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六月飞雪”之辩明镜亦非台

发表于-2007年10月13日 上午10:46评论-6条

首善之区,竟然于炎炎夏日飘起雪花来。消息一出,让习惯了“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人们,不免生出许多莫名的惊诧。“何以是雪花而不是棉花?”“六月雪何来?”理性者如是疑惑。“莫非有重大冤情?是否在和珅的秃脑上顶个西瓜烂梨之类,再力邀星哥前来,蒙上眼睛丢一丢飞刀?”无厘头者如是建议。“苍天啊,大地啊,你哪根弦不对了,要如此折腾芸芸众生?”“夏天来了,冬天也跟着露脸了,这还怎么办呀?”“四季呵,春夏秋冬呵,你好苦哇!”忧天忧地者如是惊叹……

介于种种困惑的萌生,为更好地统一大众的思想,团结一致向前行,流言蜚语管理办公室(简称流办)下发《关于就“六月飞雪”问题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通知》(流办甲子年13号),决定就此进行一次专门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最终实现由“大乱”到“大治”的目的。

文件下发后,各相关学会围绕“六月飞雪”的主题,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掀起一轮又一轮解放思想的高[chao],成效相当明显。现就各学会学习动态摘录如下:

“赤日炎炎,七月流火,在烈日和暴雨的双重夹击下,下雪是及其罕见的。但是,及其罕见并不等于不见,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从逻辑上讲,它只是非必然事件在偶然状态下的必然性反应。”逻辑学会的专家们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六月飞雪”事件的出现为逻辑学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契机,纷纷表示要举一反三,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

历史学会的会员们谈古论今,从商纣时代比干的赤胆忠心却免不了要吃空心菜的悲惨命运谈起,说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不被理解愤而投江,让天地为之色变,还说到岳飞在“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的豪迈声中,于雪夜里屈死风波亭。讨论中,大家认为,虽然六月飞雪直到关汉卿的笔下,因了窦娥的缘故才有了名分,但是,从冤屈的角度讲,谁又能拍着胸口说窦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没有记载不代表事实虚无,一定要从历史的全局的角度对待新千年新世纪的“六月飞雪”。

“你确定那是飞雪么?”“难道天上飘的白的东西就是雪花么?”“世上本来就有雪花么?还是根本就没有雪花,那只是一种符号?”围绕这些操作性极强的命题,玄学学会的道长们各抒己见,从“可道非可道”、“三生万物”等角度切入,得出“六月飞雪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总之无人能确定真或假命题”的子结论,认为不可操之过急,要慢慢观察,讲究“慢工出细活”。

“阴极和阳极发生碰撞后,导致一定程度的变异,而同时低气压又和高气压乾坤大挪移,发生神经质错位,短期内爆发出巨大的制冷能量,飞雪就在这一刹那间隆重降临。这说明,在气象的研究问题上,我们又不知不觉间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权威物候学的结论石破天惊,产生巨大的轰动,破天荒地引来大洋彼岸的热切目光。

感知学会的泰斗们则结合自身的工作特色,13次召开座谈会,深入研究“六月飞雪”现象对人类“眼、耳、鼻、舌、身、意”的现实冲击。他们从“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嬗变入手,列举包括山姆大叔在罗马尼亚伪造血案现场激发民众愤怒实现政变图谋在内的种种现实,提醒善良的民众不可被假象迷惑,要对“六月飞雪”保持足够的警惕。

……

经充分酝酿讨论,流办发出甲子年130号文件《关于以“六月飞雪”现象大讨论为契机促进各项工作的通知》。

不料,通知下发才一天,气象部门便作出由十位专家、一百位学者、一千位爱好者、一万位支持者亲自签名的鉴定“六月飞雪传言不实,那只是雨滴溅在玻璃、石块上分解散出的屑,只不过在阳光映照下,形成了特定的景观”。

流办赶紧发出甲子年1300号文件《关于澄清“六月飞雪”传闻的通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藤蔓居点评:

梦幻般的手法,勾画出一场理论大讨论啊。

鲁速点评:

学术讨论有时很荒谬,作者通过“六月飞雪”这一特定的题材,展现了各行各业的大讨论,虽然各自从自己的领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结果却十分荒唐。本文讽刺性强,语言幽默。

文章评论共[6]个
弈离指归-评论

新意倒有at:2007年10月13日 下午6:47

江中璇月-评论

六月飞雪不是不可能的,理由有二,一,在南半球,六月正好是冬季,正是飞雪的旺季,二,在北半球的高山之颠,由于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一千米下降6度,所以高山上六月飞雪也极其正常,综上所述,驳回你的《关于澄清“六月飞雪”传闻的通知》,讨论结束,散会,括弧五分钟的掌声。

     at:2007年10月14日 上午10:04

无缘牵手-评论

呵呵,一笑而过的精华文章。。这类似讽刺不是讽刺、似调侃不是调侃、似搞笑不是搞笑的文章,建议少推为好。。
  【鲁速 回复】:讽刺性文章,只不过是表现手法新颖,好文章. [2007-10-14 10:14:02]
  【无缘牵手 回复】:
    不怎赞同鲁速编辑的观点。几点疑问:

    其一,讽刺性文章?此文讽刺哪些内容?独指,泛指?
    其二,表现手法新颖?新颖在哪些手法上?将现象无限扩大化,就是新颖?
    其三,由“现象无限扩大化”引出来的“虚和空”等情形,乃文学的大忌。将此推之,是对“厚德载物”的挑战,还是对“虚幻为灵”的支持?如果再延伸,则是唯心与唯物的讨论了,呵呵。不想多争议。
    此文的立意不错,但因不实的行文基调,致使文章的脉络少了些纯正,而多了点漂浮。
    个见,难免偏颇。如有不同意见,可议之。呵呵。。


[2007-10-14 17:39:17]
  【明镜亦非台 回复】:拙文倒引起牵手无缘的批评注意了,荣幸。作点解释:(1)作此文乃是因了京城今年六月的下雪疑问。当时,说法多多,专家一说雪一说雨,莫衷一是,让人云里雾里。到现在,我还搞不清到底怎么回事。这才有了动笔念头。(2)文脉正不正不敢说,借荒诞说荒诞的意思还是有的。也许人不实吧,写文章也不怎么着调。这点,也许你说对了。(3)工作性质关系,类似事件并非完全没有痕迹,也有点春秋笔法的意思。这点,不如你单纯呢。(4)对网站的主色调没有研究,比较肤浅,让你厌恶并见笑了。狗尾续貂一句,假如不在精华例,也许就没有这一说了吧。衷心感谢鲁编辑的赏识和理解,也谢谢你的执著和坦诚。 [2007-10-14 21:05:56]
  【无缘牵手 回复】:
    呵呵,见明镜朋友一席话,第一感觉,朋友乃心宽胸阔之人,可交。正因可交,弟就略谈几句,正确与否,还望谅解:
    谈谈精华。文章精华不精华,其实是不重要的。我在路过湘滨时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也许对精华文章的定性有个辅助理解:被推文章,有时并不一定就是相当完美的,今天与昨天所推的文章,质量上并不代表着递进关系。所以,对于精华,没必要去研讨什么,它只是一种符号。唯一不同处,精华展现在首页显要位置,受关注的程度可能就高了些。因之,朋友所述“假如不在精华例,也许就没有这一说了吧”之语,是不成立的。可能有些未被精华的文章,比精华文章更有看头。
    谈谈文脉正否问题。综观全文,朋友此文的基调,是京城六月下雪所引发的诸多分析和议论。不排除这件事当初的分析里面有搞笑之处,但我相信,真正服众的观点,还是一些科学数据。面对这些严肃的对自然界的探索之举,我们是否应该多些深思,少些反讽呢?“借荒诞说荒诞”,我看并不恰当。这件事争论的本身荒诞么?并不荒诞。而是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谈谈网站的主色调。这点,就有点离题了。任何观点都是色调。何况无缘只是代表无缘,只是写手,与网站完全不等同于一处的。
    
    今写以上这些带有争议性的话语,并不是说文章质量高低,也并不是心生何种厌恶。如有厌恶,根本就不会留下只言半语了。只想说一下个人的观点而已。
    诚然,文乃百相,相相出彩,才是文之幸事。朋友此文,笔力厚实,甚为欣赏。只是感觉反讽的对象不怎认同,加上部分地方有些无限扩大化,才有了以上之语。语之片面处,有望共探。
[2007-10-14 21:37:48]
  【鲁速 回复】:二位谈得很多,我不在说什么,期望会员多发表意见. [2007-10-15 8:24:31]
  【鲁速 回复】:二人谈论都是诚恳的,完全抱着以文论文的态度,甚好! [2007-10-15 8:26:15]at:2007年10月14日 上午10:10

邬海波-评论

手法很新,引伸出的思考多多。at:2007年10月14日 上午11:26

大漠飞狐-评论

一篇值得思考的讽刺性文章。at:2007年10月14日 下午4:40

吴钩-评论

不错的at:2007年10月15日 清晨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