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古老的“文化命题”历史上早有人论述之,也做了极为详细的考证。本人早就想对此再予以动笔叙之,从另一些角度对别人论述加以整理再说之一番,以加深些许印象,达到“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之良好初衷。
“文人相轻”亘古有之,到此刻也没有一刻停顿过,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加快发展的趋势。鄙人是按部就班地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的,碰到过无数文人,有同学也有老师;还有在网络盛行后,也跑过许多重量级别不等的文学网,见过不少所谓的文人们。虽不曾谋面,但从其文字中可推之其心、其性、其德,所以在鄙人周围到处充斥着些大大小小的文人们。再加上历史文化中的那些声名响亮的一帮文人们,可以说文人们的百态与人生相比比皆见尽显眼前了。
∮我们暂不论他的优点以及对历史与时代的贡献,就历数其这面——现代“文人相轻”的性格来论,其丑态真是百出的,其心态是猥亵的,其人品性格也是极其不良的。
首先让我们再来考证一下“文人相轻”的词源与词义。文人相轻早见于三国时曹丕写《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曹聚仁先生在《自由谈》上对此做出明确的诠释,指出:曹丕之所谓“文人相轻”者,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凡所指摘的,仅限于“制作”的范围。一切别的攻击形体,籍贯,诬赖,造谣,不能算作现代的所谓“文人相轻“的实义的。
《庄子》里也有云,读之我们会大概又可以遇到这样两句宝贝的教训:“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的此意说含有辨证之意,或者说是有诡辩的内容,可以解读为事物有自己的优缺点,也可以解读为此时是“是“,彼时是“非”,一切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来考察之的。但与现代该词意思相论,还是有些出入的。喜欢引用这种格言的人,那你的精神与之相距之远,虽然庄生自己在《天下篇》里,历举了别人的缺失,但以他的“无是非”轻了一切“有所是非”,这不是历史分析主义的态度了。
从那时起,“文人”之间的关系便死死的奠定在“相轻”这层关系上了,并逐渐演化出现代之意了。到后来宋朝的杨万里在《答陆务观郎中书》中提到:“古者文人相轻,今不相轻而妒焉”,火药味就开始越来越浓烈了起来。
或许是古代帝王将相们因为政治需要,利用文人之间存在的不同的学术见解,而挑拨双方“相轻”。读书人嘛,连“自有黄金屋,自有颜如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都能当真,还有什么不能相信的呢?况且,政治向来就不是读书人所能理解透彻的。可以说,在“五四”之后那段时间““文人相轻”算是中国历史上最纯粹但也是最混乱的时期了。因为那时候西方学术对中国学术有巨大的冲击,在知识分子个个都高度吸收各方面知识的时候,政治环境也在日益复杂直至嘈杂不堪。于是造就了中国文化界空前的“繁华”景象。而到了现在,“文人相轻”恐怕早已跳出“不相轻而妒焉”的圈子,就事论事变成了以事及人。前进倒是在前进,只是南辕北辙就显得愚昧了点。
鲁迅先生的观点认为:何所谓文人相轻,即局外人或假充局外人的话。他认为文人相轻,轻字在先,大略有三种:其一自卑,其二自高,其三匿名“批判”。他实际上给我们指出了两点:一是“相轻”的心理上的原因;二是文学批判不等于人身攻击。
而“文人相轻”的现代意应该是指文人对文人的才华,及其文章的观点,乃至成功等所感到的一种轻蔑或是不屑一顾的姿态,现代“文人相轻”已经超出古代之意了。“文人相轻”理应当是一种理性的学术交流,但现在我们已经远远地丰富它的词意了。不仅用所学之长攻别人其所短,而且演化到人品与人身的相互妒忌与相互攻击了。当然,这里所指的文人也不泛装腔作势华而不实的戴假面具者。
在文学领域里,一方面某些文人自持身清价高,可以把别人贬得一文不值,却把自己夸到天上去了。他是不屑与一般文人同道,他自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其实许多人是都是半斤八两的。所有这些的表情都是逃不过观局者那雪亮的双眼,因为旁观者一看则知。另一方面它又似乎极不光彩极不磊落。文人常常把它藏得紧紧的,生怕漏了自己的嘴角。其结果呢,他在心里是越藏越不隐蔽,他的外部表情也是越来越不自在,潜意识里他的内心是嫉妒的可怕的,从而由嫉妒转变成轻视,做出一副不屑一顾的姿态。谁都知道中国的文字是宝贵的,组合起来是丰富的,可描万千山河,可表心之所向的美文。但要刻意贬低别人,这就注定他要想法设法的挖空心思去贬低别人,这样一来,组合起来的文字也就变得可怕了。应该说,作为文学的爱好者,大家应该要珍惜文字的。但当文字变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另一种模样——简单里褒贬着复杂,不知道旁人看了会作何感想,对文人又着什么样的看法。
当文人的轻视不可遏止时,会转化为轻蔑。于是,“文人相轻”就变得有些的可怕了。当文人的轻蔑可以得到遏止,文人又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文人相轻也是落魄者的自我安慰,因为他不想向别人揭示他最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他是庸俗之辈。可见同是天涯沦落人,是何等的受欢迎。早在春秋的时候,百家争鸣,对于别的流派便有“洪水猛兽”的说法。楚狂过圣人门前大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而已而已,今之从政者怠矣”。
反观之,一个真正有出众的阅历,出众的气质,高人的涵养之人,他是不会闭着眼睛瞧不起别人的,也不会把别人的文章与人品贬得一文不名。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宁静的,没有嫉妒之心,也没有造作之态。他有着“海纳百川”的广阔心胸,可以“临高望远”的平视众生,总是宽容与鼓励着别人,而不因自己“显摆”或者拥有“要位”高高在上而沾沾自喜、盛气凌人。他始终以一个悟者的身份审视这个世界,他觉得没有人值得他去轻视的。这类文人是高雅的也是具备艺术修养的。他是经得起别人百般千言,万般巧语的进攻的。而一个阅历与知识量尚浅之人,往往总是大言不惭,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幼姿,极力煽动自己的情感,开动自己的文字工具,伪装自己说的是如何任何的有道理,并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引起人们的谩骂与攻击,扰乱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整理到这里,我在想网络文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走过许多文学网站,总是见一些所谓文人们习惯于自以为是,以一己之见,乱点“鸳鸯谱”,今天指责这个明天呵斥那个,好象就他的水平为最高,对任何人包括任何观点都瞧不起予以鄙视之,总是要讥里瓦啦狂吠几句,甚至不乏人身的侮辱与诬陷。争吵与谩骂有之,拉帮结派有之,圈自己的人马有之,以“位权”压人者有之,......派系林立、等级森严、权名争夺,既有派派相“护”又有派系斗争,一片好不热闹的大“繁荣”大“狂热”啊,点击率上去了,但它却从此失去并阉割了文学的尊严与纯真啊。
有时我也在想文化中“文人相轻”与政治里“官官相护”相比较,毕竟文人们间没有太多的利益因素也没有那么复杂与龌龊深陷其中,文人不管年龄大小应该比常人更理性更成熟更善良,更何况网络不等于现实啊,没有任何冲突与对骂的理由啊。如果文人们都能放下架子放下世俗放下名分,本着善良、包容、爱好与切磋的态度还文字于纯净,还内心于平静,还环境于和谐,我想:网络文学一定会是向上的友好的,一切也皆因此会变得那样的美好。
-全文完-
▷ 进入藤蔓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