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郑板桥故居记(012)
“难得糊涂”,是清代诗书画集一身大家郑板桥因看不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然弃官以卖画度日时的感悟。
这句随心而至,随手而书,随意悬挂之宽慰自己的话,倒成了后世之文人墨客或失意政客的口头禅,就连我这个无名之辈也信奉如宝,特请书家摹贴之,悬挂在鄙人案头上方。
在北京工作期间,一次去江苏兴化调研,朝拜了这位先哲的故居,也留下了自己一生感悟极深的一段回忆。
郑板桥故居在江苏省兴化市城东门古板桥郑家巷9号。故居坐北朝南,东临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大门上是赵朴初题写的“郑板桥故居”石刻门额,门厅内是当代著名书画家刘海粟题写的“郑燮故居”匾额,厅内陈列着当地人民政府在1983年立的“郑板桥故居修复纪念”碑。
穿过门厅是个小天井,从小天井往左拐,是故居大院。大院的两旁为东西厢房。东为“书斋”,中间放一个写字桌,墙壁上挂有郑板桥体的“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木刻对联,旁边还挂有板桥书画的兰花瘦竹条屏。传说这里曾是板桥当年读书、诗、习字和绘画之所。院北是郑家大堂屋,面阔三间,中堂有高约1·6米古铜色板桥塑像。目光炯炯遥望前方,清癯的面孔透着深沉。大堂屋右边是卧室,墙上悬挂着板桥的多幅字画和关于他的生平大事年表,下面的玻璃柜中展出有《板桥书法集》和后来学者对他的诗书画的研讨文章等。
郑板桥的诗才在我国诗词界当属大家。其诗主张面向现实反对拟古,反映了民众苦难和他的处世态度,抒发真情实感,笔锋犀利,语言流畅。《郑板桥集》一书中也收录了多首绝句,我最欣赏是名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和“咬定青山不放松”,录其诗文如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清乾隆十年至十三年),画给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的墨竹上的题诗。诗的大意写他在衙门宿舍休息时听窗外风中的萧萧竹声,仿佛是百姓的鸣屈叫苦之声。可我们这些在州县任职的小吏,看这竹的一枝一叶,难免不想到民心民情。他有意在画中寄托自己的“用世之志”,曾对人说:“借君莫作画图看,文里机闲,字里机关”。这就是他的诗文绝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含有对人生对社会的哲理感言。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是以翠竹扎根乱石中,不怕狂风摧折的坚挺形象来比喻自己,更见作者不为世俗所动的坚强性格。
郑板桥书法在我国书法界可以说是不同凡俗,独辟蹊径,并独有千秋。他曾说:“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自称为“六分半书。”郑板桥书法特点是将真草隶篆多种书体加以综合,而又参之以作画的方法去写,因而能兼众妙,自成一体,显得高简古朴,风姿绰约。在字体结构和运笔用墨上,虽然歪歪斜斜,忽长忽扁,忽浓忽淡,人们称之为“乱石铺街”。有人说他的书画:“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下笔自成体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又称:“如秋花倚石,野鹤戛烟,自然成趣。时称板桥体,多效之者。”
在我的案头就挂着郑板桥的一句明言:“难得糊涂”。不过不是郑的真迹,是我请一位名人摹贴的。我想,郑板桥先生这样一位大智大勇者,能看破红尘世俗,不愿同流合污而移情于诗书画。而我之所以请人仿郑板桥的字迹,是因为自己对郑板桥这种字体“乱石铺街”字体的认同与欣赏,主要是字意说的好,也道出了自己真实心情的表达。
郑板桥是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年间进士,又是大画家。做过范县(今江苏)、潍县(今山东)县官,曾因饥民请赈救灾而获罪丢职,常年在扬州以卖画为生计,画擅长兰竹,并做到画中有书,书中有诗,诗书画成一体的“怪”画,作品追求抒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但以字之怪,画之随意,则在闲言戏语的题字中多生妙趣,又不惜分金而换易之。在《郑板桥集》一书中尽录了其的上乘佳作,过目叫好,声声呼妙。
郑板桥的人品也充分体现在其诗中。郑板桥自幼家贫,三岁丧母。在他考取进士以前曾写过一首《七歌》诗,从诗中就能看出他对父母亲和后母等人的恩情寄以无限的思恋。在当范县知事后,俸禄虽然不多,但家庭生活却比以前好了。于是,他除了供养弟弟郑墨和两女一男以外,把剩余的钱用来周济亲戚乡邻和同学。他写的《范县署中的寄舍弟墨》家信,字里行间就能读懂他的高尚情操。郑板桥官不过七品县令,出仕为政的时间也不长,家境仍然不富裕,但他却念念不忘众乡亲,设法为亲戚诸朋排忧解难,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不也是值得今人仿效吗?
游完郑板桥故居,我想了些什么?想这郑板桥:
诗怪书怪画怪人也怪,逢官不去做,偏要卖画生;
诗绝书绝画绝人也绝,三家集一身,可佩又可敬;
诗好书好画好人品好,才德传后世,万人尊为师。
-全文完-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