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人唱:寂寞让我如此美丽。难道寂寞真的能让人感动快慰吗?我们知道寂寞是一种空虚的感觉,怎么会产生美感呢?其实每个人都会也都曾经体味过那种撕心裂肺的折磨。那美丽又从何而来呢?细细考量才发现,这是寂寞之人对待寂寞的一种策略,一种自我解脱积极的超然心态。值得每个人冷静思考,好好借鉴。
在现实生活中,寂寞感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哪怕你身处人海,亲情环绕,也难免要产生这样的情绪。因为人是情感动物,有着丰富的情感需求,没有深度和宽度的限制。人们常说: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可现实并不会简单如此,无穷的欲望总是要制造一些情感危机。
为什么而烦恼,为谁而寂寞,又各有各的不同。那些明星大腕可谓是风光无限,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住的是高级别墅,开的是豪华轿车。在常人看来,应该幸福无比了,可为什么他们的离婚率却高出常人几倍呢?因为他们有常人几倍的烦恼和寂寞,这些困扰让他们选择逃避,认为一离万事皆休。可是在再婚之后的不长时间里,那些挥之不去的情绪再次袭来,他们又陷进泥潭,于是开始新一轮逃亡。这样,恶性循环也就成为自然。当然,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已经没有什么美丽可言,只能给一些粉丝热情追捧极力炒作提供作料,希望在其中猎奇猎艳。但那份痛苦的感受只有当事者独自体味了。这就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能正视困难,调整心态,而采取消极放水,投降主义,到头来只能是烦恼越积越深,寂寞越堆越高。
望夫石之所以凝成千古传奇,正是当事人坚持再坚持地塑造,才会有这亘古美丽神话的诞生。我们不是提倡挣扎苦海被动挨打,固守绝望,而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在痛苦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在感慨里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美丽是需要操作者耐心地创造演绎的,放弃就是投降。美丽不是别人的评判,那痴心的望妇虽然心力憔悴,可那份期待,那不灭的希望依然在心中站成永远的风景。她不是痛苦而死。
一代才女李清照,深居闺中,寂寞难耐,在咀嚼烦恼的同时,细细品味那份情愫,让寂静的心花绽放美丽的诗章。“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这样的愁绪,这样的体味,恐怕很多人都会有的吧,但只有李清照把这份感觉当成一顿丰盛的美餐细细品尝。“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黄金算什么?抵不上那相思的碧叶,在作者眼里,一寸寸情感经历才是值得一点点珍藏感受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比黄花瘦,让人疼惜爱怜,可这减肥的过程,那一丝一缕的情结恐怕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也许不好受,但那是真实的生活。在“冷冷清清”的寻觅中,得到最多的人生体验,在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中,诠释生命价值。
有人会说这些诗句是优美的,而诗人的内心是苦不堪言的。美丽了别人的眼睛,苦了诗人的心。我却敢断定,诗人在编织这些精美诗章的时候,心情定然是美丽的,这些痛苦的表达正是作者情绪的释放,那份孤芳自赏的欣慰,也被演绎到极致。
陶渊明隐居山林,不知是逃避寂寞还是寻找寂寞,他对红尘的厌倦,在常人的眼中当然另类。可是他执着地享受那份恬静,还是让人羡慕不已。寂寞孤独都是别人的东西,陶公的心里都是“悠然见南山”的安详。为什么他能够如此泰然自如,是不是阿q精神?我们也许无法妄断。但这样淡薄名利、蔑视世俗的人生态度,或许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感悟。人,为什么而累?
寂寞会不会让当事人生发积极心态,关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处理好这些人之常事、人之常情,对自身精神世界的经营,对优秀品质的塑造,对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些细枝末节之处下足功夫,你就会有坚强的精神后盾,在面对侵袭的时候,才会应对自如,不会在汹涌的情感浪潮中迷失。
愿美丽之花绽放在风头浪尖!
-全文完-
▷ 进入英洪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