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雨上读到一篇精华文章,是大骂中国人的丑陋的,其中的一个观点,是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得不到诺贝尔奖,是信奉了“中庸之道”。作者文笔很好,骂得振振有辞,不过,把“中庸之道”理解为不偏不倚,四平八稳,互相攀比,追逐大流,本身就是孔子所说的“乡愿”的做法,是“反中庸”的。
什么是中庸呢?《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又说:“道之不行,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不过不及、“时中”,说的是做事也好,待人接物也好,要能“恰如其分”“恰倒好处”,比如炒菜,不熟不好吃,糊了也不好吃(说见冯友兰《新世训》)。对不同的菜,所用的火候是不一样的,拿一个“二一添作五”来理解“中庸”,是对“中庸”的亵渎。
至于互相攀比,追逐大流的习气,更是不关“中庸”的事,也不是行“中庸之道”。“中庸”是衡量人为(力)的尺码。做事而能恰倒好处,便是成功,便是创造。中国人之不能得诺贝尔,恰恰是没有行好“中庸之道”。把中国人没有创造力归结为行“中庸”,是偏激过火的说法,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中国也曾有过创造力,如四大发明之类,现在也还在创造着,如袁隆平吴文俊他们,将来也必然还能创造的。我们的文化,看重的是社会的和谐安宁,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看重的是道德人心的修养,所谓“君子一是以修身为本”。不看重物质的得失,不主张竞争。以别人的鞋子来套自己的脚,我们必然要忍痛削足适履。作为中国人,隆高鼻子,染红头发,假使不改换基因,也还只能是假洋鬼子。以他人的标准来量自己,倒是鲁迅所批评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做法。地球是座大矿山,西方发达国家开了挖掘机来攫取,与我们只拿了锄头粪箕的挖掘,只是五十与一百的差异,值不值得颂扬,还得结合生态来考虑。老外也有知道“熵”的危机的,但举世皆争,我们也只得不甘落后了。如果大家都懂点“中庸”的道理,方方面面都做得“恰倒好处”,恐怕也不至于发展之后又倒回来治理环境,或者已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又倒回来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生或者也能少走些湾路。即以诺贝尔奖而论,老诺贝尔弄了个易燃易爆危险品出来,良心上过意不去,才设个奖项来替自家灵魂赎罪,鼓励人们要把科学用于正道。假使他老人家懂点“中庸之道”,恐怕也不会费心费力地研究那东西了。
总之,“中庸”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主、客观综合考虑的处世之道、做事之方。我们不是行了“中庸之道”而“丑陋”,而是不懂“中庸之道”而偏狭;不是因为行了“中庸之道”而不会创造,而是不懂行“中庸之道”而功败垂成或后悔莫及。
“中庸”的含义其实是很丰富的,看《中庸》就知道了。本文不过有感于某种皮相之谈,拈出“恰倒好处”这一“中庸”的主要意思,供大家参考。要全面论述,那决非浅学所能胜任,只好留待方家了。
2007-10-14
-全文完-
▷ 进入柴立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