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6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近来一本名为《死亡笔记》的恐怖类印刷品,在许多中小学校园迅速流传。据讲,只要在“死亡笔记”上写下某人姓名,此人就会以你希望的方式死去。
一个个充满仇恨的“诅咒”在校园里游走,愁坏老师,吓坏家长,也引起教育专家与文化执法部门的关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近日要求,从5月28日起,各地再开展一次查缴《死亡笔记》等恐怖类印刷品专项行动,让少年儿童有一个健康愉快的“六一”国际儿童节。
这是全国“扫黄打非”办继4月份两次下发查缴通知后,第三次就查缴《死亡笔记》等恐怖类非法出版物发出的紧急通知。
看到这儿,不免让人产生一阵阵恐怖感,在“六一”儿童节的到来之际,为了广大少年儿童能有一个安全而温馨的“六一”节日环境,文化执法部门查缴速度之快及力度之大令人感到欣慰的同时,人们亦不禁要问:《死亡笔记》缘何在青少年中流行?我们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到底缺失了什么?
据了解,《死亡笔记》源自日本漫画家创作的漫画书,主人公意外捡到死神遗落在人间的“死亡笔记”,他发现只要写下想要杀死的人的名字,就会变成现实。这本来是一个带有荒诞色彩的“鬼故事”,可是,就是这样一种读物,却俘获了众多青少年的心。
针对《死亡笔记》缘何在青少年中流行这个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认为“这是孩子们承受过大压力的外在宣泄”,我们的教育有些忽视了对学生排解压力的引导和关切。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拼命学习,遇到压力却没有合适的宣泄途径,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非积极宣泄方式的诱惑。诅咒他人,不尊重生命,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情绪平衡支点的具体表现。
笔者认为,《死亡笔记》缘何在青少年中流行的问题,不能只是一个“压力”就能涵盖得了的,近年来在重分数,重升学率,轻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风气在中小学中风行着,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所说的给学生造成的压力。
但是,近年来在我们的教育领域,更多的是缺乏一种人文关爱,缺乏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理解生命的教育。倘若一个不懂得生命价值的时代,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会滋生漠视生命的情绪,内心也会空虚起来。一个只知道成名、成家,只知道将来如何与人你死我活的竞争,家长们只知道给孩子们灌输如何考取更好的初中、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只知道让孩子们将来如何出人头地,如何得到更多的财富,这样的教育模式,这样的人生理念,如何能让孩子们懂得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呢?
可以说,在孩子们承受过大压力的外在宣泄的背后,更是近几年我们的教育理念出现了问题,应试教育造就了大批的“高材生”,同时也让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伤害,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都明显地降低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味地强调升学率,必然挤占了孩子拥有的娱乐空间,他们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必要寻找一种外来的东西作为发泄的出口,这是问题的关键。
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同样也刮到了我们的校园,在这充满着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环境下,孩子们必然耳儒目染地形成了一些畸形心理,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啊。
针对《死亡笔记》在青少年中疯狂流行的问题,也有教育学者呼吁,要警惕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精良的文化产品,让他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这话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常言说,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只有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氛围,让青少年有自己的可读性的课外读物,不愁遏制不了外来不良文化的侵入。
警惕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尽快在中小学中,建立起一个儿童心理健康疏导与教育体系,教会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比强行杜绝他们看这些有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读物要好得多。
-全文完-
▷ 进入渔舟唱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