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注童年的发现黄自怀

发表于-2007年10月16日 晚上8:37评论-0条

关注童年的发现

——谈谈“教材差错”的利用

给学生上安全教育课,使用的教材是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中小学安全教育》(小学高年级读本)。在讲解第二章《家庭生活安全》中的“安全用电”时,“安全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迫不急待地去开电风扇……”讲到这里,忽然觉得这“迫不急待”是这般的别扭。仔细看来,教材真的把“及”误为“急”了,但还没有学生发现。我也没有指出,只是让学生把这个词语积累起来。

放学时,我布置学生预习语文(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五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除了平日的预习要求外,多了一道附加作业:精读课文,在文中去发现本文与刚讲的“用电安全”有联系的地方。

第二天检查预习情况时,有大半的孩子找到了,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点迫不及待……”这儿的“迫不及待”与安全教育中的“迫不急待”不一样,是不是表达的意思不同呀!

学生的发现是可贵的——关键是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是特别的用心是找不到的。当学生把发现的问题汇报后,我庚即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形成共识:“迫不急待”是错的,应为“迫不及待”。

现在都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探究,但总觉得比直接告诉学生的答案要好得多。

无独有偶。今日在给学生上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方课程教材《实践与创新》(六年级·上)第六课《让春节更快乐》时,文后所附的三副对联又出现了问题。这三副对联是:

1、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2、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3、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谷丰。

很显然,这三副对联中,第三联“人勤三春昌”是“人勤三春早”之误。但我没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先读一读,感受一下春联的意境美、音韵美、节奏美……不一会儿,就有学生提出第三联读着“不顺口”。我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比较前两联分析“不顺口”的原因。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出了如下结论:前两联的上、下联末字“渡与攀”、“嫩与新”都是上“仄”下“平”的,而第三联上、下联的末字“昌与丰”都是“平声”。我肯定地说,对,这就是“不顺口”的原因。然后,又叫学生按照上、下联末字上“仄”下“平”的原则改联。孩子们很活跃,像王安石改诗那样,将“昌”先后改为“美”、“好”、“盛”等,我都予以了肯定后,才将原联“人勤三春早”相告。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深了,颇有成功的快感。

我没有到此结束,继续引导他们探究这“早”误为“昌”的原因,大家都说是电脑中汉字输入时的错误后,又引导他们想想打字员是用什么输入法打字的。有的不假思索地说是“拼音打字”,我叫他们写出“早”与“昌”的音节看看,他们自己都笑了——“zao”是不会误为“chang”的。通过思考,大家才认为可能用的是“五笔输入法”,因为“早”的五笔键子是“jh”,“昌”则是“jj”。

当然,以上两个例子都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像这样的“引导”,按原定计划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但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又似乎是应该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教材中的差错是难免的,只要我们善于利用,那就会有意外的收获。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山区也并不是那样的难,难的就是师者怎样去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去引导、关注孩子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藤蔓居
☆ 编辑点评 ☆
藤蔓居点评:

尴尬总是难免的啊,我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