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长期做什么,那么他(她)的性情,往往就在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中,变得像极了什么。
譬如,一个建筑工,天天同硬邦邦的钢筋、水泥、砖头打交道,他便具有了钢铁般坚毅的禀性;一个纺织工,日日和绵长的丝线厮混在一起,她为人处世便如棉花般细腻温暖;一个写作者,日夜思考着意境深远的文字,他(她)便对生活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力……
我的父亲,一个在泥土里摸滚打爬了近六十年的老农,更如同他天天侍弄的泥土一样,于亲密无间中至情至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六十年的光阴,已经让父亲变成了一块泥土,只不过泥土是匍匐的,而父亲是站立的。因此,每当看到泥土,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满脸沧桑的父亲;而每当见了父亲,我又总能触景生情地思索起生生不息的泥土。
父亲和泥土这种心心相印的贴近,在很多方面都相互密不可分——外表上,家乡田野里的泥土是黄中透黑的古铜色;父亲的肌肤,在一年四季灼热的阳光照射下,变得也闪烁着那种具有质感的光泽,加之父亲一直穿着灰色的衣服,上面总沾满了泥土,所以假如父亲躺在上面,不被人当做一片泥土才怪呢。
听声音,除了借助风势给生长于上面的青青庄稼一些鼓励的掌声,泥土总是沉寂的,它从不为自己证明或辩解什么;寡言的父亲也是如此,平素里,他和母亲在上面播种或收割,除了互相提醒几句干活时注意的事宜,从不愿多说一句无用的话语。
胸襟上,当天色暗淡下来,各种垃圾、污物甚至死尸都纷纷涌入泥土时,它没有拒绝也无法拒绝地坦然接纳着,时间久了,这些肮脏的东西竟也变成了泥土;当风雨、苦难与悲伤一桩桩造访父亲时,他也没有躲避,也像泥土似的张开巨大的胃消化着,直至这人生的种种不如意,都被父亲逐一转化为幸福的基石……
我不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是泥土在一直改变着同父亲一样苍老的庄稼人,还是父亲一样的庄稼人,一直在改变着永远年轻的泥土,我只是觉得,在他们之间,不管时光如何变幻,都不能分离这种血脉相连的亲密关系。我想,也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住不惯高楼林立的城里吧,那儿没有泥土,他如何顺畅地大口呼吸呢?
关于父亲与泥土之间发生的故事,多的更是数不胜数,想起来一边令我眼窝潮湿,一边催促我再不敢偷懒的例证就有两个——
有一年秋天,我看到父亲把刚收罢了玉米的那一块洼地耕出来,细心地将每一个像山楂果般大小的土坷拉都用镢头敲碎了,以为他会像周围邻居家的地块一样种下小麦呢。谁知,等过春节时,我从那里走过,竟看到那块洼地里居然什么也没种,在四周成片成片嫩绿的麦苗映衬下显得特别刺眼,就如同一头秀发忽然秃了一块似的难看!这是怎么了?回家去问父亲,他说:“这块地呀,连续好多年四季里都没闲着了,它该好好歇一季了。要不然,它长出的粮食就越来越少了!”“那你还费力气耕它干什么?”我还是不解。“这就好比一个累极了的人,不洗洗澡,然后躺在暄软的床铺上,能休息好、能有力气干活吗?!”不愿多说话的父亲激动地说着,额头上的青筋微微颤动……
还有一次,父亲在院子里挖井挖出一大堆土,他竟不顾路遥山陡,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将这些湿润的活泥一筐筐地挑到了两里之外的山间薄地……听母亲告诉我这件事后,我问他:“你说你费那劲干什么,把这些土都平整到院子里不就行了吗?”他回答说:“那多可惜啊,土和人一样,活一天就要出一份应尽的力!”
从父亲和泥土之间发生的这些动人故事里,我越来越觉得,父亲是把泥土当作了亲人一样去对待的,近六十年的光阴,他一直在快乐着泥土的快乐,忧伤着泥土的忧伤。如今,当越来越多的农家子弟选择逃离了泥土,熙熙攘攘地都涌入到城市想做一个纤尘不染的弄潮儿时,在许多个思乡的日子里,我耳边总好象听见寂寞的父亲在对泥土轻轻说:“兄弟,别怕荒芜,还有老哥一直在陪着你!”而泥土,也投桃报李地给予了父亲很多难以用金钱买得到的:物质上,年年馈赠给父亲一担担颗粒饱满的五谷杂粮,以及一棵棵青枝绿叶的新鲜蔬菜;精神上,岁岁把他熏陶成一个朴素、谦恭、勤劳、善良,懂得感恩与悲悯的人……然后渐渐让父亲也变成了一尊站立的泥土,行走于天地之间,传递着泥土的温暖。
这种温暖,于我而言是一种多么值得珍藏的力量啊。记得小时候,我曾对父亲的这种“土”深恶痛绝,总觉得他缺乏阳刚和梦想,可当我走过许多条路、遭遇过许多次波折之后,才一天比一天觉得,他的土更接近生命的本质,也是任何苦难都打压不夸的,试想啊,一尊站立的泥土,他即使真的被什么击倒了,倒下去不还是生生不息的泥土吗?而其实呢,不管是谁,最终有一天也会被泥土掩埋,直至在岁月的侵蚀下不得不变成其中的一分子……
父亲,因像泥土一样质朴地生活着,而变成一尊站立的泥土;泥土,因有了父亲这样辛勤的耕耘者,而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鲜活且温馨的本色。
-全文完-
▷ 进入张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