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于诗歌的十五个问题老三亦梅

发表于-2007年10月05日 上午11:37评论-54条

曾是刀客:从九十年代到现在,诗歌越写越长几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诗歌语言的“节制”? 

 

老三:诗歌越写越长其实是一种焦虑和缺乏自信的写作表现,诗歌本来就是一种感性的符号表现形式,用简捷的语言,通过某种物象(人们认知意义上的),把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体会形象而且生动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顿悟或者感染。因此,我认为,诗歌是一个调动人们那种不可言状的情感认知同频共振的文字组织行动。在此,我们应该注意到“符号”这个概念,也应该留意某种符号的内涵和外延上多层次的意义。因为这些意义的掌握是诗歌写作的意象和比喻运用的常识性功能。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表达形式,我以为不仅仅是一种手法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社会功能性反馈效果。大家知道,九十年代之前的十几年,现代汉语诗歌是从某种工具理性中企图回归自然和浪漫的挣扎过程。“朦胧诗”起始的意义不在开辟一条新的诗歌表现形式,更多的原因是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需要进行的一种写作策略,以昭显出非主流的自我思考。之后的演变,“朦胧诗”呈现出的救赎面孔,实际上是对一段历史过程的反思和价值判断的清理。那种“沉思”是经历了“文革”这一特殊的思想洗涤过程的思维惯性上的价值裂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的思想仍承续在人类命运的思考向度上,就是所谓的“大我”意义。这在舒婷那首著名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得到印证。透过诗中两种现实状况的生命对比,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一种被解救的欢欣里,感觉她所流露出的某种工具理性的痕迹,但那已经是一个跨越。 

北岛的怀疑和控诉是一个形而上的诗歌价值线索。顾城的童话诗歌用烂漫和清新表现了逃避和憎恨工具理性的真实企图。杨练则以《诺日朗》开始,以庞大的历史镜象为导引,进行了某种社会活动意义的彻底颠覆。我们可以通过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变化的深度了解来厘清汉语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进退维谷的真实处境。接近九十年代,与经济生活空前宽松相对比的精神生活导向性境况,使得一批在八十年代迅速成长的诗人在第三次崛起中由于诉诸主体的模糊性而土崩瓦解。接着,市民理性粉墨登场。 

然而,文化的表现归根结底是一个价值表达,诗歌也不例外。在这个前提下,企图通过对市井意识的还原性描述,来表达对种族神话、英雄美学和浪漫主义的怀疑。这样,就无疑存在一个符号词根的借鉴和营造问题,这也是一个探索意义上的问题。这里,我杜撰了“符号词根”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文化符号的承续意义。比如,我们说太阳,大家很快就能理会并联想到这个意象所携带的温暖、明亮等含义。这是诗歌里“喻”的效果,能够起到启示和点化作用。而九十年代的诗歌习惯,希望在叙述中去完成暗示作用,这在突破从前静态意义的镜象攫取手法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可惜,不少的诗歌作品就会陷入只有通过琐碎的场景描写才能表明一种形态所指的尴尬局面,而不由自主地抛弃了诗歌的跳跃、转换等空间效应,呈现出用冗长和密集的词汇来组织一个价值表达过程,最终使读者失去解读的耐性和勇气。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大凡越写越长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有混杂的哲学框架和情感容量(这里说的是真正能够叫诗的作品)。而这些东西在表达过程的叙述选择,在对抗或者叛逆崇高和虚情的态度下,以一种回归本原的立场,通过对一些被忽略、被压抑的生活实景的关住和铺展的琐碎叙述,陷入欲罢不能的表达怪圈。这是先锋派攥着自己的头发企图离开地面的尴尬。在一个扬弃或者拒绝过去的经典的符号词根的同时,他们探求而终于没有能够从市井中炮制出画龙点睛的新颖的传递符号,来引发人们的共鸣。 

从八十年代的抒情走进九十年代的叙事,与其说是一个手法的变异,不如说是一次对困境的突围企图。叙述不是诗歌的灾难,但如果千人一面绝对不是诗歌的幸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诗还是朗朗上口、简捷的好,因为,诗歌强调的是引发人们情感的震颤、瞬间的感悟,而不是指点和取悦人们,那是哲学读本和电视剧分管的业务。 

 

曾是刀客:目前有一部分诗人提出了诗歌语言应该回避形容词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语言的非形容词问题的? 

 

老三:诗歌语言不可能回避形容词的使用。这种语言的修辞即使在枯燥的哲学读物上都屡见不鲜。但是,在诗歌中,我不喜欢运用很多的形容词,因为它一般具备指向性很强的色彩,容易过早地暴露作品的立场,而有些诗歌,有一个抖“包袱”的过程,就像说相声。诗歌里的“包袱”就是“诗眼”。把一个突兀而耐人寻味的句子放在结尾,起到意犹未尽的效果,使读者产生联想。而且,过多使用形容词,形成拖沓,很容易掩盖主语的意象所具有的含义。 

 

曾是刀客:如何看待宗教在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作用? 

 

老三: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宗教作为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有其完整的内在的体系,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事实上,我们现在接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是如此。宗教强调的意识形态内省,与诗歌的价值表现取向有许多共性。海子的诗歌就可以纳入神学的形而上框架,我前面说过,诗歌是一个价值观念的表达和追问。在精神向度里,对生命本体的和生存根基的探求和确立,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的基本方针。文明是人类的价值取向,精神文明有赖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终级关怀而不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思想。在这点上,不难看出普渡众生与和谐共建的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地方,一个是心灵期求,一个是行动纲领。对于诗歌的宗教意识切入,我以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就像万木都不能接近太阳,但都向太阳舒展自己,追求需要尊严和勇气,诗歌也需要。 

 

曾是刀客:关于提倡向上(如神性写作)和向下(如下半身)都是超越的说法,我们怎么看待和评价? 

 

老三:这里先说一个现象,但丁的长诗《神曲》,应该是神性写作的典范,影响甚广。但现在的读者不是很多,至少在中国不很多。海子的类似作品,影响也不是很大,这也许说明了一个问题:诗歌可以是世界观的表达,但它主要还是一种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这可能有个远和近的关系,美丽的情感就在一种若即若离中。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太远了,会失去耐心,太近了,一目了然,又会失去神秘感。诗歌表现可能就处于这种状况。纯粹的神性写作是一种智性,事实上,对于神性的探索应该不是诗歌的本职工作。就像唱诗班唱的“赞美歌”,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诗歌的本来意义。对于神性的追求是诗歌的一个价值取向,那是诗歌内在含义上的气质,而不一定是表现形式。有些东西还是让给神学辞典去归纳的好。 

至于下半身写作,那是胡作非为。即使要消解诗歌的神圣气势和温情脉脉,也不必出此下策。下半身写作无非是一个把诗歌彻底平民化的极端手段。看上去是一种拒绝虚伪的崇高和做作的温情的行为反叛,实际上是一种屈从于猥琐的人格自渎。就像一枝玫瑰花,你可以不喜欢她,为什么非得把她涂黑或者揉碎才显示你的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那是变态。当然,他们可以这样说:性是人的本能,为什么能做不能言说?真虚伪。没办法,这是道德问题,又是人的权力问题。不过,我想,人们还是喜欢美丽的东西多,诗歌毕竟不是手纸一样的实用守则。 

 

曾是刀客: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总有一些人出来搞这样那样的实验,诗歌的实验性很强,对于诗歌的实验怎么看待和评价? 

 

老三:社会在进步,诗歌也是一样,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从《诗经》始,汉语诗歌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实际上,诗歌的嬗变不是哪个试验就可以弄出来的,它反映着一种社会文化生活(物质和精神的)的变化里程,是沉淀和裂变过程。有文化传承上的联系,又有社会经济生活的碰撞。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前面的朝代宾词就很能说明问题。 

现代汉语诗歌也是上世纪初在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中才逐渐产生的。1986年,在《深圳青年报》那十六开的报纸上,曾经拥挤着上百家流派和多种试验诗歌,好像没有什么成了气候。当然,其中不乏严肃的诗歌探索,不过,更多的是急于求成的乌合之众。实验需要沉淀和时机,不是异想天开,我行我素。对于诗歌表现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如何才能使诗歌更具有时代精神,更能够被人们接受?这都是众多诗歌作者孜孜以求的。就拿诗歌的押韵来说吧,上世纪八十年代及其以前,大部分诗歌都讲究押韵,有的甚至很严格,后来就不是十分讲究了,这与当时大量的思想植入和写作技巧的引进,以及受众的文化层次变化不无关系。在一度强调诗歌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引退和文化的大面积普及等重要原因下,一些诗歌写作的改良应运而生及被大众接受也就顺理成章了。之所以说改良,是因为其有个渐进过程和传承内涵,不是天马行空。我见过一些什么“图像诗”,强调和突出建筑美,把诗弄成一个图形,产生视觉效果,这十分可笑。诗歌写作不应该故步自封,需要引入其他艺术表现手法的促进和完善,使其有更大的容量和感染力,适应并且引导人们的欣赏习惯,这是诗歌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有力保证。但不能僭越诗歌的表现性质。据说好像有诗人把诗写成一种回环结构的文字分行,并印刷成吨,这种诗歌的圆周活动究竟有什么意义,我相信清醒的人自然会明白。 

 

曾是刀客:怎样看待诗歌上的主义和流派问题?我们是否同意和赞成这些主义或流派? 

 

老三:什么主义和流派,那是扯淡。把表现手法的差异硬掰成主义和流派,根本就是拉虎皮作大旗,自欺欺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不知道有多少流派和主义横行,许多根本就是生吞活剥的西方文化牙慧的移花接木,形成一个派别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就拿“垃圾派”来说吧,不过是几个“愤青”的一种发泄,他们只是不幸地选择了诗这一手法,这也许是因为诗可以分行,能够配合歇斯底里的顿挫形态的有效发挥。“愤怒出诗人”,这其实是道出人的情感对于诗歌表达的重要性,而不是说愤怒了就能够成为诗人。成为一个诗人还需要很多,不只是肾上腺的发达。把诗歌作为标语性文本是从前工具论的目的驾御,是反诗歌的,而当下的某种派别与此没什么区别,他们走向另一种工具论。 

我不怀疑诗歌的表现主体和手法的侧重,也不怀疑一种地域性文化对于诗歌写作的影响,这些年,各类咬牙切齿的立派宣言何其多,又有几个成就了汉语诗歌的发展和繁荣?那些村民小组似的诗歌山头没有多大意思。 

某种表现手法因其倾向性而具备了一种规律,会形成什么主义,但那需要后面去评估。刻舟求剑只能是适得其反。 

 

曾是刀客:网络诗歌写作的定位问题应该怎样看待和评价? 

 

老三:网络诗歌需要自省和自律。网络的便利为诗歌学习和写作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也充分策应了人的表现欲望的张扬渴望。近年来,借助网络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成为时尚,网络诗歌的大面积繁衍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和渲染诗歌的欣赏,为诗歌的繁荣提供条件,另一方面,网络诗歌的发表便利也容易制造出无数垃圾,这些不合格产品在数量上会形成淹没真正优秀作品的泥沙效应,败坏读者的胃口。随心所欲,是网络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多元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在攻敌陷阵的同时,很容易自伤。 

无论如何,网络为诗歌的繁荣或者说繁荣期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曾是刀客:如何看待回归的问题? 

 

老三:回归?这个命题比较笼统。回归什么?回归到哪里?这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问题。古代也好,外国也罢,诗歌的表现内容不外乎的爱情、生命、尊严、痛苦和欢乐等等,这个本来就是一脉相传的,不需要回归。至于表达方向,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词根借鉴问题,从什么地方吸收营养,吸收什么营养?八十年代的一次回归,是对“假、大、空”的拒绝;九十年代是对娇情的不屑,但它彻底的草根意识极大地破坏了诗歌的内在审美规律,背离了人们的阅读期待,这些充满混杂、颠覆、萎缩的表面上亲近生活而实质上隔膜生活的律令,使诗歌来了一个啼笑皆非的“空转”。现在又来讨论回归,再来一次拨乱反正,会有怎样的效果,目前不得而知。 

 

曾是刀客:纯粹的诗歌能走多远? 

 

老三:人类一直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只要有理想存在,就有诗歌生长的土壤。这个不需杞人忧天,关键是看对纯粹诗歌如何界定。这有个高度问题。需要专门论证,我想,对人们的生活实存和生命美学的关住应该是一种纯粹,这样的诗歌理想无疑是长久的,具有生命力的。就像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简捷而哀戚的诗歌,千百年了,仍然耳熟能详,就说明了问题。有个奇怪的现象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那就是大凡对某一历史阶段的无限赞颂的作品可以风靡一时,但不会是很长久,就像汉赋中的许多作品,尽管洋洋洒洒,极尽溢美,辞采飞扬。 

 

曾是刀客:阅读快感对于一首诗歌的意义? 

 

老三:如果一首诗不能对读者产生什么,哪怕是一点联想,这个作品肯定是失败的。审美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 

曾是刀客:如何看待当代诗歌的亲和力? 

 

老三:所谓的亲和力,我想应该就是诗歌对读者的感染力和接近距离。崇高和巨大,在使人产生敬畏的同时,也会产生恐惧的排斥。就如同一个巨大、庄严的建筑对人的心理影响。我们在电视和画面中去看布达拉宫,对它的巍峨和肃穆会有一种由衷的赞叹和惊奇,但你如果走在它的墙脚下,抬头望去,那高耸入云的墙,你根本不可逾越,你就会产生压抑和恐慌。诗歌也是这样,一本正经的东西很容易使人在敬畏的同时,产生不可攀越的抵触。另外,太近了,会让人有不过如此的麻木,甚至反感。所谓,“美是距离”和“美在朦胧”,就是这个道理,诗歌是气质感昭力也是如此。 

 

曾是刀客: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向西方文学学习的东西应该说是很多。比如说十四行诗等等。如何看待对国外诗歌借鉴? 

 

老三:对于国外诗歌借鉴是必须的,新诗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有个前提,那就是对国外诗歌的掌握。新诗产生时期,许多的改革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当国外诗歌的掌握本身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我们目前接受的国外诗歌是经过翻译而流失的,在语法和译句就很存在问题。因此,不必太迷信汉译诗歌,弄不好就会陷入邯郸学步的局面。 

 

曾是刀客:个人写作的意义。 

 

老三:我认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怡情。事实上,大部分的诗歌爱好者都成不了诗人,这又有什么关系,至少我们在一个靠近优美的姿态中,为自己的心灵与这压抑的世界之间努力营造了一个空间,形成了某种张力。诗歌是一种气质。 

 

曾是刀客:一个人的品质好坏,即人格因素,对诗歌的写作能有多大的影响? 

 

老三:一个阴郁的人是很难发现并注意阳光明媚的。诗歌本来就是一种气质表现。别林斯基说过:诗人的整个人格中所蕴藏的世界观或精神倾向是情与理的联系。……一个诗人的作品,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面貌,印刻下只有他才有的那种特殊性格。我们经常说,某个作品风格独特、有个性,实际上说的就是一种人格的反映。诗歌是最能够凸显个人人格的文字,在一个简练的文本中,没有一种生活观念的积累、沉淀,是无法体现其独特的感染力的。 

 

曾是刀客:网络的介入已经并必将改变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写法,诗歌未来的发展走向或者说趋势如何? 

 

老三:网络的介入已经并必将改变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写法,这已经初现端倪。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是不争的事实。文学乃至诗歌也是生活。没有纸的发明,文化和传播就大打折扣,文化对于现实生活的介入也许只能在官方的法令颁布、重大历史记载等直接的生活必要功能上。(我曾经在一个文章里阐述了这个路人皆知的观点,有个南京的教授说是胡说八道。)你想想,没有能够记载下来的东西,人们所思所想只能是在头脑里停留,或者以口头形式传达,这对表达激情和表达过程都有影响的。因此,我认为网络的介入对文化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它使表达和倾诉成为更多人的权利,这是一次对某种文化霸权的进一步消解的群众运动。为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非主流声音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诗歌的发展将面临一个相对的繁荣时期,诗歌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激情。诗歌需要的是激情,所有深刻的哲学思辩和甘于匍匐的生活世故都不是诗歌的源泉。有种说法“诗是属于青年的”就有一定的道理。现在的青年基本都有一个稳定的大学教育过程,这为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激情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人生时期,诗歌也许是他们中不少人的赖以度过向往、躁动、焦虑等情感体验过程的通用辞典。 

诗歌的走向我无力评估,如果说八十年代的诗歌抒情是对之前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反叛,那么,九十年代后显示的诗歌基本走向是一种运用写实对抒情诗歌进行抵抗运动,每个时期的诗歌道路都有其规律和影响,这无可置疑。耐人寻味的是,许多人都认为八十年代是新诗发展百年来的鼎盛时期,而实际上,那个时期诗歌对于人们的影响是之前和之后都无可比拟的。诗歌就是诗歌,不是哲学,也不是纪实电视。我想,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老三亦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喆儿点评:

措辞准确,论述丰满!整篇文一如手术刀一样锋芒,把诗歌存在的问题剖析得酣畅淋漓。有很强的可读可鉴性。

文章评论共[54]个
风在先-评论

好文章。喜欢。
  【老三亦梅 回复】:谢谢欣赏 [2007-10-6 12:43:45]at:2007年10月05日 下午3:46

林秋菊-评论

本来还想叫老师发给我呢?呵呵,今天终于可见到了!问好老师!
  【老三亦梅 回复】:呵呵,问好 [2007-10-6 12:44:02]at:2007年10月05日 下午4:18

弈离指归-评论

是该想想
  【老三亦梅 回复】:谢谢欣赏 [2007-10-6 12:44:15]at:2007年10月05日 晚上8:13

扬剑出鞘-评论

好个老三,把当下诗歌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点,让我辈看到了许多东西,很有启发意义,收藏了,喜欢这样的评论文字!就象喜欢有顺一样喜欢你,老三!
  【老三亦梅 回复】:谢谢欣赏.问好! [2007-10-6 12:44:41]at:2007年10月06日 上午11:31

扬剑出鞘-评论

加你为好友!!
  【老三亦梅 回复】:谢谢欣赏 [2007-10-6 12:45:15]at:2007年10月06日 上午11:32

飞天蓝子-评论

一个阴郁的人是很难发现并注意阳光明媚的。
此句我不是很喜欢,我相信思想阴郁的人有他的追求,阳光普照大地不会对任何人吝啬,阴郁只是他心灵上孤独,阳光明媚在他的心里

  【老三亦梅 回复】:欢迎讨论.呵呵,我说的未必是真理.各人的看法.谢谢欣赏 [2007-10-6 12:46:19]at:2007年10月06日 上午11:38

曲子和子-评论

加你为好友
  【老三亦梅 回复】:谢谢欣赏,朋友 [2007-10-6 12:46:46]
  【曲子和子 回复】:乐意交往.问好. [2007-10-6 16:44:45]at:2007年10月06日 上午11:41

小李菜刀-评论

这样对诗歌有建设性的理论文章应该多些。支持老三。
  【老三亦梅 回复】:谢了哦. [2007-10-6 12:47:04]at:2007年10月06日 上午11:59

单选文-评论

诗还是朗朗上口、简捷的好,因为,诗歌强调的是引发人们情感的震颤、瞬间的感悟,而不是指点和取悦人们,那是哲学读本和电视剧分管的业务。-----支持!支持!难怪我的短诗被你们说成无诗意,相信看了这文章后,大家应该知道诗为何物了。
  【老三亦梅 回复】:呵呵,好! [2007-10-7 10:20:01]at:2007年10月06日 中午2:03

寒筱箬-评论

我也是一个爱诗之人。可是总感觉自己写得很差。
感谢老师发表此文,让大家受益:)
  【老三亦梅 回复】:感谢欣赏 [2007-10-7 10:20:41]at:2007年10月06日 中午2:14

李光荣-评论

好文!欣赏了!
问好 !
  【老三亦梅 回复】:感谢欣赏 [2007-10-7 10:20:24]at:2007年10月06日 下午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