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心里却总有一股气憋得慌。细细想来,那是心疼,是不平。为某些人的遭遇不平,为某些人的不说而心疼。为什么一个人明明付出了那么多,却甘愿默默无闻?什么一个人面对那么多误解,却能保持沉默?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是一个好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好人。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讲究含蓄美。画山水画注重横斜掩映,作每人图则要来个“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同样研究原子弹,外国出了个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中国出了个默默无闻的邓稼先。
杨国强10年匿名资助了4000名大学生,这样不求回报的付出,风雨无阻的坚持委实令人感动,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知道了”的前提下——因为知道,所以感动。如果没有那个别无孔不入的消息人士,这一切仍然埋在完美的冰川低下,日夜东流人不知。
我们看《红楼梦》,为宝黛的悲剧而伤心,然而,追根究底,宝黛的悲剧很大程序上是由黛玉的“不说”而造成的——因为不说,所以没人知道她心中所想,因为不说,所以误会一步步加深。各家评论黛玉时,大多用了“多愁善感”一词。多愁善感却不爱表达,于是这个女子最终只能带着莫须有的误会香消玉殒。
闻一多先生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诚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句话有其价值意义,但是,在今天的背景下却显得有些苍白。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不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不会在有人因为寻隐者不遇而慨然赋诗;现实生活也不是小说,没有人会为你作旁白。因此,做没做只有自己知道,说不说也只能由自己作主。
课堂上,懂不懂都要举手;生活中,做没做都要明说;应聘时简历要带全;工作上要学会表……现代社会讲求效率,真正想“成名要趁早”,就必须用最快、最好的方式把自己推销出去。默默无闻地干个十年八年,等时间来为自己证明,幻想着别人都和你一样笃信“日久见人心”,只怕结果不是花儿谢了,时代换了,就是你被淘汰了——尽管这不公平,但因为“不说”,所以苦果你还得自己品尝着。
说了不做,对不起的是别人;做了不说,对不起的是自己。
有些事,还是说出来比较好。
-全文完-
▷ 进入尧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