司马迁(前145—约前88),陕西韩城人。司马迁先世均为周代史官,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司马迁少而好学,20岁时又游踪几遍全国,继父职任太史令后又有机会博览皇室藏书,终使其学识渊博,才过屈宋。汉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编写《太史公传》。

汉天汉三年(前98),因一句公道话而受株连入狱。司马迁受腐刑后十分痛苦,心想一死了之。但又觉得太屈太冤,这样一死岂不轻于鸿毛,以前的心血不白费了吗?想起父亲临死时期望的眼神:“我一生总想写一部完整的史书,现在来不及了。我死后,希望你能实现我的心愿。”又想起了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而写出《春秋》,孙膑的膝盖被挖掉而写出《孙子兵法》,屈原被放逐而写出《离骚》,难道上天有意以惨刑逼使自己完成大任吗?他终于安下心来,梳理清头绪,坚定志向,夜以继日,专心著史。约于汉征和二年(前91),一部史学巨著产生了,开始书名叫《太史公传》,后称《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记起,到汉武帝二年(前95)为止,130篇,52万多字,3000多年的国是。

《史记》怀胎14年出生了,而她的“母亲”司马迁却郁郁不乐而死了,是啊,腐刑对他的人格打击太大了。司马迁没有死,见到了《史记》,就如见到太史公,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活在华夏子孙的心中。司马迁像蜡烛燃烧了自己,《史记》似阳光普照万物,一颗中国史学之父的巨星划亮历史长空,从此高悬太空,光照后世永远永远……

伟人眼中的司马迁。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题司马迁墓五言诗一首:“龙门有奇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古,文章百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民父,千秋太史公。”毛泽东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二曰《资治通鉴》。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

写到这里,本应止笔,但心里总想再说点什么?借题联想到自己。我也是被人设计赶下台的,退下来后也觉得亏,但当我整理自己笔记本时,自己的上百本在职时的日记,及到各地的上千张影集,勾起了我的回忆与思绪,想拿起笔来,把其中的一些事整理成文的想法。之所以就动起笔来,也算自己在这种境遇中自我安慰,自寻其乐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吴钩
☆ 编辑点评 ☆
吴钩点评:

司马迁,是个伟大的名字,心血倾尽,始有伟篇。

文章评论共[1]个
狂飙为我从天降-评论

欣赏了。问候朋友!at:2007年10月29日 中午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