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占老年人的很大一部分,在安徽农村,20岁一40岁的青壮年已很少见到,他们大都涌到城市打工去了。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约有9900万农民工流向了城市,而在这些奔波的身影后面则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老人。
现在的农村老年人大多有多个子女,操劳辛苦了大半辈子,到了晚年,本应儿孙绕膝,頣养天年,可是他们在年迈体弱时,却挑起生活的重担,他们的肩上承载了超过自身负荷的重量,承受着来自身体、心理、牵挂子女等各方面的压力,留守老人已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生活之重。
留守老人大多数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还要操持家务、耕田种地、看管孙辈,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他们节衣缩食,小病不治,天长日久,便酿成了大病。我的公公婆婆就是农村的留守老人,五个子女,有三个在上海打工,常年不得见,还有一双孙子、孙女要照顾,平时有病,能挺就挺过去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到医院看病的,几个打工的子女只在过年时回来看看,丢下几个钱,过个十天半个月又要启程了。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了这样一位老人,他身体残疾,眼睛有白内障,视物不清,老伴去世。儿女都在外打工,把10岁的孩子交给老人带。由于儿女们文化低,在外只能干些体力活,收入低,不能保证家里爷孙的生活,老人只能靠捡破烂维持生计,老人说,这样的日子过一天是一天,这就是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写照,怎不叫人心痛啊!
留守老人除了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外,还要抚养孙子、孙女。隔代教育弊端多,有的孩子连父母都教育不好他,何况爷爷奶奶,子不教父之过啊!有些留守儿童不受爷爷奶奶的管教,我行我素,接触网络、游戏、色情、暴力,渐渐地由一个好孩子变成了不可教的坏孩子。我有一个亲戚家的孩子,读初中,父母在外打工,他在家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家里是个乖孩子,可一到了学校,就上网、打架,一个月打了三架,还振振有词:谁惹我就打谁。试想这样的孩子如何能教育成才呢?
据报载:2004年3月,在四川省富顺县某镇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一个13岁的女孩,在事先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竟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儿童竟然当上了母亲。这是怎么回事呢?小英的父母四年前双双到成都打工,留下小英和弟弟,给爷爷奶奶照看,小英被自己的叔叔强j*了,导致怀孕,小女孩不敢说,也不清楚自己的生理发生了什么变化,可悲的事情发生了。小英的父母在遣责小英叔叔猪狗不如的同时,是否也想到了自己的责任呢?你们为了出去挣几个钱,丢下了父母和孩子,上不能赡养老人,下不能抚养孩子,结果老人被冷落了,孩子被荒废了,这难道不是沉痛的教训吗?
其实,大多数留守老人连自己照顾自己都成了问题,带孩子肯定是力不从心的,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是管孩子吃、喝、穿、住,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这就造成一些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极端的问题,造成悲剧的发生。因教育的失责、亲情的缺失,跟着留守老人的孩子往往敏感、自卑、胆怯。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情感所不能替代的。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给老人增加了太多的负担。那么如何解决留守老人的问题呢?下面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能不外出尽量不外出。现在党的农村政策好,政府重视三农,农业税取消了,政府还给粮补,中部地区孩子上学免费,中央的十二项民生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由于机械的普及,农民种田也不象以前那么累了。所以我奉劝为人子女、为人父母者,你们上有老,下有小,能不离家就尽量不要离家,只要你勤劳,有经济头脑,在家乡的土地上也一样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二、兄弟们协商解决。现在的老年人大多有多个子女,可以协商解决赡养老人问题,你们可以出去打工,但至少要留一个人在家照顾老人,在物质上给予资助,在精神上给予慰籍,在身体上给予照顾,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常回家看看。我认识的打工者有三年不回家一次的,把孩子丢给老人,夫妻俩人只管出去打工,三年不回家,这期间,老人生病,孩子哭闹,亲情游离,他们一概不问,只知道挣钱,好象钱比他的亲娘还亲。试想人活着干什么?你钱是挣了一大把,可是上不问老人,下不问孩子,要钱何用?家庭要你这个年轻人又何用?人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是有责任的,古人尚且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糼吾糼以及人之糼”,何况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孩子呢?所以我建议外出打工者要常回家看看,要知道,你们带回的不仅仅是钱财,还有流失的亲情。
四、社会关心。对于留守老人来说,全社会的每一点关心、每一滴关爱都是雪中送炭,俗话说:给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人人都向留守老人献出一片爱,让他们感到社会这个大家庭是温暖的人间。
我们衷心地希望,有一天,农村留守老人能够卸下重担,幸福地安度晚年。仅以此诗赠给农村的留守老人们:一生劳累化春风,桑榆景醉夕阳红。儿孙绕膝天伦乐,物富身健一展容。
。
-全文完-
▷ 进入龙萍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