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飞只比余地大七岁,一个是歌手,一个是诗人,都是从事艺术的,两人都留下了两个孩子,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深的伤痛,可是伤痛的情感不一样。
丛飞是胃癌,余地是自杀,一个无比的热爱生命,在临死还惦记着他资助的贫困学生,因为把自己的收入送给178个受资助的人而自己也过着清贫的生活,当自己有病了没有钱治;余地也很贫困,可是我们从网友的介绍上图片上看到余地有很多的藏书,说最少也有六千多本,这需要很多的钱来买,作为生前的财产及健康,余地比丛飞富有的多,丛飞很无奈很留恋的走了,他对自己的和那些需要他资助的孩子,都放心不下,可是病魔无情的剥夺了他的生命。而余地挂念他的诗——他写的诗是否能够在他死后得到整理,经常嘱咐他的好友,如果他不在了,一定要给他整理,他是自己的死神,他当然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是考虑到他突然的死,大家都来读他的诗,感叹于他的才华,而难以忘怀,像他那些厚厚的藏书中的一本,他睡在里面,得到永恒么?人死了,我这是妄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了。但是丛飞也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因为病魔不让他受尽折磨不会让他走,他没有嘱咐他的朋友把他的歌声整理,当他躺在病床上,友捎去资助孩子的学费,是那句:爸爸想你们……
同样都是死,可是死的方式不一样,同样是搞艺术的,出名的方式也不一样,一个是养着一百多个孩子,受着病魔的折磨而死;一个是仅两个孩子,还有患癌症的妻子;一个不愿离去,一个抛弃妻子孩子,自弃尘世;一个国家给了很高的荣誉,称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一个是紧随海子写了些诗的诗人!丛飞把爱留给了他身后的人,带走了不能继续爱自己的孩子、爱人,家人,及所有他能帮助的人的遗憾;余地把对生活的抱怨留进诗里,死后扬名的希望带走了。如果选择他们两个中有一个是你的亲人,你怎么选择?你是丛飞资助的孩子你会怎么想?你读余地的诗时你又会怎么想?你若是受过资助,你有没有这样想:等我也能够挣钱了,我也要资助和我一样需要资助的人?你读余地的诗,有没有这样想:生活的压力很大,我亲人重病,孩子还小,都要我来承担,不如一死了之吧?这样的诗还读做什么?
有的人用行动书写爱的诗行,也许他不会写诗,可是让人想起他,只有美好的回忆,是温馨,是思念,是不由人不去写诗歌颂的人。有的人用才华书写诗行,也许他的诗有风格,每一个字都是泪,都是血的凝聚,可是如果他的泪,他的血都是为了自己的那点伤哀痛不已,他的诗又能存在多久呢?这样的人,就连生他的母亲一定会说:你没有权利这样做!也许有人说为了拯救诗歌,这样的拯救还是不要的好。
人为了生存,学会了想念美好,忘却伤痛,丛飞让人想念他的奉献他的无私,余地让人痛惜他的两个不该去父爱的孩子失去了父爱,正需要丈夫尽丈夫义务的妻子失去了丈夫,人们就会内心里感叹:幸亏他不是自己的儿子,父亲,或是丈夫,因此,对自己说:快快忘掉吧。
从社会角度讲,丛飞这样的人愈多愈好呢?还是余地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呢?两个年轻人离去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离去,等待我们在人生路上选择不同的人生观,走不同的人生路,留下不同的声音。
太阳每天还在升起。余地的那双哀伤的眼睛以及他有很多的书画面,不时在眼前浮现:为什么读了这么多的书,选择这样的人生路?这是为什么?
-全文完-
▷ 进入罗稀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