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浮沉
货郎鼓子
近读《中国美术史》,又见到北宋风俗画家李嵩的《货郎图》,不觉想起“货郎鼓子”来。
——人们把那些手里摇着货郎鼓走街串巷贩卖小商品的生意人叫作“货郎鼓子”。他们推着独轮车,或肩挑担,装满老百姓最喜见又稀缺的日常用品,货郎鼓摇得格啷啷响,走到哪儿,便把人群或欢乐带到哪儿。
儿时在乡村,每隔几日,便有“货郎鼓子”转悠来。
“货郎鼓子来了!”人们听到熟悉的格啷啷响总会这样兴奋地说一句。
妇女们便去墙缝儿里拿平时积攒的长头发,或去床底下找寻破布烂鞋,这些都可以折价换东西。孩子们却早已飞去了,好奇地围着看“西洋景”。
货郎鼓子的货架上,或用玻璃罩着的百宝格里,有女人们的花手帕、雪花膏、梳子、小圆镜子、扎头绳儿、橡皮筋儿;有男人们的“过滤嘴”、烟袋窝、剃须刀;生活用的塑料筐、针线、纽扣、洋红洋绿、火柴;最多的还是孩子们喜爱的花糖、大米花、拨浪鼓、面塑、泥娃娃、气球、琉璃球等各式各样的零食和小玩具,要是快到年关,还会有摔炮和烟花,孩子们买了放起来,那真带劲儿。
我最喜欢玩具泥老虎:泥做的虎头和虎屁股,中间用牛皮纸封筒相连,浑身布白,施以彩绘,造型夸张,形神兼备;轻轻将它首尾相对撞,能发出“呱呱”的声响。——可惜,没有一件留到今天。
和泥老虎一样让我怀念的还有妇女孩子们合演的“把戏”。
那些大娘婶婶们最好沾点儿小便宜的。平时为了一分钱,一厘长的东西,常常要和货郎鼓子争白上半天,最后,觉得胜算了才肯罢休。可回到家,算来算去,又似乎没沾到多少便宜,便恨恨地骂:“奶奶的,真是‘买的不如卖的精’,这个货郎鼓子忒刁!下回来了再和他算帐。”但也有时,她们便真的沾到了不少“便宜”:她们唧唧喳喳围住货郎鼓子像是在选货,孩子们早被“调教”好了,顺势将小手从人缝儿里伸进去,接了大人们手里的或抓了百宝格里的东西快速抽回,跑向远处藏起来,或直接传给外围作“接应”的老奶奶,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悠哉游哉,等待机会继续“战斗”!……货郎鼓子很快发现中了妇女和孩子们的“圈套”,大吼着轰开他们,左抵右撵,试图追回被抢去的东西,又怕给端了“老巢”,只得骂骂吱吱,发誓再也不卖东西给他们了,并捎带着把这个有着低劣的“强盗行径”的村街小巷痛批上一顿,收拾货物,悻悻地走了。背后传来妇女和孩子们得了意的笑声……
李嵩在他很多名为《货郎婴戏》的作品里描绘了类似上述的情景,鲜活生动。让观者见了,觉得妇女和孩子们的“把戏”可亲可爱,对李嵩洞察生活的能力感到钦佩。货郎是最早的生意人,出现于商代,但那时有无“戏抢货郎”的事却不得而知;若据李嵩的世俗画考证起来,这种小把戏最晚产生在北宋,该是无可置疑的。
游动在农村、山区、城市小街僻巷,支撑数千年的个体经营业——“货郎鼓子”,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终被社会变革的大浪潮淹没了。那至今熟悉的“格啷啷”的货郎鼓声,变成美妙的乐符铸刻进人们永久的记忆里,货郎鼓子再也不见了。然而,“抢或沾小便宜”的陋习却未能随着货郎鼓子的消失而绝迹,依然在很多人的身上保留了下来,有时还愈演愈烈,让想起货郎鼓子的人们心里涩涩的。
(注:货郎鼓比玩具拨浪鼓大些。)
(2005年国庆之夜于连天阁,11月23日再改)
-全文完-
▷ 进入日月连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