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妙玉真实身份的分析与推测谁解个中味

发表于-2007年10月13日 晚上9:36评论-0条

我读《红楼梦》之——

妙玉真实身份的分析与推测

我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有一种认知使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作品中的妙玉身份不仅仅只是一个尼姑,她还有一个被曹雪芹深藏起来的身份,也是妙玉的真实身份——贾政的私生女!下面是我对有关妙玉真实身份的分析和推测,请听我为你一一道来。

一、册籍排位和名字的分析与推测

1、先说册籍:大家知道,《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有十一钗都是与贾府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只有妙玉是怎么也联系不上,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疑问。第五回书中警幻仙姑说:“先以他家上中下三等女子的终身册籍,今其玩熟……”。“他家”,就是贾宝玉家,说得非常明白。并从书上分册来看:主子在正册,一等丫环在副册,次一等丫环在又副册,分得非常清楚。怎么独把一个既不是主子、又不是丫头、与贾府毫无血缘姻亲关系、偶然从外面请来为元春省亲作佛事的尼姑排进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简直不可思议。有人说也不完全是按贾府的血缘姻亲关系来排的,贾宝玉喜欢的才气高的也排上。那么薛宝琴才气高不高,贾宝玉喜不喜欢?邢岫烟才气高不高,贾宝玉喜不喜欢?这两位还与贾府有间接姻亲关系呢,怎么都没排上呐?反过来说贾巧姐还是个小孩,又有什么才气,贾宝玉也不可能怎么喜欢,在书中巧姐就是一个符号,并没有什么艺术形象,又怎么排在了正册呢?就是因为她姓贾,是贾琏的女儿,就该排!有人又说,贾府的人不够,外人凑。这话站不住脚:如果此关一开,外姓的几个一等丫头肯定应该首先转正。如袭人、平儿等。宝琴、岫烟、尤二姐也可入选。怎么单单是妙玉呢?再说,贾家怎么人不够?尤氏不是人吗?怎么没人呢?只不过年龄偏大了一点而已。所以说,排入正册的条件,不但必须是与贾府有血缘姻亲关系的小姐或媳妇,而且还是年轻的。于是,我们不得不对妙玉与贾府有无这种关系产生怀疑。又有人说:你怀疑什么?十二钗中除贾府的小姐和媳妇外,就剩黛玉、宝钗、湘云、妙玉四个外姓女子,你没看见书中第五回宝玉在太虚幻境问众仙姑的姓名:“一名痴梦仙姑,一名钟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分别指黛玉、湘云、宝钗、妙玉!从中可以看出,妙玉与宝玉的关系也铁得很。我本人也认同度恨菩提就是指妙玉,也不否认宝玉对妙玉最初的崇拜和钦佩。但度恨菩提就一定是外姓吗?在太虚幻境出现的就一定都曾与贾宝玉有恋情关系吗?好象曹雪芹并未这样说过。我们再看第二十一回:宝玉头上原来络有四颗一样的珍珠,湘云给宝玉梳头说:“这珠子只有三颗了,这一颗不是了,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道:“丢了一颗”。问他是怎么丢的,宝玉不答。这里暗示:宝玉最初是把这四个女性当成珠宝一样顶在头上,藏在心里。后来逐渐了解和认清了妙玉后,于是他头上就只剩三颗一样的珍珠了。虽也还有一颗,但“这一颗不是了”。是说妙玉不是当初想象的那种人。因此我们的怀疑就仍然有理由存在。

2、再说排位。你说奇怪不奇怪,身份不明的妙玉非但挤进了最高级别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居然还排名第六,排位靠前!居然跑到贾府正宗小姐迎春、惜春的前面去了,而使有铁杆姻亲关系的王熙凤,李纨、秦可卿望尘末及。王熙凤何许人也,十处打锣九处在,全书就她戏份最多,你妙玉一共加起来出场不到半回,凤姐服气吗?你还别不服气,曹雪芹把妙玉安排在正册,并把她排在第六,自有曹雪芹的道理。大家知道,《红楼梦》是写贾宝玉(曹雪芹)的家事,是带自传性、纪实性的小说。曹雪芹写贾府,是以贾宝玉为重点,是以写他所喜爱的女孩为重点,所以我想他在选择入册排位人物时肯定有个原则——必须是贾府中与贾宝玉同辈或下辈、且年轻、又有血缘姻亲关系的方可入正册,这是总原则。在这个总则下面,排位的原则是:一是贾宝玉最喜欢的靠前,二是与贾宝玉血缘关系近的靠前,三是同一家中正出的靠前。有了这些原则后,曹雪芹就好择人排位了。首先林黛玉、薛宝钗是贾宝玉一生的最爱,林黛玉与他既是相知,又是唯一真正想娶她为妻子的人,又是亲姑表妹,又为他们的爱情而献身死去的;薛宝钗在感情上仅次于林黛玉,才情也高,并最终成为宝玉的妻子。这两个人对贾宝玉一生影响最大,分不出第一第二,并列第一;贾元春是宝玉的亲姐姐,血缘关系最近,又是贵妃,排第三;贾探春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虽是庶出,但善书发,有管理才能,志仕清高,正义公道,排第四;第五是史湘云,贾母的侄孙女,与贾宝玉两小无猜,性情豪爽,好写诗,后与贾宝玉生活在一起,成为白首双星,也算得上第二夫人吧,与宝玉有直接姻亲关系,排第五没有问题;妙玉何许人也?与贾府什么关系,与贾宝玉什么关系?除了说话尖刻,会做几句诗外,正经连袭人、平儿都不如,还挤进正册来,居然还排在第六位!肯定是从后门进来的。如果公议定会一片哗然!算了暂且搁过,等会再来讨论。现说第七位,是荣国府贾赦和其姨娘所生的女儿贾迎春,宝玉的堂妹,贾政亲哥哥的女儿,与贾宝玉的血缘关系自然比元春,探春要隔一层;第八位是宁国府贾珍的亲妹子惜春,比迎春还要隔一层;第九位是王熙凤,虽是贾赦的儿媳,却是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内侄女,荣国府的管家,又把老太君哄得高高兴兴的;第十位是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儿,虽然还小不懂事,但姓贾,没办法;第十一位是李纨,贾宝玉的亲嫂子,为人厚道,在十二金钗中年龄偏大,也超不过三十;最后一位就是生性风流,与公公lu*n伦的贾容媳妇秦可卿,曾入梦与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是十二钗中的下一辈,又是东府的媳妇,故排在最后。好了,安排完了,就剩妙玉的事还末搁平。现在来说妙玉,排在第六,排在探春、湘云之后,迎春之前。先说姻亲关系,妙玉除与贾宝玉有所接触以外,似乎并不与贾府哪个男人接触,书中也没有反应出是贾府中那一个的亲戚。与宝玉的接触也就两三次:第一次是宝玉跟在宝钗、黛玉后面到栊翠庵去蹲茶吃,妙玉还说,今天的茶不是给你吃的;第二次是去栊翠庵向妙玉讨红梅花,书上没有写接触的情形;第三次是宝玉的生日,妙玉使个妈子送来贺帖,宝玉写了回帖到栊翠庵隔着门缝投进去,便回来了,连面都未见,此后再无接触信息。说他与妙玉有亲密关系、私情关系,书上看不出来,甚至可以说宝玉对妙玉并不十分了解。这样就排除了姻亲关系了。那么就只剩血缘关系了。而篇幅不多,戏份很少的妙玉排位又在贾赦之女迎春之前,又并非迎春正宗之姐(如非迎春正宗之姐,没有名分就只能后靠),因此与宝玉的血缘关系当然就只能往迎春之前靠了。往上靠是湘云、贾宝玉非正式第二夫人,没有可比性。再往上比较是探春,贾政的庶出女,贾宝玉的妹妹,血缘关系很近。那么探春下来除史湘云外就是妙玉,妙玉的排位在与贾宝玉血缘关系近的庶出探春之后,在与贾宝玉的血缘隔一代的正宗小姐迎春之前。这样分析推测出的结果,妙玉只能是贾政庶出之庶出了。但书中并没有交待贾府谁是她母亲,也就只能怀疑妙玉是否是贾政的私生女了。当然大家会说书中讲了妙玉生世,苏州人士,读书仕宦之家,父母已亡故等,怎么没有交待呢?这个问题我们回头再来讨论。现在先说妙玉的名字。

3、名字:妙玉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此人一定很漂亮、聪明。再一想就觉得称之为妙者,美妙、奇妙、微妙也。我觉得妙玉这个人“三妙”皆有之。美妙:外貌、气质、才华均属上优;奇妙:这么美丽、聪明的一个女娃子,怎么居然做了尼姑;微妙:入正册排位靠前,又似乎与贾府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与姻亲关系,而其他十一人都有,的确非常微妙。更微妙的是:妙玉如果是贾政的女儿,她的名字就应该叫什么春,比如“真(争)春”或“影(隐)春”。但不幸的是如果妙玉是贾政私生女的话,如果他的这个私生女不被家庭所承认和接受的话,如果承认或接受这个私生女会给贾府带来名利的重大损害的话,“春”是贾府宝玉姐妹们的特称,能称“春”吗?称“春”岂不是不打自招?肯定不能也绝对不敢。但另外取一个一点不沾边的名字总也不心甘,于是冥思苦想,女娃子沾男孩子的名字难有人想得到,况且贾家并没有认可她,取个“玉”名,既与宝玉的“玉”有关联,表明他们是姐弟,又不易为世人所识破。再取名字前面的一个字,宝玉既然是“宝”,宝玉是很名贵的玉石,那么给这个女娃子就取个“妙”字,“妙”者好看,加之其出生也“妙”,弟弟“宝玉”是玉石,姐姐“妙玉”就是翡翠,这样就遂心愿了,当然“妙玉”这个名字是后来才取的。有书为证,“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再说妙玉这个名字是两上字,与其他的女孩一比较,就再微妙不过了。姑且不说姓妙的人极其罕见,不足为姓。就说曹雪芹给书中人物起名字的原则,由于贾宝玉认为男人都是浊物,是泥做的,除他自己与女孩子们比肩,也是三个字以外,所有贾府上下的男人都是两个字的名字,如贾政、贾赦、贾珍、贾琏、贾珠、贾容、贾兰、贾芸、贾瑞等等,而给女孩子们取名字,不要说正册的十一个都是三个字(李纨又叫李宫裁),就连丫头们,其名字也是三个字。如袭人叫花袭人,小红的名字叫林红玉、金钏、玉钏两姐妹姓白也是三个字,有些丫头平时只叫名字罢了,其实都是有姓的,连姓一起叫出来也是三个字,如史太君的丫头平时称鸳鸯,但书中也写了她姓金,薛宝钗的丫头莺儿姓黄,叫黄金莺,等等。这是因为贾宝玉说女孩子是水做的,闻到都清醇,为尊重女孩子,连名带姓都给三个字。既然连丫环都给了三个字的名字,那么怎么只给身为正册、排位靠前的妙玉两个字呢?这岂不是把妙玉与那些浊物臭男人同流合污了吗?这符合逻辑吗?符合曹雪芹尊女贬男的原则吗?显然是极不符合的。因此,“妙”字决不是妙玉的姓,只是名字的一个字。那么妙玉究竟姓什么呢?这么一个重量级人物不可能没姓嘛?很遗憾,书中没有交待,就在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介绍汇报妙玉生世时,也没有提到姓什么。那么曹雪芹为什么不给妙玉赋以姓呢?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其中必有不得已的苦衷和隐情。试想曹雪芹在以家事写小说,书中主要人物都有生活原形,谁愿意揭亲生父亲的短呢?如果说出了妙玉的姓,家族的人放得过他吗?世人不会笑话他吗?这是曹雪芹在书中给自己父亲给贾家留脸面,也是为自己留后路、留生路的原故。这样说可能有人认为太武断了,贾政不是正人君子吗?书中从来没有一处说贾政言行举趾出格的话。不慌,我们先讨论分析妙玉的生世行踪之后,再来讨论贾政的问题。

二、生世行踪的分析与推测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第一段从开头到结尾,曹雪芹先生就开宗明义地特别强调,此书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称言”。并在事关全书总纲第五回太虚幻境大门两边用对联道出“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本人认为,曹雪芹这种“真”“假”“有”“无”笔法在妙玉身上用得非常之妙。

1、生世

第十七回林之孝回王夫人:“买了十二个小尼姑,小道姑……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因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年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遗言说他‘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所以未曾扶灵回去”。王夫人便道:“这样我们何不接了她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若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宦家小姐,自然要性傲些,就下个请帖请她来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着出去,叫书启相公写个请贴去请妙玉,次日派人备车轿去接。

这段妙玉生世的描写,就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用的“假语称言”。当然假话当中也有真话。而且王夫人和林之孝家的都在唱戏。真实情况就是向王夫人汇报:妙玉已经找到了,她的师父已经死了,为了照顾面子,更为了掩人耳目,是不是发一个请帖让她体面的进来。不过重量级人物要出场,曹雪芹总要交待一下生世嘛,于是就煞有介事说苏州人,祖上读书仕宦之家,如今父母俱已亡故等等。王夫人最想听的汇报内容就是“如今父母俱已亡故”。实际父亲还在,就是王夫人的丈夫贾政。最担心的就是妙玉的生母,死了,王夫人就落心了,至于说苏州人却有几分真,至少不是在南京贾府出生的,但苏州离南京又有多远呢?家庭出身与贾府本无两样,简直就是虚构的一个家庭出生。也没有说姓什么,是曹雪芹大意忘了介绍吗!我看是有意留给读者去探索的。妙玉为什么带发修行?书上的理由是因自幼多病,到底入了空门,所以带发修行。但为什么不剃度修行呢?剃度了不是更好更彻底吗?看来理由不充分,也是借口。一般带发修行的,往往是因避灾躲难,终归是要还俗的。我看妙玉也是如此,因为自己出身不为他人容忍,处境危险生存困难,买些小孩来代替又被人识破,不得已被安排在庙中躲藏起来。庙宇只是栖身之处,一旦危险解除,妙玉最终还是要还俗的。这才是带发修行的真正原因。为什么妙玉“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我想如果妙玉真是贾政私生女的话,妙玉通熟文墨经典是完全可能的。第一,可能妙玉母亲文化素质高,不然怎么把贾政的魂勾得到呢?有个高文化素质的母亲培养,女儿文化自然不差。第二,贾政那么有钱,就不会请好老师教育培养吗?你看丫环也有,嬷嬷也有,庙房又那么宽,那是母女二人能办到的吗?说“模样又极好”。我完全相信,本身贾政的女儿都很漂亮,再加上能够让贾政动心的女人肯定更漂亮,所生出来的女儿能不漂亮吗?更何况是私生女呢!

2、行踪:

我还认为,所谓师父,很可能就是妙玉的亲生母亲!怎么讲?“随了师父上来”,住的是“牟尼院”;在苏州的寺庙叫玄墓蟠香寺。所谓玄墓蟠香,谐音是:“谐母盼乡”,就是与母亲一起日夜盼望,回到应该属于自己的家乡。所谓“牟尼院”,谐音是“母女缘”。师父要死了,临死前把妙玉的真实身份、父亲是谁、母亲就是师父自己这一真象告诉了妙玉,这时才母女相认,故称母女(牟尼)缘。“师父园寂”,很可能是妙玉回到贾府的条件要求,不得不死。试想与妙玉同到贾府,有权有势的情敌王夫人放得过她吗?贾府能容忍她同妙玉一起回去吗?所谓先天神数,遗言说:“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其实是贾府早已暗地与“师父”谈判协商好了,等园子修好就接妙玉回去,前提是你必须得死!为了女儿的安全幸福,当母亲的伟大地“圆寂”了。再从妙玉的行踪来看:贾府在金陵时,她在苏州,贾府搬到北京后一两年,妙玉就随了师父上来。至于“因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年就随了师父上来。”是“上来”的借口。就象卫星围着地球转样,贾府搬到哪儿妙玉就跟到那儿。特别是刚修大观园,妙玉就到北京,园子要修好了,师父就圆寂了,大观园一修好,贾府马上就接她进住大观园,不是有意安排,有那么巧吗?临进园子前还傲气说:“候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最后还是递了请帖备了车轿才进去的。贾府要在北京找一个尼姑,那真是比捡芝麻捡西瓜还容易的事,主动往里钻的多如牛毛。不是因为特殊关系,还用得着那样的兴师动众吗?

3、栊翠庵:

妙玉被贾府接进来,就住进了大观园内的寺庙栊翠庵。栊翠庵这个寺庙的名子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妙玉是美妙之玉,就是翡翠。栊翠庵就是笼罩着、护卫着妙玉的所在。第二层,笼翠就是把翡翠装在笼里,就是约束限制的意思。从妙玉来贾府后的整个活动来看,都是在庙内,眼见得宝黛钗探湘等,天天热闹非凡,喝洒吟诗听戏,也不敢随便出庙门一步,唯一的一次出来还是晚上夜深人静时,听得黛玉湘云在庙外联诗,按耐不着,一个人悄悄地出来,马上又回庙去了。可以说,贾府内的栊翠庵,明为元春省亲修的,实为妙玉量身定做的。元春省亲也到过庙里,书中写到:“忽见山环佛寺,忙净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班幽尼女道”。在极其略写中特别赐匾“苦海兹航”,这本是一般佛语,本无可异议,然在此刻,此人,另有别番深意:妙玉的身世、处境犹处苦海,而在贾府的“慈悲”呵护下,好好地让生命航行到彼岸。想必元春对贾府与妙玉的微妙关系也深有理解,故赐此匾。而被“额外加恩”的恐怕就只是“一班”中的“个别”了。那可是元春的亲妹妹呢!省亲一过,庵里的24个尼姑小道士很快就搬出了大观园,到家庙铁槛寺去了,独留下妙玉住在栊翠庵。

我们再来看栊翠庵平时的状况:书上虽然没有写栊翠庵平时是怎么经营的,但我们看书中对庙门仅有的三次描写就清楚了:第四十一回:“贾母已经出来,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第六十三回:宝玉送回帖“亲自拿到栊翠庵,只隔门缝儿投进去,便回来了”;第七十六回:“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第一次贾母出去,闭门的时辰是午后,第二次是早上大约八九点钟,庙门本来就没有打开,第三次掩门的时间也是早上。通过看庙门的关启描写就完全可以看出平时栊翠庵的大门一直是关着的,哪怕是对大观园内部开放都没有,更不说怎样经营了。由此也可以联想到:妙玉及其庵内其他人的供给,由于没有经营,只能是贾府提供。因此敢断言:栊翠庵就是为妙玉量身定做的!

三、贾府道德现状与妙玉出身的分析和推测。

贾府中主人与奴才,丫环与公子,叔嫂之间,翁媳之间,奴才与奴才之间乱淫,乱搞的很普遍。用贾母的话说:“什么要紧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哪里保的着呢?从小儿人人都打这么过”;焦大说:“爬灰的爬灰,偷小叔子的偷小叔子”;柳湘莲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可见一斑。典型的数贾琏、贾珍,是荣宁二府的代表。贾琏与龙二姐,与鲍二家的,贾珍与秦可卿等,极其淫荡。至于奴才、丫环这类丑事多如牛毛,就不说了。贾琏、贾珍都与宝玉是同辈的,难道上一代就正统吗?就没有风流事吗?贾母说了,“打小儿人人都这样。”上一代也不会没有,说不定比下一代更甚也未可知。贾珍,故名思义,做的丑事就是真的;贾琏,链什么,链接上一代的恶习。曹雪芹写书有一个原则,尽量少写或不写上一代做过的丑事、风流事。他借贾宝玉说出自己的苦衷:第二十回,“宝玉想:只是父亲、叔伯、兄弟之伦,因是圣人遗训,不敢违忤……”你看他写上一辈:给东府的上辈取的名字叫贾敬,表面上很尊敬这位长辈,但同时也用谐音说这位长辈把宁国府的财富挥霍光了(贾尽)。在秦可卿的红楼梦曲中写到“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可想这位爷们年轻时是何等了得!而曹雪芹笔下的贾敬却是一心求仙向佛,一副与世无争的形象;再说贾赦,“赦”就是放过、“不追究”的意思,曹雪芹在大处不追究,赦放了这位大伯的前提下,终于忍不着“违忤”,在他想娶鸳鸯做小妾一事上狠狠揭露了他一下;贾政是贾府当家人,是上一代的男一号,贾宝玉的亲生父亲,虽然书中贾政有点“假”,比如大观园试才时明明内心很欣赏宝玉才气,却在众人面前呵斥训骂宝玉,此外倒没见有什么不轨行为。但是大家想一想,一则贾政的生活原形就是曹雪芹的生父,纵他做过天大的丑事,曹雪芹也不大可能在书中揭露他,要写也会加到其他人的头上来反应。他那个时代的文人,“孝”比天大,且有圣人遗训,不敢违忤;二则所描写的生活时间段是贾政50多岁的时间,他年轻时做过的丑事风流事,曹雪芹是能够回避不写的。不过,我们看曹雪芹给他父亲这个艺术形象取的名字:“贾政”,一方面说他是政界人,是正派的人;另一方面“贾”则“假”也;“政”是“正”的旁边有一个“反文”。前面的“假”修饰“正”,是“假正”;后面的“反文”修饰“正”,就是“正”的反义!从给自己父亲的艺术形象取的名字可想而知,曹雪芹对自己父亲的印象是何等的低劣,何等的不可启齿!也可想而知,曹兆页当年不知干了多少荒唐风流的丑事!但只因是自己的父亲,不忍心也不敢赤luo裸地把他暴露于自己的笔下,因此才借贾琏之辈来联接上一代,特别是联接贾政做的丑事、风流事。贾琏又人称“琏二爷”没有哥哥的他怎么称“二爷”呢?这就很奇怪了。更奇怪的是上一代的贾政排行恰好也占二,当年叫政“二爷”。那么“琏二爷”也就是联接上一代的“二爷”了,说白了就是联接贾政了。推而论之,王熙凤的“琏二奶奶”也就联接上代的王夫人了。我甚至十分怀疑,“贾琏偷娶尤二姐”的故事,就是曹雪芹借贾琏来反映贾政当年“包二奶”的典型事例。整个故事从六十四回写到七十回,篇幅之长书中罕见。在这个故事中,贾琏联的就是贾政,贾珍联的是贾赦,王熙凤联王夫人,尤二姐多半联的是贾母当初的一个才情相貌俱佳的丫头。这丫头多半与贾赦贾政先后有染。邢夫人软弱容忍,而王夫人刚烈醋劲大,发现了贾政与丫头的不轨,且与大哥大嫂有关,大闹大吵,必置丫头于死地。贾母为平息家庭矛盾,一个也不许娶,直把丫头撵了了事。谁知这丫头早已珠胎暗结,出去以后便生下了妙玉。尽管王夫人派人追杀暗害,但在贾政的暗中保护下,妙玉才得以生存下来。母女俩的遭遇到了这个地步,在世俗社会无法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家当尼姑。

虽然前面的故事只是一种推测,不过在书中也找得到一些蛛丝蚂迹。资料1:王夫人在撵走金钏儿时就因“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尽管金钏儿百般告饶,终不答应,到底还是撵了出去。在撵晴雯时,听王善保说晴雯“天天打扮得象西施一样,妖妖调调,大不成体统!”王夫人听了“猛然触动往事”并说:“我一生最嫌这样的人;且又出来这个事。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王夫人对象金钏儿、晴雯这样的人是非常警惕的,是心有余悸的,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焉知贾政当年不是被象金钏儿、晴雯这类的“妖精”把魂勾了去,作成了事,给王夫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打击?因此才“平生最恨”、“一生最嫌”,因此才“猛然触动往事”,担心“且又出来这个事。”资料2:为什么大观园修造、购买其他东西都未派林之孝去办,独购买访聘尼姑、道姑一事让林之孝去专办,并且回来单向王夫人汇报?因为林之孝谐音伶子孝,是最保险的家奴。风姐说他两口子一个天聋,一个地哑,是最保密的。之所以独向王夫人汇报,一则应该是贾母给了王夫人旨意,眼见得妙玉大了,据说在苏州处得不合时宜,为权势不容,往后还不知会生出什么事来,好歹是贾家的骨肉,不如借修大观园之机,也修个寺庙让妙玉住进去;二则可能因为是贾政的女儿、让王夫人来操办这件事,一是显出王夫人的大度,使贾政欣慰,二是可能是为了保密,避免更多的人知道。资料3:第六十三回。邢岫烟向贾宝玉介绍妙玉情况:“他也来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练,我家原来寒素,赁房居住,就赁了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得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两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改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从邢岫烟描述的情形来看,很可能当初贾政怕妙玉母女再遭不测,出钱让邢夫人娘家的人暗中加以保护,所以邢岫烟一家就赁了妙玉的庙房,一住就是十年。而邢夫人当时为妯娌家权之争,也将计就计,乐观其成,先捏点别人的短处再说,反正钱又不要自己出,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后来元春入宫,特别是当了贵妃,争权看来无望,妙玉也大了,倒落得做了个好事,并且这短处,这见不得人的密秘,这主动权仍永远握在自己的手中。难怪邢夫人的大舅子邢德全长期在使贾家的银子,应该也叫保密费吧!资料4:第六十二回,探春当家执政,正与薜宝琴下棋,林之孝家的带了一个媳妇过来对探春汇报请示:“这是四姑娘屋里小丫头彩儿的娘,现在是园内伺候的人。嘴很不好,才是我听见了,问着他,他说的话也不敢回姑娘。竟要撵出去才是”。探春道:“怎么不回大奶奶?”林之孝家的道:“方才大奶奶往厅上姨太太处去,顶头看见,我已回明白了,叫回姑娘来”。探春道:“怎么不回二奶奶”?平儿当时在场说:“不回也罢,我回去说一声就是了。既这么着,就撵他出去,等太太回来再回,请姑娘定夺”。探春点头……林之孝家的带了那人出去……我想这件事说得不明不白的,一个下辈和几个奴才就把人给撵了,太蹊跷了!而被撵的人是四姑娘惜春丫环彩儿的娘,被撵的原因是“嘴很不好”,正说时被林之孝家的逮个正着,说的内容不敢回探春,但是给大奶奶李纨回明白了,叫给二奶奶王熙凤回时让平儿挡了,叫探春作决断,探春点头,林之孝家的就带那人走了。我以为,这事多半与妙玉的身世泄露有关。媳妇是惜春丫头的娘,惜春人小又很向往佛门,自然给妙玉接触多,接触多了就容易知道妙玉的真实身份。就妙玉不说,栊翠庵的嬷嬷们难保不说。惜春也有口无心闲时谈起,丫环彩儿知道后闲谈给自己的娘,哪知道这个媳妇口没摭拦,正给园内的婆子们吹得有劲,被林之孝家的抓个正着。觉得事情严重,便先回明了李纨,李纨年长,多少知道妙玉事情的原委,所以敢回明;而探春年少,本是贾府的秘密,当众明回肯定不行。所以“他说的话也不敢回姑娘”。虽未明回,其实一说大家心里也明白了八九分,所以奴才敢说“竟要撵了才是”,平儿敢出主意,探春敢撵。要知道,这件事的最终决定权应该是王夫人,这几个人竟然来个先斩后凑,为的是尽量少惹王夫人的那根神经不痛快。如果这些人不知是什么事,会这样果断处理吗?可见妙玉的身份之谜在大观园早已不是密秘了,只不过大家心照不宣而已。从买道姑、汇报请示聘妙玉到这件撵人的事可以看出,林之孝家的的确办事妥当有力,是贾府王夫人的卖命奴才。至于被撵出去的人是不是出去了,是病死了还是自尽,那要看该与不该,必不必要。大不了就是几十两银子的事。

如果认为以上的分析与推测有些牵强附会的话,那我们就来看看妙玉本人的语言和行为,就更说明问题。

四、妙玉语言、行为的分析与推测

1、栊翠庵的表现:

第四十一回,叫“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大体情节是贾母带刘老老游了半日大观园,吃了酒肉螃蟹后到栊翠庵吃茶,并亲自叫妙玉“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去了”。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给贾母泡的。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然后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叫他俩到耳房内,自己亲自烧水,给二人泡茶,其具俱是古玩珍奇。宝玉跟了进去,妙玉“仍将前番自己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因玩笑说:“她们两个玩珍奇,我就是个俗器”。妙玉说:“我这是俗器?只怕你们家找不出这么一个俗器。”宝玉笑道:“俗话说‘随乡入乡!’到你这里自然把这金宝珠玉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又拿出个雕竹根大海来,开阵玩笑,给宝玉倒了一杯,宝玉细细品来,果觉轻醇无比。妙玉又说宝玉,是沾了宝黛二人的光才吃成自己的茶的,宝玉说我不谢你,谢他二人便了。妙玉说:“这话明白”。黛玉问:“这也是旧年雨水?”被妙玉冷笑说:“你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随后贾宝玉向妙玉央求因刘老老喝过茶,妙玉要甩掉的那个茶杯,说送给刘老老换钱度日。妙玉也同意了,只是说,如果自己吃过,就是甩了也不给。宝玉主动提出叫几个人打几桶水来洗山门,妙玉也不拒绝。只叫放在山门外就是了。这时,贾母一行要回去,妙玉也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这是妙玉全书的第一次出场亮相的大概情景。

从这次亮相中,得到几个信息:第一,妙玉对待贾母一行与对待宝黛钗是有区别的。对贾母是应付,贾母早就说“把你的好茶拿来……”但妙玉只拿旧年蠲的雨水泡茶。对宝黛钗是真心的,把自己仅有的、总舍不得吃的、只吃过一次的一瓮五年前在苏州梅花上收的雪水拿出来招待宝黛钗,且用最珍贵的茶具。第二,妙玉对贾母是欠礼貌的,是不满意的,作为主人,把茶一泡便把老祖宗抛在一边,请了黛钗宝单独活动去了。有故意冷落贾母之赚。第三,贾母、宝玉、宝钗等并不是第一次来栊翠庵,如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说明她以前来过,妙玉给她泡的六安茶;再如妙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缘玉斗来斟与宝玉。”一个“仍”字,不只表示宝玉来过,也表示妙玉认为我与你本是姐弟,我吃过的你也吃得。所以说,贾府的人平时还是偶尔会到庵里去的。第四,有关“俗器”之争,贾宝玉一句“随乡入乡”便使妙玉转怒为喜。宝玉本来是去蹭茶吃的,但标题是“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不知宝玉是在品茶,还是在品话,还是在品人?我认为主要是品人,品妙玉。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妙玉为什么对贾母不满意,采取应付,甚致冷落的态度,而对宝黛钗三人采取真诚热情的态度呢?因为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府的最终决策者,妙玉来到贾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贾府承认她姓贾,恢复她是贾家子女的本来身份,从而获得同贾家子女一样的自由和待遇。但贾府只能暗中认可,不能明确,只能把她置于栊翠庵加以保护和限制,而作出这一决策的只能是贾母,所以妙玉对奶奶很有意见,故而采取应付冷落的态度。而宝黛钗是妙玉的兄弟姐妹,他们没有任何过错。特别是妙玉因身份限制,很难得和亲人相见一面,一旦见到内心感到格外亲,况且又是漂亮标致、温文尔雅的弟妹们,其亲情温情又不敢直说出来,所以行为上心理上更加激动,真情不觉溢于外表,乃人之常情。第二,为什么贾母、宝黛钗偶尔也到栊翠庵来看妙玉呢?作为贾母,一则妙玉毕竟是贾家的骨血,人又长得漂亮聪明,老年人的那种慈爱儿孙之情也是有的,忍不着来关怀也很自然。二则也是为了监察妙玉,提醒妙玉不该说的千万不说,不该做的千万不做,不该出门千万把腿收着。在作好工作的前提下,也让宝黛钗等兄弟姐妹们偶尔去玩玩,年轻人自然愿与年轻人一起玩,对调节妙玉的心情也有好处。第三,为什么宝玉与妙玉关于“俗器”之争,宝玉说了一句“随乡入乡”的话,妙玉便“十分欢喜”了呢。因为宝玉点到了妙玉的敏感处:一是妙玉因是没被承认的私生女,是尼姑,只能“空”、“洁”,没有资格“俗”。宝玉说“我就是一个俗器”,妙玉反应强烈,说你家还找不到这样的俗器,其实就是说庙里的器具没有俗的,就象我一样也没有资格“俗”起来。二是贾宝玉后一句说:“随乡入乡,到你这里就把你的金银珠宝都当成俗器了”。妙玉听后为什么十分欢喜?因为又点到妙玉的心态敏感处了。首先宝玉把庙里的东西当成世俗的了,意念上宝玉首先承认我妙玉是世俗正常人了。更主要的是“随乡入乡”,前面说过,妙玉在苏州的寺庙叫蟠番寺,偕音“盼乡”寺,年年、月月、天天、时时都盼望归家乡,现在已从南到北随了“乡”,进了大观园,眼见离入“乡”(承认自己身份)只有一步之隔了,让宝玉说出来,引起妙玉强烈的共鸣,可谓感慨万千,怎能不十分欢喜。

2、雪天送红梅的分析与推测

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说贾府中的姐妹宝玉和李绮、李纹、薜宝琴、邢岫烟,包括凤姐、李纨等十三人,大雪后在芦雪庭玩耍、联诗,是大观园中规模最大、人数最齐的一次赛诗会,后来贾母也来了。比赛中贾宝玉说自己不善联句,甘愿受罚,李纨罚他到栊翠庵向妙玉讨枝红梅来插瓶,供大家写红梅花诗。书中未说宝玉是如何去取的,也未交代妙玉怎样给宝玉红梅的。总之,宝玉笑欣欣攀了一枝红梅回来,只说了一句:“你们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大家做着梅花诗,宝玉和宝琴又到栊翠庵弄梅花去了,并抱了一瓶红梅回来。宝玉还说:“我刚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竟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打发人送去了”。

这段描写,我理解三层意思:第一层,妙玉没有出场,在幕后活动。为什么热闹非凡的场面,没有妙玉参加呢?啊,她是尼姑,不出庵门,要空要静,原不该参加,还是天理。贾府正是用这个“天理”来限制了妙玉的自由,怕她在大观园内接触人多了,言多必杂,生怕她一不小心把自己的身份抖了出来,那可不把天戳破了。第二层,众姐妹间接地让妙玉参加他们的活动——罚宝玉借取梅花为她传递信息,介绍情况,包括参加人员、活动项目、联诗内容,让妙玉分享了青年群体雪里游玩、任情任性、自由自在、海阔天空的那种快乐。说明众姐妹心里都想着她的。第三层,妙玉把最好的梅花枝选择出来供众姐妹欣赏、呤韵、插瓶,并主动送每个姐妹一枝红梅,一是表现出妙玉对众姐妹的热情态度,与众姐妹心是联在一起的,内心对外面的活动产生了共鸣。传递感谢大家心里想着她这样一种信息。二是通过给每人送梅花联络感情,增加理解,加深认识,表明我妙玉并不是大家表面看到的那样清高孤傲、不适时宜、万人不入眼的人,我有我的苦衷,从而得到众姐妹乃至更多的人的包容、认可、同情,为将来融入贾府,成为贾府的正式成员打下广泛的群众基础。

3、关于“槛外人”“畸人”的分析与推测:

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妙玉打发一个妈妈给宝玉下了一个贺帖,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要给妙玉回帖,却不知“回什么样的字样才相敌”,出门来想找黛玉商量,半路上碰上邢岫烟正要到妙玉那儿去,因而说起妙玉,说起回帖之事,引出岫烟三段评说妙玉的话来:第一段,说她与妙玉的交往旧情,略。第二段,因贾宝玉请教岫烟,将妙玉的帖子与岫烟看了,岫烟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理数!”……第三段岫烟说:“他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贴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人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唉哟”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有这么一说。”

这段文字其实已说得很白了,用不着作过多推测。妙玉在拜帖上落款“槛外人”,就是说自己现在还是贾府门槛之外的人。也就是说,自己本来是贾府门槛内的人,但被你们贾府拒之门槛之外。所谓“畸人”,“畸零”之人,就是说自己在贾府和社会看来是个不正常的人,畸形人,等于零的人,特别是贾府看来,等于没有我妙玉这个人。致于什么汉唐宋以来没有好诗,文是庄子的好之类,皆为“槛外人”和“畸人”作装璜、铺垫,是“假语称言”。其实不过是想说明上述最简单,最实在,最普通的道理和遭遇:我是贾府的人,贾府不认我,现在还有名无姓,所以是“槛外人”是“畸人”。曹雪芹生怕读者被古诗、庄子文搞糊涂了,马上借宝玉“醍醐灌顶”的一句话:“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用来提醒读者。再从妙玉自称“槛外人”“畸人”,不难看出,妙玉隐含了怨恨之情,恨贾府到现在还没承认自己。恨贾府把自己搞得“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恨这个世道“成个什么理数!”这也就是妙玉之所以在太虚幻境被称为“度恨菩提”的真正原因。如果说,我们对妙玉的入册排位,生世行踪的分析推测还有疑虑的话,通过现在她自称“槛外人”、“畸人”,就完全明白了她的真实身份了,没错。就是贾府的私生女!我估计,妙玉给宝玉送拜帖还有一个用意,就是她希望宝玉见到这个帖子后能够邀请她出庙来和众姐妹们一起玩,因为当时贾府的男人和有头衔的夫人们都外出给老太妃守灵去了,心想凭着宝玉的邀请出来热闹一天,以后说起来也有托词。谁知宝玉第二天才看见拜帖,使得妙玉的希望化为泡影。不过宝玉即使当天看见帖也不一定会邀请妙玉,因为贾府肯定是有规定的,况且,即使主子不在家,铁杆奴才也在管事,你看林之孝家的查巡得多勤啊!所以,妙玉纵有这个想法,也是一厢情愿,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4、与林、史二人续诗的分析与推测:

第七十六回:中秋节晚上,贾府的人在大观园主山峰上的凸碧山庄吃酒赏月,呤诗听笛。黛玉和湘云没有参加完就走了,又睡不着,二人便深夜来到栊翠庵附近的凹晶馆来赏月联诗,内容是中秋月色。联到第二十二韵时,湘云说“寒塘度鹤影”,黛玉想了半天,对上“冷月葬诗魂”。诗意太颓丧悲凉了。妙玉突然出现在二人面前,二人咤异。妙玉说:“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得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忽听你们两个呤诗,更觉清雅,故此就听住了……快同我来,到我那里吃杯茶,只怕就天亮了。”于是三人便到庵里,妙玉先叫林史二人把已联出的二十二韵诗念出来,自己写在纸上,然后主动申请续后面十三韵。并说:“如今收结,到底还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检怪,一则失去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于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写毕递与二人,说道:“休要见笑,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妙玉续的是:“香篆销金鼎,冰脂腻玉盆。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空帐悲文凤,闲屏设彩鸳。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缚,木怪虎狼蹲,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岐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兴悲何极?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后书“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林史二人看后,大加赞赏。

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妙玉的最后一次出场和描写,整个过程有关妙玉的就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二是对话,三是诗。

(1)行为:妙玉最大的特点是在中秋节晚上,终于走出了庙门。表现了一种冲破牢笼争取自由的精神。我想是妙玉听见凸碧山庄上贾府一家人在哪里赏月、听笛、说笑话、做诗,按耐不着寂寞的心情,悄悄走去,在暗处意念上与贾府的人团聚,只能眼巴巴看他们笑谈,可能也悲伤地暗流一会儿泪水,等贾府的人散了,自己也默默地跌跌绊绊往回走,听见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傍联诗,感触万千,于是出现在黛玉湘云面前。所以她知道“老太太早已散了,丫环们想是早已睡了”,也知道黛玉湘云的丫环正在找他们。不仅如此,中秋节前一晚上,贾珍一家人在贾家祠堂傍吹箫赏月时,“忽听那墙外有人长叹之声”,继而“恍忽闻得祠堂内隔扇开阖之声。”我认为并不是“异兆”的鬼神,而应该是妙玉在节日前一晚悄悄来到祠堂向祖宗祈祷,因为第二天是节日正期,贾府的人要来祭拜祖先,自己这个私生女只有错开时间,前一晚上去。谁知听到箫声酸楚,触动了自己的感情,不免叹息。可见此时妙玉的心态孤凄悲凉已到极点!

(2)、对话:虽是谈诗,实在也是一语双关。“如今收结,到底要还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检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的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意思是,如今是该与贾府有个了结了,最终要达到还归我本来面目,承认我是贾府正式成员的目的。如果一味叫我这样做尼姑,窝窝囊囊,躲躲藏藏地生活,把事实真象丢了,一则失去了我本是闺阁小姐的面目,二则也与我争取证明身份的“题目”无涉了,做这种诗还有什么意义呢!

(3)、续诗的内容意义:我的感受有两点,第一是景物描写,第二是以诗言志,借景抒情。第一,景物描写:不难看出,写的是大观园中秋月夜下的景色,并随时间的流动,写出了各种景物的特征。可以说是从屋内到屋外,从园内到园外,从山到水,从木到石,从高到低,有虚有实,有问有叹,真情实景,情景交融,生动形象,无不高雅。至于每句每韵的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大家都比我内行,我就不一一唠叨了。第二,妙玉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强烈地寄喻于诗中,以诗言志,借景抒情。前三韵“香篆销金鼎,冰脂腻玉盆,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空帐悲文风,闲屏设彩鸳。”,是写贾府虽表面繁荣,可也是外强中干了,虽是“香篆销金鼎,冰脂腻玉盆”、“衾倩侍儿温”的腐化,但“文风”(王熙凤)之悲,“彩”(霞)(王夫人的丫环,指代王夫人)“鸳”(鸯)(贾母丫环,指代贾母)之闲设,“嫠妇”之泣,足以预示贾府正在走向衰败,“内囊尽上来了”。后十韵主要是抒发自已不怕艰难险阻,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描写自己在黑暗的栊翠庵这个翠笼里,生活之路很不好走,理想之门更难扣开,稍不小心就会摔倒或迷失方向;“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是说自己的理想之路曲折坎坷,步步陷井,往往默默地又绕道从头再来;“石奇神鬼缚,木怪虎狼蹲。”虽然描写的是月色下木、石造型的剪影,也是说自己因出身不正,外表性格怪辟,象奇石怪木一样被人指点,被那些象神鬼一样的人限制约束和窥视。这三韵是描写自己处境困难,表达争取自由突破牢笼的艰难和险恶。“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新华字典讲:赑屃是压在石碑下面的巨龟,是雌龟的一种。而罘罳是门外的屏风或檐下挡雀鸟的金属网)。这是妙玉在抒发自己这只长年负重压在贾府这座石碑底层的雌龟,已经焕发出朝气蓬勃的斗志,而象征牢笼一样的金属网上,屯聚了我妙玉满腔的怒(露)意,坚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表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是抒发自己反抗的怒吼!,“岐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虽然我熟走尼姑的道路,但那是被逼迫的,我怎能忘记自己追求的目标,全(泉)知自己的身世,但也全然不闻不问,反应自己的一种迁回斗争的策略;“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表示我妙玉和李纨所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一定会结束,斗争会取得胜利,我们会强大起来,成为钟鸣鼎食、鸡鸭成群、繁荣兴旺之家。上面这四韵主要是抒发妙玉的反抗斗争精神以及对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有兴悲何极,无愁意岂烦?”两个问句,我看是反问,而且一语双关。一是刚才在凸碧山上看到宝玉、贾环、贾兰做诗,我妙玉也是非常有兴趣的,但因我身份原因没有资格,怎不叫我悲伤呢?二是曹雪芹用了同音字,“兴”就是“姓”!“愁”就是“仇”!如果我妙玉有姓,我怎么会如此悲伤呢?争取有“姓”,不就是我妙玉一生苦苦追求的目标吗?如果我妙玉无仇(包括无愁),我怎么会心烦意乱呢?要知道,不满的情绪压抑得太久了,自然会升级,会从不满到怨恨到仇恨;“芳情只自谴,雅趣向谁言!”是个感叹号,意思是说,我内心的这些想法和情志苦衷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排遣,有谁知道呢?能够向谁倾述呢?就是黛玉、湘云看了也未必理解妙玉的真正用意,“雅(哑)趣向谁言”?特别是刚才,想见贾府的人不敢见,想吟诗不敢吟的感触太凄楚了。难道妙玉能把自己的真实心境讲给黛玉、湘云听吗?只有“哑”在心头;“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是说只有通过斗争努力,才有可能取得初步胜利,但也不能怠倦,更要用持久战来与对方慢慢的较量,胜利方能完全彻底。大有煮酒论英雄、继续革命的战斗气慨!并且在写完诗后,向黛玉、湘云说道,“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何等的斩钉截铁,何等的意志坚强!就是要把我尼姑的身份翻转过来,换成我贾府小姐的身份。还又在诗的后面写下了“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诗三十五韵”,简直就是落款发誓,写的征讨檄文,向贾府公开宣战!

通过对妙玉言行的分析和推测,不难看出,妙玉是由第一次出场的“对贾府不满”,到用“槛外人”自称,表现自己的怨恨,再到最后中秋即景联诗的愤怒和反抗情绪,表现了妙玉这个典型人物随着贾府久不认可她正式身份典型环境的变化,妙玉的情志(性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曹雪芹在妙玉身上虽用墨不多,不但写出了妙玉这个私生女怨恨的特有心态,而且简直把妙玉写活了。即景联诗十三韵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妙玉的真实身份——就是贾府的私生女!

5、妙玉性格的分析

妙玉虽是尼姑身份,住在庙里,一般硌守不出庙门的规定,但是前八十回通篇未见妙玉做过一场佛事,也没有听见她说过一句(哪怕是应付的)“啊咪佗佛”或“施主”怎么样的佛话。有的只是与大观园姐妹和宝玉套近乎,有的只是汉到宋没有好诗,文是庄子的好,有的只是送梅花,有的只是借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冤屈和愤慨,恨自己出身不好,恨贾府的人敢做风流事,不敢承担责任,把痛苦施加到自己身上等等。从妙玉思想言行中看不到尼姑、佛事的影子,看到只是一位贵族小姐的情怀加不满情绪,真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但奇怪的是:贾府能够姑容之,至少前八十回是这样。恰恰说明,贾府暗地还是把妙玉作为有血缘关系的子女罩着的,只要你不惹事生非,作尼姑只是一种包装的身份,以应付外界和社会乃至家里的一些人,作不作佛事、法事无所谓。

妙玉的性格,书上说不合时宜,为权势不容,万人不入眼,清高孤傲,有洁癖,这应该也是妙玉私生女的特定环境形成的特定性格。妙玉对谁清高孤傲?对社会看不起她的人,认为她是野种的人清高孤傲。而对大观园的姐妹和宝玉,则是非常的热情和喜爱。为什么“不合时宜”,“为权势不容”?首先说贾府能不能容她以合法身份存在,社会允不允许她以合法的身份存在?再加上妙玉身上那股不满情绪和那种反抗精神,有哪家“权”能容,那股“势”能忍?贾府社会就是封建制度“权”和“势”的代表和缩影,对于妙玉来说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是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既是为“权势”所不容,又怎么能“合时宜”呢?实际上妙玉的性格应该大体与宝玉相仿,只是因为宝玉是正统出生,老子又是大官,所以“不顾羞”、“单凭人”,“沾光”之类在贾政面前吹舔。一旦贾政失势,贾宝玉在他们眼中的印象说不定更不如妙玉。妙玉由于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比如对贾母,比如“槛外人”、“畸人”、“畸零之人”,比如“翻转过来”,比如“中秋诗”等等,对贾府来说这些举动和情绪合贾府的“时宜”吗,显然不合。至于“万人不入眼”,难道妙玉看得起诸如贾珍、贾琏、乃至贾赦、贾政、贾母吗?这些人当然不入她的眼了。而诸如此类人在当时社会占统治地位,相当的多,当然是“万人不入眼了”。所谓妙玉清高,不合时宜,万人不入眼的性格是当势者、当权者的偏见,是强加给妙玉的。事实上,妙玉从骨子里、从心灵中、从感情上,还是与常人、“俗人”一样相通的,举个例:书上说,刘老老吃过的茶杯妙玉不要了,当宝玉说给刘老老换钱度日,妙玉“想了一想”觉得有理,就点头同意了,可见妙玉仍有惜贫怜弱之心,再有她对邢岫烟这个穷姑娘也非常友好嘛,“承他青目,更胜当日”。至于洁癖,现在的人不是更多更讲究了吗,讲卫生是科学的理念,难道有大错?再说妙玉与大观园姐妹虽因受限制接触不多,却关系融洽,如广泛送红梅花,能说明他“万人不入目”吗?清高也是假象,以“槛外人”、“畸人”为例,明明想说自己是贾府的“槛外人”、“畸人”这个最简单,最实在,最让自己痛苦,弄得自己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事情,却偏要扯上自汉至宋没有好诗呀,文是庄子的好呀,来故弄风雅,当然就显得“清高”了。殊不知,妙玉故弄风雅是环境条件所迫,而不是真心。试想,妙玉能赤luo的说,因为你贾府硬要把我拒之门外,所以我才成为你贾府门槛外的人,因为我是你们一时风流的产物,所以我出身不正,我才成为你们眼中的野种、畸人,连硬话都不敢说,一辈子腰都直不起来,只能以尼姑度日,她能这样说吗?出身越卑贱越有自尊心,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别人越发把你往脚下踩。这就是妙玉之所以“清高”的原因。

五、妙玉的结局推测:

《红楼梦》写了八十回,就不见下文了。高鹗写的后四十回,世人都说不是曹雪芹原意,所以我们只能按妙玉所处的环境及性格发展来作一般性推测了。我认为,根据妙玉的性格发展,她一定不会甘居尼姑身份永远住栊翠庵的,她是妙龄少女,也有七情六欲,也要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具体说她也一定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方式来争取贾府正式成员的资格,摆脱身份不正、槛外人的阴影,她一定会为此而斗争到底的。然而,她也一定会最终失败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在封建社会,官宦仕家把家族的名誉地位和脸面看得比生命都重要,怎么能让已经掩盖过去的丑事重新复燃呢?况且为一个弱女子,值得吗?就像为贾宝玉择偶一样,贾府可以毅然决然地牺牲他们十分钟爱的林黛玉,难道就不会为贾府政治前途而抛弃贾妙玉吗?从力量对比上看,妙玉没有社会势力,单身一人,矛盾激化尖锐了,贾府杀一个人也就是几两银子的事,纵不杀你,把你弄聋弄哑也是轻而易举,终身监禁也完全有条件。所以说妙玉一定会斗争,而且斗争一定会以妙玉的失败而告终。正因为如此,曹雪芹在对妙玉的判词中写到“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意思是:因为你是私生女,一生来就不算干净,妙玉想“高洁”但你追求想得到的东西未必“高洁”,在曹雪芹看来简直就是“俗”。身居尼姑,但一心想进贾府入“俗”,怎么是空;虽名份未定,但毕竟是贾家的血统,是象宝玉、宝钗一样的金玉质。不争名份,还会获得大家同情,一争失败,结局就很悲惨。即使胜利获得了自己追求的目标,难道不也是淖泥一样的环境吗?不管失败与胜利,进行这场斗争就是进入了淖泥。所以曹雪芹说:“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再从针对妙玉的红楼梦曲《世难容》来看,曹雪芹写到:“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此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所谓世难容,是因为妙玉清高孤傲,有洁癖,一般人不入她的眼而为世所难容吗?一个尼姑,弱小女子,抬脚怕踩死蚂蚁,手无缚鸡之力,只有被迫接受家族、社会对她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而缺乏对社会,对他人攻击伤害的本事和能力,这样的人怎么会为世所不容呢?说白了,妙玉之为世所不容的因素,并不在清高,好高,过洁,而在于自己的身份,在于贾府不容自己验名正身。社会理念,社会政治生态也不容许贾府对妙玉验名正身,所以为腐朽没落的封建之世所不容。曹雪芹在曲中首先赞美了妙玉的气质相貌、才华,都是女孩子当中少见的,分别用“兰”和“仙”来比喻。接下来曲锋一转,你以为妙玉是讨厌吃生猛海鲜,厌恶穿绫罗绸缎的人吗?她是非常追想的,也是不断在为此而奋斗努力的!却不知她越想“好高”,往高处爬——成为贾府正式的千金小姐,就越实招人忌妒和不满。试想,赵姨娘,贾环,王夫人同意么,贾政、贾母们同意么?贾府中的公子姐儿们同意么?都是市侩又市侩,俗之又俗的人精,绝对不会同意,并且认为你妙玉就这样在栊翠庵里呆着,清不清、白不白的就行了,就合时宜。想要洗刷你不洁的身份,那就是“过洁”了,只能遭到贾府上下世人共同的嫌弃,认为你妙玉的存在是多余的了。下一句,“可叹这……”到“春色阑”!是妙玉自己的感叹,通过一翻的争取努力,贾府还是不认自己,只能在这青灯古殿囚笼般的生活中消磨生命,浪费青春,辜负了本来属于自己的红粉朱楼,如类似大观园中的怡红院,箫湘馆等的春月秋花,山前水后的浪漫情怀,这是妙玉朝思暮想的向往。“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经过了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争取,依旧没有达到目的,反被“人愈妒”、“世同嫌”、反遭人的白眼,预想的目标与实际效果正好相反的“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本来你人才具好,胜似“兰”、“仙”,你却偏要去淌浑水,鱼没吃到,惹了一身鱼腥味。贾宝玉认为,整个封建社会和自己的家就象污泥潭。你被贾府歧视,被世人所不容,甚至被囚被聋,被哑,被卖这些可能性都有,怎不是“遭泥陷”?而不单是高鹗所理解和描写的被强盗用闷香薰昏,然后轻薄,然后不知所终,那是偶然性可能,并非必然性可能,必然性可能就是带必然性质的社会家庭的迫害与岐视。“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宝玉以前是很尊重很钦佩妙玉的,而且认为妙玉是“意外之人”,他自己感到妙玉认为他有“些微知识”认为妙玉思想高洁,知识渊博丰富,世界观人生观很与自己合拍,能成为除林黛玉以外另一个知已的朋友。但当他听了邢岫烟介绍了妙玉之所以称“槛外人”、“畸人”,联想到自己家庙就叫铁槛寺时,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一下明白了妙玉的身份及其怨恨,原来不过如此,大失所望,最后,回帖只是从门缝里投进去,未见妙玉一眼“便回来了。”在贾宝玉看来,贾府有什么好?我想遣都遣不脱,你还一个劲往里钻,可见你也不过是个俗人罢了。所以说:“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所谓“缘”,是指宝玉与妙玉早期的相知之缘,对世事看法,认识相同之缘,而并非吃同一茶杯就表示亲嘴,同缘就是男女私情的相亲相爱的那种缘。

综上所述,我们先通过对妙玉入册、排位、有名无姓的分析和推测,产生了对妙玉出身、血缘关系的重大怀疑;接着对妙玉的生世行踪经过“去伪存真”的瓣识分析,又通过对贾府伦理道德现状的分析推测,初步认定了妙玉私生女身份的可能性;再通过对妙玉言行举趾及心态表现的分析推测,特别是通过对“槛外人”和中秋诗十三韵的抒情言志的剖析,以充分的论据证明了妙玉就是贾府私生女这一最终结论。当我的思维意识感觉到这一结论后,反过来对先前诸多的不理解:如曹雪芹写妙玉笔法怪异、废话多、真话少、闲笔、无关痛痒之句、妙玉的出语惊人、行为怪癖、性格孤傲等书中表现的有关妙玉的一切,都得到了有逻辑性的合理解释了。有如贾宝玉的“醍醐灌顶”,真可谓是“纲举目张”;又象医生看病,症状典型,诊断就不难了。在分析推测论证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曹雪芹虽然在妙玉身上用墨不多,并且用了极其隐蔽的笔法,但同样成功地朔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私生女艺术形象,以此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士大夫们表面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丑恶嘴脸,真实描写了士大夫制造出来的“槛外人”、“畸人”妙玉的种种悲惨遭遇,热情颂扬了妙玉“横眉冷对千夫子”的品格和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战斗不息,不怕失败的斗争精神,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形象地深化了《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的主题思想,艺术地丰富了《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所涵盖的社会生活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虚伪的封建礼教和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行将崩溃的社会意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谁解个中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藤蔓居点评:

历史分析要把握详实的史料,可考的证据,才最有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