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是一个忠实的文学爱好者,又是一个“武侠迷”。既爱阅读,又爱写作。有空闲的时候,写一些小说、散文、诗歌、随笔、评论,有时也去书店看一些文学书籍。
路过街头,经常会看到一些盗版书。在那些书中,大多数都是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以及畅销书。我买书从不买盗版,其原因有五点:一、书中的错别字太多。二、有些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三、错误的标点符号太多。四、纸的质量太差,软、薄、粗糙,不便于长时间地保管和收藏。五、影响阅读的情趣。一些盗版的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竟想出改姓换名的“歪招”,打着知名作家的旗号,把那些籍籍无名或知名度不高的文人墨客的名字改换成名家的笔名。盗版的单位和个人真可恶!我所看的武侠小说多于言情小说,把我所知道的武侠作家的小说或所授权的出版社告诉和我一样的“武侠迷”。
在中国大陆地区, 武侠文豪——金庸大侠在1994年授权北京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品集》之前,他的成名之作《书剑恩仇录》(此本小说写于1955年),只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家,是经过他本人授权出版的。
于同年,授权北京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十二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篇小说,一篇短篇小说,一篇历史人物评传,以及若干篇历史考据文字。在2003年,他授权广州出版社出版所撰写的十五部小说。他的作品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让》、《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金大侠为了让读者易于分辨,把十四部长、中篇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凑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的小说很好记,记住了这一副对联,外加一部《越女剑》,便是金庸先生所有的著作。除此之外,书的封面上有“金庸”之名的,均是盗版。
开山鼻祖——梁羽生的作品是:唐朝:《女帝奇英传》、《大唐双大龙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宋朝 :《武林天娇》、《狂侠天娇魔女》、《飞凤潜龙》、《鸣镝风云录》、《风云雷电》、明朝 :《还剑奇情录》、《萍踪侠影录》、《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澣海雄风》、《广陵剑》、清朝 :《塞外奇侠传》、《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风雷震九州》、《侠骨丹心》、《游剑江湖》、《牧野流星》、《弹指惊雷》、《绝塞传烽录》、《剑网尘丝》、《幻剑灵旗》、《武当一剑》、《龙虎斗京华》、《草莽龙蛇传》。
浪子大侠——古龙的作品: 《苍穹神剑》、《月异星邪》、《剑气书香》、《湘妃剑》、《剑毒梅香》、《孤星传》、《失魂引》、《游侠录》、《护花铃》、《彩环曲》、《残金缺玉》、《飘香剑雨》、《剑玄录》、《剑客行》、《浣花洗剑录》、《情人剑》、《大旗英雄传》(铁血大旗)、《武林外史》、《名剑风流》、《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铁血传奇):《血海飘香》、《大沙漠》、《画眉鸟》、楚留香续集:《鬼恋侠情》、《蝙蝠传奇》、《桃花传奇》、《新月传奇》、《午夜兰花》、《多情剑客无情剑》(风云第一刀)、《九月鹰飞》、《欢乐英雄》、《大人物》、《萧十一郎》、《火并萧十一郎》、《流星•蝴蝶•剑》、七种武器:《长生剑》、《碧玉刀》、《孔雀翎》、《多情环》、《霸王枪》、《离别钩》、《拳头》、《天涯•明月•刀》、《七杀手》、《剑•花•烟雨•江南》、《枪手•手枪》(现代枪战小说)、《三少爷的剑》、陆小凤传奇:《陆小凤传奇》、《绣花大盗》、《决战前后》、《银钩赌坊》、《幽灵山庄》、《凤舞九天》、《剑神一笑》、《边城浪子》、《血鹦鹉》、《白玉老虎》、《白玉雕龙》、《大地飞鹰》、《圆月弯刀》、《飞刀•又见飞刀》、《英雄无泪》、《七星龙王》、《风铃中的刀声》、《怒剑狂花》、《那一剑的风情》、《边城刀声》、《猎鹰•赌局》。 ——取自珠海出版社《古龙作品集》, 共十卷, 五十九本。
——以上为古龙全部作品, 如有其他, 若非换名, 必属假冒!
武侠奇才——温瑞安的作品:《四大名捕》系列:《四大名捕会京师》、《四大名捕会京师续集:碎梦刀》、《髅画》、《逆水寒》、《杀楚》、《四大名捕战天王》系列:《纵横》、《风流》、《四大名捕半将军》系列:《少年冷血》、《少年无情》、《少年铁手》、《少年追命》、《神州奇侠》系列:《剑气长江》、《两广豪杰江山如画》、《英雄好汉闯荡江湖》、《神州无敌寂寞高手》、《天下有雪》、《血河车后传》、《侠少唐方一战》、《白衣方振眉》系列:《白衣方振眉》、《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温柔一刀》、《一怒拔剑》、《惊艳一枪》、《伤心小箭》、《伤心小箭》、《群龙之首》、《天下有敌》、《七大寇》系列:《将军的剑法》、《神相李布衣》系列:《布衣神相》、《武侠文学》系列:《刀丛里的诗》、《绝对不要惹我》(游侠纳兰、杀人者唐斩)、《现代武侠》系列:《不平社》、《乱世情怀》。
以上所述的武侠小说,是我最喜欢的。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相比,我更爱武侠小说。看到那些作家的作品被不法分子侵权,心中便为作者打抱不平,于是就费了一番功夫把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的作品查了一查。温瑞安的作品若有不全之处,敬请续补上。
不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其它的文学作品,作者都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和汗水。作品非那些盗版者所创作,而不劳而获。用复制、印刷等不正当的手段侵犯作者版权,牟取暴利。我希望爱书的朋友们,不论是从新华书店买书,还是从网上订购图书,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买正版,坚决不买盗版,让盗版的不法分子自生自灭,自取灭亡。支持正版,抵制盗版。也呼吁全国各地的版权局或文化部门,加强出版物的严厉打击力度,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附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第五章 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第四十八条【侵权赔偿】明文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犯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以下的赔偿。
附2:中国四大武侠小说作家简介及要事
金庸:
1924年——1952年
1924年出生,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
1929年 5岁 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
1932年 8岁 读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作者顾明道,之后更阅读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与《近代侠义英雄传》等。
1939年 15岁 读初三,与同学合着并出版第一本书《献给投考初中者》,大获成功。
1941年 17岁 因在墙报刊文〈阿丽丝漫游记〉讥讽训导主任,被浙江省立联合高中勒令退学。
1942年 18岁 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
1944年 20岁 考入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与国民党职业学生冲突,向校方投诉而被勒令退学。在中央图书馆阅览室挂一职衔。
1945年 21岁 在杭州任《东南日报》外勤记者及英语电讯收译员。
1946年 22岁 转赴上海东吴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被录取为上海《大公报》国际电讯翻译。
1948年 24岁 被调派香港,续任国际电讯翻译。
1949年 25岁 发表国际法论文〈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海外的产权〉等文。
1950年 26岁 应邀北上赴京到外交部任职,因出身关系,不满而归。其父查枢卿作为“反动地主”在家乡受到清算镇压。
1952年 28岁 《新晚报》复刊,调任该报副刊编辑,并以姚馥兰、林欢为笔名撰写影评。此外,又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
1955年——1981年
1955年 31岁 以“金庸”为笔名,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一年,奠定武侠文学基业。
1956年 32岁 《碧血剑》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并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在《大公报》开辟“三剑楼随笔”专栏。
1957年 33岁 进入长城电影公司。写《射鵰英雄传》连载于《香港商报》。
1958年 34岁 与程步高合导电影《有女怀春》。
1959年 35岁 与胡小峰合导电影《王老虎抢亲》。创办《明报》,《神鵰侠侣》开始在《明报》创刊号连载。《雪山飞狐》连载于《新晚报》。
1960年 36岁 为《武侠与历史》杂志撰写《飞狐外传》。
1961年 37岁 《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2年 38岁 《明报》因报导“逃亡潮”而声名大噪,发行量遽增。
1963年 39岁 为《东南亚周刊》撰写《连城诀》。《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4年 40岁 发表〈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社评。与《大公报》展开一系列笔战。
1965年 41岁 创办《明报月刊》,创作《侠客行》。
1966年 42岁 对“文革”做一系列分析。
1967年 43岁 香港爆发“六七暴动”,《明报》成为左派分子重点袭击目标。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创办《新明日报》。在香港创办《明报周刊》。创作《笑傲江湖》。
1969年 45岁 创作、发表巅峰之作《鹿鼎记》。
1970年 46岁 写《越女剑》。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
1972年 48岁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就此封笔不写武侠小说。
1973年 49岁 以《明报》记者身分赴台访问十天,会见严家淦、蒋经国等。之后于《明报》连载〈在台所见.所闻.所思〉。
1979年 55岁 参加台北举行之“建国会”,与丁中江共同为小组讨论会之主[xi]。正式授权台湾远景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
1980年 56岁 广州《武林》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大陆。十五部三十六册《金庸作品集》全部修订完毕,前后花了十年时间。
1981年 57岁 与妻子儿女回大陆访问,会见邓小平,并游历十三个城市。获颁英国政府o·b·e·勋衔。
1984年——2001年
1985年 61岁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6年 62岁 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正式授权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金庸作品集》。获颁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8年 64岁 “主流方案”事件在港引起轩然大波,发表〈平心静气谈政制〉文章。获香港大学名誉教授荣衔。
1989年 65岁 宣布辞去基本法草委、谘委职务。在《明报》创办三十周年庆祝茶会上,宣布卸下社长职务,只担任明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1年 67岁 明报企业挂牌上市。与于品海联合宣布:智才管理顾问公司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
1992年 68岁 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并于牛津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持讲座,作〈香港和中国:一九九七年及其后五年〉的演讲。回乡寻师访友,并为嘉兴市捐建“金庸图书馆”。获加拿大毕诗省省立大学荣衔。
1993年 69岁 发表〈功能选举的突变〉长文。赴北京访问,会见江泽民。宣布辞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xi]职务,改任名誉主[xi]。在《明报》发表〈第三个和第四个理想〉一文,确定“退休”一事。
1994年 70岁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金庸武侠小说第一部英译本《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雪山飞狐) 。正式授权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金庸作品集》大陆简体字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出版,将金庸列为本世纪中国小说家第四位。被授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获选英国牛津大学两所学院之荣誉院士。
1995年 71岁 明河社星马分公司出版《金庸作品集》东南亚简体字版。
1996年 72岁 获选英国剑桥大学两所学院之荣誉院士。日本德间出版社取得版权,正式开始翻译刊行《金庸武侠小说集》。
1997年 73岁 3月,中国时报浮世绘版“金庸茶馆”专栏开张,举行个人在台第一场公开演讲,主讲“历史人物与武侠人物”。
7月,香港回归中国大陆,在《明报》发表〈河水井水 互不相犯──写在回归第一日〉一文。
10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鹿鼎记)第一册。
1998年 74岁 5月中旬,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现代文化研究所召开“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各国四十余位学者赴会或提出论文。
获香港政府市政局颁授“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香港(及海外)文学艺术协会以最高之“当代文豪金龙奖”授予巴金、冰心、金庸三人。
日本“潮”出版社、香港明河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分别出版金庸与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对话录《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一书。
11月上旬,由汉学研究中心、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远流出版公司在台北举办“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港、台及美、英、澳等国二十七位学者发表论文,二百多位学者与会。论文集于1999年12月正式出版。
1999年 75岁 3月,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开始进行金庸作品集的三度修订工作。
2000年 76岁 7月,香港特别行政区颁赠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11月初,中国北京大学举办“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
12月,获颁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1年 77岁 4月下旬访台,新竹清华大学颁赠荣誉讲座教授证书,并与圣严法师、杨振宁博士、刘兆玄教授进行“岁月的智慧——大师真情”会谈;25日与陈水扁总统会面。
《大字版金庸作品集》计划的第一部《大字版书剑恩仇录》(一)首版问世。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浙江海宁人,出身望族。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8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 之后,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
15岁时,查良镛编写的《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出版,畅销省内外,初露才华。
17岁时,查良镛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写一篇题为《阿丽漫游记》的文章贴在学校墙报,影射学校的训导主任。
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查良镛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学。 “查少侠”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
1948年底,查良镛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身无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镛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查良镛毅然抛妻离职,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门”。 由于种种原因, 查良镛最后只好垂头 丧气地南回香港。
查良镛重回《大公报》,不久就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梁羽生正好也在《新晚报》任职,两人遂成朋友。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 。
1953年,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
1955年,查良镛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
50年代,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三剑客”。
一日,他们突发奇想:在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以展现“三剑客”“社会时互放的光芒”,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
金庸自《书剑恩仇录》后,一发不可收。接着,《雪山飞狐》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镛34岁。
35岁那年,查良镛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 ,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0年,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自然在查禁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1965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代笔”《天龙八部》。 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1965年底,查良镛创办了《明报月刊》。 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
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镛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月》和《明周》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查良镛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 到了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 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 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1973年春,查良镛应国民党之邀去了台湾,还与蒋经国见面会谈。蒋是“金庸迷”,但他与查良镛所谈的,并非武侠小说,而是时政国是……
查良镛在金门看到:地底的坑道纵横全岛,大卡车和坦克车通告无阻,地上、地下,到处都是炮位和机关枪阵地……
“我这一生如能亲眼见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出现,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
邓小平重新执政后,中共向查良镛发出信息:邀请他回大陆访问。查良镛,向中方提出一个要求:想见邓小平。报告很快送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看到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见面时,邓小平笑口盈盈地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一个是著名政治家,一个是知名政评家,两个人谈起政治,当然不会流于一般的敷衍,政见和才智充分地表露出来。
此次访问,还得到廖承志的宴请。廖承志说:“查先生的社评写得不错,时常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不过有些观点,我们并不认同。”“是的,大家的看法并不尽相同。”查良镛回应道。
在新疆天池,查良镛惊喜地发现几个维吾尔族的小孩子手里捧着天山雪莲--就是《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采来送给香香公主的那种雪莲。他兴奋莫名,采了两朵,带在身边,带回香港……
回香港后,查良镛兴致勃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畅谈大陆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
“访问大陆回来,我心里很乐观,对大陆乐观,对台湾乐观,对香港乐观,也就是对整个中国乐观!”……
中新社给《明报》开“小灶”,提供电讯稿给《明报》刊用;向来对中共热嘲冷讽的“哈公专栏”停刊;“反共”的报道和评论大大减少……有人说:查良镛“转”了。
查良镛表示:“我对中共的态度,是同意的支持,不同意的批评,总的来说是支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1984年9月,中英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从此进入加归祖国的过渡期,而查良镛有一段不寻常的、掀起不少惊涛骇浪的历史也行将开始。
1985年6月,中方委任查良镛当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查良锒登台发言,他以《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为题,表明了自己的政治宣言。 发言完毕,掌声热烈。雷洁琼拉着查良镛的手,称赞说:“你的发言好极了!”
怎样设计未来香港的政制模式,各方各派意见不一,政制方案花样百出。群雄并起,不分上下,于是促成“武林大会”举行。查良镛主持“武林大会”,然而得不到积极的成果。“武林大会”决不出胜负输赢,查良镛于是亲自为未来香港政制设计蓝图——草拟新政制协调方案。
第一稿出来,遭到强烈反对。与中文官员“密谋”一番后,查良镛又连夜赶改方案……“新协调方案”略作修改,便成为政制小组的“主流方案”。
反对查良镛和“主流方案”的声音却铺天盖地而来。为了平息风波,查良镛在《明报》撰写社评,论述自己的政制观点。谁知,“社评起风云”,引发更大的风波。香港有几十名学生游行示威,火烧《明报》和经影印放大的社评,指责查良镛“歪曲事实,断章取义”。
广州:12月6日,草委主任扩大会议通过“主流方案”,决定把它原封不动提交给草委全体会议讨论。香港:仍然群情汹涌,抗议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查良镛:为息众怒,抛出洋洋洒洒的万言文章,在《明报》连载12天。
1990年2月27日,邓小平、杨尚昆、李鹏、万里接见参加最后一次《基本法》草委会全体会议的成员。当天,《基本法》通过,几年的政制方案纷争终于尘埃落定。查良镛说:“我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在《明报》创刊30周年、查良镛65岁那年,他下决心淡出江湖。
1989年5月30日,查良镛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1年3月22日,明报企业挂牌上市,查良镛的持股量从80%减少为65%。把明报企业推向市场,表明查良镛逐渐告别《明报》的决心。查良镛宣布退休,10多个财团上门来要求购买《明报》。最后,查良镛却选择了一个出较低价钱的智才公司,选择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当《明报》掌门人。很多人对此不可理解。
在英国,查良镛寄寓于牛津大学城,环境清幽,学术空气浓厚。奔波劳碌了几十年的查良镛,终于找到一处像圣地那样清幽的地方,酬其一贯神驰的牛剑之情。
1992年底,新上任的港督彭定康抛出“政改方案”,引发中英新一轮政治风波,中方彭定康为“香港的千古罪人”。查良锒对香港将来的政治制度有一贯主张,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忍不住又“重出江湖”,笔战彭定康……
1993年3月,查良镛在北京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查先生是久仰了,今日初次想见,我们十分欢迎……你的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地理背景、中国文化传统、人情风俗等等。”江泽民说。两人谈政论文,话题广泛。
1993年4月1日,查良锒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xi]之职。多年来一步步“淡出江湖”的“金大”,这次可是一退到底,退得干干净净。从此,他不再拥有曾给他带来财富和荣耀的《明报》。
“淡出江湖”的查良镛,过着平平淡淡、自由自在、无牵无挂的生活。除了周游列国、游山玩水,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家里读书、研经、下棋、听音乐……
但查良镛并未就此封笔。熟悉他的朋友们说,他将来很可能会写一两部历史小说。
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
所获荣衔甚多,包括:1981年英国政府o·b·e·勋衔,褒扬其对新闻事业及小说写作的贡献;1986年香港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博士,表扬其对社会工作及文学创作的成就;1988年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名誉教授;1992年加拿大ubc大学doctorofletters;1994年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以及1996年剑桥大学荣誉院士等。
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他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梁羽生:
清寒吹角,雁门关外,朔风怒卷黄昏。
这时乃是明代正统(明英宗年号)三年,距离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还不到四十年。蒙古的势力,又死灰复燃,在西北兴起,其中尤以瓦刺族最为强大,逐年内侵,至正统年间,已到了雁门关外百里之地,这百里之地,遂成了明与瓦刺的缓冲地带,也是无人地带。西风肃杀,黄沙与落叶齐飞,落日昏黄,马铃与胡笳并起,在这"无人地带"之间,这时候却有一辆驴车,从峡谷的山道上疾驰而过。如果说新武侠小说是由金庸发扬光大而达到顶峰,进入纯文学的高雅层次;那么,这一努力则开始于稍稍早于金庸的梁羽生,梁羽生因此成为新武侠小说的“鼻祖”。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2年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3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抗战胜利后,他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学国际经济,1949年定居香港,供职于《大公报》。他平时爱看武侠小说,还常常拉了查良镛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声大雨点小的白鹤派与太极拳的打擂,《新晚报》为了再造声势扩大发行,遂请这位著名的武侠迷写连载小说,这就是新武侠小说之始的《龙虎斗京华》。因为他写随笔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时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册,1000万字。
除武侠外,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活》、《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
梁羽生、金庸的功绩,在于开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新派”不仅是他们自命的,也是得到社会承认的,旧武侠小说虽也热火朝天,但自始至终为新文学所瞧不起,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当时自命为大雅的报纸和自命为大报的报纸,都不屑于刊登,武侠的读者,还缺少知识分子,而主要是下层的“识字分子”。当时武侠小说的地位,犹如流浪江湖的卖解艺人,看的人虽多,却始终算不得名门正派,金、梁一出,局面顿时改观,各大报也都以重金作稿酬,争相刊登,读者也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港、台、新、马,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随后,关于武侠小说的专门研究也渐成热潮,与纯文学相比美。
梁羽生不仅在写武侠方面是大家,在评武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倭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其实就是梁羽生所写,他说:“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个观点至今仍有影响。1977年,他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提出了“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观点。1979年,他在英国伯明翰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相遇,华老刚刚看完了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便当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侠小说无非是“成人童话”的观点。梁羽生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出席过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慷慨陈辞。为武侠小说的一席之地大声疾呼。有人为梁羽生作过一首诗:
金田有奇士,侠影说羽生。
南国棋中意,东坡竹外情。
横刀百岳峙,还剑一身轻。
别有千秋业,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乡蒙山附近。“侠影”是《萍踪侠影录》。“棋中意”说他善于写棋话。“竹外情”取自苏东坡“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说梁羽生爱吃肉,而且爱吃肥肉,“还剑”取自他的《还剑奇情录》,也说他金盆洗手,封刀挂剑,不写武侠了。“别有千秋业”说他准备写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小说。粱羽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作品大部分较有水平,是以一腔正气创造了武侠小说新的格调,后来,他移居澳大利亚,潜心于历史,想来是要将这股正气发扬光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世界里,金庸、梁羽生并称,一时瑜亮。但是,事实上,梁羽生是先行一步的人,这一步大约是两年。
当金庸以《射雕英雄传》奠定地位时,梁羽生也以《萍踪侠影录》为新派武侠绽放了文学情思上的异彩。金庸一写就是二十年,作品有十四部。但梁羽生在金庸停笔不写武侠、转而办报之际,却独撑现代中国新派武侠的局面,三十年来写作不辍,作品数量达金庸的三倍,技巧也不断创新变化,对武侠文学的一往情深,锲而不舍,梁羽生已达“乐在其中”的境界。
诚如名词人刘伯端评论梁羽生武侠作品所述:“国家飘零,江山轻别,英雄儿女真双绝。玉箫吹到断肠时,眼中有泪都成血!”,将梁氏作品的特色表露无疑。
以下这篇介绍作者为罗立群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九二四年四月五日出生(证件标明日期为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误)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梁羽生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家中很有一些产业,算得上是一个富户。他家在乡下,地近瑶山,是游览的好地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梁羽生熟读古文,好弄词章,经常填词作赋,一抒情怀。
一九四三年,广州一些学者避难来到蒙山,梁羽生便拜史学家简又文教授为师,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毕业后,由于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报》(一说是《新晚报》)作副刊编辑。一九四九年以后定居香港,现侨居澳大利亚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梁羽生博闻广识,多才多艺,曾用“梁慧如”、“冯瑜宁”等笔名写过许多散文、文艺评论和文史随笔,还曾用“陈鲁”的笔名写中国象棋的评论文章。他的棋评写得相当精彩,公认为一绝,读来比亲临现场观棋还有兴味。
梁羽生从小爱读武侠小说,其入迷程度往往废寝忘食。走入社会后,他仍然爱读武侠小说,与人评说武侠小说的优劣,更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文史知识,加上对武侠小说的喜爱和大量阅读,为他以後创作新派武侠小说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赏白羽(官竹心)的文字功力,据说“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变化而来的。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是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了门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陈文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随着《龙虎斗京华》的问世,梁羽生──梁大侠初露头角,轰动文坛的“新派武小说”已有雏型。
在众多的香港武侠小说作家中,梁羽生和金庸无疑是两颗最耀眼的明星。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而金庸则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创作者,人们往往将梁羽生和金庸相互比较。为此,梁羽生用“佟硕之”的笔名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发表在一九六六年香港的《海光文艺》上),详尽分析二人异同。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所论颇为中肯。
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在武侠文坛上辛勤笔耕了三十个春秋,共创作了三十五种武侠小说,总字数达一千馀万言。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宣布“封刀”,从而结束了“江湖生涯”,金盆洗手,改弦更张,准备撰写正统历史小说。
梁羽主的武侠小说理论
很多人说,“新派武侠小说”的产生,提高了武侠小说的文化品位。虽然如此,在文艺理论界仍然有许多人认定武侠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针对这一问题,梁羽生在许多场合发表过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形成了自已的一套理论。梁羽生的观点十分精辟、深刻,批评了文艺理论界对武侠小说的偏见,也指出了武侠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可谓我国小说理论界中的一家之言,很值得我们叁考。了解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理论,对我们阅读理解和评论武侠小说创作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梁羽生对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价值给予明确肯定。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言说:“文学形式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所谓高级与低级,只取决於作者本人的见识、才力和艺术手腕。”他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赞同。他认为中国的武侠小说源远流长,新派武侠小说更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内容、新的历史见解和成熟的艺术技巧;无视武侠小说的存在,硬将它排斥在文学殿堂之外,这是很不公平的。对於某些诋毁和否定武侠小说的观点,梁羽生不无激愤地说:“这只能表示那个人在容纳文化方面的心胸不广。他其实也不了解什么叫做武侠小说;或者他看过的许多武侠小说是荒诞离奇的,这才造成误解。其实武侠小说有好有坏,文艺小说亦是。即使是反映现实的写实小说亦有好有坏,如果作者功力不够、观察力不敏锐的话,他尽管写的是写实小说,还是不能反映现实的。”他指出,作为一种小说流派,武侠小说无疑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奇异的鲜花,“应当允许武侠小说存在”。
关于如何把握武侠小说的主题,以及如何在武侠小说中反映时代精神和创造典型人物,梁羽生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武侠小说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所以,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侠”是正义的行为,做对大多数人有利的事就是所谓仗义行侠。他又说:“集中社会下层人物的优良品质於一个具体的个性,使侠士成为正义、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时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腐败和暴虐,就是所谓的时代精神和典型性。”(参见冯立三《与香港作家一夕谈》)
怎样才能写好武侠小说?梁羽生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写好武侠小说并不容易,作者只有具备相当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识,并有相当的艺术手段、古文底子,而且还要懂得中国武术的三招两式,才能期望成功。”梁羽生认为,要写好武侠小说,撰写者的创作态度应当端正。他在一九七七年应新加坡写作人协会的邀情作演讲时,介绍了自已创作武侠小说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时代的历史真实;二是着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梁羽生虽然喜爱武侠小说,竭尽心智地创作武侠小说,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他曾对大陆一度兴起的盲目的泛滥的“武侠热”泼过冷水。一九八五年,他借《文艺报》一隅表示自已的忧虑:“有的部门作了统计,至少有五十多家小报发表我和他人的武侠小说。不少地方的一些报纸转载我的武侠小说,有的加以改写,都未经作者同意。据说有的把两个回目合并成一个回目,甚至有的不是我写的武侠小说,却标上我的名字,以蒙骗读者。我认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应当在文学园地占主要地位;但最近有些小报,从第一版到最後一版全部刊载我或其他作者的武侠小说,这样的路不是越走越窄了吗?”这表明了梁羽生的真知灼见。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九二四年四月五日出生(证件标明日期为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误)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梁羽生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家中很有一些产业,算得上是一个富户。他家在乡下,地近瑶山,是游览的好地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梁羽生熟读古文,好弄词章,经常填词作赋,一抒情怀。
一九四三年,广州一些学者避难来到蒙山,梁羽生便拜史学家简又文教授为师,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抗日战争胜利後,梁羽生进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毕业後,由於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报》(一说是《新晚报》)作副刊编辑。一九四九年以後定居香港,现侨居澳大利亚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梁羽生博闻广识,多才多艺,曾用“梁慧如”、“冯瑜宁”等笔名写过许多散文、文艺评论和文史随笔,还曾用“陈鲁”的笔名写中国象棋的评论文章。他的棋评写得相当精彩,公认为一绝,读来比亲临现场观棋还有兴味。
梁羽生从小爱读武侠小说,其入迷程度往往废寝忘食。走入社会後,他仍然爱读武侠小说,与人评说武侠小说的优劣,更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文史知识,加上对武侠小说的喜爱和大量阅读,为他以後创作新派武侠小说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赏白羽(官竹心)的文字功力,据说“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变化而来的。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後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是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了门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陈文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随着《龙虎斗京华》的问世,梁羽生──梁大侠初露头角,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小说”已有雏型。
在众多的香港武侠小说作家中,梁羽生和金庸无疑是两颗最耀眼的明星。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而金庸则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创作者,人们往往将梁羽生和金庸相互比较。为此,梁羽生用“佟硕之”的笔名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发表在一九六六年香港的《海光文艺》上),详尽分析二人异同。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所论颇为中肯。
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在武侠文坛上辛勤笔耕了三十个春秋,共创作了三十五种武侠小说,总字数达一千馀万言。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宣布“封刀”,从而结束了“江湖生涯”,金盆洗手,改弦更张,准备撰写正统历史小说。
古龙:
本名熊耀华,江西人;台湾淡江英专(即淡江大学前身)毕业(一说肄业)。少年时期便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一般多以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马、海明威、杰克伦敦、史坦贝克小说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学的影响启迪。(古龙自己也说过“我喜欢从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说‘偷招’。”)故能日新又新,後来居上,且别开武侠小说新境界。
1938年,出身于香港。
1942年,随父母迁居来台。
1946年,初恋。
1948年,失恋。
1949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属於纯文学创作)
1952年,父母离异。
1956年,第二次失恋。
1960年,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纲。
1961年,写《飘香剑雨》、《残金缺月》、《月异星邪》等书,以诡异情节取胜;但基本走的还是传统路子,顶多加上几句文艺腔,并无特别过人之处。
这一时期古龙写作态度迹近儿戏,新作随开随抛,不负责任,惟偶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实力,尚未激发;或以为武侠小说业经“定型”,不过如此而已。
1962年,发表《剑气书香》、《失魂引》等早期诸作,文情不俗,乃渐有起色; 然基本上仍未能突破创新。
1963年, 受到陆鱼《少年行》之启示,发现“新型武侠”大有可为,遂亦逐渐改变传统笔法,陆续作《孤星传》与《湘妃剑》等书,试图走出一条新路,却未成功。
1964年, 完成他第一阶段的压卷之作《浣花洗剑录》 ,文情跌宕,饶有诗意;令人直觉地感到:古龙不耐烦在半新不旧的武侠传统里兜圈子,讨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剑,自作主人!作为一个改革传统武侠小说的“急先锋”,古龙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宫本武藏》所彰显的“以剑道参悟人生真谛”、战前气氛及一刀而决;会通了金庸《神雕侠侣》的“无剑胜有剑”之说,而发为“无招破有招”的无上剑道奥旨,析理精微之极。此一所谓“无招胜有招”,较金庸《笑傲江湖》写风清扬传授小冲“独孤九剑”之无上心法者,足足早了三年!!!
其次,他引进倭人“迎风一刀斩”的刀法,三招两式,人头落地;从此即不再写冗长的打斗场面——这是他突破武侠传统之处,也是他一切“简单化”的开端。
其三,由此书起,他竭力营造文艺气氛,藉平凡简洁的对话,点出哲理。并且运用许多饶有诗意的语言,刻画人性,并寓於生命哲理。可惜《浣花洗剑录》 伏笔太多,无法收束,终贻“虎头蛇尾”之讥,而减损了此书应有的艺术价值。
温瑞安:
1954年1月1日,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 ,港台武侠小说大师,马来西亚华侨,笔名有温凉玉、舒侠舞、王山而、项飞梦、温晚、柳眉色、风玲草等 。
主要经历 :
七岁在香港《世界儿童》上发表诗,十七岁时发表《四大名捕-会京师》,尝试过地球上所有文学体的创作。与古、梁、金并称为武侠四大天王,也是四人中唯一会武功并还在写书之人。
代表作有:《布衣神相》《四大名捕-会京师》《四大名捕斗将军》《少年四大名捕》《四大名捕战天王》《白衣方振眉》系列、《七大寇》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神州奇侠》系列、红电蓝牙系列、今之侠者系列等。
敬请诸位网友留言、推荐。谢谢。
-全文完-
▷ 进入十堰风云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