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的正月初三,一大早,我就动身回老家给三叔拜年。
老家离县城并不远,只有十多里路程,我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往回赶。大老远,就见村门口站着一个人,我想,那一定是三叔了,因为我在临走时和他通了电话。
村子里到处都处在节日的气氛中,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大红对联,吊着大红灯笼,巷道两旁的树上还挂着彩灯,鞭炮皮随处可见,村门口的打麦场上一伙年轻人在打篮球、一群妇女在跳健身舞、一群小孩在做游戏、几个姑娘在打羽毛球、有三四个老年人在那聚精会神的下象棋……
三叔推着我的车子,我拎着给三叔的拜年礼物,走街串巷,拐了几个弯,到了三叔家。一进院子,三叔就说:“进屋上炕,院里冷。”炕中间摆着张四四方方的小桌子,上面已摆放好6个凉菜,热着一瓶汾酒。三叔说:“我知道城里人早饭吃得早,就早早准备了。您也能喝,咱爷俩今天就好好喝上几盅。”
就这样,我爷俩一早就喝上了,吃上了,谈上了。谈着谈着,三叔拿出了我陪他游北京时的影集,说:“我这辈子,就那几天感觉最好,好像在梦里,自己快成神仙了。游北京那几天,给我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也不枉来这世上一回,也不枉活这一辈辈。”
我拿着看着三叔递给我的影集,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年自己在北京工作时,陪三叔游北京的情景,我给三叔当导游员,我给三叔当摄影员,我给三叔当服务员的一幕一幕……
三叔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地方开心得意的第一张相片
那天,8点刚过一些,我就和三叔到了天安门广场。他站在那里,举目四望,过了好大一会才说:“这就是电视里常见的?”我说:“对”。他说:“您把照相机准备好,我要多留相片,回去让我那伙人看看。多照些,照好些!”我说:“您放心吧。”
我对三叔说:“这天安门广场在全国解放时并没有这么大,只有11万平方米。1958年扩建的,现东西宽度为500米,南北长度为800多米,由原来的11万平方米一下扩大到40万平方米,能容纳50多万人的集会。”三叔笑了笑说:“这么大,搁咱农村夏天碾小麦好咋呀。”我一听,忙说:“三叔,您今年把小麦拉来?”三叔说:“说笑说笑,哪敢当真。如果真的如此,毛主[xi]不把我当坏人抓了。”
说笑中,我俩已到升国旗的地方。他上看看下看看,好长时间才说:“这就是电视上常见的升国旗的地方,您给我好好照张相。”我说:“早照好了。我在您仰视国旗时已照好了。”
三叔站在国旗前,背景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两名英武的解放军战士、旗杆上的红旗在晨风中迎风飘扬,这场面,三叔那神态,都写在他脸上,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只是笑,笑容能掬几大把。这就是三叔的第一次到北京的第一张开心得意的相片。
三叔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神态沉重的第二张相片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三叔说:“这就是电视里常见的?”我说:“是呀。这就是电视里常见的。”三叔说:“这回见到真的了。”
我说:“三叔。这纪念碑是用17000块汉白玉和花岗石砌成的,高37·94米,约重60吨。始建于1952年8月1日,到1958年5月1日才建成揭幕。纪念碑正面向着天安门,碑上正中刻的八个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毛泽东亲笔题写。”转到碑南面时,我对三叔说:“三叔,这面的碑文是毛泽东题,周恩来书写的。三叔,您看这碑的基座四周刻有浮雕,这是《虎门焚烟》、这是《金田起义》、这是《武昌起义》、这是《五四运动》、这是《五卅运动》、这是《南昌起义》、这是《抗日战争》、这是《解放战争》,我和三叔一边走一边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三叔没有笑,也没有多说话,倒有点触景生情的状态,我忙给三叔照下了三叔第一次到北京的神态沉重的第二张相片。
三叔说:“我生在民国初年,一生来就打啊杀啊,开始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打,到十多岁时日本人来了和日本人打,后来共[chan*]党和国民党又打了几年,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苦日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改革开放。现在又和日本人和好了,真是时事难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
三叔在毛主[xi]纪念堂瞻仰毛主[xi]遗容时脸上挂泪珠的第三张照片
在毛主[xi]纪念堂前,三叔说:“这就是电视上经常见的毛主[xi]纪念堂?”我说:“就是,咱爷俩今天就进去看看。”
毛主[xi]纪念堂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稍南,是一座方形平顶广厦。纪念堂高33.6米,长宽各为105.5,米;四面有44根八角形的廊柱,柱间是晶亮的门窗;顶部两层屋檐都镶嵌万年青图案的檐板,两层屋檐间的墙面上嵌着葵花图案浮雕。
1976年9月9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离开了我们。为表达全国人民的哀思,在党中央领导下于1976年11月动工兴建毛主[xi]纪念堂,由于建筑工人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援,经过短短几个月纪念堂建成。
北边大厅陈列着一尊高3.45米的汉白玉毛泽东坐像,坐像后是一幅《祖国大地》的绒绣画。盛殓毛主[xi]遗体的水晶棺安放在中心大厅---瞻仰厅。纪念堂四周有30米绿化林带,有6米花坛草坪。一排排青松翠柏、黄杨绿柳,还有天山的雪莲、韶山的蜜桔、大理的山茶、临潼的石榴、康定的杜鹃、北京的菊花……各地送来的花木都凝聚着全国各族儿女对毛泽东的无限怀念。
我和三叔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排着队慢慢地进入纪念堂,到盛殓毛主[xi]遗体的水晶棺时,我见三叔脚步放的更慢,他看着毛泽东的遗容,眼眶里饱含着泪水。出纪念堂门时他还处在悲痛的状态之中,可见他那一代人对毛主[xi]的特殊情感。我抓紧时间又给他留下了最难忘的一张挂着泪珠的近镜头和远镜头,这是三叔第一次到北京,在瞻仰毛主[xi]遗容时脸上挂泪珠的第三张照片。我不好意思多看三叔,因为我也有点那个。
三叔说:“毛主[xi]真厉害,他一句话叫人往东走,人都就往东走;他一句话叫人往西走,人都就往西走,人心可齐哩。毛主[xi]是神啊”。
三叔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留下了他这一生最幸福的微笑的第四张照片
北京城有三个方框框,一个套一个。最里面的方框是紫禁城,外边的方框叫皇城,再外边的方框叫京城。紫禁城两边为左祖右社---左边是祭祀帝王祖先的太庙,右边是代表国家政权的社稷坛。在太庙和社稷坛中间是皇城的正门,这就是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我和三叔从马道入口,沿台阶拾级而上。只见重檐歇山顶下彩旗飞舞,开阔的城楼廊道间朱柱擎立。仰视城楼垂脊上仙人走兽,檐下整齐的斗拱,再下边有淡青净绿中绘着金龙的玉玺彩画。其中有象征吉祥的坐龙和飞龙。进入菱花窗格楼门,看到宽九间、进深五间的大厅(这里蕴藏着〈周易〉中说的九五之尊的奥秘,使人思悟到‘地轴幽燕壮,星辰北斗尊’的气势。)大厅内外共立着60根楠木大红立柱。大厅天花藻井布满团龙图案。一盏重450公斤的宫灯和16盏重350公斤的辅灯想象出放射着耀眼的光亮。大厅两壁悬挂着开国大典的油画,上面有已故领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开国元首们的照片。凭着石栏杆,向南极目远望,外金水河泛着碧波,河水映照着蟠龙栏柱环列的白石桥,映照着挺秀的华表和威武的石狮子。这些钿钗珠环般的装饰,相互巧妙地配合,使天安门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杰作。
阳光从东长安街射来,淡蓝色天幕下,朱红楼柱更为耀眼,白华表、石狮子两旁大道上一丛丛的苍松、一簇簇的翠柳。金水河前东西四块铺着青绿草坪的花坛上一株株奇花异草:有月季、串串红、金盏花、瓜叶菊……真个青翠欲滴,花团锦簇。
三叔在游天安门时脸上始终挂满了笑容,我忙着给他照像,他说:“多照几张,回去叫他们看看。没想到,我也学学毛主[xi],我也学他老人家那样子挥了挥手,我也伟大一回。我这辈子没枉活呀!这辈子没白活呀!”当然三叔在天安门城楼的像张张都是笑脸,就像喝了几盅酒似的,兴奋得眉开眼笑。我想,他此刻心里就像白沙糖拌蜂蜜,甜上加甜。这是三叔第一次到北京,在天安门城楼留下的他这一生头一次最幸福的微笑的第四张照片。
三叔说:“现在世道好啊,咱农民也能上天安门。一张门票10快钱,一天人这么多,一天挣多少钱哩,挣钱太容易了。”
三叔在故宫留下了他那惊奇感叹的第五张照片
故宫(旧称紫金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整个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1087市亩),共有房屋9000多间,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四周环有高10米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能建造出这样高大雄伟的建筑群,就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到太和殿前,我给三叔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三叔答:“我原先还以为‘金銮殿’是用金子造的房子。我看这阵势,比金子还值钱。”我说:“这金銮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每一个新皇帝都要在这里宣布‘即位诏书’,接受臣仆们的祝贺。”
在乾清宫前,我对三叔说:“这乾清宫,是封建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从清雍正以后,办公的地方就转移到后面的养心殿了”。
在养心殿前,我说:“三叔,您在电视、电影里面见到的慈禧,就是在这里垂帘听政的。”我接着给他说“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遭到帝国主义强盗的掠夺。美国通过《望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及所谓‘门户开放’的强盗政策,大量侵夺了我国人民的主权;帝俄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澳门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租借给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后又在光绪十三年(1887),将主权完全放弃。尤其令人发指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焚烧了圆明园,被迫签订了投降和约。光绪廿六年(1900)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再次侵入北京,竟以故宫为其兵营,统治者仓惶出奔,人民遭受浩劫”。
在坤宁宫前,我对三叔说:“坤宁宫是封建皇帝结婚的地方。当时皇帝的一次婚礼,就拿光绪帝结婚时说,就耗费了白银550多万两,在当时能买大米近6亿多斤,约合360多万贫苦农民的一年口粮。”我指着东西六宫说:“三叔,咱去看看这些都是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
三叔一边看一边听我解说,不知不觉已过了午餐时间,我给三叔买了盒饭,爷俩就蹲在一边简简单单吃过了午饭。三叔说:“我这辈子还没有吃过这盒饭,真香。”在吃盒饭过程中,我说:“这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皇帝理政和家庭居住的地方,曾住过24个皇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整个皇宫是由三殿(太和、中和、保和),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和御花园里的钦安殿等七座建筑组成,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故宫建筑宏伟壮观,有庄严雄伟的广场,四合精致的庭院,还有端庄美丽的雕栏,金碧辉煌的彩画,奇巧瑰丽的角楼,气势磅礴的大殿,金光闪耀的琉璃瓦顶以及那曲折幽深、古柏参天的园林,这些巧夺天工的魅力,将令您永远不能忘怀”。
吃过盒饭,三叔随手把饭盒一扔,过来一个清洁工人,给了三叔一个条条,我连忙给了人家一张十块钱的票票。三叔说:“这十块钱花得冤枉。”我说:“十块钱买个教训。这北京城可不是咱农村,一些毛病得改改,不然,就得掏票票。您要心疼票票,就要改就得改。”
小插曲,言归正传。三叔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到故宫,一石一木都感到惊讶,一房一屋都感到惊奇。在故宫游览过程中,看的时间多,问的话多,状态一直在惊讶感叹之中,就这样留下了他在北京的第五张照片。
三叔出了故宫门对我说:“您知道我在故宫里见到那么多又高又粗的柏树时想些什么?”我一时无语。他笑了笑说:“我想这柏树一个能做几口棺材。”我一听,不由地大笑不止。他又突然说:“昨天,咱到王府井百货大楼,我问你一条皮带2500元。您说说咱家的大黄牛能弄多少条皮带?一条大黄牛能值几十万?城里人净糊弄咱农村人。再说昨天,咱到前门饭店吃饭,一盘胡萝卜丝菜就35元,搁咱屋一个胡萝卜能切两盘,一个胡萝卜就70元?”对三叔的发问我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他手里就那么值钱?在我三叔手里就那么不值钱?因为人家是城里人?三叔是农民?货和货一个样,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三叔在万里长城上留下了他这一生最得意最伟大的第六张照片
“不到长城是遗憾”,我对三叔讲这句话时把它改为不到长城是一生最大的遗憾。三叔说:“我就不信,能有多好,比天安门、故宫还好。”我说“天安门好,故宫美,但长城则是另一种滋味好。这种好和美,只有上了长城时才能感受得到。”
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故称北口。八达岭居高临下,地势险峻。八达岭的岭口是一个小城关,东西各有一座关门。东面门额上刻“居庸外镇”,西面是“北门锁钥”。这段城墙是公元1505年建筑的,平均高约7·8米,顶部宽约5·8米,城墙上可容五马并骑,步兵十行并进,城墙外侧用砖砌成垛口,垛口上有“瞭望口”和“射洞”。长城每隔一段距离,设有一个烽火台,是专为传递军情用的。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这样邻台得报,千里防线依次传递。
我和三叔漫步登上了八达岭,举目远眺,长城起伏,气势磅礴,锦秀河山,壮丽如画。
据说宇航员在天外观察我们这个星球的时候,用肉眼只能辨认出全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就是我国的万里长城,另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
人们大多以为长城是秦始皇开的头,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早在秦以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修筑长城。当时,我国北方民族纷争连年不断,同时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于是各诸侯国纷纷修筑长城,外御强敌,内保统治。到今天,还保存着燕、赵、魏、齐各诸侯国长城的遗迹。燕长城西起河北独石口,东到辽宁东,用它防御匈奴和东胡。赵长城西起内蒙古临河县,东到河北蔚县,主要防御林胡和楼烦。魏长城北起黄河后套,南接陕西华山,用来防御匈奴和秦。齐长城西起山东境内的黄河,沿秦山到诸城,主要防御吴和楚。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派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并且在燕、赵、魏防御匈奴的旧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和扩建,用了10年时间,才建成了蜿蜒漫长的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沿黄河到内蒙古临河,北达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等地,接燕国北长城,经张家口东达燕山,一直绵延到辽东。两千多年来,有二十多个王朝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如果把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在十万里以上。今天我们在北京北八达岭等地看到的长城,是明代重新修筑的。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东到河北、辽宁交界处的山海关,总长12700多里。
长城上风中带有几分寒意,我脱下了自己的风衣让三叔穿上,又把新买的一顶礼帽给三叔戴上。这时的三叔严然不像66的样子,一下年轻了10岁。他慢慢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跋涉,时不时地停下来朝上瞭望朝下窥视,时不时地自言自语:“这么重的东西怎么弄上来的?这么重的东西怎么弄上来的?”
春天来了,山青了,水秀了,树绿了,花开了,麻雀、燕子飞来飞去,欣赏着春天长城的美景,欣赏着万头涌动登上长城的人群,欣赏着我和三叔。
三叔高高的个子,那古铜色的脸上,由于日刻风雕添了几条皱纹;两条浓黑的眉毛,贴在突起的眼眶上,而那双藏在眼眶里的眼睛,一看就知道他有着倔强坚韧的性格;尖尖的下巴上,有一簇花白的胡子;一双粗糙的双手,上面满是硬棒棒的老茧;身上的风衣在春风的吹拂下,迎风飘展,让人一看此时的三叔真带劲,真英武,不像66岁的年纪,不像一位农民了。这样三叔就有了他这一生最得意最自豪最伟大的第六张照片。
这时,我想起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登上长城的一段感言:“当我在长城上漫步时,我想到它所显示的,在悠久的历史上始终保持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决心。我想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长城告诉我们,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造这个奇迹的人民也有伟大的未来。”我说:“连美国总统尼克松都承认长城的伟大!承认建造这个奇迹的人民也有伟大的未来!您说说漫步长城上的感受?”三叔说,“毛主[xi]他老人家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您说得‘不到长城是遗憾’这句话说得神了。我现在才真正感觉到漫步长城的伟大!领悟到一个中国人不到长城是一生大大的遗憾。”他突然又说:“您说,孟姜女能哭倒长城吗?这么结实坚固的长城?”我想了想答到:“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游完长城,在返回的路上,我向三叔讲了孟姜女的传说故事:孟姜女是无锡太湖边上人,那年她同范喜良刚成亲不久,丈夫就被抓来修长城。孟姜女便带着寒衣寻找丈夫,出门后满天飞雪,天上地上一片白,东西南北难辨向,大道小道走哪条?突然头頂上出现一群乌鸦,在她前面排成一条直线,她就跟着走,历尽了千辛万苦,来到长城脚下。得悉丈夫已经劳瘁而死,遂哭不止,她发誓不见亲夫面,也要见见丈夫的坟。冰天雪地,哪里能寻得到丈夫的坟?奇怪那群乌鸦又来帮她。乌鸦对死人的气味鼻头灵,飞来飞去,在一个雪堆上空转圈圈。孟姜女挖开雪块,见了丈夫尸体!孟姜女哭得死去活来,那群乌鸦又伴着她叫啊叫,一夜竟把长城哭塌了五十里。后来,孟姜女也投海而死。传说孟姜女殉情跳海后,海中即浮出两块礁石,成为姜女坟。
孟姜女的传说故事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来通过说唱、戏剧、歌曲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说唱、戏剧、典艺中有孟姜女调,常为十二叠,每月一叠,每叠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韵。孟姜女调,今被一些戏曲、剧种、曲艺收为曲牌。我记得孟姜女调里有几句唱词: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如此悲伤,大凡人听了后都很伤感,悲悲切切,哭诉了丧夫的断肠辛酸泪,控诉了秦始皇的暴政,诉说了一位农妇的悲惨命运,也是对这位民女忠于爱情的歌颂。
民间还给她建庙立祠。孟姜女祠,在山海关东门外,有前后两殿。前殿供奉孟姜女泥塑像,着素衣,面带愁容,凝神南海。龛上悬“万古流芳”匾额,两旁楹联为: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这首楹联的意思是秦始皇今天又在哪里呢!万里长城凝铸着无数百姓的怨恨;孟姜女虽死犹生,千秋之下望夫石铭刻着她的忠贞。可以说是正表达了人们的普遍情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祠内有康熙皇帝的御笔题诗:《姜女祠》
朝朝海上望夫还,留得荒祠半仞山。
多少征人埋白骨,独将大节说红颜。
康熙皇帝这首诗描绘出孟姜女面对大海日日望夫归来的动人形象,也写出了所见到山岗上只留荒祠的苍凉景象;继而便感叹远征筑城之人大多死于边关的史实,随即对人们传说的孟姜女万里寻夫、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气节,也表示赞美。诗写得还是蛮有人情味的。
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孟姜女祠前殿殿门两侧有副奇怪而有趣的楹联,联曰: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巧妙制造的趣联。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读法。下面是后世文人公认的解读:
海水潮,朝朝潮,潮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这首联语写出了大海朝潮朝落、浮云长涨长消的美丽而壮阔的自然景象。它或许还使人联想到,海水的朝潮朝落,正如人间王朝的不断更迭;而长涨长消的浮云,恰似人间世事的不断变幻。再进一步深思,浮云虽可一时蔽日,但终会云散日出;世事虽不断变幻,但终有恒定的哲理存在。这首联语确乎有趣而深奥,耐人玩味。据说是一位状元站在姜女祠远眺姜女坟,只见波涛滚滚,时起时落,蓝天上浮云悠悠,忽聚忽散,即景生情,挥毫写下了这首名传海内的佳联。
三叔在中南海留下了作为夏县人为夏县前贤的业绩而骄傲的第七张照片
毛主[xi]在中南海住的地方是个典型的北京式四合院,进院两面是警卫人员和勤务人员住房,一面是毛主[xi]的书房,一面是毛主[xi]的卧室,院子里有两个长条型的石桌,有几棵两人抱不住的五百多年的柏树。
三叔说:“毛主[xi]就那么多书。真是秀才打天下,秀才治天下啊。”我说:“您知道毛主[xi]最爱看哪两本书?一本是司马迁写的《史记》,一本是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就是我们夏县人。”
接下来我给三叔讲了毛泽东与司马光的故事:
1912年,19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高中读书时,从国文教员胡汝霖那里借得一部《御批通鉴辑览》,反复阅读之后,深受吸引,由此产生了探究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从此以后,《通鉴》这部书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说:“《通鉴》旧本没有标点,不分段落,令人读起来不方便,应该找些人整理出一个有标点、分段落的新本子来,付诸排印,以广流传。”1954年冬,毛泽东说:“《通鉴》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中国古代的历史,学问大得很呐”。毛泽东晚年,曾向身边一名护士孟锦云推荐《通鉴》。毛泽东说:“《通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孟锦云问:“为什么写政治那么多,写经济、文化那么少呢?”毛泽东答:“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通鉴》写战争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深刻揭示了司马光的政治目的。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二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
三叔听了忙说:“你说,咱夏县先人就哪么有才,能写出那么好的书,都受到了毛主[xi]的赞誉。那咱作为夏县的后人也感到自豪和骄傲,原来司马光是一位大官,还是一位大秀才。”
就这样,三叔在中南海留下了作为夏县人为夏县前贤的业绩而骄傲的第七张照片。从中南海出来时,天快黑了,夜幕降临了,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星星交织在一快,三叔感叹城市里的晚上比白天还好看,月亮从东方悄悄地露出笑脸,她像一位文静的姑娘,把柔和皎洁的银光撒向人间,撒向我和三叔的身上……
三叔在西单商场绸缎部柜台前留下了“这些都源于西阴村灰土岭的蚕茧化石”的第八张照片
在北京西单商场的绸缎部前,三叔被那些光彩夺目、华丽柔合、轻柔华美的丝绸所吸引。看了一会,他转过身对我说:“您是文化人,您说说这绸缎是不是与咱交界种地的西阴村灰土岭的蚕茧化石有关?与嫘祖养蚕的传说有关?”我点了点头说:“不只是中国的丝绸业发展与嫘祖发明养蚕有关,而且全世界的丝绸业都源于嫘祖养蚕有关。”
我国的丝绸业历史悠久,说起来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人们大概早就听到过嫘祖娘娘(黄帝正妃)发明“养蚕吐丝”的故事吧,嫘祖就是我们夏县西阴村人。我村和西阴村又是交界种地,当然三叔很熟知此事。“养蚕吐丝”就是把原来在野外生长的野蚕,一步步地培养成人工饲养的家蚕,这是嫘祖娘娘长期劳动、观察、实验、研究的成果。这说明我们中国养蚕的技术,确实发明在有文字记载以前,这一点考古科学已经证实了的。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岭上发掘到了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当时在遗物堆里,发现了一个蚕茧。用显微镜一看,这个蚕茧虽然有一半已经腐烂了,可是仍然在发光,而且这个蚕茧还有用刀子切过的痕迹。这个蚕茧的发现证明我国在距离现在大约五千年到一万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利用蚕茧了。
又据史书记载:公元前十八世纪到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朝时候,我国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都有了很快的发展。那时候的人不但会织很细的绢了,而且还能织带有几何花纹的绢子。《诗经》是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六十世纪),产生的一部诗词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优秀的诗歌著作。《诗经》里有一首西周的诗歌,大意是:
春天的阳光多么明亮,黄莺儿在树上歌唱。采桑的女郎,背着深深的桑筐,穿行在桑林之间,寻采那鲜嫩的幼桑。……三月桑儿壮又肥,提着刀斧砍远枝,幼桑用不着刀斧砍,女郎手牵嫩桑枝。七月伯劳鸟叫得欢,八月丝绸忙织完,织完了丝绸来染色,黑是黑来黄是黄,鲜红的朱红艳更艳,都只为阔少做衣裳。
又据史书记载:我国从商朝时候起,就有了官办的丝绸作坊,以后这种官办的作坊规模越来越大,丝织品的品种和产量也不断增多。商周时代的皇家手工业作坊叫“百工”。周期时候的“百工”规模相当大,当时设有很多专职的官吏管理纺织工生产。据《周礼》记载,当时光是“天官冢宰”下面就设有“典丝”这种官去管理丝原料的使用和保管,还设有“典妇功”和“染人”等官去管理丝帛的生产和染色。此外还设有“夏采”这种官去管理民间的纺织生产,使民间养蚕、织绢的家庭手工业也一天天发展了起来。
我国的丝绸业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从汉朝时候起,我国的丝绸就不断地运到国外去,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带着大批的绵缎去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从中国西北到中亚细亚的大月支(现在的阿富汗)、安息(现在的伊朗)、身毒(现在的印度)等地,都有直接的交通大道。另外从波斯往西可以到条支(现在的伊拉克)、大秦(就是罗马帝国)。艳丽的中国绸缎,经过波斯人的手,转运到欧洲的罗马帝国,欧洲人第一次看到这样美丽的绸缎,都非常喜欢。他们不知道蚕丝是什么材料,也不相信丝是蚕这种虫子嘴里吐出来的。他们看见中国丝绸上面的花纹似真的一样,就给丝绸起了一名字,叫做“大也勃儿”,意思是你好象真花一样。那时中国就被西方人叫做“东方丝国”。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后来也被欧洲的历史学家称为“丝绸之路”。古罗马的作家曾经赞誉丝绸“彩色像野花一样美丽,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称中国为“丝国”。
唐代诗人张籍写的《凉州词》中的几句,它描绘无数的骆驼队,晃摇着发出清脆声响的驼铃,满驮着丝绸(白练),行进在大沙漠(碛)上的风光画: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丝绸之路的源头是否源于夏县西阴村?除上述资料是个佐证处,在我们夏县一带民间还广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嫘祖养茧》。
故事的大意是:远古的时候,黄帝手下有一员大将军,大将军有一爱女,名叫嫘祖。嫘祖养一小白马,嫘祖曾许愿小白马若能找到父亲,就嫁给它。后来,大将军知道此事后,就拉弓搭箭把小白马射死了。小白马惨死后变成了一个小不点,嫘祖可怜就把拿到家中养了起来,又起名蚕,意思是小白马死的太残了。后来发现蚕吐出的丝又细又长又结实,又受到蜘蛛网的启发,又受到河里的梭鱼启示,就把蚕丝织成锦帛,后来人们就叫绸缎。从此,人们结束了不会织布、做衣,而是夏缠树叶,冬披兽皮的原始生活。
“灰土岭”是怎样形成的,也有一个故事。话说,在远古的时候,由于西阴村的桑林里到处都有人支锅煮茧抽丝加工丝绸。那一年,天大旱,从正月到八月十四,一点雨都没下,连桑树叶都被烤得快落了。就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张官人家里的煮茧锅烧干了,张官人很生气,就一脚把锅踢翻了,没想到煮茧锅“咯噔”一下翻滚到柴禾堆里,火苗一闪,一场大火整整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从西阴村的西头头一直烧到东头头,从桑林的南边边一直烧到北边边,没有留下一间房屋,没有留下一棵桑树。大火烧红了半边天,烧得土地爷急急忙忙挑了一筐土,往上一盖,大火这才熄灭。
土地爷挑的那筐土,就形成了今天东河头村到其毋村旁边那条沟和现在西阴村的“灰土岭。”“灰土岭”,又叫蛾眉岭、峨眉岭,意思是形容这“灰土岭”像蚕眉形状一样。又有人叫它娥眉岭,因为这“灰土岭”真像嫘祖娘娘漂亮的眉毛。还有人说,这是对大火前支锅煮茧抽丝加工丝绸的繁荣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现在的“灰土岭”,是长条形蚕蛹状,长6公里多,宽不到2公里。站在远处观望,越看越像,仿佛又回到了那种原始生活。三叔听了我的这一席话,连说:“说得有理,说得有据。给我在这里照张像。”我知道三叔的用意,迅速按下了快门。
就这样,三叔又有了在北京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第八张照片。背景是:北京西单商场丝缎部,一匹匹光彩照人的丝缎,几名漂亮的柜台小姐正冲着他笑。当然,三叔的笑态更逗人。
三叔在卢沟桥留下了他的第九张照片
在西单商场回去的公交车上,三叔说他还想去一下卢沟桥。我知道三叔的心思,他这一代人痛恶——日本鬼子!
第二天,我就陪他去游卢沟桥。在去的路上,我向三叔解说了卢沟桥的历史演变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卢沟桥位于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城西侧。卢沟桥因横跨卢沟而得名。卢沟桥之名始自唐代,因其水混浊,又称作小黄河、墨河。又因河水经常泛滥,河道迁移不定,又叫无定河。在清代,康熙派于成龙,大加疏浚,并筑长堤防水,就改名叫永定河。
到金统治时,才修成了这座坚固的石桥。卢沟桥为石砌连续圆拱桥,共计11孔,全长265·5米,桥面宽八米,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拱桥。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石与石之间,都嵌以带棱带角的铁根锭榫,把两石紧紧地连在一起。桥墩也颇有特色,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尺寸较大,约占整个桥墩尺寸的十分之四,外形似一个尖尖的船头。它的作用是为抗击洪水和冰块的冲击,因为永定河水流十分湍急,而卢沟桥正当其冲,再加之每当春季上游冰雪溶化,水势猛涨,河面上又有大量冰块急流直下,撞击桥墩。为减少冰块的威胁,在分水尖上还安置了一根边长约二十六厘米的三角铁柱,以保护桥墩,人们把三角铁称为“斩龙剑”。
卢沟桥之所以众所周知,是由于1937年7月7日在这里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当时抗击日本鬼子的是驻守部队29军,他们在日本鬼子的炮火中,英勇奋战,沉重打击了入侵者的嚣张气焰。
三叔站在卢沟桥头,心情沉重地对我说:“抗日战争时,我才十多岁,日本鬼子在我们村烧杀掠夺,村里有多一半人死在日本鬼子手里。我们邻村其母村,有个嘉康杰的小伙子,他组织人们打鬼子,后来也牺牲了。要是活到现在,他的官肯定比司马光的官小不到哪里去。”
我说:“三叔,我小时候在学校里,每年的清明节都要给嘉康杰扫墓。”三叔说:“嘉康杰还是我们晋南著名的革命教育家,曾创办了1所小学、6所中学,为革命培养了进步青年上千名。现在运城的康杰中学也就是嘉康杰创办的,听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能上大学,了不起呀。”我说:“刘少奇还赞誉嘉康杰为群众领袖。”
看来,抗日战争在三叔的经历中虽然很短暂,但却留下痛苦、仇恨的一页,也留下了他崇拜嘉康杰等抗日战争英雄的高大形象。我在三叔说话的瞬间,将三叔的形象永远定格在这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卢沟桥上,看到这张相片,他就想起了一个个刀光剑影的时代,看到这张相片,他就想起了他这一生中最难忘的8年!
三叔在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又一次留下了作为夏县人而惊讶激动的第十张照片
在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三叔认真地一个展柜一个展柜地仔细观看,当到一面绣着廉刀斧头的党旗前,我说:“三叔,您知道这面党旗是谁绣的?是我们夏县共[chan*]党员王焕娥1936年绣的。”三叔一听,又是夏县人,脸上的表情顿时惊讶激动地说:“我们夏县人与中华民族发展史紧紧相连,称得上是光荣的。”三叔接下来又问:“王焕娥是哪村人?”说起来话长,我们一边继续观看一边听我讲王焕娥的故事:
在柴泽民同志题写书名《夏县革命老区》,在《夏县志》里,在中共夏县县委、夏县人民政府编写的《天南海北夏县人》等书里,都详细地记载了她的事迹:
王焕娥(1903——1981),女,夏县南大里乡北晋村人。王焕娥祖辈家境贫苦,从小就受着地主的剥削和压迫,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和痛苦。
1926年她的丈夫梁福财结识了共[chan*]党员嘉康杰,在阎锡山白色恐怖的岁月里,嘉康杰将革命的活动地点转移到她家里。王焕娥积极支持他们的对敌斗争,保护革命组织,凡党组织在她家开会,都是她站岗放哨,守护大门,会议结束又是她护送他们出村上山。
有一天,嘉康杰、金长庚等正在她家召开会议,突然县警察局一伙人闯进了村,扬言说:“要搜查共[chan*]党,谁要窝藏不报,搜出后斩杀全家。”
王焕娥急忙让嘉康杰等人藏在她家北房角的小阁楼上。这时两名警察端枪闯进了院里,用刺刀在她脸前一晃说:“你家里有共[chan*]党员吗?不照实说,我一刺刀戳死你!”“我家姓梁,没有姓共的。”警察怒吼道:“你懂吗?”王焕娥摆摆头说:“你说的是什么?我不懂!”“装你妈的什么洋蒜!”另一名警察在王焕娥脸上打了一耳光,血顿时从嘴角中流了出来。
这时,嘉康杰在阁楼上用手枪瞄准警察的脑袋,焕娥看到后,唯恐发生意外,急忙大声说:“你们说我家有共[chan*]党员,先到我家搜搜吧,若搜出共[chan*]党员,我情愿坐牢。”警察见她如此镇静,便不再怀疑,在屋里乱翻一阵就走了。嘉康杰等人便转移到北晋村边的寺庙内。王焕娥假装挖野菜,给他们送饭,每天一次,持续了一年多。
1936年初红军东征,为了配合红军的战略活动,嘉康杰、梁福财、冯仰义商量组织“中条山武装暴动”,按照嘉康杰画的“镰刀、斧头”图案,王焕娥亲手缝制了两面党旗。武装暴动后,王焕娥的丈夫梁福财等11位勇士被敌人枪杀。
一天,敌人来到王焕娥家里,说她私通共[chan*]党,要押她到县城坐牢。当时她缝制的两面党旗,一面已插在尉郭村,另一面还珍藏在她的身上,怎样保住这面在她心里比生命还重要的党旗呢?路过村外寺庙时,她想起了同自己丈夫一起走上革命道路的共[chan*]党员王三海就住在庙里。
她对敌人说:“我要上茅房。”没等敌人允许,她就走进了寺庙大门,机智地把亲手缝制的第二面党旗交给了住在寺庙内的王三海。
全国解放后,这面党旗被送往北京,展览在革命军事博物馆。为了抗日,她将儿子梁双明送到抗日游击队,1941年在左权将军领导的一次抗日战斗中不幸牺牲。王焕娥的丈夫和儿子都为革命牺牲了。
她在党支部会上说:“党组织就是我的家,我要为革命工作奋斗终身!”1952年国庆大典,王焕娥被特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荣幸地登上天安门,受到毛主[xi]的接见。
三叔听完了王焕娥的故事,连说:“我们夏县人了不起啊!”他说:“在王焕娥绣的党旗前,给我照张像。”我忙说:“三叔,这里面不准照,咱出去在大门口照。”就这样,三叔又留下了带有夏县英雄王焕娥味道色彩的第十张照片。
后来,我又陪伴三叔在北京游了几天,三叔就回去了。再后来,我收到了三叔的一封挂号信,信中有几句话,我感觉到很有意思,就特意把三叔的这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吃过了这辈子没有吃过的好饭好菜,
我睡过了这辈子没有睡过的好房好床,
我游过了这辈子没有游过的好山好景,
我去过了这辈子没有去过的北京城!
一次拜年,引出了一个话题,写出了这篇文章。回味起来,又好像一盅酒,喝下去热热乎乎,甜甜滋滋……
这10张照片,不,应该说这10组照片,展示了一幅幅壮丽的画面,展现了一个个情感丰富的三叔,展现出夏县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辉煌。
作为夏县人,应该为有这样优秀的前辈而倍感自豪和荣光,而更加勤奋,为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片赤心……
本文已被编辑[半熟仔]于2007-10-16 8:17:4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