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n个省钱的理由
中国人的省钱是习惯使然,是从老祖宗那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也是饱受战火之苦、饱受饥荒之苦、饱受颠波离沛之苦、饱受天灾人祸之苦的老一辈中国人的经验传授。我的已经去世的母亲,一个经历过国民党掌权时期和共[chan*]党领导时期的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老人,就是一个极其节俭的典型。从小她就经常教育我们几个孩子:一个人从小就要养成节约的习惯,一分钱要当成两分钱来用;要量入而出,不要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到了吃饭的时间她又和我们说:“吃饭要大口,吃菜要小口,我小的时候吃饭是一粒豆子掰成两个豆瓣,一个豆瓣配一口饭”。而母亲自己则更是节俭的典范,她虽说是当教师的,在当时每个月也有40来元(60年代的40元是非常大的),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辈子没有穿过一件好衣服,没有吃过一顿好饭,没有去过任何地方旅游。现在回想起来,在当时那种的经济条件下:加上我父亲的40多元钱,两人每月收入不到90元,要养活我们5个孩子和赡养祖父、祖母,全家共计有9口人,这上有老下有小的,老的要孝敬,小的嗷嗷待哺,丈夫是撑门面的,那么就只有省自己了。其实母亲的身上就是老一辈中国人的缩影,那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是非常穷的,收入的极度之低,加上物质的极度匮乏,使得绝大多数的国人只能是一分钱当成两分来花,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清心寡欲地过日子,清汤寡水地捱日子,浪费与奢侈这两个词似乎可以从字典中除去了。
如果说中国人的节省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造成的,是当时的大环境所致。那么,是不是现在的中国人就可以高枕无忧,可以享受,可以各取所需了呢?我看,非也。改革开放20多年确实给我们的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经济也腾飞了起来,富人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一个北京银行的上市就早就了4千多的富人,听说已经从发展中国家转变成了中等发展的国家。我不知经济学家是如何计算的,我只知道在我的身边,在我的熟人中,在我的亲人中,就是在创富神话的今天,还在为一日三餐而发愁着,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每月就靠着不足千元的工资维系着一家的生计,不去计算突发事件和天灾人祸,就是平常也根本就无法做到过衣食无忧的日子。我的一个远房的亲戚,自己是一家不太景气企业的普通工人,每月只能拿700多元的工资,老婆从一家国营商店提前退休后只有500多元的(当时单位交的社保低)退休金,这一千多元若是风调雨顺,一家人在一起过日子,到也还过得去。可是偏偏老婆得了怪病,连生活也无法自理,再加上女儿同时考上了大学,一家人分在了两地生活,生活的拮据和艰难就可想而知了。象这样的家庭,他们能不节省吗?
刚才的家庭的例子还算是有固定收入的,尽管少了些,但每月至少还有千把块钱的收入。而那些城市贫民,那些没有收入靠拿国家低保过日子的低保户,就是每个月的水费、电费、燃气费、物业费、收视费等等的费用就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了,他们能不省吗,他们如果不省怎么过日子,去偷去抢吗?
如果说城市的贫民还有国家的低保政策,那么近8亿的农民呢?他们怎么办?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的农民,连打工也没有地方打,就靠每日土里刨食,靠上天恩赐的风调雨顺来收获一点粮食,维持每日里的生计。就看看全国每一年有多少贫困的大学生因无法踌躇到到学费而无法进入大学校门,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他们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就几千元,又怎能供得起一年需要连同学费和生活费在内的近万元的大学生呢?他们能不节省吗?
再看看现实生活中,百样的物品都在涨。就不说房子这样高消费的物品了,房价哪怕是涨到天上去,咱老百姓也就只好望房兴叹了(不是有人叫不必挤在富人中买房吗?言下之意就是房子是奢侈品,只有富人才买得起),只要有地方住就行了,一间两间也是住,三间四间也是住;土房可以住,木房也可以住,只要能遮风挡雨就可以了;可是一日三餐,吃的、用的,包括水费、电费、……见天地在涨,老百性能不省吗,不省,怎么过日子?
再看昂贵的药价和高昂的住院费,我就亲眼见过由于无法支付昂贵的住院费,病还没有好就从医院出院了:当时,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邻床有一个60左右的农村老大爷,得的是脑梗塞,只是早期,还可以医治;按医疗方案至少要住院治疗一个多月,可是老人才住了几天就出院走人了,理由就是没有钱住院,他的命运可想而知了,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呢,等待他的就是半身不遂到全瘫直至死亡。在昂贵的药费和住院费面前,老百姓能不省吗?
在飞涨的房价面前,在飞涨的物价面前;在昂贵的药费和住院费面前,在日渐增长的水、电、燃气等一应生活用品费用面前,老百姓有n个省钱的理由,中国人也有n个省钱的理由。
2007年9月28日写于家中。
-全文完-
▷ 进入汪汪麦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