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当我游览了茶乡的洪恩岩,觉得看山还是山,看水不仅仅是水。
那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上午游览了清水岩,到虎邱镇已是下午2点。从镇区盘山而上,放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层层茶园青翠欲滴。钻出车来,就看到一山高屹卓立﹐若凤翥然﹐其峰形如圭﹐这就是圭峰山,周围峰峦突起。在连绵群山中,点缀着寺庙、流水、小桥、亭榭、新修建的仿古大门、寂静的小花园……本以为这里会是青葱翠绿,花香鸟语;本以为这里会有名刹古寺,仙山楼阁。然而一切尽在意料之外。可以说是山上有的只是些不知名的灌木和普通平凡的草,看不到一株较高较大的树,更不用说参天古柏了。这里也没有什么巍峨壮观、富丽堂皇的庙宇,一座新修的寺庙,有点像恒山的悬空寺,孤零零地坐落在苍翠的圭峰山的半山腰,出现在眼前的东西很现代,也很人工化。
一种失望的感觉刚从心头涌起,又消失了。因为再看这山,虽没有苍松翠柏,没有似锦繁花,然而却是那样的富有生气,更有那清澈的流水,让我震颤。
仰望,悬崖飞瀑,晴阴万状,白雾迷天。瀑响晴亦雨,帘瀑层流跌纡,白雾迷天。好象从天而降,又似细练腾空,径直从山巅垂挂下来,飘飘忽忽,映射着闪闪水光,许是飞天舞向人间的丝带。稍微转头就却看到了,圭峰之水沿幽谷而来,缓缓的,形成的多层瀑布,“瀑落摇琴响,崖壁山雨白”,如白龙蜿蜒,这该是洪恩岩美景之一“九曲溪景”吧!我们决定沿着她追寻而上。
我们沿着一条用花岗岩石板铺就的路漫游。两旁是一些刚种下的树木,生机勃勃,两耳尽是潺潺的水声,约走了10分钟,顿感水声较大,俯视,只见一水如链,朵朵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升辉,奇特无比。再走一段路就是古桥,以自然石块砌成拱体,古传有"双凤会聚桥"和"桥幽暑如寒"之说,我觉得古桥不古,酷似“廊桥”,几位师傅正在给桥的遮蓬上漆,桥下的小涧很瘦,水很小,旁边遍生杂树,幽静深远,有篆体“岩瀑”二字刻在一长着青苔的石头上,想必沿水而上,定有圣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往这走,而是过了桥登台阶,当我们气喘吁吁的时候,就碰到了“圣泉”,我们赶紧洗手洗脸,有人还喝了起来,凉爽极了,沁人心脾。草草游览了岩寺,钻了钻有“不雨洞自润﹐无风气亦秋”之誉的学士洞,就向岩寺右侧的石阶往下走,不久,因拍摄一电视剧新造的日月潭就在眼底,那两块刻着“日”“月”的石头分外耀眼,许多形状各异的石头簇拥着,令人目不暇接,水就缠绵在他们身旁,唱着永远的情歌。再走几步就是“观音潭”了。观音潭若船形,三面石崖,水泻崖沟,似观音宝瓶洒下甘泉;潭的左侧雕塑着一尊白玉观音塑像,另一侧的摩崖上,琢凿“观音潭”三个大字;潭深不见底。我们坐在和水相接的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静静地听着似乎来自天上了声音,心旷神怡,有好事者找来小石块投入水中,听到是很小的水声,都被流水的声音淹没了,水面瞬间又恢复了本来的模样。我们也在议论着这清澈的水从那而来,上面的风景如何?为了探个究竟,于是又抄小路,往上寻找。过小桥,趟小溪,我们来到“宋代木屋”,它始建于2002年,是为了开拍的一部电视连续剧而搭建的场景。木屋实际上应称为竹屋,因为大部分的材料都是竹,回廊曲折,冷冷清清,廊外青山绿树,溪涧流水潺潺,虫鸟啁啁,我们徘徊其间,乐此不疲。热情的主人,用山泉水泡茶款待了我们,我们品着茶,和他侃侃而谈。我独自走出小木屋,放眼这里,发现山平缓了,不那么的雄伟,小溪涧和其他地方的没有什么两样,但这里林更深,山更翠了,难怪水这么多,这么的清澈。山风微微,真的令人感受到“佳景不虚游客趣,洪恩亦是一西天”。
我思绪万千。
我不禁想起了曾读过的铭记在心的一段话:“群山有势,众水有脉;水因山而娟秀温柔,山因水而更显伟岸博大”。的确,山的姿态各异造就出水的仪态万千,造就出水的特色独具。你看,洪恩岩的一泓泓清泉,一脉脉涧水,一条条小溪;或由石壁渗出垂一串银珠,或穿梭于林荫掩掩映映,或飞流直下悬一道瀑布,或恋恋不舍集成碧潭,或乱石穿空翻卷雪浪。正如老子所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我顿开茅塞。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洪恩岩的风物和山里善良勤劳的山民,孕育了茶乡独特的文化。
于是,离开小木屋,走向溪涧,站在水里,任这甘霖狂吻我的肌肤。我小心翼翼地躬身下去,轻轻地掬一捧这可爱的水,把她放在我的手心,可她却并不属于我,她慢慢地从我的指间滑落,只能让我用心去细细体味她那与众不同的韵味。有道是“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不是智者,只是一个匆匆的看客而已,但洪恩岩的水却是一篇经典的诗篇,是山里人的真实写照。我就这样倾心地欣赏水、体会水、思考水。我就此爱上了这里的水,在她滑过我指间的那一刻。
洪恩岩看水,是享福大自然的最高境界。游览洪恩岩,景观的主角是水,最撩人情怀的也是水。整个游程,实际上是一个看水的过程。水是洪恩岩之魂,是洪恩岩美丽的源泉。
2007-9-26
-全文完-
▷ 进入侧身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