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浅析目前诗歌创作中的内热外冷现象巴曼

发表于-2007年10月16日 晚上8:14评论-0条

多年以来,“诗坛”一度沉寂,始终不见波澜,导致出现了内热外冷的可怕局面。一些少数爱好诗歌的人,一般只是偶尔涉猎国内外诗人的诗作。当代诗歌流派繁多,但却没有出现多少好诗。我们思前想后,主要原因是由于诗歌缺少了严肃的批评家,其次,是诗歌内核之中永恒的诗歌因子太少,诗人也缺乏独特的个性。而更加缺乏的是目前尚差诸多好的诗歌编辑,从而形成了读与写之间,相继缺乏对词语变化的敏锐性感觉,这便是导致当代没有出现好诗或者好的诗歌被漏掉的最根本的成因。

诗歌批评和诗歌总史在文学发展的进程之中显得极为重要,它与诗歌文本的创造的确是密切相关的。文学创作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或者精神学科的一个部分,它是一种“经验体系”与“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而诗歌创作却非常独特、具有不可重复的个人行为性。 对其“流派”与“思潮”而言,它们都是阐释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如果要实现不同的个体与这个民族之间的文字与精神的大溶合,它不是针对某个作者个人才能的认知或者给予其结论。时下所选的诗歌文本大多不具备其民族特色与个性创作的典型性,多属编辑个人的趣味与认知性。

诗歌迟早也是要融入大市场的。我们要摈弃当代诗歌创作中越来越边缘化的因素和特点,诗歌要在继承古典遗产与现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组合而进行紧密地有机地联系起来。还原于不同时代的诗人的表达情感的语言方式和规律性的差别。把独特的情感陈述方式作为连接诗人的创作与诗歌编辑的一种最原始秘方,注重悟性与写作的共通关系。

诗歌作者还应为自己的一个独到的新的发现而倍感欣喜。这就与目前类似于逻辑不清、意义含混、不着边际的语言,可以用“朦胧”、“蒙太奇思维”来搪塞一下是不行的。因为诗歌与美术虽然有共通之处,常言说的“书画同源”,但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我们的诗歌语言应该有别于外来诗歌,且应该具有本民族特点和带有一种对时空的非凡穿透力,那就是要重新构筑诗歌的语言,将其精神与悟性都牢牢地捆绑在整个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结构之上。

2007年10月18日 作者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巴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藤蔓居
☆ 编辑点评 ☆
藤蔓居点评:

感受来自生活与体验,别造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