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寻甸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21世纪将是保健食品高度发展的时代。核桃是食品中的佼佼者,历代医书中对其保健作用极为推崇,称其能“通经络、润血脉,黑须发,常服皮肉细腻光润。”文章针对昆明市寻甸县将核桃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干果树种推广种植的决策,分析了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布局、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强管理、重视市场开发等对策。
关键词:寻甸 核桃产业发展 现状 对策
一、寻甸县情简介
地理位置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位于滇东北,面积3966平方km,属昆明市辖县,东邻沾益、马龙、南连嵩明,西靠富民、禄劝,北接东川、会泽诸县(区),位于昆明、曲靖、东川三地中心,县城距昆明城区102公里
(二)自然条件
县政府驻仁德镇。唐南沼置寻甸部,始有寻甸之名。元置仁德府。明时为寻甸军民府。清时为寻甸州。1913年设县。1956年建寻甸回族自治县。1979年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处滇东喀斯特高原西部。县境内地形中部和北部偏高,西部与东南偏低,境内有大小山峰90多座,屑梁王山系,有大小河流20多条,较大的为牛栏江,属金沙江水系。湖泊有清水湖。地处小江地震断裂带,常有地震发生。我县气候属于典型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无霜期229天,年降雨量1045mm。境内地形复杂,最高海拔3294·8米,最低海拔1445m,山区、高寒山区占总面积的87·5%。在群山与河谷之间,有大小不等的坝子80多个,面积20余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坝子有5个,是水稻、玉米主产区。耕地面积58万亩,森林覆盖率33·2%,水利化程度36%。
寻甸境内地貌绮丽,土地宽广,有耕地190多万亩,国土面积居昆明市第二,耕地面积居第一。
寻甸境内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全县共有水利设施3570件,其中中小型水库81座,总库容17861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库容13816万立方米,小型水库库容4045万方米,坝塘库容392方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36千公顷,水利化程度达54%。一年的水资源总量24亿立方米。
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耕地面积达54·57万亩,适宜优质烤烟种植地20余万亩,已建和在建的干果基地20万亩,有天然草场320万亩,人工草场18万亩,淡水资源17·4亿立方米,盛产玉米、水稻、洋芋、荞子、烟草、豆类、小麦等,其中烟草为主要支柱产业,大白芸豆为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大牲畜存栏率居全市首位。境内森林覆盖率达33·2%,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较多好。矿产有褐煤、磷矿、硅藻土等,已探明储量分别为3·5亿吨、4亿吨、和1·27亿吨,具有广阔的开采和综合开发前景。
自然风光更是令人陶醉,境内“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其中以比利时洞穴专家拍手称绝的河口白岩水旱溶群为代表,东南部有号部称“滇东第一福地”的钟灵山寺遗址,及以寺为中心的钟灵山国家森林公园。中部有碧波荡漾的高原明珠清水海,东部有新近开发的以凤龙湾水库为中心的凤龙湾风景区,其青山绿水,飞瀑流泉,湖光山色,鹭飞鸟鸣尤其引人入胜,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三)·社会经济条件
全县辖17个乡(镇)173个村(办),截止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50·3910万人,全县居住着汉、回、彝、苗等16个民族,其中回族60571人,占11.7%,彝族43657人,占8.6%,苗族5460人,少数民族比例占全县总人口21·8%。境内213国道和东川铁路支线嵩待高速公路贯通南北,320国道、昆曲高速公路及贵昆铁路斜挂东南。省道铜矿公路和7204公路蜿蜒西部,与密如蛛网的县乡公路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县境内全部乡镇通信、网络均配备,有南磷集团自备电厂、县电力公司热电厂、以及新开发的杨家湾水库金源水电站等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条件。
据昆明市统计局初步核定,2006年寻甸县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大关,达20亿2894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43·0%,拉动gdp增长6·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40·1:18·6:41·3调整为36·8:22·9:40·3。寻甸的名优土特产主要有清真牛干巴、板栗、蜂蜜等,农产品有玉米、稻谷、洋芋、荞子、大豆、烤烟、油菜、小麦、大麦、蚕豆、芸豆,其中烤烟、芸豆、洋芋等在国内外均占有一定市场。清水海引进北欧先进养鳟模式,培养出红肉彩虹鳟鱼,其品质可与北欧鲑鳟鱼相媲美。
寻甸的主要经济来源有烟草、畜牧业、工业、花卉、马铃薯产业等,其中烟草为主要支柱产业,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县。
二、寻甸县核桃种植历史及现状
寻甸核桃栽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有核桃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年产量可达800吨,产值近480万元,成为部分山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主要分布于金所、先峰、柯渡、河口、功山、凤仪、鸡街、仁德、羊街等乡镇,其中以鸡街乡、河口乡、仁德镇、功山镇为主要种植基地,主要品种有漾濞泡核桃、夹绵核桃、鸡蛋皮核桃、大姚三台核桃、昌宁细香核桃、洱源火把糯核桃、铁核桃等品种。
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鸡街乡南海村公所大海戛村,有一棵远近闻名的核桃树,由于该树树干高大枝叶繁茂,且每年结果颇丰,有足够的资格在核桃家族里称王称霸,因此被人们冠以“核桃王”的美誉。
核桃王在鸡街乃至寻甸县的核桃树中,可谓鹤立鸡群。该树高达60余m,胸径1.5m,整棵树的树冠呈椭圆形,投影东西长30m,南北宽26m,树冠覆盖面积达780平方米。从树对面的山上远远看去,整棵树恰似一小片林子,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
核桃王大约于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栽植,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在近三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它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它周围人们的生活变迁,平静地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凭借着南海这片肥沃丰实的土地,也依赖于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核桃王”年年丰产。最高年份年产青皮核桃7至8万个,而且所产核桃个头硕大均匀,皮薄易去壳,果仁呈白黄色,果肉饱满而香味四溢。
1981年,曲靖地区林业局预订“核桃王”的果实做种,当年收青皮核桃41000多个,满满拉了一大卡车。这些核桃种繁育成功后,使“核桃王”的子孙遍布全区各地。1988年,《云南林业》杂志对“核桃王”作了系统报道;1990年,云南省林业厅、省林学会把“核桃王”载入《云南古树名木志》;1991年,寻甸县委、政府正式把这棵树列为全县重点保护林木,“核桃王”也从此更加受到人们的保护和厚爱。
近年来,寻甸县已经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把林业生产作为全县调整产业结构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植,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生产已在全县农村轰轰烈烈展开,随着于果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种植专业户已经走上了小康路,相信寻甸县真正靠种植核桃涌现出更多的“核桃王”的日子已经不远。
2007年寻甸计划建设试种“云农”早熟泡核桃1000亩。
三、寻甸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寻甸核桃种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致使产品很难走出去。
(一)意识不强。农户的思想意识得不到进一步的更新,观念还处于陈旧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核桃的发展。大部分的农户对种植核桃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思想统一到抓经济林果种植就是抓经济效益上来,总是沉于有什么种什么、别人种什么就种什么的思想,对长远利益以及种植的适合程度不加于考虑,没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二)品种老化。我县现在种植的核桃大部份是一些品种老化且比较混杂的树种,原有品种的核桃树相当一部分已过盛产高峰期,质量与产出趋于下降。结实量逐渐减少,由于树种老化,产量在逐渐减少,30左右的老化品种未进行更新,并且果实变得小而硬,味道和色泽都较差,因此,进入市场的销售价格呈下降趋势。
(三)技术落后,经验不足。在引种、育苗、出圃、栽植、管理、采摘、凉晒、果皮分离、包装等整个流程中,基本上是按传统经验进行,有的农户因为缺乏经验,过早采摘,导致核桃未成熟就被采摘,因此影响了质量,没有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导致质量不高,价格上不去,一般在集市上只能卖10元左右一斤。一些相关部门对核桃产业的开发尚未纳入系统研究的议事日程,重视不够,对产品加工较少,没有发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从中体现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县核桃缺乏管理,质量上不去,效益提不高。一部份农户在核桃种植之后,任其发展,不去施肥、修剪,以及其它管理,几乎没有科学管理,有重栽植轻管理的思想意识。大部份农户只等待着果实成熟后进行采收,而在核桃生长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管理或管理不当,既使管理,技术也有所欠缺,没有把一些好的方法和高新技术融入其中。生产投入较少,从而造成产量不高,果实个小,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四)市场管理欠缺。产品的营销尚未摆脱集市贸易式的出售、收购,作为产地收购主渠道的网点,受外地商户、消费大户的冲击,抬价、压价收购并存,导致农户随市场销售或受欺诈信息抛售,极大地损害了桃农的利益,从而影响到农户对核桃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科技含量不高。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相关部门没有专门的指导,核桃与其他经济树种横向相比,科技系列化服务水平和各个环节上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很难适应产业发展对科技的要求,也不利于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核桃产业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掌握从事树木分类和长期从事核桃研究的人数较少,从而限制核桃的开发和研究。
(六)销售渠道狭窄。我县的核桃虽然远销各地,但销售量较少,销售渠道相对狭窄,销售网络不够健全,此类问题长时间的存在,逐渐形成核桃种植萎缩,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频频出现,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在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战略中,就全县林业而言,在确保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发展林果产业的侧重点是有特色的树种,而核桃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完全具备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把寻甸核桃作为县域经济中主导产业之一来开发,尤为重要。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种植
一是突出区位优势,抓好核桃种植。充分利用全县的气候资源和有利条件,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充分挖掘核桃自身的潜力。二是抓住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扩大内外销售网络。寻甸县距昆明市90公里,境内213国道和东川铁路支线嵩待高速公路贯通南北,320国道、昆曲高速公路及贵昆铁路斜挂东南。省道铜矿公路和7204公路蜿蜒西部,与密如蛛网的县乡公路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紧抓这一优势条件,积极运作,让县内的核桃产品“运”得出去,让外地好的经验和资源能够“进”得来,真正达到“内外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基地化建设
有一定规模的优良核桃种植地,是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和根基。近几年来核桃种植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其优良品种面积甚少。为推进产业化建设,扩大种植面积,特别是扩大基地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使寻甸核桃产业逐步走向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一是借改造良种之机引进名品苗木,着力提高寻甸核桃科技种植技术,增加种植户的效益。二是抓好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鸡街、柯渡等地的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发展薄壳核桃。三是抓好品种布局,在仁德、金所可以引进鲁甸和大理的核桃优良品种。四是抓好时空布局,对凤仪、金源、倘甸、联合等地,结合当地情况,加大力度,在退耕还林中可以发展核桃种植。
(三)积极培育,着力推进核桃产业化进程
积极借鉴一些好的经验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核桃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结合实际,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品种,通过科技引进,逐步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一是在整个核桃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关键,按规律办事,以政策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不断解决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积极培养观察力、发展力以及协调处理力,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恰得其反。要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充分发挥其长处,让农民多得实惠、多得利益,从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同时,让利于民,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利中求活力。二是注重人才在培植核桃资源基础阶段的作用,增强人才意识,充分挖掘在市场条件下的领导企业人才,让他们在发展中增长才干,在增长中去指导和推进产业化进程。三是倡导核桃龙头企业与农科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良种和新技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打破社会范围和所有制界限,建立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紧密型关系。通过资金、土地、技术、设备入股,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通过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自下而上建立核桃协会,为会员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服务、协调和指导职能,维护会员和行业利益,促进农产品流通。
(四)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运转程序
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加强监测,提高产品规格质量,规范价格体系,逐步提高核桃产业效益。一是加大对规模小而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不一、以传统经验为主的技术管理和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核桃的产业化建设。二是把小生产形式的产品和大市场实行有效对接,即要做好政府行为的组织工作,又要运作好利益驱动机制,同时还要提高系列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公司+农户”的完美结合。公司和核桃种植户签约订购合同,购销合同应按标准化商品的要求运作,协调处理好各种问题,保证有序运转。定位收购最低保护价,对实际超过保护价的部分,公司和农户按比例分成,农户必须按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及有关条规交售到收购点,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包装问题经常被忽视。包装是产品的第二生命。农产品要想在生产上档次,在价格上有新突破,就必须在包装上下功夫。但包装必须遵守有关条规,过程要严格。收购点则按品牌、等级分装,分装应逐步废除麻袋、编织袋直接装,应改用适合现化企业的标准化纸箱,标明品牌、等级、净重量、产地、条码等。
(五)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业效益
从核桃的发展现状出发,要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引进新品种,提供先进技术服务,真正让核桃产业走上科技之路。一是通过对品种资源调查,可为产业区域、品种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针对市场人才和技术等突出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农村核桃实用技术培训,为技术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进得来,切实把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并用在关键之处。通过专家引导,逐步组建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二是提高采籽种、育壮苗、多出苗、快出苗以及扦插育苗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投入,积极探索速生丰产基地的栽培技术,特别是在提早结实、延缓衰老等关键技术上力求新突破,并不断扩大推广面。四是加大核桃病虫害防治,有效遏制不良趋势上涨。五是提高产品品质、等级、包装和储运的科技含量,塑造公司产品形象。六是引进高新科技,充分利用核桃的营养价值,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创造科技产品,打开销售市场。七是针对优果空间大、核桃结果面积少的实际,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核桃产业化水平。推行“核桃技术服务卡”制度,组织技术人员上山下乡,抓好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培育自己的技术骨干,包村抓管理,抓老园改造和新建示范园。各乡镇林业站负责区域内的技术指导和科技推广,实行挂钩制度,落实责任。教育引导群众应用科学的采收技术,合理采收,切实提高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六)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变直接干预为间接调控,走政府调控市场,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农户整体进入市场的路子。妥善解决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创造一套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机制。一是加大对发展前景良好的核桃龙头企业帮扶力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通过维护好市场秩序和加大政策导向作用,出台促进农业产业化且适合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者,在征用土地、减免税收、申报贷款等方面享受有关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二是重点扶持建立一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而加工环节薄弱、抗市场风险较弱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核桃制品加工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识,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三是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扶持龙头企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把寻甸所具有的地方特色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切实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七)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对我县的核桃优势资源以及发展模式、政策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寻甸核桃真正走出家门,打入市场,走向全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知名度,塑造我县核桃品牌新形象。重点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注重提高网络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把一些典型经验和优良品种宣传到村到社到户,并把科技服务到田间地块,切实做到抓宣传、塑形象、树品牌、促发展。
五、结论:
云南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均居全国居全国之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标准的高要求,对健康食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将是保健食品高度发展的时代。核桃是食品中的佼佼者,历代医书中对其保健作用极为推崇,称其能“通经络、润血脉,黑须发,常服皮肉细腻光润。”寻甸县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核桃生长最适宜地带为海拔在1100m至2100m,年均气温在13·5℃,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寻甸县应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基地化建设;积极培育,着力推进核桃产业化进程;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运转程序;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业效益;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品牌形象。寻甸县发展以核桃干果基地建设传统优势产业,提高核桃种植科技含量,把核桃产业发展成为继板栗之后的又一大优势产业,开发核桃干果加工企业,增加产业效益,把核桃产业发展壮大,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充分发挥核桃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对增加农民收入,农村脱贫致富,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云南省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的意见》
2·寻甸县人民政府;《寻甸县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2007-7-12
3·刘福刚,孟宪江;《中国县域经济年鉴》;社会科学文;2005
4·张元知,黄汝昌;《云南林业科技》;1999年第4期
5·梁慧聪;《果树栽培》;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1
-全文完-
▷ 进入永远不会太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