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黄土,广袤而凄凉的原野。一首“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唱得委婉悲壮。
这首曾经风靡一时,席卷大地的歌,唱出了黄土地的悲凉,唱出了黄土地的哀怨,也唱出了黄土地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黄土地曾经贫穷,但黄土地并非就等于贫穷。
瞧!他们来了。迎着东方地平线刚刚升起的朝阳,走来了黄土地的两位子孙——赵家申和他的妻子赵金兰。早在1984年,这对中年夫妻就在他们的家乡——夏县胡张乡郭村办起了运城地区第一个种鸡场。从此,这对普通夫妻的名字,便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飞遍了夏县,飞遍了河东。
为了从这对夫妇身上为全县人民找到商品经济大合唱的音符,开明的夏县县委为其鸡场挂上了“夏县种鸡场”的招牌,从此,他们把种鸡场办得更加红火。
人们不会忘记,他们从上海新扬祖代种鸡场引进的罗斯父母代,曾远销运城地区13个县市,为全区增加效益数千万员,他们也连年分别被省、地、县誉为“改革先锋”、“三八红旗手”。
养鸡户更清楚地记得,为了更有效地适应全县和全区养鸡业的发展,1990年,他们又对种鸡进行了更新换代,从北京种鸡公司引进了最优品种,伊莎巴布考克。这种鸡,体格小,耗料少,产蛋多,同时净化了鸡种的主要疾病,使成活率大大提高。
河津县城关镇窑头村周根生1991年一次就从他这里订货3万只。新绛县古交乡北王村的兰文智一次订了2万只。
在采访中,当我们问到,如今种鸡场如雨后春笋遍地皆是,为什么你们总要跑这么远的路,到赵家申的种鸡订鸡?他们这样回答我们:“赵家申的种鸡品种好,质量高,我们信任他。除这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赵家申对母小鸡的鉴别技术特别高,就拿去年来说吧,我在他那里捉了500只小鸡,结果只有6只公鸡、母雏鸡几乎达到99%。”
说起赵家申对母雏的鉴别水平,使我们想起了挂在他墙上的这面锦旗,它是闻喜县一个叫刘光焕的养鸡户送来的。
1991年,刘光焕在赵家申的种鸡场盯捉了小鸡6000只,按合同规定母率是95%,结果达到了98%,仅这一招,就为他多增加效益2000元,感激之余,他专程送来这面锦旗。
8年,赵家申孵化小鸡上百万只。
8年,赵家申的种鸡不但遍及河东大地,而且占领临汾市场。
8年风雨,八度春秋,八年壮丽,八度辉煌,赵家申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不但使“夏县种鸡场”这块牌子更加耀眼夺目,光彩照人,而且向全区展示了黄土地人们的风流和豪迈。
1992年10月,夏县县委书记在察看了赵家申的种鸡场后,高兴地说:“赵家申不但为胡张乡,而且为全县人民走出了一条奔小康的路子,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之路。”
赵家申,在1998年全县达小康的进程中,你还因该做些什么,请你回答。
赵家申:多养鸡,养好鸡,为全县人民带好头;每年腐化20万只优种小鸡,以最低的价格,最高的质量,供应给全县养鸡户;愿意同全县人民一道养鸡发财,共奔小康。
赵家申你好风流,我们为你喝彩,愿你在这块广袤的黄土地上写出最美的诗篇,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如今,赵家申的种鸡规模更加发展壮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鼓舞人心。愿他事业的明天永远春光明媚。)
-全文完-
▷ 进入姚天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