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历史的视界》——是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一部重新解剖历史的力作。作者从《三言》看晚明商人到《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再到《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中国近五百年历史为一元论》等,均是站在大历史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必要性;中国由历史上早期的强盛到衰弱的原因;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正视历史,放眼未来,放宽历史的眼光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引用的《三言》,就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三部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之所以引用《三言》,旨在窥见晚明商人之姿态,用意在于说明中国商人的历史。商人的出现,按理说应该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由于官僚地主的压榨,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约束,否定私人财产的绝对性,商人的发展尚不足气候,故黄仁宇分析:“由于种种客观环境,资本主义无法在中国成长。”我曾学过《中国近代经济史》书中阐述的所谓“资本主义的萌芽”,现在被彻底否定。上海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师群曾撰文指出:“将萌芽认定为是一个以城市为核心的组织齐备而发育全面的社会系统构造,把中世纪城市整体发展的主要特点作为一个结构体系来进行中西比较论证、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直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可能孕育出这样的胚芽,因此所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在是一个不存在的伪问题。”
历史资料还表明,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央集权的传统极强。中央集权固然有弊端,但是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其存在是有其原因的。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立国,以明代为例,书中写到:“季候风给中国农业的影响,也是强迫造成全国统一,逼成中央集权的重要原因。”这种自然气候的影响,造成中国经常的自然灾害,譬如旱灾、水灾。只有庞大的帝国,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才能抵御这种问题。另有一个原因,就是明朝的收敛性,即目光狭窄。正如书中说的:“中国士人习惯于官僚政治,没有朝廷合法及道德名义的陪衬,就感觉不安”。与此同时,“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毕逼,也使中国不能施行地方分权,造成彼此不相顾盼的趋势。”“这些地理上的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在近代史上讲,甚为不利。”由此看来,中央集权的产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必然。
从历史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较早,最新历史教科书上阐述其演变过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善于隋跨,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产生这一政治制度的原因:(1)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实质: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工具。积极作用:(1)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独立。不利影响:(1)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2)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造成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3)到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黄仁宇进一步指出:“中央集权之结果,政府之经济政策,不能以经济高度发展地区之情形作为基础。”“1404年则令民间海船,悉数改为平头船,以防止泛海。《明律例》亦定民间私造二桅以上大船,私自泛海者处斩。凡此多端,其重点在保持全国经济之平衡,以维持政治之统一。”我们知道,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凡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或者差异过大时,其政治必然受影响。其结果正如黄仁宇指出:“防治地区间经济超度发展,以与低度及落后之经济基础看齐,为适应中国传统政治之需要。此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至为不利。”
黄仁宇在《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的阐述,使我们从全新的视角认识资本主义。以往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比较肤浅,我们读过马克思的《共[chan*]党宣言》,一般人认为,马克思设想的发展阶段,譬如封建制度一经崩溃,很快取而代之的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其实不是这样的。黄仁宇指出:“其实这两件事相差好几个世纪。”一个世纪一百年,相差好几个世纪就是相差好几百年。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得经历多少变故,多少曲折,并非一蹴而就那么简单。“马克思派学者过于简化历史,不能对我们作有意的指导。很多中国作家受他们的影响,还要一再缕列中国经济在某些方面特殊的发展,也不顾后面有没有组织系统,勉强说成一个资本主义的萌芽,等于小孩子不叫做小孩子,提升为预备成人,以便更加速的缩短这段时间上的距离。”
黄仁宇经过研究,对资本主义给出了一个定义,他给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前面加上“所谓”,非常有现实意义。“资本主义之成为一种主义,亦有思想上的根据。”“马克思虽不同意这种想法,却也是承认资本主义思想家有这种观念。这显然不能为中国官僚主义容纳。”“所以讲来讲去,资本主义必须有法律上保障,而立法能替资本家着想,则是整个国家政府已接受的思想。”“资本主义之所以成为一种主义,则必须有其意识形态。只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务必透过真人实事,才能算数。”“所以一方面阐释资本主义的精神认为赚钱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在这种精神下,赚钱不仅是手段,而且是人生的目的。”
黄仁宇的上述观点表明,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去甚远,中国传统社会无产生资本主义的可能,即使认识资本主义的特征,“避免对这名词作过于泛义的解释,以至因害怕资本主义之故,视一切经济发展为畏途。”改革开放前期,关于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讨论,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不得不由此钦佩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
在中国近代史上,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黄仁宇指出:“国际贸易不容易给这个国家以重大压力,促使它改变传统的组织和习惯。明代嘉靖年间的御倭战事,即表现中国传统的农村经济,仍能抵御新兴的商业组织。”“一直要等到两百年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在工业革命已经展开的情况下,挟着轮船和新式武器,才能够以技术弥补长距离之不及,以极紧凑的组织克服数目上的劣势。”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其根本原因无非是这力量的不平衡。
黄仁宇著作最精彩的部分,我个人认为在于《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中西文化的差距,可以说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盲点。黄仁宇提出“数字管理”的理念,使我们眼前一亮。“所以今日中国的改革,不是所谓提倡资本主义,而是统筹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融合(过去只是接触和冲突,没有全面汇合)。除非中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不能避免一穷二白的命运。”黄仁宇大历史的观点是从“现实主义”出发看历史,虽指出历史上不如人意的地方,却无意全盘否定中国历史上的成就。中国政治社会的庞大组织,是超时代的早熟,它的缺点没有充分暴露之前,尚为中外景仰。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哲理论以及艺术都在早期远远胜过欧洲。这是也不争的事实。
把历史放大,即放宽历史的视野,重新审视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为我们开了先河。
-全文完-
▷ 进入步非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