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古代史上浓墨重彩的卫门书法(008)谢一民

发表于-2007年10月16日 清晨6:37评论-1条

□古代史上浓墨重彩的卫门书法(008)

清康有为在《文艺舟双楫》中说:“钟派盛于南,卫派盛于北。后世之书,皆此两派,只可称钟、卫”。此话言之卫派,指的就是我们夏县尉郭乡苏庄村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卫氏家族,史称“卫门书派”。去年,我在《天南海北夏县人》编辑部时曾编写过卫门书派的文章,当时就很感兴趣,之后又参阅了相关书籍,逐对卫门书派的认识有增,就想把这些知道的记述下来,以激励今人在书法上承前贤之志,再扬我们夏县人的书法之威。

一、卫门书派书人概介

在汉末魏晋时期,书法作品称得上是神品、妙品、能品的首推钟派、卫派、王派。卫派是指卫门四代,从三国时的卫觊,西晋时的卫瓘、卫恒,到东晋时的卫铄,一门四代,称雄中国书坛130余年。

卫觊(约155—230),字伯儒,三国魏人。10岁丧父,少时才学出众。历官茂陵令、尚书郎、司隶校尉,终官尚书,卒谥敬侯。工书法,传世著作有《魏官仪》、尝注《论语》8卷等。传世墨宝有隶书《受禅表》碑志。在明帝太和年间寿终正寝,约享年76岁。

卫瓘(220—291),字伯玉,觊之子,西晋人。弱冠为尚书郎,魏时历官都骑常待、镇东将军,入晋世爵公,累官尚书令、加侍中,卒谥篆成公。为官清简,甚得朝野声誉。工书法,尤擅草书与柳叶篆,传世书迹有《顿州贴》。西晋惠帝永平元年(291)逝世,终年52岁。

卫恒(251—291),字巨山,瓘之子,西晋人。少辟司空齐王府、转太子舍人、尚书郎、太子庶子、黄门郎,追谥兰陵贞世子。工隶书、飞白书,并创“散隶”一体。传世书迹有《一日贴》,书论有《四体书势》。西晋惠帝永平元年(291)故世,终年41岁。

卫铄(272—349),女,字茂漪,又称卫夫人,东晋人。一说是卫恒侄女,又说是卫恒从女、从妹。传世书迹有《和南贴》,传世书论有《笔阵图》。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寿终正寝,享年78岁。

二、卫门书派在书法技艺上的贡献与影响

在《历代书法论文选》中提及卫觊31次、卫瓘49次、卫恒43次、卫铄38次,足见卫门书派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显赫地位。对卫门书派在书法技艺上的评论,我不敢妄论,在此请允我借大家之言述之。

卫觊的书法。唐张怀瓘《书断》中把卫觊的“古文、小篆、隶书、章草列能品”,说他“草体伤瘦,笔迹精绝”,又说:“卫觊尝写淳《故尚书》,还以示淳,淳不能别。”(淳书为妙品)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南朝王僧虔《论书》中说:“草体伤瘦而笔迹精佚,亦行于代”。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说:“卫家尤其卫觊的字比较瘦硬,颇有量力。传到北方,正与刀刻相一致,出手楞利,峻拔刚劲”。以上名家评论,足见卫觊在中国书坛之地位。卫觊传世书迹目前只发现《受禅表》碑志,碑文为隶书,字32行,行49字,额为篆书《受禅表》3个字。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评说:“敬侯《受禅表》,鸱视虎顾,雄伟冠时”。《受禅表》碑志是曹丕代汉称帝时所立纪念脾,史称“三绝碑”,意思是撰文、书丹、摹刻皆出此名家高手。卫觊的传世书迹仅此一幅,堪称无价之宝。

卫瓘的书法。南朝王僧虔《论书》中说:“取父书参之,采张芝草法”。晋初书家中,以卫瓘、索靖并称于世,《晋书》称其善草书,有“一台二妙”之说。卫瓘常说:“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索靖得其肉。”唐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卫瓘与另外八人列为古今书家第一等,与钟繇、王羲之等书圣齐名;在《书断》中将其章草列入神品,即最高境界之等级;小篆、隶书、行书、草书列为妙品,古文列为能品。卫瓘的书迹传世的仅有阁贴上翻刻《顿州贴》了。此阁贴虽屡经翻刻,但与索靖《月仪贴》相比,显然更加秀美。史传瓘曾作柳叶篆,“其足迹类韭叶而不真、放手流便过索,”其“天姿特秀”。《顿州贴》前一行5个字章草成分甚多,淳而厚。以下数字,便近于今草了,自然洒脱,点划分明,字与字不相连,但以气贯之;笔画中还保留了浓厚的隶书的特点。

卫恒的书法。清刘熙载《艺概》中说:“瓘之书学,上承觊,下开子恒”。瓘常说:“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唐张怀瓘《书断》称其潇洒于隶,又善章草及草书;其古文便过于觊、瓘。“体含风雅,调合丝相,探异钩深,悠然独往”。并将其古文、章草、草书列入妙品,隶书列入能品。很可惜,卫恒留给我们的书迹只有两件,《往来贴》和《一日贴》,前者22字,后者仅17字。前者属于今草,结体开阔,且有连带,虽仅二字连带,却为后世“连绵草”之滥觞。后者则在今草中含有章草意,字与字之间无连带,为典型西晋草书风格。卫恒留给我们的书法论著被称之为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了书体、书史的《四体书势》。

卫铄的书法。卫铄自幼聪慧好学,耳濡目染,受父辈影响至深,又酷爱书法。她不仅有祖辈的遗传基因,后天又注重勤学苦练,博采众长,终成我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书法家。唐张怀瓘《书断》中说:“卫夫人隶书,规矩钟公。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王羲之)少常师也。”唐人《书评》中称“其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唐李嗣真《书后品》中说:“卫正体尤绝”。《书断》中评为妙品,《书后品》中评为上上品。卫铄的传世书迹有阁贴中的《和南贴》,是一幅精妙的小楷书。卫铄不仅在书法上很有名气,而且还培养了一些杰出的书法人才,如大书法家王羲之,7岁从她学字,12岁时就写得笔力沉稳,顿挫生姿了。卫铄盛名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在晚年写的《笔阵图》一篇,一篇《笔阵图》使她永垂青史。从上述评语可以得出,卫门书派在书法上的艺术特点:笔精体瘦,筋骨兼备,流便轻巧,笔力内含,清丽秀媚,天姿神妙,率情纵任,潇洒风雅。卫门书派不仅注重于写,而且上升到为什么要写,如何写的书法理论研究上,并撰写论文,可以说是我国书法理论史上的开山鼻祖。

三、卫门书派在书法理论研究上的贡献和影响

卫门书派在书法理论研究上的贡献和影响主要指卫恒写的《四体书势》和卫铄写的《笔阵图》两文。《四体书势》叙述了两千余年文字和书法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对四体书势作了切入其分的赞辞。《笔阵图》则从操作性入门,阐明了笔力与筋、骨、肉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两篇书法论文为东晋以后的书法艺术繁荣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卫恒的《四体书势》。今人刘念先先生1992年在《卫恒其“四体书势”的历史地位》一文中说:“卫恒的《四体书势》可以说是一部古代文字和书体发展史,其重要性就在于它是第一个完整的书学史。”今人周金元先生1992年在《中国古代书史研究的里程碑》一文中评说:“四体书势”是一篇迄今可见的最早的古代书史研究论著,以书体论书史的结构模式,对上古至秦汉时期的书法发展历程作了较为翔实的探讨和总结,是中国古代研究书史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书史研究树起了一块里程碑,对后世书法研究发生着深远影响”。《四体书势》3000余字,倾尽了卫恒一生的心血之作。四体是指古文、篆书、隶书、草书。书势,自古有道是: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文章重气势,书法重书势。每论一体卫恒叙述了其源流、名家、名作,对各体字势都列定赞辞,意思是说各体字势要达到如此境界。从中可以看出,不管书体的结构特征,还是书写技巧都离不开自然现象的借喻,且始终贯穿一个“势”的概念。因此说,《四体书势》是我国第一部书法史,卫恒是中国早期当之无愧的杰出的书法史学家。

卫铄的《笔阵图》。《笔阵图》作于永和四年(348),也就是说是卫铄晚年总结自己一生书法之实践体会而成,心血之作,意在教导后人。《笔阵图》一文分三部分:一则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二则写书法工具要求与执笔要领。三则讲基本笔势,先讲横、点、撇、捺、竖、右钩、左钩七种基本笔法,每种都有描写性的说明,如说横画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等等,作者称之为“笔阵出入斩斫图”,这就是《笔阵图》名称的由来。再讲执笔法。有心急而执笔缓的,有心缓而执笔急的。如果执笔近而不能紧,心手就不齐了。意后笔前者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讲六种笔法:“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随拔纵横如古隶”。今人周俊杰先生1992年写的《书史奇观》一文中评说:“这篇文章的思想却左右了中国书法一千余年。其核心强调了一个‘力’字,在运笔中要有韧力、有绵力、有斫力、有弹力、有拧力、有冲力、有爆发力。中国书法正是各种力的相互配合、协调的大合奏,是一曲曲各种力的交响乐”。

四、卫门书派形成的原因

卫门的郡望,本非河东安邑。汉明帝年间(58—75),卫瓘曰:“先祖以儒学自代郡征,至河东安邑卒,因赐所亡地而葬之,子孙遂家焉”。卫门书法历经四世,在魏晋书法史上有很高的声誉。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厚重的家传书法文化传承意识形成。从以上文中可推断出,卫门乃书香门第,厚重的家庭文化素养氛围和传承意识为卫门书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卫觊辈算起,卫门有官位又有书名,儿孙辈每天在书墨香溢的氛围的熏陶下,可谓是近墨者墨,但也含有遗传基因的因素,但一家四代传承,并负有盛名,寻觅我国书法史迹前所未有,后所未有,卫门书派的地位贵就贵在于此。

(二)国策鼓励弘扬民族书法文化大背景下形成。东汉建宁年间,汉灵帝好书,曾招集辞赋名家,小说名家,书法名家,绘画名家,居鸿都门下,并按其才能的高下给予赏赐。西晋武帝时,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学书法,并以锺(繇)、胡(昭)二人为标准,造成了有利于书法发展的局面和时势。这种形势,也为卫氏书法家族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他们的继承、借鉴、研究和创新提供了雄厚的资料,也是他们能够在书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关键因素。

(三)书而优则仕是卫门书派形成的主观原因。“楷法遒美”,本来就是古代官员必备的素质,再加上社会上书法之风盛昌,为了入仕而习字,促成了一门四代终成书法大家,在中国书坛标领130余年,斗指星拱,名动朝野,其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五、卫门书派留给我们的八点启示

卫门书派留给我们的启示,我想有八点:

一是注重指法。就是基本执笔的姿势要正确,做到臂开足稳,头正胸张,自然灵便,思虑专一。“执”的关键全靠五指,因此,人们将五个手指的合理安排与职能又叫“指法”。正确的执笔方法是:用五指的上节端分别浅执笔管,手掌虎口处如凤眼形,指背圆密若螺旋状,掌心空虚可藏卵。这就是所谓“凤眼执笔法”,古名又叫“拨镫法”,比喻像用脚尖踩住马镫,既要坚牢稳固,又容易拨动转唤。正确的执笔对于书法技术的提高起着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要注重字法。

二是注重笔力。要用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毛笔把字写得有力而美观,达到神品、妙品、能品的级别,在注重指法的基础上靠的就是苦练,运用几个手指的力,把字的一点一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相传,王献之少年的时候练习书法,有一次,父亲王羲之悄悄地从背后去抽他手中的笔,但是却没有能抽脱,这就是所谓的要注重笔力。

三是注重字势。就是讲要从美学的角度来评字势。卫恒在他的《四体书势》中对字势要达的艺术境界、美学境界都一一作了描述,在此不敢多言,这就是所谓的要注重字势。

四是注重临摹。临摹是向优秀的书法作品借鉴学习行之有效方法之一。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应选择好的摹本,对其笔法、结构、情态、意趣,眼观神会,心追手摹,而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达到莫能质真伪的境地,这就是所谓的注重临摹。

五是注重多师。就是讲要取众之长,补己之短。要想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就得先后三师而成也,这就是所谓的注重多师。

六是注重书研。对书法理论要有所研究,熟知书法发展史、熟知名门大家、熟知书法行语、熟知书法章法布局与书写格式、熟知书法艺术的欣赏,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这就是所谓的注重书研。

七是注重收藏。对名家的书论和书迹,要养成收藏的习惯,以丰富自己书房墨宝的藏量拥用厚度,这就是所谓的注重收藏。

八是注重传艺。家门传艺,就是把自己的书法知识传给儿孙;导师传艺,就是指导若干个有培养前途的人;办班传艺,就是举办书法讲习班,培养众多的人。现在社会上对书法有所淡化,一个县仅有几个省级以上书法会员就是证明,为了不使书法这门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失传,而传艺甚为重要,卫门书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就是我认为的最后一点启示。

综上所述,卫门书派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留给我们夏县人的是财富的宝库,留给我们的启示尤如一曲动听的交乐,又如一坛千年佳酿,令人神往,香飘四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藤蔓居
☆ 编辑点评 ☆
藤蔓居点评:

头一次了解卫门,学习了!

咖啡茶1234点评:

对于书法不甚了解,不敢妄家评论。就文章而言,文笔是比较严谨的。让我们能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让大家有了学习的机会。推精,介绍给读者。

文章评论共[1]个
谢一民-评论

谢谢编辑鼓励!at:2007年11月14日 晚上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