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过去了。到了十六的晚上,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是一直等着一个人,以为中秋会来,至少应该有消息,结果等到十六,还是音信全无。有些失望,只好自欺欺人的安慰:其实不来刚好,省心,省事,省力。
我在电话里告诉她: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是今年不一样,要十七才最圆呢。再等一天吧。
朋友要等的人,是一个来自她老家的小伙子,今年刚刚参加了高考。考得一塌糊涂。这个也难怪,在他们那里,教学条件有限,应届就可以跳跃龙门的实在少之又少。因为朋友曾于不经意间夸下海口:说是可以安排他在我们这里的学校补习一年,尽可以住在她那儿的。结果考试一塌糊涂的学子并不想补习了,觉得并没有一定的把握。又是上过了高中的学堂,也并不想在家中务农,觉得这样委屈了他多年求学的辛苦。办法就是在某天一早,敲响了朋友的家门,背着一个旅行包,大大方方的进了家,坐在沙发上。朋友出乎意料,问道:“办事吗?要帮忙不?”小伙子答曰:“没事。”朋友问道:“来玩吗?住几天。”小伙子答曰:“不走了。”
于是,她便只好搜肠刮肚的翻检起自己的社会关系来。最后安排小伙子上了这里一家大型企业的技校,毕业后是有机会留用安排工作的。
事情终于有了结果,朋友也就安了心。翻箱倒柜的找出自己老公的几件衣服,看着还合适的,放在一起。领着小伙子出门,添了两件新衣。一切就绪,到了九月中旬,带小伙子到学校报了到,上了学。回家一看,家里面两件新买的衣服不见了,她翻检出来的“旧衣服”,一件不少的给她原样留了下来。这些衣服可都是响当当牌子的。
当时有关慈善和感恩的话题正说得热闹。朋友也便有些无可奈何,说是这样的孩子真不知道家里供养出来了,能回报父母什么?至于她的些少帮助,在被帮助的人看来,大约因为距离朋友的实际生活水平相差甚远,几件衣服,几百元钱,实在是差强人意的。
我们便笑笑安慰她:若是当真做了慈善,抱怨的时候就要小心些,以免落入作秀的漩涡。如今,她的作为实在离开慈善尚远,在小范围里还是可以抱抱怨的。
现如今,社会分配日益向着贫富两端迈进。而已经产业化的教育又实在没有好的办法拿出来,解决贫困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实际。富裕不是过错,为富不仁才是罪恶。于是,唤醒富裕人群的向善之心,慈善捐助成了一条好路径。接受慈善捐助的孩子,表示要在将来回报社会,用感恩的心将慈善接力做下去。
这样看来,慈善和感恩,就成了一根麻花的两条筋,相互交织着缠绕,若是成分比例得当,原是美味。
只是,现实中,这么样的两条筋,各自加上了特有的调味。终于将一根麻花拧得面目全非,成就为一样怪味特产。
慈善原本就是慈善,是以慈爱之心行善良之举。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虽高,也还是需要慈善做辅助的。这个慈善单纯的很,就是富裕人群将自己的财产捐助出来,通过或者直接或者间接的途径,送于受助者。正如俗话所说:救急不救穷。慈善原本是救急的,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雪中之炭。如果正在雪中瑟缩着,猛然见了炭,想来,还是感动者居多的。
我们所说的慈善便又多见了几分特色。需要慈善救助的,已经不仅仅是救急,而更多解读的是救穷。单单就因教育而发出的声声慈善呼唤,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分明已经脱贫了的不再是绝对贫困家庭,一旦要涉及到上学的问题,就马上返回了贫困——因为他们入学的障碍并不仅仅是学费,而是也要包括日常的生活费。这个生活费的尺度也要人百思不得其解:捐助的时候,一千元一年的人民币可能不够受助者一年的时间里打电话联系一次,而接受了“爱心列车”捐助的在读研究生,却又说自己在大学里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超过一百元,所以省却这一百多元的车票,对供养自己上学的家人来说,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这样一来,即便慈善是完完全全的慈善,并不含着任何杂质的,也要无所适从了——要怎样的状态下,就是应该接受慈善捐助的贫困学子呢?这些个贫困学子,要捐助多少的额度,就是可以维持完成学业的正常开销了呢?更何况在现在慈善供不应求的状态下,并不拒绝的特色慈善也夹杂其中,更让人眼花缭乱。
最据特色的慈善,要赠予“绝对爱心”慈善。媒体不乏这样的报道: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将生活降低到比绝对贫困还贫困,却捐助着若干贫困学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当然这样的事迹并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媒体报道的“绝对爱心”慈善,通常家里都有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大都经历过意外,而家庭为了将慈善进行到底,就都选择了放弃对这些孩子的治疗和教育。这些孩子的生命,只有用悲哀来解释了:他们不仅仅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应该享有的权利,而且并没有得到家庭之外帮助的权利。一旦经过媒体渲染,他们也能接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捐助,这样的捐助通常的就会被家庭继续用于捐助他人。
而接受采访的受助者,最多的表示就是:感受的是他的爱心,他并不希望我们以金钱来回报。我们以后走上社会,将爱心接力做好,就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我始终不能理解,一个人如果可以将这些产生在病态下的“绝对慈善”享用到心安理得,他的爱心会成长到多茂盛?
慈善特色之二,暂且归于“超需求慈善”。这种慈善将慈善行为定位在让贫困学子充分体会贫富差异,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上。比如,给每个受助的贫困学子先配备一部手机,然后带他们上蓝天翱翔,坐飞机登上求学的旅程。只是不知道,对贫困学子慈善捐助的额度,今后是否要将手机的电话费考虑在内?除却这个学期以外,以后的往返费用由谁来负责?应该按照什么标准来执行?也许这样是多虑,该救助的都得到救助了,既然世界充满了爱,那么享受一下也无可厚非。
慈善特色之三,既“做秀慈善”。企业或者企业家,包括一些明星,通过慈善可以换来媒体的大力宣传,这样的效果比起广告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慈善成长为一种可以计算投入产出的行为。
当然,还有一部分属于正常的慈善行为。只是,在林林种种的特色慈善并存的状态下,并没有长就了火眼睛睛的人们,无从分辨哪个慈善是哪个特色里的产出?做了慈善,被人误解也并不是偶然。于是,正常的慈善行为选择自己确定帮助对象,而不再从媒体,或者权威机构提供的名单里挑选。将慈善做成丝毫和名利不挂钩的行为。
接受帮助的学子,将感恩也是演绎到淋漓尽致。因为贫困要被同学笑话,丢面子,要求捐助者不得和自己常联系,并且不得泄露自己是在接受捐助的事实。而自己可以随时和捐助者联系,提出自己的需要。这样的学子中有很多过上了比温饱家庭入学的同学更优越的生活,其中一部分甚至于可以用奢侈来描绘。他们的理由充分的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理直气壮:那些人掏给我的钱不过是他们财富的九牛一毛而已!
一旦涉身于一切向钱看的商业社会,原本就是要通过龙门跳出贫困的学子中,也是有着一部分很快就能领悟到金钱的妙用。而当今对贫困的歧视并不是纸上谈兵的现实,也使他们护卫自己可怜的尊严成为理所当然。这些学子接受着来自社会的捐助,不显山,不露水的完成学业。当然其中一部分还可以通过受助得到相对理想的职业。这以后,便如驾鹤仙去一般,从此杳无音信。
当然,就和慈善中有完全的慈善一般,感恩中也有完全的感恩。这样一来,为了不剥夺善良的贫困学子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慈善当然的一如既往的进行。只是,慈善的只有自己分得清自己属于什么慈善,而感恩的,也只有自己分得清自己是真是假的感恩。
至此,慈善和感恩,如果说是一根麻花上的两条筋,那么这两条筋各自加上了各自的调味,已经是怪味特产了。
今年夏天,有关慈善和感恩又一次被闹到沸沸扬扬。原因是几个行了慈善之举的企业家,因为受助者没有和自己联系,表示过对慈善的感恩之心,所以决定取消对他们的捐助。慈善者理直气壮,受助者满腹委屈。天平最后终于向着受助者倾斜,这些明目张胆要感恩的慈善被毫无疑问的归于“做秀慈善”,被取消了受助资格的贫困学子,也终于有新的慈善表示愿意将慈善的接力棒接过去,直到他们完成学业为止。这个时候,一个不应该被暴露的情况又被暴露出来:原来这些学子之中,竟然有着当地城管局长的千金。一场为慈善公开要感恩的闹剧,终于以闹得并非全无价值收场。
不过这样一来,慈善和感恩各自加入的秘方调味却被多公开了一层。慈善和感恩拧成的麻花,各自疏了筋骨,从摇摇欲坠彻底肢解。慈善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种慈善,而且不知道自己慈善了贫困还是不贫困。感恩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真的感恩还是假的感恩,还有一种在将自己的不贫困在接受捐助的过程里,演绎成当然的相对贫困然后便理直气壮。
还好,新闻报道说,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报不了到,那么,尽管慈善和感恩已经肢解成结着无数小疙瘩的一团乱麻,想必,新闻这么说了,就一定是贫困的生和不贫困的生,都报了到
慈善和感恩,终于可以暂且谢幕,且等下回分解了
-全文完-
▷ 进入照妖镜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