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了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九鼎乃国家重器,迁在哪里,就意味着在哪里建都)。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左传》
“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至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于省吾《释中国》
一、横空出世
从仰韶村走出来,那些虽然已经习惯于刀耕火种,骑射抢掠的“九族”“万邦”的部落、黎民们,在淌过渭水,跋涉淆山,进入河洛平原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块黄土地上还会有个二里头村(夏朝都城斟鄩),更不知道偃师尸乡沟(商朝都城西亳商城)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这一路餐风露宿,血雨淋漓,一直走到东周王城(东周平王所建都城),当他们安营扎寨,田畴狩猎于河洛平原的时候,只知道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他们没有理由去想、更没有智慧让自己懂得这四面环山,洛水中流的中州大地,竟然隐藏着一个比天还大、甚至让整个世界在惊诧之余,既羡慕不已又担惊受怕的秘密。
这是一块岁岁年年汲取着伊洛之水而滋润富饶与美丽的黄土地。在这里,远古先祖们构木为巢,傍水而居,在夏种秋收之余,他们也经常聚集到一起,听智者们讲述那炎黄尧舜入关(函谷关)杀伐、安民治水、禅让贤君的故事,该杀的都被杀了,该活下来的都活下来了,该禅让的也禅让了。至于什么太康中兴,少康失国,桀纣无道,国人起义等等,那就云海茫茫,烟波浩渺了。直到平王东迁河洛之时,祖辈们在根本不懂得到底为什么要离开那代代相传繁衍生息的八百里秦川,出关(函谷关)东行,定居到这伊河、洛水交汇的中州大地。从此,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再也不曾思想过换个窝,挪个脚,一代一代懵懂初开之后完全能够睁开双眼看周围世界的古人们,在他们所经历的件件桩桩都是新鲜的故事里,逐渐隐约地悟到了一点什么。于是他们也开始去想、去记忆祖辈们讲述这伊河洛水的美丽故事,多少也让他们在千千万万个迷惘中知道了一些关于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之类的稀奇古怪的往事。而且他们在挥刀走马打杀平川的游牧生活中,渐渐地尝到了定居与农耕的快乐与幸福。在年年月月的与天地奋斗之中,他们感受到了内心的愉悦,虽然还不明白也不可能懂得,在这愉悦悠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天大的同样让世界惊叹的人间奇迹!
天机是永远不可泄露的,当初的不可泄露也许正是那些远古先人们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天机。当年黄帝勤民恤民而感动天神的时候,于伊河洛水交汇之处而得《河图洛书》,他怎么会想到这竟是“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之上篇》)而惠万世臣民的宝贝呢?当年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画成八卦和九畴的时候,他怎么会知道这《河图洛书》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是中华文明之始?连做梦不曾想过的是,坎坎坷坷6000多年风雨过后,一代日夜与愚昧为伍的伏羲氏竟被后世的子子孙孙们奉为华夏民族创造了第一人间奇迹的“人文之祖”!华夏文化由此奠基,华夏文明由此繁衍生息,这黄河之阴邙山之阳悬系着的伊河洛水之珠就是华夏文化的摇蓝!
不知是在上古时代的哪一天夜里,风和月洁,河水潺潺,一缕幽香潦潦地从周武王头上拂过,黄帝打坐于北邙翠云峰,正色而告武王:吾修坛沉璧于河洛,天神赐我龙图龟书,受治世之道;有伏羲氏者,以其为太极八卦并绘九畴;有大禹者,铸九鼎为降龙伏虎之器,得此三者,于“天中”之下,“土中”之上,必镇国而安邦也,汝当图之。
武王梦醒之时,正值崇拜图腾之年代。天之浩荡,恩泽九州。时“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左传》云:“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纣王的暴戾无道,招引八百诸候集会孟津,决意讨而伐之,武王度势伐纣而王天下,这是奉天承运,伐无道,救苍生,上有神灵相助,下有黎庶跟随,一举成就西周霸业。然而这毕竟还是一个遥远荒古而不懂科学的年月,王业成功都视之为天神相助。于是人们视天为神,把众星拱卫的北极星看作“天中”。他们以为,群星围绕北极,宛若一把巨伞,伞顶乃北极,而撑伞柱之人即王者英雄。于是古人们依此设想,服夷四方的人君之居所——国都,尤地之四极而居其中,即“土中”(大地的中心)。谁雄居中心谁王焉。于是武王伐纣成功之日,并未立即回师镐京,而是决定做三件大事:一徒殷之臣民于洛;二迁九鼎于洛(《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九鼎乃国家重器,迁在哪里,就意味着在哪里建都);三建“成周城”于洛(在今白马寺东南),其名曰“洛邑”。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便亲自于伊洛之滨,披星戴月,考察四方,寻找“土中”。不知有多少次失败,也不知有多少回疼痛,千难万险之后,终于找到了西有周山函谷关之险,北有邙山黄河之屏,东有景山之固,南有龙门山之奇的群山环抱、洛水中流的中州伊洛平原,武王以为“土中”,则大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从内心里已经都这里定为国都,名之曰“中国”!其用意是让天下百姓像星星那样向自己围聚合拢(此地后来被世人称之为中原、中州、中土)。据今天出土的《何尊》铭文所记,成王“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义民”,洛邑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据《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即云此事。可惜周武王无缘入主中原就英年早逝了。位到周平王,一举东迁,武王之梦方才得以实现。以后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把华夏民族建立的国都以及国都以外的君王所辖之地一概称之为“中国”。
天机自有可泄之时,其时亦唯大智者方可禅悟。《论语》云:“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原来“中国”横空出世,不是用文字表述的,而是上天之神灵早在地质年代把她稳稳当当地在刻写在中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唯真龙出世方可禅悟得来。有人说“中国”之“中”,就是以周围群山为四极(即周山、邙山、景山和龙门山围而成之,形似“口”字),以洛水横贯中间(洛水从这“口”中曲折流出,形似篆书中的一“竖”),以数万年乃至数亿年天地之灵气孕育而成“中”,又在这“中州”神奇之地而“国都”焉,真乃天赐“中国”也!当年隋炀帝登邙山而观伊阙,顾谓左右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炀帝大悦,遂议都焉。历代帝王自知: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黄河、伊水、洛河),固以四塞(函谷关,邙山,景山,龙门山),水陆通,贡赋足矣,难怪汉祖叹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古洛阳),自古皇王。”如此神奇灵秀霸气之地,真乃“天之中国”也,难怪一代女皇武则天把这洛阳都城美其名曰“神都”了。文明从此出,威武从此出,盛世从此出,国威从此出,自当中国龙抬头,横空出世之日,便是世界震聋发馈之时。
“中国”自古以来,就鬼斧神工般地刻镌在中州大地上,她原本就是一本天书,一本凡夫俗子读不懂的天书。一旦真龙出世,就威振四方,雄甲天下,必然引起天下英雄豪杰为之折腰。自有周以来,春秋战国,烽烟四起,诸侯问鼎中原,只为争识天书,以王中州矣。这里经历了黄帝、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5个朝代,先后王者105帝,历时1650多年。这里“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这里雄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为兵家的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素以“九朝古都”(九意为多的意思)闻名中外。
黄河流经于黄土地,“中国”诞生于黄土地,因而中国人的皮肤必定是黄色的,古代帝王在这黄土地上立国王天下,因此他们他们的龙袍也必定是黄色的。黄河水黄土地黄皮肤黄袍加身,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这是中华历史的必然,这是巍巍中华之霸气!china金光闪闪,people"srepulicofchina威震世界!
二、问鼎河洛
这是一块饱受沧桑的黄土地。当紫气徐升于河洛的时候,历史慢慢地翻卷着“中国”这本天书。自从有了《河图洛书》的年代,这块黄土地上,虽然日日铁蹄铮铮,夜夜杀气腾腾。但是在这鲜血淋漓的背后,却渐渐透视着文明的春雨,把满天杀伐,黑云压城冲洗得英姿焕发,云淡风轻。
这是一曲唱不完的王者之歌。1600多年的历史朝代不算长,105个帝王的年轮也太短,从野蛮的弱肉强食到西汉末年刘秀的“广义军队文化”的智慧拼杀,铁蹄之处,成者英雄的逻辑如春天的明媚盛开于伊洛大地。走过春秋战国,越过秦王汉武,复兴大汉天下而为国计民生抛头胪洒热血的风起云涌,在蚕食洛邑的铁蹄声中谱写着带着浓厚血腥味的文明旋律。
敢为人先的强者用兵强马壮的音符写出古代皇权政治,悠悠古代历史也同样在强者的铁蹄声中起伏延伸。用刀戟拼杀而成的音符在凄婉哀怨中吟诵着悲壮豪放,铁蹄踏出的历史在改朝换代的苍凉中高歌着流血的进步与辉煌。无论哪朝哪代,不论他们用什么方式,付出多大的牺牲,一代政权新建的时候,其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都在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当我夜眺邙山,轻轻走过那座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国古代四大盛世之君的“原陵”(汉陵)——刘秀皇陵时,老想着为什么历代帝王皇陵都是头枕山川脚踏河,而刘秀皇陵却偏偏是头枕黄河、脚蹬邙山的“枕河蹬山”之杰作呢?牵引着历史的长策,品玩古代君王政治游戏的余温,眼前那烽火硝烟,那儒者风雅,那温柔笑貌映衬下,一代儒君治天下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在中州大地。
当年在长安城里崛起的大汉天子刘彻铸就的“天下归汉”的威武豪壮渐渐消弥在西汉末年幼主更替频繁,外戚专权万马齐喑的时候,王莽篡位自立而行“新政”导致天下异心,“三边尽反”,百姓“起为盗贼”。是时,求学长安,一本《尚书》使其爱不释手的刘秀,“高才好学……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学成而归故里,怀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之目的响应绿林起义军,这位“……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的贵族太学高才生,韬光养晦之后,利用绿林农民起义军取得天下,最终反过来消灭赤媚农民起义军,兼并各路豪强势力,自王洛阳。于是,这位温文尔雅的本来地主豪强出身的穿着农民起义外衣,混进“农民革命军”的投机分子,踏着农民起义军鲜血淋漓的躯体,大开屠杀农民起义军之戒,最终完成兴复汉室的伟大事业。
历史就是这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西汉末年风云变幻、群雄蜂起的各路豪杰中,手“无尺寸之柄”的刘秀何以能够翦灭群雄、重建汉室?在满目疮痍、百业待兴的东汉初年,刘秀何以能够拨乱反正、废旧立新?在饥荒四起,饿孵遍野的阶级矛盾中、在道德沦丧的特殊时代,刘秀又何以能够与民更始、立法垂制?在其62年的人生、36年的事业、33年的皇帝生涯中,汉朝从西汉末年的全面崩溃到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功莫大焉。他给历史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可资总结的经验。
那是一个不善于用理论总结的年代,也是一个没有“把支部建在连队上”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指导的年代,而蕴藏在刘秀内心深处的还只能意会无法言之于世人的“广义军队文化”建设的军事理论,影响了刘秀一个朝代的绝大部分人,引导他从胜利走向胜利。于是他一手提着外戚贵族王莽之首级,一手提着农民起义军的头胪,稳坐在洛阳城里,思考着与他老祖宗刘彻绝然不同的治国之谋略。虽然身在关外而问鼎中州,长治久安的理念永远不会改变。从秦始皇开始的“三公九卿”的强权政治,到汉武帝的以军威立国,以儒学治国,在刘秀的广袤的胸怀里,蕴酿着难见血痕而一剑封喉的惊世杰作。他在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的宦官们直接禀陈皇帝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的时候,“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这不能不说是这位貌视文弱的书生为王者治世而发明的治国创举,再加之一系列大胆睿智的改革,由此而迎来一个春光明媚的“光武中兴”的盛世时代,历史为之叹服。
如果说薄赋敛而省刑法,偃武修文而兴庠序之教,不尚边功而与民休息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民强国之政策,为光武中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那么,解放奴婢刑徒和以柔术治天下两件惊天动地的历史大餐则为其新生的东汉政权的固本强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世推崇。
在世界统一战争的史册上,以人道主义著称的林肯是世界级帝王中最响亮的名字之一。他的响亮来自于他的《解放黑奴宣言》,其时却在公元1862年。中国央央大国,实在名而副实,因为中国的解放奴婢、刑徒运动确是开始在在公元26年!作为人道主义先躯的一代帝王,刘秀的名字竟早出林肯1638年!西汉后期以来,农民之沦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为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光武帝在重建刘汉封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前后十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对王莽代汉期间吏民被非法没收为奴的,或因贫困嫁妻卖子被卖为奴婢的,或因饥荒战乱被卖为奴婢的,或在战乱中被掠为人下妻的等等,全部释放为庶人(平民)。另外,还规定不许任意杀伤奴婢以及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奴婢的身份地位大大提高。同时,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农民起义四起,王莽政权强行挣扎的历史时期,在新生政权百废待新的关键时刻,这一诏书无异于百万大军,风卷长云,从而赢得了光兴汉室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巩固新生政权的天下誓死效命之民心。然而要想最终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如登太行冰塞川,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并且必须具备惊人的胆量的。当年林肯结束南北战争后,就因为解放黑奴而统一南北,竟被南方种族主义者开枪暗杀,林肯以一死而一统美利坚合众国,世界人民敬而爱之。刘秀这位世界华人的优秀总统,他以其文韬武纬的智慧和魄力,叱咤风云,撼天动地,不但没有被各种顽固势力所吓倒,反而因之而进一步巩固并且壮大了他的封建专制统治。其功劳盖世,千古流芳。
自古帝王多猜疑。在问鼎河洛的年代,在凭借马背得天下的年代,多少帝王在逐鹿中原之时,一路走来的兄弟将领们同生死共患难,天地良心日月可鉴。一旦天下已定,黄袍加身之时,共太平而度盛世,共荣华而享富贵,则实在是蜀道之难。当年刘邦革命尚末成功,韩信却命赴黄泉,饮恨天国。当年为朱元璋大皇帝打得半壁江山的大将徐达,身长背疮之时,朱老大人的亲赐天娥炖肉,作为他为其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的兄弟魂归西天送上了最后一顿最丰盛的晚宴。刘秀则不然。他是一个儒者皇帝,他是一个外柔内钢的真君子。他也是一个不怕弟兄们篡位自立的仁君。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而稳定天下万代传颂,在刘秀的怀柔治策里,只是一碟小菜而已。为刘秀出生入死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善始善终幸福万年的圆满结局,则为刘秀谱写了一曲胸如大海、民本治国的仁爱之赞歌。古之仁爱之君,舍尔其谁?
以柔术治天下,这就是刘秀民本思想的罕世杰作。偏爱功臣,以恩释过,威德而服众,天下因此太平。无须讳言,光武帝每一次和言悦色而教诲群臣:“《黄石公记》云,柔能克刚,弱能制胜。”光明磊落如此,众将如何不服?记得当年大将冯异威权日重、关中瞩目,甚至已经有人告发冯异准备自称咸阳王,刘秀却十分平静地把这封举报信交给冯异本人,冯异惊恐异常,上表谢罪,刘秀则回复说:“将军之于国家,义同君臣,恩犹父子,何忧之有也?”一场有可能自立为王的危局竟在春风细雨中没入地层,无声无息,堪为历代帝王治世平乱之典范。较之西汉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真可谓玄机如此,妙不可言。大司马吴汉屠戮成都,血流成河,招惹众怒,而光武帝念其开国功臣,力护其短,宁可责备宗室刘尚没有及时劝阻而导致恶果,也没有对吴汉绳之以法。今天的历史家们评论此事,虽然有责光武因情而失帝王之法度,然恻隐之心如此,实乃云台二十八将之福也。旁敲侧击,用一种曲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图,以警示显贵之诸臣,更是刘秀的炉火纯青之处。有一次太子问光武战守之方略,光武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邓禹、贾复等功臣心领神会,纷纷解甲归田。目的即达,则大施恩宠以慰臣心。史称:“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诸侯,而太官无馀。”光武以天衣无缝之心机,尽量扩大和功臣之间的政治距离,却又在谨小慎微处尽可能地缩短和他们之间亲朋故旧的缝隙,把亲情上升到政治之上,用一种温情脉脉的面纱笼罩着他内心政治本来的狰狞与丑恶,这也是光武立德垂训、以柔治国、智谋超人的最高艺术境界。在王莽代汉其国破烂不堪之时,能在恢复大汉王朝,于败垣残瓦之中,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丰衣足食,成就一代光武盛世,何哉?
自古中州多磨难,难见河洛浪静时。在大汉王朝一统中州的历史上,洛阳古城的记忆里再也找不出比光武盛世更亮丽的踪影。岁岁年年,风雨飘摇,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繁荣局面也只在弹指一挥间。山河破碎,分合无定,洛阳古城总是飘摇在血腥风雨中。自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之时,正值北方军阀混战的多事之秋,统一永远是智者必定的信念和永远为之奋斗的事业。无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扫荡群雄一定中原,无论是诸葛亮盘踞蜀中,时刻以复汉室之名而伐魏,无论是孙权据江东养势而谋北,还是司马氏篡魏而自王中州,最终纵横天下,三家归晋,结束了满目苍夷的混乱局面,让涂炭生灵的战火复归平息,让卖妻食子之平民多少看到了一线可望求生存的光亮。其时,他们的宏伟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问鼎洛阳,统一中国。无论其王者与否,在削平东汉末年割据的战争中,他们多少在不同的层面上为推动历史的前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都也,洛阳,陪(都)也,洛阳。在浩浩荡荡汉民族历史上,这伊河洛水潺潺流过的黄土地,自古就是“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兵家必争之地。在这西依函谷,东临嵩岳,北靠邙山,南望伏牛,身子骨上深深刻有“中国”二字的温暖怀抱里,自然成就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1650个春秋的历史长河中,扶老携幼逶迤走来,翩翩起舞处,105个真龙天子在这里头顶青天,脚踏平川,叱咤风云,指点神州。他们身居河洛,诏书全国。不论是夏、商、东周、汉刘秀、周媚娘等男女老少皇帝建都洛阳,还是西汉、隋、唐以此或为陪都,或为东都,还是北宋以为西京,真可谓:“千年圣地,九朝古都,踞华夏之中心,扼中原之大陆,崤函帝王之殿,河洛王者之寤”,“盖以浩气鹏举,冲霄乎敢借天宫之煌,聊做人间之都也矣!”
15朝古都的尘沙,把洛阳古城打扮得扑朔迷离,在满载着英雄王者霸气中,虽然偶而之中渐渐地透出浓浓的腥味,淡淡的脂粉味,在似乎多少有点不堪一击中更使得这块土地显得更加苍凉厚重。今天当我们寻梦中原,点击历代问鼎河洛之辈时,尽管有一种成也英雄成也“寇”的历史伤痛莫名地吞噬着我这颗善良的心灵,漫漫的长河虽然也曾经诉说着曹魏子孙无缘一统华夏的于心不甘,东晋司马氏败走江南而为半壁江山的悔恨,后梁、后唐、后晋等在千辛万苦中用生命的代价铁马平川而换得短暂河山的惨痛教训,但不管他们在这伊河洛水之间是一朝黄梁美梦,还是弱管轻丝晓月西沉,至少他们曾经以其九五之尊在这《河图洛书》上激扬文字,搏击人生。5000年以后的我们,作为划时代的炎黄子孙,萧萧洒洒伟丈夫,能否勇敢地挑战洛河之神,畅邀宓妃共舞?1000多年以后的我们,在敢于挑战皇权的时代,也否能够聆听武媚娘涓涓细说神都15载帝王梦中所销魂饰骨的男女情怀?
清泉白雾,凝虹霁于风前,流风布霜,而暖阳融雪。问鼎河洛的105个放飞梦想的时代,自当于创造与毁灭中撰写中华历史沉甸甸厚重重的一页。
三、饮马中州
“天下不战则已,战则洛阳必受兵”。自古以来,这处历代帝王争相建都之地,几乎每一次更朝换代的战火硝烟必将洛阳卷入其中,洛阳就象一颗诞生在枪林弹雨中的瘦弱的婴儿,见证着在伊河洛水之滨连绵不断的更替与兴衰,跪拜着代代相递、黄袍加身而正襟于天子龙坐之上的男女老少。他的日记本里永远不会遗忘,中州105代帝王,汉也洛阳,胡也洛阳。汉兴洛阳之时,亦行涂炭洛阳之实;胡兴洛阳之际,更有蒙难洛阳之时。兵荒马乱的年代与偃旗息鼓的与民生息交相更替,谱写着洛阳古都浑厚深沉与伤痕累累所承载的苍凉本色。
战争给人类带来毁灭与灾难,战争也给人类带来进步与文明。历史的辩证法常常把错误的主观愿望锁定在客观的历史事实和效果之中。小时候读《内蒙访古》,始知有“胡服骑射”,尚不知“胡也洛阳”而饮马中州的霸气与艰难。长大后偶也涉史,才知三家归晋,“八王之乱”,外戚专权,妇人乱政,司马睿南逃而东晋江南,于是有“五胡入主中原(北方主要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氐、羌)”(亦说五胡乱中原)。从此以五胡十六国而角逐中原的历史,编制着翻手为王覆手为国的短暂春秋和分崩离析,然而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少数民族亦可为之!五胡饮马河洛,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先河。刘渊、刘聪、石勒、苻坚、拓拔宏等用他们野蛮的勇敢和敢为人先的胆识,用他们孩童般虔诚吸取汉民族先进历史文化的胸怀,彻底打破了汉族门阀士族独占中原的历史局面,而代之以少数民族与汉族寒门士族联合统治的历史时期,尽管这一历史时期为时甚短,却在逐浪中华历史的伟业中熠熠生辉。特别是孝文帝毅然迁都洛阳而给中原人民带来短暂统一后的繁荣与稳定,不能不说这是中华民族融合史上一个崭新而耀眼的春天。
我时常想一个问题:有史以来,史书所载多有胡人南下之掠,而少有中原汉人北伐之征,即或一时北伐(如汉武帝,唐李世民等),也仅仅是赶走匈奴突厥于漠北,得胜回朝痛饮天下而已,何哉?难道大凡在马背上长大的北方汉子,他们的生性就有一种不甘画地为牢的征伐欲?难道喝着文明的母亲河水长大的炎黄子孙们就该“文明”地死守着祖宗的那一亩三分自留地?细数一下,在铁蹄中原的历史中,蒙古族成吉思汗子孙们的弯弓和铁蹄圈出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地理版图(元朝的疆域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包括蒙古全境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及泰国、缅甸北部的一些地方。面积相当于今天中国疆土的两倍)。同样,大清帝国的长矛大刀和土炮,借着汉民族文化的厚力,浩浩乎平定新疆准葛尔,划定东北尼布楚,归服西南西藏土蕃,收复东南台湾岛,于是四海归根,河山共祖,歌舞升平。可为什么自诩为生长在汉民族文化摇蓝里允吸母亲河乳汁而王中原的汉族帝王们,就没有一个出师北伐而征五胡,反而让那些喝羊奶吃马肉长大的漠北汉子蹄血中原,掠财物,俘帝王,中原人才想起“怒发冲冠”,“把栏杆拍遍”而北望中原?洛阳的历史应该记得,公元311年,洛阳古城被匈奴贵族刘聪攻陷而生俘西晋之怀帝,旋即处死,只不知其大汉西晋怀帝之孤魂而今可在北邙山下夜夜哭泣?也许司马昭悔不该篡魏自立而生养出如此有辱门庭的不肖子孙?反之又想,同一中华,汉民族,人也,少数民族,亦人也,有智者而王中原本是中原人之福气。不管是长安,还是洛阳,有如东汉之灵、桓二帝,有如西晋之惠帝、怀帝、愍帝,历史开玩笑似的让如此白痴为帝,置民生于涂炭,置富庶肥沃之地于烽火,洛阳之臣民,中华之臣民难道会万年称颂,爱而戴之?当其拓拨氏第六代子孙孝文帝弃平城(今山西大同)而迁都洛阳之时,万千大汉有识之士,跪拜而迎之,朝而服之,共谋北魏一统中原之大业,此为何哉?统一与和平,息鼓溶金,休养生息,国固民丰,乃天下之民心,顺民心者昌,顺民心者王。无论汉族,还是鲜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之言是也。
民族不在大小,而在王天下的智慧与气魄。当年拓拨鲜卑氏骑马打天下,以其一弱小民族而兴旺壮大,他们从大兴安岭走来,从漠北千里草原走来,穿风沙,渡黄河,投鞭断流,最后入主洛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奇迹,更不能不说这个流着鲜卑民族血液的子孙们,他们与汉民族一样,甚至比汉民族更具有如此聪明智慧的胆识和魄力。虽然今天生活在洛阳的32个少数民族中再也找不到鲜卑拓拨民族了(目前洛阳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等32个民族,其中以回族为主。而鲜卑族则在民族融合时完全汉化,连姓也改为汉姓了,如拓拔复姓为元,如元稹,元好问是也。隋唐以后,该民族作为政体与民族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曾经沧海一粟,竟然成就一代帝王,辉煌历史,光照千秋,实在令今之人深思。更让人心仪之处,则是这一群风雨征程以马背为生的游牧民族,毅然抛弃自己民族的语言和全部生活习惯,弃马下榻,在中华文明始祖的黄土地上拼死拼命地酣允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之精华,如狼似虎地滋润自己饥渴荒芜的心田,以胡人之身,依汉人之制,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成就一代盛世,其功盖世,彪炳千古。
历史是一面铜镜,不会忘记流泪的时候,伤痛阵阵,涕泪沾襟。当年蒙人南下,以民族岐视之心一统华夏,以淫威治汉,废科举,贬汉人,矛盾四起,灾难深重。当年吴三桂献城,清人入关之后,曾也于中原腹地,江南名城,大开杀戒,屠城数座,血流成河,而这桩桩件件历史的痛,居然都发生在拓拔宏入主洛阳而推行汉化政策之后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毁灭文明而倒退的历史岂能忘记因民族偏见的愚昧而带给天下臣民如此创伤巨痛?今天我们再次翻开已经灰黄的史册,细细品味,北魏历史上两位少数民族拓拔鲜卑的政治家改革家冯太后和拓拔宏孝文帝,在历经400多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尊汉制,主均田,以其比天还大的气魄与胆识,来推动历史前进而铸就丰功伟绩,较之蒙人清人之民族歧视而言,仅就其推行汉化政策而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所作出的杰出的历史贡献,世人能不拍案而起,叹服连连?
历史有时候有太多的遗憾,因历史本身的浩翰而不可能将历代巍巍功勋尽叙其中。虽然查无正史,我却常常这样胡想,如果说大清孝庄皇太后以一女政治家的胆识和魄力,以柔拔千斤,缓启缨缨朱唇而胜似震天动地之气魄,制止清兵屠城,用汉人,依汉制,复科举,靖国安民,成就一代大清帝国,那么她的智慧和胆识的源泉应该来自北魏“临朝听政”的文明太后冯氏的启发和滋润。
我们今天完全可以这样说,自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开始,在中原近400年的动乱年代,如果没有冯太后划时代的汉化政治改革,就没有拓拨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就没有中原在文明进步的感召下的短暂统一,更没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令人欢欣鼓舞的历史新局面。而一垂定音的总设计师,竟然出自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小女子——冯太后之手。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吕后专权、武则天称帝、杨贵妃乱政、孝庄皇太后定大清乾坤和慈嬉太后垂帘听政等红颜不让须媚之“女人效应”的历史现象,那么冯太后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真正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发展而丰碑永镌的一代杰出的女政治改革家形象。
白寿彝先生曾在《中国通史》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冯)太后足智多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自太和元年以后,开始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太和七年(483)十二月,她下令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从婚姻上改革鲜卑旧俗,八年六月,下诏班制俸禄;九年、十年,她又亲自主持颁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长制,给北魏社会带来重大的变化……孝文帝自幼在太后的抚育、培养下长大成人……以上资料显示出三点信息,一是冯太后为中国历史培育了一个“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而才藻富赡”的具有卓越才华、有胆有识的青年政治家拓拔宏,为后来的改革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冯太后为推动鲜卑封建化进程中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婚姻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这项改革不但巩固了北魏政治统治,而且影响了大唐开元和贞观盛世,甚至影响到了以后的数朝变革。三是汉化政策,这可是背祖的大事,一个女人却在羽扇纶巾间一气呵成,为孝文帝全盘推行汉化铺就了一条崭新的民族融合之路,并确保了拓拔宏在实行汉化,禁胡服﹑禁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从而奠定了强统一,固民生,促融合的坚实基础。
祖宗是太阳,祖宗是千秋万代繁衍生息的根,背祖弃根这是天理不容的比天还大的事。可是冯太后拓拔宏毅然义无反顾地背弃祖宗,全盘汉化,不但天理可容,且功勋盖世,日月昭昭。他们不但以法令形式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全力推广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一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从根本上彻底革除鲜卑旧制。而且强令南下中原的鲜卑人只准说汉话,着汉服。更有甚者,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讳,一改祖宗鲜卑复姓为汉姓(如孝文帝把自己的复姓拓拔改为元姓而叫“元宏”),直到鲜卑民族与汉民族完全同化,以血乳相融而为乐,直到鲜卑民族在版图上自行消失,以鲜卑复姓不复存在而无悔,这其间的风吹雨打,内外交困,灭宗灭国之危,岂可一言以蔽之?
中国历史上无以计数的迁都,除了征服者的主观愿望,一为地理变迁与自然灾害所至,如盘庚徒殷以避黄河之泛滥。然则更多的是为了富庶文明而寻求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以一统天下,四海归服。平王东迁河洛,是之谓也。荒远时代曾在大兴安岭繁衍生息的鲜卑祖先们,由弱小的游牧民族,在野蛮的征伐中不断发展壮大,纵马蒙古草原而窥中原之膏臾,于是迁都平城,最终迁都洛阳,他们为文明与富庶而来,他们为一统中原而来,洛阳从此肩负起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重任,虽然她当时并不懂得这是一顶多么光荣伟大的花环,也更不知道这一肩挑起的是比泰山还重的历史使命。
历史学家们这样认为:为了彻底改变鲜卑贵族以游牧为主的愚昧落后的部落生活而欲定居农耕于中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鲜卑封建化进程,为了尽快完全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北魏政权,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这是冯太后当初掀起汉化改革时所始料不及的。拓拔宏深知,这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为此,他面对鲜卑贵族坚决反对迁都的艰难处境,处心积虑,绞尽脑汁,精心谋划了一场“倾全国之师,挥军南下”而伐齐的假象,以其南下伐齐为名,挥师洛阳,而实为让群臣心甘情愿地选择“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劳而无功,不能南征,便迁都(洛阳)……”的事实,从而达到其迁都洛阳的真正目的。“我意已决,谁再阻止,定斩无赦。”拓拔宏以其超人的胆识和高瞻远瞩的智慧和气魄,以一种勇于牺牲自己民族部落甚至担当起毁灭自己民族祖宗姓氏而灭祖灭宗的历史罪名,毫不犹豫地弃平城,都洛阳,饮马中州,奠定了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和谐社会局面,功比天高,万古垂芳。这才是真正的王者霸气!
今天当洛阳古城的硝烟渐渐散去的时候,折戟磨沙之余,历史当会永远记住公元493年9月这个风雨过后的秋天。
四、古道斜阳
林肯南北战争结束一统美利坚合众国后,美国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内繁荣昌盛,鹤立鸡群,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除科技移民、民主团结重视教育外,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匀未烧到美国本土,且又在源源不断地打着慈善家的旗子,进行疯狂的军火输出,世界银行自然舍尔其谁了。古城洛阳则不然,战则受兵,蒙受的苦难太多而身心疲惫,人老珠黄。自有都以来,3000多春秋岁月,虽难冠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桂冠,纵有东汉、西晋、北魏、武周等历代王朝短暂和平,就是难以恢复与民生息的元气,而战争的灾难却不知疲倦地接踵而至,岁岁年年。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苦难历程虽然能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给老百姓带来期盼幸福的心理渴望,而永无休止的战争磨难则使中州大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古道西风,断肠天涯,竟成为这伊河洛水的家常便饭。古道斜阳竹影碎,雪月飞花东流水。古城洛阳就在这苦难中走来,走得如此疼痛和凄凉。
自从平王东迁之日起,洛阳就在繁荣与衰落中交替生存。其中有帝王将相之争带来的满目苍夷之痛,有荒淫无度带来的淫政乱国之痛,有痴儿愚子带来的毁城之痛,还有东瀛小日本带来的奢城之痛……
如果断章看史,我们把春秋五霸争雄而问鼎洛阳,战国七雄角逐中原,苏秦张仪连横合纵的兵家策略给洛阳带来战争创伤的这段历史别开不论,洛阳古城在巨痛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不曾有过“楚人一炬”的荣幸,然则在战火硝烟中灰飞烟灭断壁颓垣的历史又何止数十百回?可以这样说,因战争创伤给洛阳以毁灭性灾难,绝非东汉董卓和西晋永嘉之乱!
花开花落的日子,渐渐隐去光武中兴那80载短暂的春秋,于是在潜在的外戚专权,宦官乱政的危机之中,洛阳之痛从东汉末年渐渐走来。东汉末年,黑云压城,朝纲崩溃,董卓专权废少帝而立献帝,天下共讨之。民贼董卓为避关东联军之讨伐,纵违天命,不计百姓民生之疾苦,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并学西楚霸王之于阿房宫,付之一炬,洛阳化为灰烬。当祖祖辈辈与伊河洛水相依为命的先人们,被赶出家园,遥望冲天大火之时,天地为之怒号,河山为之泣血。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自屯兵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于遗”……至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杨奉、韩暹等奉帝还洛阳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整个洛阳遭到毁灭性破坏,一片惨象。今天的世人们,如果看到当时的惨烈,不知如何思想。早些年当塔利班拉登们在美国撞击双子楼时,全世界不是为之震惊吗?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烧我圆明园,而今断壁颓垣尤在,世界为之愤然。于洛阳古城而言,千年古都,竟在野蛮愚昧的杀伐中,毁于一旦。难道大凡帝王之都,都要九九八十一难而烈火中永生?
这是一个还没有“弱国无外交”思想理念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州帝国外强中奸,自我陶醉而美人帐下尤歌舞的时代。也许是自诩为华夏帝国而目中无人自命不凡的帝王们,在极度的孤芳自赏骄奢淫逸中而自甘沉沦,放心大胆地让那些喝伊河洛水长大的董卓们胡作非为,于是这些不孝子孙,为了达到乱党篡权之目的,竟然连祖宗的基业都不要了,甚至连自己的皇帝老子也敢挷架,何况敌视中原的匈奴鲜卑之辈呢?当这些乱臣贼子自毁家园的时候,须不知也就在为自己掘着藏身的坟墓。西晋永嘉五年(311),匈奴贵族大主南下杀掠,誓为中原财物、文明、王者霸气而来,有心代而王之的匈奴贵族刘聪,窃喜白知皇帝的昏庸无能,速派刘曜等人,凭其铁蹄弯刀,攻洛阳,杀官民(杀西晋官民三万余人),俘怀帝。已得怀帝而不知满足,兴起之时,于酒后狂笑中,以焚烧洛阳古城作为发泄自己内心的兴奋,洛阳又一次被愚昧化为灰烬。当古城洛阳蒙难于熊熊大火中,映日火光照着刘聪等用皮毛裹着的黑脸汉子勇猛而弱智的狰狞时,身死国灭的西晋怀帝也许还没有来得及弄清楚老祖宗在董卓曾经一炬的废墟上重新建造的洛阳宫,如今又是如何在胡人的一声狂笑中化为尘土。野蛮的屠杀在不经意的铁蹄中把文明碾得粉碎,这些高傲的勇士们还不知他们是在历史怀抱里播种弥天大罪,痴狂的茹毛嗜血让超级愚昧在风沙凛冽中悠悠然陶醉。
实在匪夷所思,董卓为了皇权之争,干吗就非要去毁灭这象征皇权的千百年来被自己的老祖宗日积月累而铸就的文明古国?刘聪为王中州而来,为什么却在掠夺财富取汉帝而代之之时,又非要去毁灭那创造财富的繁华本身呢?难道挤出了奶水,就一定要杀掉奶牛,奸淫了妻女,还一定要把被奸淫者抛尸野外?西晋惠帝之皇后贾南风还真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淫种。
有人说男人先征服世界,然后再征服女人;而女人则先征服男人然后再征服世界。在这洛阳城里,有这样两个以淫乱著称的绝世女人,她们在征服男人的同时,还真个儿把这个世界给征服了,把这帝都千万年的洛阳打扮得妩媚而又悲凉。一个是一代女王武则天,她以六十岁老大姐丰润而娇柔之细嫩,交欢于市井流氓韦小宝的云欢雨爱之中,打造了白马寺昨日含情脉脉的辉煌;又以其七十岁的千金之玉体,在与张氏兄弟的疯狂般轮番轰炸中,淫乱而国治,武周帝国巍巍,借得洛阳中州这块风水宝地而国富民丰,堪称世界奇迹(也许有一天会有人替她申报淫乱而天下治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另一个则不然,她虽然生活在武则天之先300多年,也虽然以杀功臣,灭异己为快事,但在她的淫乱背后,却把一个活生生的西晋王朝弄得七零八落,引来八王之乱,诱使胡人狂掠,从此中原涂碳,雨冷风悲。这个人就是西晋惠帝之皇后贾南风。如果说替南风皇后申报“天下第一淫”之吉尼斯世界纪录,应该是一帆风顺,马到成功。她不象武则天那样有情有义,对男妃淫而爱之,爱而宠之。一个以杀人为乐事把洛阳城搅得摇摇欲坠的淫魔,淫乱太医尚不过隐,非得每天派人到洛阳大街上去寻找年轻美丽的男子,骗进后宫,一宵云雨过后,不中用者杀之,中用者交欢数日亦杀之,不可胜数的被淫男妃中,唯一市井乖巧者而活焉。千百年过后,不知可有细心之人,在北邙下那成千上万的人骨堆中,还能找出几百具曾与南风小姐风情万种时的媚眼淫骨?贾南风被处死不过十来年,腐败透顶的西晋王朝就被送进了历史的坟墓。此后,中原大地,“五胡十六国”,硝烟不止,民不聊生,西晋之速亡,贾南风实在难逃其责。《晋书》云:“南风肆狡,扇祸稽天。初践椒宫,逞枭心于长乐;方观梓树,颁鸩羽于离明。褒后灭周,方之盖小。妺妃倾夏,曾何足喻!中原陷于鸣镝,其兆彰于此焉。”正是对贾南风乱国一生的盖棺定论。
女人红颜乃祸水,其说未必不是。长安城里,千古绝唱的《长恨歌》把杨贵妃唐明皇淫乱之乐美化得天地落泪,绵绵无期。也正是这位尊贵的杨氏贵妃,纵以天下第一淫的姿色,却没有抚平干儿子安禄山的欲壑。一旦从干妈滋润的怀里出来,这个胡汉混血以*母为乐的美男子,不但把曾每每与自己交欢的干妈妈送上了断头台,而且以胡马金戈之长而改写了大唐盛世的历史,也为洛阳的百姓的灾难深重立下伟迹丰功。史载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史思明起兵范阳,陷洛阳而纵兵大掠。洛阳再次蒙难。从安禄山都洛阳而谮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唐朝借西北回纥之兵收复洛阳,叛军和回纥兵,兵洛阳而扰城民,肆无忌惮地焚杀抢掠,帝都洛阳惨遭蹂躏,欲哭无泪,遍体鳞伤。
悠悠帝国之年代,推崇以儒道治国之洛阳,竟找不到一株完整的橄榄枝,即或曾经有过为平等和平而战的人们,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杯水车薪,于世无补。记得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发福王府金银及富室窑藏赈济贫民,向民众宣布:“王侯贵人剥穷民视其冻馁,吾故杀之,以为若曹。”尽管饥民从者如流,日夜不绝,兵势益盛的农民起义军却经不起山海关一阵阵北来的风,在满清八旗子弟的旗帜面前,望风而糜,化作尘土。至于那些本已朽木病树的偏安江南的南宋人,偶而做着收复中原的美梦而抗金国于西都洛阳,铁马冰河处如卵击石,只会频增洛阳的苦与痛。更有那识弯弓射大雕的蒙人南下而灭金,刀光剑影之处,早已伤痕累累的洛阳百姓岂能期盼幸福与温馨?本是同根生,相熬何太急!
病入膏肓的日子,同室操戈民族自侮争权夺利致使山河破碎而不觉疼痛。因为麻木的神经早已经被封建腐朽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吞噬得体无完肤。中原在饱受创伤的躯体内,如果尚且还流淌着一丝一缕的热血,那就一定是被外帝国的船坚炮利所震醒。东汉建武年(57年)间,倭奴国派遣使节朝洛,刘秀封其国王为汉倭奴国王,赠“汉倭奴国印”。此日本人首次朝洛,何其媚也。然而,在经过1887年后的1944年,小日本鬼子竟然用飞机大炮占领我洛阳,何其势也。历史应该记得,在小日本鬼子的坦克下,刺刀下,流着我河洛子民的鲜血,毁我宫殿,奸我妻女,掠我财物,伊河洛水在咆哮哭泣。黄河洛水在问,这千年王者之都到底怎么啦,内忧外患连连而无有偃旗息鼓的一天?崤山邙山在问,这中州大地到底怎么啦,105代帝王之灵居然镇不住东来倭寇小日本鬼子的晦气?
古道斜阳,瘦马西风,只是一个民族在噩梦中暂时遭受的贫弱和不幸。前人经历的霸气与苦难,都已作古北邙,今人际遇的灾难,定有逢凶化吉的一日。沉舟侧傍,病树前头,千帆过,万木春,佳期已定,只待真龙出世!
铁树开花的时候,历史记得是公元1945年8月,不可一世的小日本鬼子终于被送上了国际法庭。虽然古城洛阳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尽管伊河洛水在揪心的期盼,未来的洛阳,迎接的是“五星红旗”,还是“青天白日”?但习惯了中州风水的洛阳人有一点十分自信:兄弟倪于墙而外御于侮,这就是我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铮铮傲骨!
五、且听风吟
战争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往往在实践过程产生难以预料的矛盾,灭此朝食的主观愿望在逐步实施过程中,也许给人们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战争是灾难的蛹者,也是进步的动力。战争是毁灭文明的罪人,更是孕育文明的母腹。
如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1796-1815)让世界着实吃了一惊的拿破仑战争一样,在毁灭欧洲久远文明、给欧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之时,却在客观现实上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迅速瓦解、资本主义快速崛起和广大被压迫民族的解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更加震撼世人:这场波及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动用二十亿人口,战火燃遍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等四大洲四大洋,经济损失达四万亿美元,世界经济(除美国等少数国家外)几乎频临崩溃。这场战争,在给整个世界留下巨大灾难和惨痛历史教训的同时,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提前进入了宇航时代和有核时代,更为冷战时代和平与发展与今天世界经济腾飞奠定了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
中州洛阳,虽然没有拿破仑、希特勒战争那样辉煌的经历,然则自平王东迁洛阳之日起,战争就伴随伊河洛水,走过了秦王汉武,唐宋明清。在永无休止的残酷战争中,洛阳勇敢地承受起一次次毁灭与创伤,在带着流血的伤口一步步爬行的时候,中州的智者先哲们竟然沿着《河图洛书》的足迹,于九畴八卦阵中奇迹般创造了早期最先进的典章礼制、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创造了中州大地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中国社会在滔滔东去的历史长河奠基铺路、扬帆导航,放发出耀眼的光芒。
没有饱受战争创伤的侵凌与疼痛,就不会感悟安居乐业发展经济国富民殷的快感与幸福。今天我们在由衷倡导科教兴国文明理念的时候,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与发展永远是古今中外朝朝代代呼唤的主旋律。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是人类的天性。可是人类远古为求生存的杀伐在愚昧和野蛮中却找不到遏制残暴征伐的答案。于是,从荒远走来的圣人们,奉天承运受大任而苦心沥胆,劳筋伤骨,之后开始思考感悟“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的弯弯曲曲,在“道可道,无恒道”的理念下而“以正治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经纬韬略,来追求一种至善至美的带有崇高理想色彩的社会升平景象。于是先哲们率先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大声疾呼“为政以德”,发出正身齐家平国治天下的警世恒言。他们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义正严辞地指责那些视民命如草芥,视天下大乱如儿戏的横刀立马而逐鹿中原的草莽英雄:“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从此这从骨子里都透出灵气的伊河洛水,在母亲黄河的呵护下,自有朝之日始,伴随绵绵无期的战火烽烟,周公安邦之礼乐,儒道治国之长策应运而生,洛阳这座神密的古城,从3000多年前的周公开始,一开礼义安邦之先河,奠定中华古国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据战国《周礼》记载,自夏、商两朝以来,肇无端,伐无道,天下纷乱。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制定一套以“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为五礼的完整的典章制度。并规定行礼仪之时配以音乐,且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章。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于是以周天子为大宗,与天子同姓叔伯、兄弟为小宗,而形成以血缘关系为扭带的“宗法制”。同时建立各诸侯内部的爵位、等级等阶梯式的等级制度,这套由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而产生的完整严格的礼仪制度,自开始之日起,就注定它烙上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烙印,然而在当时能够有如此规范完整严厉的社会制度,应该就是中国早期宪法的绉形。今天我们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远古社会抛弃愚昧规范行为的巨大进步和崇尚文明发展生产力的进军号角。
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儒、道两家实乃一对孪生兄弟(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有儒、道、法、墨、名等家),在对立中统一中以最原始最朴素的“民本”思想,传承着中国历代帝王治国安邦的历史重任,也许这是因为孔子是老子学生的原故。记得当年老子于洛阳邙山之巅翠云峰之上清宫,依承黄帝之最原始最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滥觞,炼丹悟道而成《道德经》,时鲁国孔子在博学周公典章礼仪后,仍觉美中不足,腹中饥饿之意油然而生,于是西上青牛谷,栖息翠云峰,师从老子李聃而问礼。在这“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丽,云日宣明”的上清宫里,孔子披星月,饮朝露而深得老子“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之真谛。自孔子入周问礼后,禅道悟性,以纳百海之胸怀,深得黄老哲学之精华而自成“仁”之民本思想体系,乃广招弟子,传播儒学,以匡正老子所深恶痛绝之“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丑恶现象,而真正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和谐社会。后续的历史证明,先哲们心中向往的这种以民为本的和谐社会构想,在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之中最终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佛教传入中国,当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和秦景奉明帝圣旨西行取经,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将其“四十二章经”和释迦牟尼金像用白马驮回洛阳(世称“永平求法”)。第二年建白马寺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从此以后,洛阳人、中国人崇儒崇道崇佛,在不算太短的三教鼎立的历史时期内,自隋唐初步形成而汇归于明代的“三教一家”的治世思想理念,特别是唐玄宗亲自注《孝经》、《心经》、《道德经》,主张三教圆融。宋孝宗更是从理论上主张“三教合一”(《原道论》),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斯可也……。”如此理念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思想精髓,至万世而不衰。即或是在公元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中华民族师承西方国家“君主立宪”之说,彰显法制社会之名,曰“以法治国”,而与之同时以“以德治国”而导之,何哉?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依法重道,祭祖拜佛,不也成其为一道默认的民本和谐的亮丽风景么?
三教合一之所以有可能圆融共处,就是因为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和谐统一。其思想基础就是“为政以德”之民本思想理念。在洛阳中州之历代有为之帝王,其治世之策都源于民本思想。尽管治国理念与治世过程在历史的进展中往往会有背道而驰的时候(在民本背后无不体现出“法治”与“人治”的君主专制的痕迹)。可以这样说:历代战争给洛阳带来的灾难甚至毁灭,只是伤其肌肤之痛,而长存于洛阳古城的精神世界、思想灵魂里,融入血脉的是儒释道三教一家的治国长策,让洛阳戴上万世荣耀而可盛气凌人的花环。也许这就是那长卧于北邙山下的105朝帝王之灵气呵护所至吧。在凄凉疲弱的背后透现出深沉睿智厚重的王者霸气,不正体现在这由洛阳王者精髓所凝聚而成的治国谋略之中么?我们自豪地说:中国的文明教化典章礼乐文化教育多始于古城洛阳,此言过耶、实耶?至少开封、南京、杭州、安阳等古都乃至长安也不可企及也。这就是洛阳的傲气!也只有洛阳才配得上这傲世之气!
洛阳虽然有过抹不去的痛苦记忆,但她更有抹不去的骄傲与自豪,因为她有令世人倾服的资本。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今天我们说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此宏伟的政治理念,始于二十世纪末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第一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时期,自然是不可能得到体现。然而中国历史上科教兴国的源动力当推东汉时期的洛阳太学。它在西汉长安太学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东汉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在校学人数最多时达3万余众,校舍1850间,其时官办太学、郡国学与私人讲学相辅相成,互为推动。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招录与教学管理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洛阳教育源远流长。始于夏商的庠、序、校,发展于汉魏的太学,盛于隋唐国子监所领导下的太学、国子、四门学、书学、算学等五学,又在大理寺下设律学。同时,唐玄宗李隆基还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丽正书院,”负责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融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当此之时,真乃“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从汉魏时期设五经博士至隋唐时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举、专门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洛阳的高等教育已经彰示出中国教育特有的亮丽色彩,堪称世界大学之首。较之1638年建立的世界第一学府——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1701年建立的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早出1600多年,比1096年建立的牛津大学(universityofoxford)和1209建立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也早出900多年和1100多年。洛阳太学能不昂首挺胸而笑傲于世界大学之林乎!
如果我们说明清时期的江南贡院为我国培养了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张骞、陈独秀等两代名人,那么东汉洛阳太学则在精习儒家经典、天文、历法、数学等自然、社会科学的同时,还造就了一大批学识渊博、思路开阔、研究能力极强的一代鸿儒。诸如王充、郑玄、马融、贾逵、郑众、许衡、郑兴、服虔、张衡、、王符、崔瑗、许慎等经学大师和自然、社会科学大师。有如此强大阵营的学者专家队伍,必然有如江南贡院一样,学子云集,名流辈出。以贾彪、郭泰为首的三万多太学生,他们不但“品核供卿,裁量执政”,以强大的社会舆论造势,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称之为“清议”,如果说五四运动开现代学生运动先河,那么东汉学生“清议”浩荡之风,当是为中国学生运动之先祖。正因为洛阳人杰地灵,才有如此济世经儒之教育,才有如此学者名流和科学家辈出焉。尤其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也于洛阳脱颖而出,这与太学数百年雄踞洛阳是绝对分不开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大学能够在1000多年前有如此宏大的规模和产生了如此众多的影响万世的风流人物。堪称世界第一名校,洛阳太学,当之无愧!
教育兴则文化艺术兴,教育兴则科学技术兴。正因为洛阳太学之兴盛,名流学者辈出,才使洛阳古城拥有了学术艺术科学发明之蓬勃生机,科学的春天绽放在中州大地。有人开玩笑说:魏晋时期洛阳玄学盛行,是因为洛阳实在太玄之故。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洛阳尽坐四大(张衡、马钧作指南车;蔡伦造纸,马钧第一次应用火药制作“炮杖”;最早的刻版印刷始于东汉洛阳),玄乎?洛阳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道学肇始于洛,儒学渊源于洛,经学兴盛于洛,佛学首传于洛,玄学形成于洛,理学寻源于洛。中国古代哲学流派几乎全集于河洛,玄乎?自中华文化之根“河图洛书”诞生河洛之日起,周公制礼乐成于此,周易八卦发祥于此,《诗经》、《尚书》心仪于此,老子炼丹于此,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之《汉书》,虞初之《周说》,陈寿之《三国志》,许慎之《说文解字》,欧阳修之《新唐书》,司马光之《资治通鉴》等鸿篇巨制,无一不得助于洛阳这神奇的沃土。还有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之名篇,真乃玄也!当然洛阳也不会忘记晋人左思以一《三都赋》而使“洛阳纸贵”,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诗林巨匠,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这其中玄味,谁能领会得来?敢为人先的科学家们更是张开幻想的翅膀,在河洛的风水罗盘上,为人类谱写了久远的壮丽和奇迹。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马钧发明灌溉水车“翻车”,曾一行测出子午线,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刘徽注解《九章算术》,华佗以研究中医外科而闻世……如此科学创举,岂止玄乎?当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成就于是之时;当白马寺享誉中国佛教祖庭之时,当北邙山诸皇陵古墓葬群,克隆于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之时,这人间奇迹岂是用一玄字描绘得来?更有玄者:中华帝国最鼎盛时期大唐朝皇帝竟以一“玄”字而王天下,美其名曰“玄宗”,一玄繁荣昌盛,二玄国破家亡,其豪壮与悲凉真乃玄到极至。难怪先哲圣人李聃教导世人:“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其实这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洛阳古城,何玄之有?长期的战争孕育了渴望美好的良知,成熟的教育成就了品位芬芳文明脱俗的千古美丽。中华文化之圣城在历史文化的灿烂厚重中绚丽夺目,流芳万世!
洛阳走过了苦难,也走过了昔日的辉煌,在流着血的微笑中径直地走了,带走了悲壮苍凉的歌谣。
洛阳留下了千秋万代刻骨难忘的历史伤痛,也留下了滋润万世用之不竭的历史文明,留下太多遗憾,留下太多感叹!留下太多王者霸气,留下了永远唱不完的晓月清风之童谣!
洛阳迎来了朝霞喷出,迎来了盛世良宵,迎来了改革开放百花放,迎来了经济腾飞大地春,迎来了纵情河海高山唱不完的牡丹之歌魂!
《熹平石经》还在,《资治通监》尤存,不要为《说文解字》解释不了“住房痛苦指数”、“车奴”、“丁伊家族”而遗憾,也不要为邙山作古紫气东移而伤感,悠悠岁月,兴废平常事,山高水远,且听风吟。
渐渐走远的是一部早已尘封而灰黄的史册,徐徐走来的是一页崭新明亮含苞欲滴的春之韵。
也许再从洛阳出发,借历史的大运河,去领略神州的迷人风采,去深思古国的雄浑浪漫。
也许再筑一座成周城,在中州的伊河洛水之滨,说不定将来某一天黎明,第106位真龙又在洛阳横空出世!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悠悠天地,慷古人之悲欢,慨今人之豪放,有105代帝王呵护,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作后盾,洛阳,这座中国古老苍凉悲壮之后而新生的历史文化名城,厚积薄发的日子还会远着吗?
2007年中秋夜草成于养心斋
-全文完-
▷ 进入ferryma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