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欣赏《红楼梦》,不能不涉及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因为这既是《红楼梦》的一大主题,又是描写最多,刻画最生动,情节最感人,人物艺术形象最鲜明的爱情故事。这次,我要讲的就是这个爱情故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薛宝钗。
一、四大家现状及相互关系
1、四大家的基本情况:为了讲好薛宝钗,我们不得不先将贾、王、薛、史四家的基本情况作一简单介绍。不消说,这四家是金陵赫赫有名的大户人家,不但有钱,而且有爵有位,有权有势。书上说:“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下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高度概括了四大家的富大阔有。虽然都十分有钱,但到了贾宝玉少年时代,情况又各有不同:史、薛两家已走背字,贾、王两家气势正盛。贾家特别是荣国府,不但贾政在朝中作员外郎,而且其女元春还荣为贵妃,只是贾府这一家,就占了金陵大半条街;王家的王子腾是朝庭九省统制的高官,其富豪可想而知;史家虽是老侯爵位,但后代出息不大,到史湘云时代已走下坡路,仅能维持日常生活,薛家也就是薛姨妈之家,虽是富商,但已死了当家男人。好在儿子虽不成气,家中尚有百万之富,也赖祖上情分,户部挂了个虚名,支领钱粮,又有生意铺面,尚属殷实。
2、四大家之间的关系:四大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用门子的话说:“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具体说,贾宝玉的祖父娶了史家之女为夫人,就是贾母,贾母生了两男一女,长子贾赦袭了爵位,生贾链;次子贾政娶了王家王子腾之妹王夫人,生元春,宝玉等,凭借国丈之位,在朝中作员外郎;其女贾敏生一女名黛玉。王家除王夫人嫁与贾政外,王夫人的内侄女也嫁与贾赦的儿子贾琏为妻。此外,王夫人还有一个妹子嫁给了薛家,就是薛姨妈,薛姨妈生一男一女,男为薛蟠,是个混世魔王,女儿薛宝钗,人品才情比薛蟠强百倍。再有贾母在史家尚有一个侄孙女,其父母早亡,依叔婶度日,故自小常到贾府来与宝玉一同玩耍。
3、王氏在贾家的地位:王夫人生的女儿元春,是当今贵妃。其丈夫贾政是朝庭员外郎,其舅子王子腾又是当朝九省统制。而贾赦虽占大,只是袭了爵,没有实职,其夫人只是小户人家出生,背景不硬,虽然其媳妇王熙凤是王家之女,但同时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且是占高枝的主,协助王夫人当了荣国府的管家,又把贾母哄得高兴,倒对自己的公婆不那么看重了。所以,贾府的实权是掌握在王氏集团手中(王夫人、王熙凤),处于支配地位。好了,四大家情况大体如此,现在该说正题了。
二、精心包装,粉墨登场
贾宝玉一生下地,就含玉而来,既奇特,又出生在大户官宦之家。于是一些有心人就打起主意来了:首先,我们看已经衰败的史家,仗着贾母是史家人,又是贾府的老祖宗,就把年龄还小的史湘云打造一番,心想宝玉有玉,就给湘云弄了个金麒麟挂在脖子上,常到姑祖母家来,与宝玉两小无猜地过家家玩耍。没过多久,又来了个天仙般的美人儿林黛玉,偏偏宝玉、黛玉一相见二人就似曾相识,一见钟情。这下王夫人慌了,忙信告其妹薜姨妈,如此这般。于是薛姨妈便率领全家直奔京城贾府而来。
1、宫选入京,虚假广告:书上说:“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在仕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薛宝钗一出场,就点明了来京的理由,是应朝庭选宫女来的。而朝庭又没有马上选,现在选,所以先来备选。可见此女品格之高——是为皇帝,公主,郡主们备用的。再有哥哥薛蟠领着一家人,包括家奴们都一起来了,可能是为妹妹海选当亲友团助阵、拉票、壮大粉丝团阵容。理由冠冕堂皇。实在无意你那顽皮的贾宝玉。但奇怪的是此后便再无宫选的言论和消息了。难道是曹雪芹忘了交待不成,亦或是贾府不让薛宝钗去参选?鬼才相信!纯粹是打的虚假广告。
2、佩带金锁,后来居上:宝钗一出现在贾府,脖子上就带了一个金锁,目的就是要与宝玉的通灵宝玉相匹敌。很快,贾府中就出现了“金玉良缘”之议论了。尽管你湘云也有个什么金麒麟,但没人给你造舆论;尽管你林黛玉先来贾府,也尽管你与宝玉寝则同室,食则同桌,也只当你们小孩子过家家罢了,哪有宝钗带锁的效果好呢,一来就获得了哄动效应,。其实,宝钗项上的金锁,并不像宝玉脖子上的玉是先天而来的,而是薛姨妈在宝钗还小的时候,就针对宝玉的通灵,包括上面的字,精心设计的人为杰作。用宝钗的话说:“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的话,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又用薛蟠的话说:“先前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这两兄妹不约而同,一语道破了天机——薛姨妈的良苦用心。
3、选准时机,长住贾府:薛家来京本有三个地方可以住下来的。一是薛姨妈的娘家王府;二是自家在京城还有好几处住房;三是薛姨妈的姐姐王夫人的贾府。但是,薛姨妈用了“充分”的理由放弃了自家房舍和娘家的选择,只住贾府。放弃的理由是:儿了薛蟠放荡不羁,须要一个权威长辈男人管束着。如住在自家房舍就没有这样的人来管,住在娘家薛蟠舅舅王子腾管,住在贾府有贾政管,所以薛姨妈首先排除的是自家房舍,理由冠冕堂皇,无懈可击。就只剩贾、王二家之选了,从一般常人来看,首选应该是自已的娘家最合适,也最说的过去。但薛姨妈在出发前,已得知舅子王子腾外调了,只是到了京城才告诉薛蟠的。出发时机选得非常好,因此借王子腾不在家,住娘家无人管薛蟠为由,不消说,贾府便是薛姨妈唯一的选择了。但是,不醒板的薛蟠不愿被人管束,固执地想在外面自已家住,薛姨妈说:“你既如此,你自已去挑所宅子去住,我和你姨娘姊妹们别了这几年,却要住几日,我带了你妹子去投你姨娘家去,你道好不好?”啊嗬!这一说,把前面最冠冕堂皇的“理由”给说漏壶了。前面说住王贾之家是为了有个权威长辈管束儿子,这一说,为了达到住贾府的目的,连自已也不管儿子了!此行安的什么目的,不是昭然若著了吗?阴谋!
宝钗的出场戏:侯选宫女,有品位;项挂金锁,有缘分;长住贾府,有利于和宝玉碰出爱情的火花。宝钗给人的初步印象:不刻意打扮,穿着随和性情沉稳,“不见奢华,唯觉淡雅;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份随时,自云‘守掘’”。一副实实在在,居家过日子的形象。很快博得了贾府上下一干人的赞赏和爱怜。
三、设圈套宝,配合默契
第八回,题目是“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说的是宝玉因宝钗在家养病,前去看她。入门之前偏有单聘仁、詹光几个请客相公和吴登兴、戴良等缠着要字帖,好容易摆脱,先进薛姨妈屋里,见薛姨妈正给丫环们布置了工作。待宝玉请了安,薛姨妈一把拉住,抱入怀中笑说:“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快上炕来坐罢”。宝玉问:“姐姐可大安了?”薛姨妈道:“-----他在里间不是,你去瞧,他那里比这里暖和,你那里坐着,我收拾收拾就进来和你说话儿。”宝玉进去问一声:“姐姐可大愈了?”宝钗忙起身笑答:“已经大好了,多谢惦记着。”即命丫环莺儿倒茶。然后笑说:“成日家说的你这块玉,究竟未曾细细的鉴赏过,我今儿倒要瞧瞧。”宝玉于是从项上摘下来让宝钗观赏。宝钗边看边念:“莫失莫忘记,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首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什么呆?”莺儿说:“我听了这两句,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假意推让一番,说:“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开排扣,从里面的大红袄儿上将那颗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宝玉托在手上看时,一面四个字,共八个字:正面“不离不弃”,反面“芳龄永继”。宝玉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和我的是一对儿。”莺儿马上接口,“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等她说完,便嗔着咋还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哪里来,把话岔开了。
我认为,宝玉和宝钗这次通灵金锁之互认场面,既非“奇缘”,也非巧合,而是事前作了精心安排的“八字姻缘”算命场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整个过程:宝玉来看宝钗的病,刚要走到梨香院,被一群清客相公和管家们围着要字贴。这很可能是薛姨妈见宝玉来了,支使他们去先把宝玉缠着,自已好与宝钗、莺儿如此这般的作好安排。当宝玉来到梨香院,并没有人招呼他,直到宝玉进了薛姨妈的屋里来,看到薛姨妈还在给丫头们布置活儿呢,假装不知道你宝玉来了。等宝玉给薛姨妈请了安,薛姨妈才一把将宝玉拉着抱入怀里,“我的儿-----”,表现得既突然又亲热。刚说了一句:“沏滚滚的茶来。”马上又把话扯到宝钗身上,对宝玉说:“他在里间不是,你去瞧,他那里比这里暖和,你那里坐着,我收拾收拾就进来和你说话儿。”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是叫宝玉去与宝钗单独相处,自已有意回避了。虽是侄子,但“男女授授不清”这句名言薛姨妈应该还是知道的,这种大人主动让青年男人往自已女儿屋里钻,而自已又有意回避的情况,在古代极为罕见。宝玉进宝钗的屋问了病后,宝钗叫莺儿倒茶,然后话锋一转:“成日家说的你这块玉,究竟未细细的赏鉴过,我今儿倒要瞧瞧。”几乎就是命令。宝玉只得惟命是从地解下玉来,宝钗念了玉上的字两遍,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这是叫莺儿发言的信号。于是莺儿说:“我听了这两句,倒象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勾引起宝玉看宝钗金锁的想法。既然话都说到这儿来了,出于尊重,宝玉也要看的,否则就显得轻视人了。而宝玉从来就对女孩子是极尊重的,何况是宝姐姐,更何况是宝姐姐金锁上的字。宝钗深知宝玉的性情,所以才让莺儿说出这话来。宝玉果然上了圈套,竟然赖着让宝钗解下金锁来,还自己说出了是“一对儿”的话。莺儿说:“这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等莺儿把话说完,便嗔他去倒茶。实际上莺儿这时已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是该退场了。
我们看,宝玉与宝钗在互识通灵金锁“八字”的过程中,薛姨妈一直没有露面,“收拾收拾就来和你说话儿”没有兑现;莺儿是三叫“倒茶”而不动,倒是关键时候把宝钗想说又不好说的话给说了出来。哪有丫头被喊几次都喊不动的呢?这正常么?这不是有意安排的是什么?我认为: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演了一出变相的《西厢记》。在这出戏中,崔莺莺变成了薛宝钗;张生变成了贾宝玉,这个张生可是被蒙进去的;红娘变成了莺儿拉皮条;崔夫人变成了薛姨妈,只不过崔夫人是消极反对而薛姨妈是处心积虑一心促成。而这出戏的总导演就不是王石了,而是薛姨妈,既当导演兼指挥,又当演员,真太难为这位老人家了。演这出戏的目的,是让宝玉看了宝钗金锁上的字,使宝玉知道自己的通灵宝玉与宝钗的金锁是天生一对儿,给宝玉的脑中刻进“金玉良缘”的概念,并借此在贾府上下大造“金玉良缘”的舆论,只要说的人多了,就好办了。中国几千年来谈婚姻不是首先要算“八字”吗,玉上和锁上的字已经是“一对儿”了,宝玉还不被宝钗锁定了吗?薛姨妈难道不会在贾母、王、邢夫人面前闲谈时漏出那么一点点意思?莺儿难道不会在丫环堆里传闻么?
四、“三凤”争宝,各领风骚
“三凤”是指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这三只凤凰;“争宝”是说这三个人都为能得到贾宝玉的爱情在努力争取。
1、先说湘云:应该说,最先产生与贾府结亲想法的是贾母的娘家——史家。主角就是史湘云。湘云自幼父母双亡,依在京城二叔二婶家生活,是贾母的侄孙女,正因为从小失去了父母,贾母很关心,离贾府又近,故经常来贾府与迎春、探春、惜春、宝玉一起玩耍。书中湘云虽然出场较晚,但并非说明他是第一次来,从她一见宝钗、黛玉的问话和玩笑来看,也是早就很熟了。为什么说史家最早产生这想法呢?一则湘云的二叔二婶凭着贾母的关系,也想巴结这门亲事;二则你看湘云脖子上的金麒麟,从小到贾府就一直带着,虽说是给小人带上图个吉利,实际也有配玉的意思,当然这只是二叔二婶的意思了,湘云却未完全意识到史家人的深意,说话大大咧咧,情性豪爽,与贾宝玉两小无猜。后来年龄稍长,有些意识,又来了个天仙般的林黛玉。见宝玉一门心思全用在黛玉身上,多少有些懊恼。后来又来了个八面玲珑的薛宝钗,竞争就更激烈了。湘云于是采取了对策,投靠宝钗打击黛玉,处处彰显宝钗的好处。比如黛玉因说湘云叫“二哥哥”叫不明,叫成“爱哥哥”,湘云说:“你只敢打趣我,我指出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服你。”黛玉问是那一个,湘云说:“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个好的!”并对宝玉说:“我原不及你林妹妹,我也不配和他说话,他是个主子,我是奴才么?”气得要走了。再如湘云后来一到贾府,就不同黛玉住了,而是主动要求与宝钗同住一处。值得一提的是:湘云对争取贾宝玉的爱似乎已失去了信心,但史家的人还在为此而努力,你看三十一回,湘云这次来贾府,穿着十分整齐时貌,还带了一大群丫头媳妇。王夫人说:“天热,也没见的穿这么多做什么?”湘云笑道:“都是二婶娘叫穿的,谁愿穿这些-----”说明史家人为让贾府看得起而装潢门面,不但让湘云穿好的衣服,还给她配了一大群丫环媳妇跟着。目的还是为湘云的婚事作想。更有意思的是,就是这次,湘云在大观园捡到宝玉原本要给她的那只阳雄金麒麟,使用她“心中不知怎么一动,似有所感”,而燃起了继续爱下去的一丝希望。书上的标题是“伏白首双星”,看来湘云和宝玉最终是有结果的。总之,湘云对宝玉是有感情的,虽然这种感情不太强烈,但是顺其自然的。就湘云来说,她并没有在争取宝玉的爱情上耍什么手段,使什么心眼。虽然是暂时的失败者,还是本着公平竞争原则的,光明正大地失败,失败了也心甘理得,心态平静,不像宝钗黛玉二位。
2、再说黛玉:说到林黛玉,凡读过《红楼梦》和看过《红楼梦》电视电影的人都再熟悉不过了。她是《红楼梦》中的爱神女一号,她的故事和情感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十几二十代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至死不渝,就连饰演林黛玉的优秀演员陈晓旭,二十年后仍未摆脱林黛玉情结。那么,林黛玉的爱情何以如此之感人至深呢?答案很明确:因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真正纯洁的,没有参半点沙子和水分,没有一点阴谋诡计,也没有任何功利意图和目的。这就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少有人做得到的。我们从林黛玉离家到贾府来看,因为是死了娘,父亲又有病,外婆家主动来接的,并且到贾府没多久,父亲就病死了,黛玉来贾府的原因没有渗假:黛玉也没有象宝钗、湘云那样,常一个什么金锁麒麟之类;并没有在吸引宝玉眼球上下功夫耍手段;也没有故意去讨好贾母、王夫人等贾府的权势人物。反而还时不时的耍小性子,使气、哭泣,贾府的人反而还要让她、迁就她。再说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是一见钟情,温度是直线上升,弄得二人神魂颠倒,一发不可收拾,这在书中可以找到很多典型例子。之所以如此,是二人的爱情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宝黛二人都是反对封建的仕途经济,都是提倡民主自由,都是提倡解放人性的,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一致的。就是这样纯洁无瑕,美好崇高的爱情,却被贾府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耍阴谋,玩诡计给破坏了,扼杀了,毁灭了,因而成了一大悲剧。关于林黛玉,书中塑造的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性格十分的独特,情节十分的感人,大家也非常熟悉,况且也不是本篇文章所要讨论的重点,我就不赘述了。
3、现在来说宝钗:宝钗这个女孩,一是聪明,漂亮,性格沉稳;二是从小受官僚家庭的薰染和接受了良好的奴性教育,形成了以家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知权变,说话做事得体的品格。从常人,一般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找不出薛宝钗的任何不足。肯定是人见人爱。可能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或媳妇就象薛宝钗一样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薛宝钗,在处理家族对她的要求与她和宝玉的爱情关系上,却演出了一出出令人悲挽的闹剧出来。首先,我们说薛宝钗内心究竟爱不爱贾宝玉,爱得有多深?书上没有明确回答,其表现既不像林黛玉那样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也不像史湘云那样与宝玉毫无顾忌,两小无猜的打闹翻玩。总觉得她与宝玉是那么不近不远的,有一定距离。给人的感觉是宝玉尊重她,就象弟弟尊重姐姐一样;宝钗也疼爱宝玉,就象疼爱弟弟一样。说他俩是爱情关系,倒不如说是姐弟关系更为贴切。况且宝钗有个观点:男人就该为仕途经济而拼搏,而这恰恰是宝玉竭力反对的。人生观相反,即使爱起来志不同、道也不合,心上、思想上就走不到一起。我在想,象宝钗那样优越的条件,难道还找不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吗,就甘心在一颗树上吊死吗?但是宝钗就是宝钗,她是乖乖女。为了家族的根本利益,不得不忠实地执行母亲和王夫人共同为她制订的婚姻爱情的宏伟蓝图。须知,全家离乡背井从金陵搬到北京来的真正目的,不就是为了她和宝玉的婚姻吗?我们来看,宝钗是怎样来实施这一蓝图计划的。宝钗通过与宝玉互识玉锁后,随接着频繁接触宝玉。在此过程中发现宝玉并不为“金锁良缘”的“八字”所打动,而是与黛玉寝则同房,食则同桌,形影不离。深知自己遇上了一个强劲对手。于是即时调整自己的方案和步署,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战略战术:
(1)坚持正面接触:搞对象无论如何也要有正面接触的,况且二人都在贾府,不可能写信,当时也没有电话。宝钗与宝玉的接触很多,可以说天天接触。有时一天钻拢几次。这里我们举三个典型例子:第一个例子,宝玉挨了打,薛宝钗第一个来看宝玉,并送来了药,临走对宝玉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痛。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一”刚说了一半,又忙咽着,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而此刻在宝玉眼里的宝钗是“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服。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难以语言形容”,这是全书(前八十四回)唯一一次对宝钗的动情描写。但动的是什么情,是爱情之情,还是姐弟的怜爱,疼爱之情,含混不明。我以为:主要还是姐弟之情。因为前面先说老太太、太太心痛,而后说的是“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心痛”而不是说的“我”。至于未说完就面红耳赤,不好意思,那是女孩在那种场面和心情下的自然流露。本身就难为情,何况心中还装有另一种任务和目的,趁此心情稍微发挥一下,也是可能的。第二个例子:是袭人对湘云说:宝钗有次劝宝玉少在女儿堆里混,多进取“仕途经济”,宝玉不管宝钗脸上过不过得去,“咳”了一声,就出去了。弄的宝钗顿时羞得“脸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从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了宝钗、宝玉的人生观是截然相反的。宝玉竟敢为此与自己十分尊重的宝姐姐翻脸,很明显两人没有爱情基础。再就是三十六回,宝玉还在养伤,宝钗去看他,正遇上袭人有事要出去,让宝钗暂时照看宝玉。宝玉在梦中说:“和尚道士说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宝玉这话,宣告了“金玉良缘”在宝玉心中无效,同时也说明了宝钗正面接触归于失败。
(2)拉拢讨好贾府上下,形成统一战线:宝钗早就有预感:鉴于宝玉与黛玉的朝夕相处和情投意合,单纯的正面接触,肯定效果不佳,所以同时采取了拉拢收买中下层人,讨好贾府上层讨好上层关键人物的策略,形成统一战线。首先宝钗看到史湘云在争取宝玉的爱情上既不在自己之上,又远远输于林黛玉,而且也感觉到湘云对黛玉有不满情绪,所以顺水推舟把湘云争取到自己的阵营里。他通过对湘云处境的理解同情,体谅她的苦衷,主动为湘云出主意、出钱物,作好诗坛东道主,使湘云死心踏地投靠了她。同时,通过对袭人的关照和帮助,也把袭人拉入了自己的怀中,此外对贾府其他一些中下层人,尽量采取恭谦、平等、大度、遮丑的作法,赢得了这些人的广泛称赞和好评。不仅如此,薛宝钗对贾府的关键人物,更尽讨好之能事:第一。对贾母:我只说三点:一是宝钗生日,贾母出银子给宝钗做生,并叫宝钗点自己喜欢看的戏。宝钗却点了两出贾母最喜欢的《西游记》和《山门》,使得贾母十分高兴;二是三十五回,宝钗与贾母一起来看宝玉,当着贾母、王熙凤的面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她怎样巧,再巧不过老太太-----”贾母马上笑夸宝钗:“我的儿!------提起他们姐妹,连我家四个算什么起,千真万确都不如宝丫头!”可见宝钗把贾母忽悠到了什么程度;三是宝钗替湘云出筹办诗社做东的钱物,请贾母等一行人吃螃蟹宴(46回),既是帮了湘云的忙,又利用湘云请了贾府一行人,而且头天晚上谋定,第二天一早王夫人、凤姐就安排好了,目的主要是请贾母,装贾母。湘云为感恩,向贾母说明了“这是宝姐姐帮我预备的。”贾母笑道:“我说那孩子仔细,凡事想得妥当。”更增添了贾母对宝钗的好印象。第二、对王夫人:他们是姨娘关系,心是相通的,但王夫人也要看宝钗的表现:举一个例子,第三十四回,当王夫人撵了金钏儿,逼得金钏儿跳井后,王夫人有所不安。宝钗专门去劝王夫人说:“据我看来,多半是在井傍玩,失了脚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玩玩逛逛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并给王夫人出主意:“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而且毫不忌讳地把自己的衣服现成拿了两套出来发送金钏儿。使得王夫人十分感念这个侄女,后来还叫宝钗管理起大观园的事来。可见薛宝钗在王夫人心中的分量和地位之高重!通过讨好拉拢贾府关键人物,宝钗渐成为贾府核心机密成员之一了。如王夫人决意把袭人收入宝玉房中,连袭人都还不知道,宝钗就来给袭人道喜来了。
(3)麻痹俘虏林黛玉:薛宝钗的头号情敌是谁?毫无疑问是林黛玉;薛宝钗与贾宝玉爱情婚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也是林黛玉!因此,宝钗在成功拉拢讨好贾府上下众人之后,便把矛头对准了情敌林黛玉。是向黛玉泼脏水吗?那样做只能引起宝玉的反感;是与林黛玉比家务,比富有吗?宝玉也不吃这一套;是嫉妒林黛玉,与她反目成仇吗?那只能使宝玉离自己更远!唯一的办法,就是假意认可黛玉与宝玉的爱情,采取关心帮助,同情黛玉的策略来搞晕黛玉麻痹黛玉,以达到俘虏黛玉,温情地害死黛玉的目的。我们来看宝钗是怎样麻醉黛玉,进而俘虏和害死黛玉的;第一、认可黛玉与宝玉的爱情。第三十五回:王熙凤开玩笑说黛玉配宝玉的事,宝钗笑道:“二嫂子的诙谐调真是好的;”宝玉病刚好,黛玉先念了一声佛,宝钗笑道:“我笑如来比人还忙,又要管超度众生,又要管保佑人家病痛,又要管人家的婚姻,叫他成就------。”第二十八回,因为黛玉在一边生气,宝钗劝宝玉:“吃不吃(指吃饭),陪林妹妹走一趟,他心里正不自在呢。”表现了薛宝钗的大度和对宝、黛爱情的认可。非常难能可贵!第二、帮助黛玉:“黛玉在四十回行酒令时随口说出《西厢记》的诗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西厢记》当时是禁书,)宝钗一不告状,二不当众批判,而是下来后单独语重心长地劝说黛玉,少读那种书,更不能当众说那样的话,真情实意为黛玉好,折服了性情高傲的林黛玉;第三、关心黛玉:黛玉有阴虚咳嗽病需要滋补药。宝钗对黛玉说:“不必惊动贾府,把自家的“上好”燕窝每天一两给黛玉喝,使黛玉感动得五体投地,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极好,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劝我那此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长了十五岁,没人像你那样教导我,往日云丫头说你好,我还不受用,昨儿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你说了那个(指《西厢记》里的台词),我再不轻易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过来劝我······”,你看,何等聪明的林黛玉,现在也被宝钗麻醉了,俘虏了,认敌为友了,甚至认敌为恩人了,真应了那句“把你卖了你还帮着数钱”的话了。从此以后黛玉便完全丧失了对宝钗的警惕和戒备。你说宝钗这一手成功不成功?利害不利害?
(4)毒害黛玉:不要惊诧,听我讲来:宝钗对黛玉采用认可、帮助、关心的温情攻心战略后,在彻底征服和深度麻醉了黛玉的同时,终于向林黛玉痛下杀手——“送燕窝”,温柔一刀!这“上好”的燕窝很可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吃了会产生慢性中毒,耗能耗神,促其早死。黛玉是第四十五回开始吃宝钗家送的燕窝的。到第四十九回,宝玉说黛玉“你瞧瞧,今年比旧年越发瘦了”。黛玉道:“近来我只觉得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心酸,眼泪却不多”。再到第五十二回,宝玉问黛玉:“你一夜咳了几次?醒了几遍?”黛玉答到:“昨儿夜里好了,只咳了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到第七十六回,黛玉对湘云说:“我这睡不着,并非一日了!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觉。”燕窝是养阴滋补安神定气的,怎么效果适得其反呢?还是宝玉十分警惕。第五十二回,他对林黛玉说:“正是有句要紧的话,这会子才想起来。”一面说,一面挨近身,悄悄道:“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话没说完,被赵姨娘突然进来打断了。我认为宝玉没有说完的话,就是燕窝很可能有问题。于是宝玉采取了果断措施,让贾府每日送一两燕窝给黛玉。但毒已进体,在慢慢发挥作用。何况宝玉你是防得了这头防不了那头,又焉知贾府之燕窝王夫人就没有做过手脚?又焉知王夫人和薛姨妈不是串通一气的!你看第五十八回,薛姨妈以照管园子为名,搬来与黛玉同住萧湘馆真正的目的,多半是来“关心”黛玉每天准时足量吃燕窝汤的。要说明的是:宝钗当时是否知道燕窝有毒?我看未必知道,也未必没有疑虑,反正执行母亲的指示就行了。即使当时不知道,后来肯定也明白了,不然为什么在第七十五回,宝钗趁查抄大观园之机要搬出园子住呢?我看是不忍心眼睁睁看到黛玉慢慢痛苦死去的惨状。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况且还是因自己而造成的,难道宝钗内心深处就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吗?她还敢看下去吗?还有脸看下去吗!但这并不影响宝钗执行阴谋蓝图的决心。第五十五回,风姐评宝钗说:“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宝钗在坚定地为实现王夫人与薛姨妈共同制定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五、贾府各利益集团对宝玉婚姻的态度
1、王夫人和贾政:不消说,肯定十分赞成和坚决主张选择薛宝钗作为他们儿媳妇的,而且这个利益集团是始作俑者。首先,且不必说宝钗长相如何,人品怎样,就是家庭背景、社会地位、钱财富有等都比林黛玉强过几十倍,谁又不想强强联手呢?第二、宝钗身体健康,人又聪明漂亮,说话做事得体实在,也不知比黛玉强国多少倍,这是非常重要的条件。第三、宝钗是王夫人的亲侄女,对王夫人来说,亲缘关系也比黛玉近。况且自己已年过半百,虽说有王熙凤这个侄女协助自己管理家务,但毕竟是人家的媳妇。人情冷暖,时事幻化,谁知将来会对自己怎样!如果选择宝玉娶宝钗,既是自己的媳妇,保险,又可遏制王熙凤的贪狂。关键时候,也可开了凤姐,让宝钗接替王熙凤的管家职务。宝钗不但有这个能力,而且综合素质比王熙凤还更胜一筹。因此,选择宝钗对巩固自己利益集团在贾府中的主导地位十分有利。第四、此事一开始应该就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共同密谋、策划好了的。而且在为此分头不断努力地做工作。只不过因孩子们都还小,先到贾府来处着,等孩子大了就明言正办。
2、薛姨妈的心思:薛姨妈死了男人,儿子又不成器,因此把所有希望全寄托在女儿宝钗身上。就即便真的选宫女,只要未晋升到贵人妃子之类,也未必就有什么好处,况且风险也大。倒不如攀上一个名实雄厚的亲戚,比什么都强。因此,薛姨妈与王夫人的心思,是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更是两厢情愿,相互需要,一拍即合,谋而更合。薛姨妈所要做的工作:一是与王夫人共同谋划于密室,根据宝钗执行计划进展情况策划下一步的行动实施方案;二是指导宝钗的行动步骤和行动细节。三是亲自出马,配合宝钗来怎样忽悠林黛玉。这里,我们仅举两个例子:一、第五十七回里,薛姨妈先向林黛玉说:“月下有个牵红线的老人,专门做成有缘人的婚事。有缘,纵隔千山万水,只要月下老人一牵红线,婚事就成了;无缘,哪怕你们两个(就像你与宝玉)天天在一起,终究也成不了的。”而且马上话锋一转,说要给黛玉和宝玉牵这根红线。直把黛玉高兴得耳热心跳,但当紫鹃说:“姨太太何不赶快去给老太太提说”时,薛姨妈说紫鹃:“你急什么?是盼姑娘早点出嫁,你好找个小子早点配人么?”一句笑话把话岔开了。这就是薛姨妈对黛玉的忽悠和麻痹手段,目的是使黛玉更加相信这母女俩,安心天天吃燕窝而不起疑心。二、为确保黛玉按预定计划吃燕窝毒药,薛姨妈不惜搬来与黛玉同住一屋,以便更好监督黛玉服毒。
3、王熙凤的态度:我分析,王夫人要选择薛宝钗,凤姐心里肯定是酸酸的。宝钗的到来,对王熙凤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因此,在她管家执政时尽量地贪,把自己的小金库装得满满的。她也知道王夫人不喜欢黛玉而喜欢宝钗。如果王熙凤有决定权,她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林黛玉,因为黛玉不好管理家务等俗事,追求诗话、艺术化的生活,不会给凤姐构成任何威胁。宝钗就不同了,能力、本事不在凤姐之下,且文化又高,素养又好,借点矛盾或事由随时可以把你给开了也未可知。因此,凤姐在第二十五回里当众开宝玉、黛玉的玩笑,说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儿媳妇?你瞧瞧人物配不上你?门第儿配不上你?根基儿家什配不上你?哪一点儿玷辱你?”王熙凤早就看出来宝黛二人相恋情形,借事造舆论,是希望促成此事。还有第三十四回,宝玉和黛玉发生口角,你不理我我不理你,黛玉气得直哭,贾母骂他们:“不是冤家不聚头”。叫凤姐去劝和他俩。凤姐回来向贾母报告:“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相信,一定叫我去说和,赶我到那里去说和。谁知两个人在一块儿对赔不是呢!倒像黄鹰抓住鹞子的脚——两个人都扣了环了!”哪里还要人去说和呢?”凤姐说这段话,是在向贾母传递宝玉和黛玉正在热恋的信息,并试图通过贾母来促成这件事。当然凤姐也有可能赞成宝玉娶宝钗的一面,前提是另外找一个比宝钗还厉害,且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女性来作宝玉媳妇的情况下,凤姐就会希望是宝钗好一点。凤姐和宝钗毕竟还是表妹关系即使将来失政,看在亲戚的份上,宝钗也不会对自己太过分,而如是外人,自己又做过那么多见不得天的事,就不好说了。所以,只要贾府排除了林黛玉,王熙凤就一定会赞成推荐薛宝钗的。
4、贾母态度的推测:贾母是整个贾府的老祖宗,更是荣国府上一代的当家人。她在考虑嫡孙媳妇人选时,肯定会站在荣府整体高度来通盘考虑。她应该考虑的至少有两点:一是能干、说话做事得体;二是有利于荣府的团结和稳定,使各利益集团的力量和利益保持相对平衡。如果选宝钗,第一个条件符合,但不符合第二个条件,因为那样就会使本来就很得势的王氏集团如虎添翼。王夫人因在当家执政,迎春、惜春、贾琏都归附在她那里住,气势已经很盛了,再加上个亲侄女薛宝钗做儿媳,亲家母兼亲妹子薛姨妈又住在贾府,薛蟠又是个拼命三郎不讲道理的主,势力之大,谁敢惹得起!而贾赦集团、赵姨娘集团李纨集团的权力势必会越来越削弱,各被削弱了权益的集团势必怨声载道,矛盾势必会越来越突出、尖锐。物极必反,就容易造成家庭内乱乃至分裂。选择黛玉倒是符合第二个条件,反正都是一样的亲戚关系,但黛玉又不符合第一个条件:懒于管家、说话尖刻、且身体多病。实际上,贾母不管宝玉与黛玉爱得死去活来也好,宝钗献殷勤也好,王夫人、薛姨妈商议密谋也好,贾府上下在她耳边吹“金玉良缘”也好,贾母都看在眼里,心头非常地清醒,所以她既不表态赞成,也不反对阻止,但心里却打算着试图走第三条路。于是就有第二十九回张道士在贾母面前给宝玉提亲,贾母回道:“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得上,就来告诉我。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她几两银子就完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说明在这个时候,贾母已经有了走第三条路的想法了。第五十回,贾母一见了薛宝琴就喜欢得不得了,随后便向薛姨妈细问薛宝琴的年庚八字和家内情况,准备为宝玉提亲,结果被薛姨妈说“已许了梅翰林的儿子了”,把贾母给垛回去了。当然,贾母的第三条路只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并不等于第一条、第二条路就一定要不得。比如,选择林黛玉,对稳定荣国府的人心,保持各利益集团相对的心态平衡,是很有好处的。不善管家,不当家就是了,反正有人当着。在贾母看来,可能有一定风险的,还是选择宝钗作孙媳妇。但会理财、干实事,这也是优点。如果把各利益集团的矛盾处理好了,对贾府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对王夫人和贾政,既是最理想的接班人,又壮大了本集团的实力,是长远计划的最佳选择。况且,儿女的婚事,又是父母做主,因此,贾母也没有一个明确态度。
六、贾、薛联姻,悲剧酿成
1、谋定而动,贾母就范:随着宝玉、宝钗年龄的增长,王夫人、薛姨妈们在暗里麻痹、施害黛玉的同时,也在加紧筹划儿女婚事的活动。不要认为在贾府中黛玉作为宝玉妻子人选就没有市场,虽然黛玉说话尖酸点,但她与宝玉结婚,给其它利益集团构不成威胁和损害。与宝钗相比,贾赦、邢夫人更赞成黛玉,赵姨娘、贾环也会赞成黛玉,李纨也肯定没有意见,王熙凤更不消说了,要是黛玉入选,她这个管家也会稳稳当当地当下去。而贾母呢,在宝玉黛玉爱情纠葛出现多次震撼贾府的高[chao]中也从来没有干涉、阻止过一次,心中应该也是倾向黛玉的。偏偏黛玉虽然有病,又慢性药物中毒,但凭着年轻、免疫力强,更主要是凭着与宝玉爱情的支撑,还顽强地活着。而且,随着宝玉黛玉年龄的增长和爱情的发展,要不是贾敬和皇太妃死了的禁忌,说不定早就有人把木石姻缘提上议事日程了。这些情况,王夫人、薛姨妈肯定是清楚的所以说她们紧张,一点也不过分。因此尽早谋定抢先提出宝钗人选是当务之急。也不知贾政、王夫人、薛姨妈们密谋了多少次,最终商议妥当,拿出了个成熟意见出来:第一、先让宝钗搬出大观园,以封锁消息,外带“装新”。你看宝钗一出大观园,连与她住在一起的湘云都不要了,并且还不让湘云住蘅芜院,把她甩给李纨就走了。也就是说,你湘云原也是我的情敌之一,我宝钗对你好,那是利用你的,现在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我过了河,你这座桥还可以拆了当柴烧。第二、选择适当的机会向贾母通报。机会说来就来了——林黛玉的病情恶化了,毒性发作,天天咯血,瘦得皮包骨头,卧床不起,宝玉见黛玉病得奄奄一息,悲痛万分,急火攻心,也急出病来了,病得神志不清,(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于是,王夫人向贾母说:(我推测)“宝玉病成这样,年龄也不小了。我们做父母的给他选了一门亲事来冲冲喜,就是宝丫头,我私下也探了他姨妈的口风,她觉得亲上加亲是好事。现在就等你老祖宗的示下了。”而不可能象高鹗所写的是贾母主动找人给宝玉算命,命里要有一个属金的(指宝钗)配宝玉。如果我这个推测思路正确的话,我们来看王夫人对贾母说的话:“我们作父母的给他选了一门亲事”,就是说儿女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既是我们当父母的责任,更是我们当父母的权利,就是你老祖宗恐怕也不好推翻。“我私下也探了探他姨妈的口风,她觉得亲上加亲是好事。”也就是说,对方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并表示赞同没意见。贾母这个时候还说什么呢,自己年过八旬,将来的日子是他们过,况且定亲也是父母的权利。宝丫头除了是王家亲戚外(这一点不好明说)。其他什么都好,并且两家又通气了,再说黛玉已是到死不活的人了。没有反对的理由,只好就范。王夫人又提出“病成这样,给他冲喜”意思就是马上给宝玉举行婚礼。于是,就有了第三,“调包计”,就是对宝玉说娶的是林姑娘,并临时把黛玉的丫头雪雁叫来骗宝玉,书上写得非常细,也非常精彩,我不多叙。只说这调包计,我认为不应该是王熙凤出的奇谋。不是王熙凤没有这个智慧,而是王熙凤没有这个积极性。不管是谁出的,我们也不追究,反正木已成舟,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于是,就这桩婚事阴谋终于得逞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悲剧也就接踵而来了。
2、四大悲剧:(1)林黛玉死了!都说高鄂写的不如曹学芹,但我认为高鄂在写宝玉的婚事和黛玉之死上是把握了曹公的原意的,而且写得非常的真切生动、感人至深,太精彩了,太凄惨了!焚诗绝命,临断气口中还在呼喊宝玉。年轻时候读到这里就忍不住流泪,不忍看,又不能不看,看了还看。多希望高鄂不要这样残忍啊,多希望他放黛玉一条生路啊!但他就这样狠毒,活生生地把林妹妹给毁了!是谁把黛玉毁了?是贾府、是王夫人、是贾政、是薛姨妈!但薛宝钗就不是凶手之一吗?凭心而论,薛宝钗虽也是受害者,但也真有一定的责任,也有一定的罪过。第一、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你是知道的,比谁都清楚。你如果真爱宝玉,你完全可以“成人之美”嘛。至于对大人们的决定,你也可以不服从嘛,未必除了贾家,除了宝玉,就再找不到好人家嫁出去了?第二、你如果内心并不爱宝玉,你又何必服从那种“损人不利己”的决定呢?可见你把服从安排看得比自己的幸福和黛玉的命都还要重要了亦或你心肠本来就狠毒,难怪金钏跳井,你觉得“不为可惜”,尤三姐为情自刎,你“并不在意”。更亦或你和王夫人和你母亲一样,是有意或故意害死林黛玉的了。所以,害死林黛玉的罪名,你薛宝钗也逃不掉,你也有一份。(2)宝玉出走,入了空门:婚后,宝玉揭开新娘盖头,见是宝钗,知道上当受骗了,挣着要去找黛玉,得知黛玉已死,痛哭之后,昏昏沉沉。“空对着山中高土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瞅个空子,趁人不注意,溜了出去出家当和尚了。使得宝钗的婚姻有名无实,倒成了真正的寡妇了。(3)贾家分裂,家破人亡:宝钗婚后,贾府的矛盾更加突出了。本来,荣府里贾赦、邢夫人一家,赵姨娘一家,李纨一家对王夫人王熙凤就不满。而王夫人和王熙凤两个当家人本来是同鼻孔出气的,王夫人后来也对凤姐不满意,这下又增添了文武双全的薛宝钗,王氏集团阵容更强大了,其它几个集团的不满情绪陡然增升,趁着黛玉之死和宝玉出走大做文章。矛头首先指向平时克扣他们的王熙凤,王夫人为了暂时平息其它集团的怨恨,不得已拿凤姐开刀,借口凤姐有病,免去了王熙凤管家职务,让宝钗来接任。王熙凤下台,心里不满也不服,暗地挑灯拨火,使各集团沸腾起来,把事情搞大搞砸,让宝钗处理不了。虽然贾母不得已把自己的余财拿出来平分给了众集团,但他们的矛头不是针对贾母的,而是针对王夫人薛宝钗的,因此仍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王熙凤也想把事情搞乱,好使自己重新上台。结果大家乱得不可开交,把个老祖宗给活活气死了。贾母一死,大家就越发撕破脸皮,谁怕谁呢?结果荣国府分裂分家不说,还扯出一些欺行霸市,见不得人,也见不得天,触犯皇家王法的丑事、缺德事、荒唐事出来。由内乱到外乱,奴才丫头也造起反来。朝廷知道了,来个抄家,大家都脱不了干系,该坐牢的坐了牢,然后接二连三地死人,最后贾府急喇喇似大厦倾,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个过程,薛宝钗起到了贾府悬空列车上一只鸟,一根稻草和炸药包引火绳的作用。(4)、薛宝钗本人的悲剧:以上三方面的悲剧均与宝钗有直接联系,也可以说,也是宝钗的悲剧。但除此之外,宝钗还有自身的悲剧,也就是薛宝钗的性格和思想意识造成的悲剧。宝钗表面性格,前头说是“稳沉”,但宝钗性格深层次的东西,就是一个字:“冷”!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证实:第一、薛的谐音,曹学芹在几个地方都用“雪”。如“丰年好大雪”、“金钗雪里埋”、“空对着山中高土晶莹雪”,指的都是薛宝钗。雪者,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你说冷不冷?第二、薛宝钗终身服用的药叫“冷香丸”,每天用“冷”提醒自己,并从骨子里透出一股冷气,贾宝玉是闻到了的;第三、宝钗行酒令抽到的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独宝玉把这句话品味了很久。因为“冷”所以“无情”。我们看宝钗对金钏儿之死是“不为可惜”,对尤三姐自刎是“并不在意”,对湘云是过河拆桥,对黛玉是明火暗刀!的确是冷到了冰点。第四、宝钗身上的这股冷气不但冷对他人,同时也冷对自己,把自己也冻僵了,她对别人残酷,对自己也同样残酷,她内心不爱却偏要去爱,内心不恨却偏要去恨,她没有自己独立的爱情观、幸福观,她的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意识和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加上这种冷的性格已成为维护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工具。对薛宝钗来说:讨好贾母也好,接近宝玉也好,对湘云既拉又甩,对黛玉既帮又害,等等,都是她的工作而已,无所谓好与不好,坏与不坏,反正执行大人们的计划而已。她不是不知觉,而是很知觉,但又强迫自己不知觉。这是宝钗最大的悲哀。因此,宝钗与宝玉结婚,既不可能得到爱情,也不可能得到幸福,家庭又四分五裂,宝玉又出走,家庭成员又接二连三地死亡或坐牢。宝钗本人终日只有郁郁寡欢,逐渐神经衰弱,没过多久就默默离开了人世!悲哉!
曹学芹塑造薛宝钗这个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我理解有两点:第一、塑造来“吃人”,同时吃掉宝钗自己。薛宝钗外表漂亮、聪明、稳重,说话做事得体,这很能麻痹一些人。贾府上下不是都赞她好吗?湘云被她骗了,连黛玉也被她骗了薛宝钗内心却是“冷”!是“无情”!这是她的绝杀招。她无情地抛弃了一度跟随她的史湘云更是阴冷地“吃”掉了黛玉,她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人性扭曲、思想畸形、性格分离、奴性十足!完全成了维护封建礼教的工具,结果被她的这种封建意识和行为把自己也吃掉了。第二、薛宝钗和林黛玉是曹学芹塑造的两个截然相反的典型人物。薛宝钗是封建礼教的代表,林黛玉是主张平等自由、婚姻自主、人性解放的代表。之所以曹学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把这两人并排在第一位,除了大家已知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表明他们是两个阵营中的领军人物。宝钗、黛玉二人在贾府这个典型环境中围绕婚姻爱情展开了大搏斗。最终结果,黛玉虽然失败死了,宝钗也输得很惨。客观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制度遇到了当时已萌芽的平等自由、婚姻自主、人性解放进步思想极大的冲击和有力的挑战,从而揭示了不合理的封建礼教及其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将为逐渐兴起的自由平等的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必然趋势。
-全文完-
▷ 进入谁解个中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