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本科生、小学生及其他江中居者

发表于-2007年09月28日 下午3:51评论-0条

历时两年之久的被众多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史上最牛的钉子户问题刚刚得到圆满解决,前不久又诞生了号称史上最牛的本科生,据报载,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本科生陈家忠,今年23岁,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四月,辗转于全国各大名牌高校之间,先后在复旦、北师大、上海交大、浙大等六所名校做了多场专题学术报告,不料,最近被网上流传的一则小道消息揭穿了其真实身份,才发现陈行骗的路径。原来,陈某对外公开的身份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生、教授”。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这则报道,它都是中国高校和知识分子的奇耻大辱。高校是科研教学机构,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聚集着各种精英和专业人才,高校可以说新知的发源地,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动机。陈某偏偏就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戏剧性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全方位地去深思一些事关荣辱大节的问题。

尊重知识,还是屈服于某种光环?亚里士多德说,吾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在学生面前,老师是权威,在老师面前,真理是权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爱的前提是尊重,爱真理就是对知识的尊重,我们爱真理,但鄙视那些真理握在手中就不可一世的人,也不齿于那些利用真理来欺世盗名获取不义之利的人。显然,陈某有后者的嫌疑,如果经鉴定,陈某确实赤手空拳,手无真理,那么他就是一个十足的大骗子无疑了。行骗的技巧在于迷惑人,那么,他是靠什么来迷惑人的呢?不可否认的是,他与美国哈佛大学某国际著名教授的亲密关系,以及“哈佛博士”“哈佛教授”的头衔,击倒了国内知名高校的设防心理。陈某是中国人,自然了解自己的国情,我不想说他抓住了某些人崇洋媚外的阴暗心理,至少他知道,在中国,关系和头衔是一种资本,是一种光环,也是一种十分吓人的东西。运作好关系和头衔,可以转化为其他很多你所需要的东西,所以,他的骗术屡试不爽,大获成功。在国内,被高质量的关系和尊贵的头衔笼罩的人很多,如果让真理让位于光环,屈从于地位,我敢断言,高校被骗何止此一回。陈某的骗术揭穿了,光环下掉了,成了普通人,再去行骗,成功的几率接近于零。如果如今的高校不再去深刻反思,谁能保证什么时候还会出现第二个陈家忠?谁能保证那些头戴真实的紫金花环的所谓的权威人士不去做和陈某一样的勾当?

孔子说,不能因言举人,也不能因人废言。如果陈某确实有真材实学,走在学科理论的前沿,那么,他就应该有到各大高校作报告的绝对资格。果真是这样,那么发现骗局而拒之于门外的那些大学是不是也犯了和其他几所大学一样的错误呢?只去做验明真身的工作,不去验证真理,我们不能说它高明很多,它看重的同样是学术背景、资历和身份。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尚且明白不能因人废言的道理,今人更不能因为陈某是一个本科生就限制他讲学的自由。生于唐代的僧人慧能一介文盲,但这一点并未影响他继承禅宗衣钵,成为禅宗六祖,并开创了禅宗的南宗,若五祖弘忍也有像现代人这样的识人眼光,恐怕就不会有慧能今后的佛学事业和一代佛学大师的出现了。上个世纪初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开创了一个历史上难得一遇的学术自由时代。到了今天,我们处于黑格尔所说的“散文年代”,社会环境无比安定祥和,学术的“双百方针”喊得震天响,却不见大师频出。殊不知,学术的自由精神需要平等去维护、捍卫,在学术地位上的平等都尚未得到保障的时候,求自由也就如水中捞月了。陈某深谙此道,在还没有修得金身时,要想展示自己修得的正果,就得使用暗渡陈仓、瞒天过海之计,哪怕用纸糊一下,也比泥身子好啊。陈某的成功行骗和形迹败露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结果,在媒体无孔不入的日子里,几乎一切都可能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可能娱乐化,媒体的公正和良心在这时显得更加重要。可叹的是,媒体在没有对陈某的学术水平做任何考证的情况下就进行了披露曝光,他们吸引的是受众的眼球,看到的是名校哑巴吃黄连的尴尬,等待的是陈某将会得到怎样的惩罚,他们笑看风云变幻,立场简直中立到极限,这是对社会的极不负责。我个人以为,如果陈某的学术报告确有创新价值和理论突破,就应该大开绿灯,给他一席之地,让他一路通畅地讲下去,本科学生给名校师生作讲座怎么了?在真理面前,名校的面子算何物?如果陈某的报告毫无学术价值,就应当把这一事件当作一记警钟,再也不要被光环迷惑住了双眼,眼睛该看什么就要去看什么。

忽然,又想起了一件关于小学生的事。据北京一位小学校长称,对外来农民工子女可以采取体罚的手段,并且说:“对于他们,只能用这种办法。”这是典型的教学无能、管理无能的表现,是一种文盲法盲加道德盲的逻辑。对于这一说法,我只能暂且做出上述评价。身处这所小学的农家子弟的遭遇和陈家忠及其相似,他们都因为身份、背景的弱势而天然地获得了弱势地位,遭受了不平等待遇。仔细想一想,陈家忠事件确实有推而广之的教训意义。

我做了下面的时空转换与假设,与大家共享。一天,陈家忠遇到了一位在北京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进行了一次本科生与小学生的艰难对话,本科生先开口,

“小同学,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挨打受骂吗?我告诉你,是因为你爸妈叫农民,你也叫农民。”

“什么?你错了,怎么我一家三口都叫同一个名字呢?我不叫农民,也不是农民,我是学生。我爸妈从前是农民,现在都进厂当工人了。”

“可你们还是没有甩掉农民的帽子啊!”

“农民的帽子啥样儿?是草帽吗?我没戴过,我爸妈也早就不戴草帽啦。再说了,戴上的帽子为什么还要甩掉呀?你说的话我越听越不明白。还是说说你最近的情况吧,听我们老师说,你成为名人了,还惹了不少麻烦,是吗?”

“真是一言难尽,我们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你也是没有甩掉帽子吗?”

“不,恰恰相反,我没有戴上合适的帽子。说多了你也不懂,说简单一点儿吧,公鸡和母鸡知道吧?”

“当然知道。”

“我遇到的人都喜欢公鸡漂亮的花外衣和红润的鸡冠子,不喜欢母鸡老土的样子。他们只看重雄鸡报晓时‘一唱天下白’的英姿,却在吃鸡蛋补充自己的营养时忘记了母鸡的辛劳。”

“哦”小学生似懂非懂。

“以后我们再说吧”本科生也一脸的疑惑。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中居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藤蔓居
☆ 编辑点评 ☆
藤蔓居点评: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但冒牌的是绝对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