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游赏芳林沐雨·花海染香----咸宁桂花漫话(6)忘川

发表于-2007年09月25日 晚上11:42评论-0条

金风送爽,玉露生凉,咸宁成林的桂树吐蕊飘香,或娇艳清丽,或如烟似云,或满树红霞,美不胜收。游人到此,走马芳城,探花幽径,可以领略无边的香阵,寻访参天的古桂,品味桂花的色香姿韵,领略桂乡的迷人风情,陶醉在桂香国中,既可以净化心灵,还可以一饱口福。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守望花期

自古以来,用形容的手法描摹桂花香味的不少,诸如“清似木沉香”是比喻,“世上龙涎不敢香”、“香比余花分外浓”是对比;“染教世界都香”是夸张。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赞美,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说:“秋花之香,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因为世上的花儿无可比拟,所以,人们干脆把它神秘地称为“天香”了。但是,这些比拟,并不能让你准确地领略花香。要领略和品赏人们称为“天香”的桂花香味,最好还是走出户外,来一次秋日的寻芳之旅,动用我们的嗅觉密码了。

金秋去咸宁赏桂,要留心花开的日子,切莫错过了花期。桂花品质娇弱,馨香刹那,有时去早了花苞满枝,含香不吐,去迟了娇容已逝,玉殒香消,很难做到乘兴而去,满意而归。所以,自古以来,盼花开者有之,惜花落者有之。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堂上岩桂秋晚未开,作诗促之》:“着意裁诗特地催,花须着意听新诗。清香未吐黄金粟,嫩蕊犹藏碧玉枝。不是地寒偏放晚,定知花好故开迟。也宜急趁无风雨,莫待霜高露结时。”诗人一面作诗催促,一面又自我宽慰:花开得迟,不是因为天气寒冷,而是因为好花往往迟开;最后,免不了怜香惜玉:趁着没有风雨的时候开么,切莫等到霜高露结的时候。

诗人的催促自然是没有用的。因为桂花花期的早晚,首先与品种有关。一般早秋桂类品种集中在每年9月上旬开花,俗称“白露花”;晚秋桂类品种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花,人称“寒露花”;四季桂类品种除了9—10月与秋桂类品种同步开花以外,还能延续到冬春多次开花。其次,桂花花期还与当年秋季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入秋以后,若气温下降快,间有阴雨天气,则开花提早;入秋后,若气温下降晚,干热少雨,则开花较迟。各地由于品种、气候的关系,花期不尽相同。

据植物专家介绍,桂花开花物候期,从萌动、萌发、开花到花谢共有11个期段。这10个期段是:萌动期、萌发期、圆珠期、顶壳期、铃梗期、香眼期、初花期、盛花初期、盛花期、盛花末期、花谢期。从萌发期到香眼期,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而到了香眼期,再过一天就要开花了。

香眼期在花前一天左右时间,这时,簇生花序的每一朵小花,彼此开始分离。外形发育齐全,部分小花顶端出现孔隙,其大小似同香眼,由此处散逸出阵阵清香。全树达25%时称之为香眼期。进入到香眼期后就可以开始采花,此时花的品质最好,但因花未长足,产量偏低。

香眼期仅持续一天或仅半天时间,就进入初花期。此时大约有一成的花开放,大部分仍处于半闭合状态,花梗挺立,花色较淡,但内涵香味浓足,是最佳采花时期。桂花香气最浓是在香眼期和初花期,时间为2—3天。

初花期仅持续一天时间,即转入盛花初期。这时,大约有三至五成的花开放,花色转深,香气袭人,是秋日观赏桂花佳时良辰,也是关键的采花时期。

盛花初期持续一到两天后转入盛花期。这时,桂花大部分或接近全部开放(五至九成),花色更深,仍有观赏价值,但香味有所散逸,此时采花已嫌稍晚。观赏摄影则以盛花初期至盛花期为最佳。

盛花期持续一到两天后,便转入盛花末期。这时花已全部开放,花梗和花冠片开始分离,地上可见少量落花,不久就有大量落花,微风过处,簌簌然犹如降雨,常粘附在游客的发际和衣襟上。花色转淡,香味顿减,花事接近终了。

盛花末期一般维持一到两天,即转入到最后一个期段——花谢期。此时,花容渗淡,花事终了。若天气晴朗,焦枯的少量花朵常附留树上;如遇上阴雨,则枯谢花朵全部散落地面。清人李渔写了一首《惜桂诗》:“万斛黄金碾作尘,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留恋,惜花也是人之常情,诗人总是爱异想天开,怎么能“留将次第开”呢?要知道一树花成千上万多,若是一朵一朵地开,只怕十年也开不完。

不过,好在桂花有分茬开花的习惯,一般每年开花2—3次,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花期的不足,让菜花和观赏的时间增加一倍以上。错过了第一次,还有第二次。古人有“一秋三度送天香”之说,近年来,咸宁桂花“花开二度”的现象不算少见。

咸宁市有32个桂花品种,目前城区栽植的也有20多个品种,不同品种花期不同。首批桂花树批量开放后,还有一些晚熟品种的桂花树将会相继开放。比如,圆叶银桂(团叶花)、小叶丹桂(红花)8月下旬就开花了,此后各种桂花次第开放,花事一直持续到10月上中旬,在将近两个月时间里,都有桂花清香陪伴。

赏桂以每日上午为最佳,早晨到午饭前,温度在20℃左右,是花开的最佳辰光,低或高于这一温度花一般不开。小小花蕾绽开,四瓣花片成辐射形的一刹那,浓郁芳香就飘逸而出。此时,要是适逢太阳冉冉上升,香气就更加浓烈了。

□芳城走马

秋日寻芳,桂乡咸宁自然是最好的去处。尽管岁月沧桑,康熙年间咸宁知县何廷韬建的“桂花堂”、光绪年间无名人士建的“桂子楼”早已湮灭不见,但把桂花当作园林、庭院绿化和观赏树种的传统却流传了下来。如今,桂花在咸宁市区的人行道、绿化带、小游园、小绿地广为栽植,这些大桂树,当年栽植,当年开花,满树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方圆数十里都沉浸在香甜的气氛里,逾月不绝。

实际上,只要你一脚踏上咸宁的土地,你的口鼻就已忙不迭地呼吸桂花的香气了。因为,进入咸宁市区的几条公路,火车站的出口、京珠高速公路的入口,沿路都栽满了桂花。路旁对植的两行桂树,就像是桂花仙子伸出的两条手臂,直欲揽你入怀。

驱车在咸宁的大街,犹如走马观花,虽然无暇去细看那细碎的花瓣花蕊,然而,当你降下车窗,一股芳香就会扑面而来。在咸宁大道、淦河大道、长安大道的绿化带,在温泉路、桂花路、文笔路的人行道,都是成百上千棵树龄30年左右的大桂树。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黄,碧绿光亮的冠盖上,缀满了无数的金星银星,令人赏心悦目。正如杨万里诗中所写的:“夹道两行森翠盖,西风半夜散麸金。”

闻香下马。推开车门的一刹,一股幽香迎面而来,你会忍不住深深地吸上一口,再吸一口,让你微觉醺然醉意。于是,你再也不能气定神闲了,一个强烈的意念驱使着你:去寻找那股幽香。

街道的树是专供你闻香的。我们还可以流连在淦水游憩带,去看看清代的桂树。淦水从咸宁城区蜿蜒穿过,两岸建起了两条平行的游憩带。这里栽植的,有30年以上树龄的大桂花树100余棵,其中60年树龄的有9棵,最大一棵桂花树,是有150年以上树龄的清代桂树。这株桂花树高9米,胸径50厘米,蓬径13米,犹如一个巨大的盆景。这些桂树,常年青枝绿叶,秋来满树生香,有的还花开两度,使游人赏心悦目。

人民广场沁香园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欣赏不同品种的桂花。沁香园是一座以桂花为主题的游园,坐落在淦河与咸宁大道之间。园中分了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区域,采取丛植的方式,以110株大桂树为主,辅以本地特色的杨梅、乌桕、苦楝等乔木与大花灌木林种,宾主分明,层次错落。桂丛之下,安排了奇石、小溪、拱桥,配备有石桌、石椅、健身器材。金秋时节来咸宁的客人,沐过了温泉浴,都会去沁香园转一转。日间小坐在柔和的秋阳下,微风丝丝,花香袅袅,细数落花,静听淦河缓缓的流水,让人分外惬意。夜间徜徉林间小道,斑驳的树影在是那么清丽,月光如泻,桂树的枝桠清冷得令人心疼。你不由自主地靠近它,细细密密的桂花,在清冷的月华间发出微黄的光芒,阵阵暗香包围着你,渗入你的每个毛孔、每根发梢、每寸肌肤。如此浓郁的香,你可能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时,你便会不由自主地陶醉了。

在这座处处飘香的桂花城,宾馆酒店的绿地,住宅小区的游园,大中小学校园、机关大院的花圃,都使用桂树为主要绿化、香化树种。这时节小住温泉,清晨在桂香中醒来,花气袭人精神爽;日间在桂香中徜徉,人与花心各自香。晚饭过后,逛逛夜市,观观街景,晚归时,夜色正好,宾馆花圃的桂花开了,一簇簇乳黄色的小花,隐在浓郁翠绿的枝叶间,密密匝匝。一种清香拂面而来,不依不饶地滑过鼻翼,让人真舍不得挪步。

漫步在咸宁城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闻阵阵桂花清香,着实让人心旷神怡。熏陶于其间的快感,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到。近些年,每年来咸宁的中外游客数以百万计,不是秋游咸宁,又有几个能想到,咸宁除了青山绿水、奇洞温泉、林涛竹海,还有满城沁人心脾的桂花!

这个季节,这座城市,处处暗香浮动。

□秋山寻桂

更为壮观的芳香之潮,却随着秋风的起伏,在桂花镇的园中、村头、山上涌动。

驱车从咸宁市区温泉出发,走过一条长达11公里的桂花走廊,穿过一些小山岔、田畈,来到一个低平的盆地,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桂花镇。如今,这里形成了一个以柏墩村为中心,由五老山、九龙山、挂榜山、何家花园、吴刚雕塑群、鸣水泉等组成了一个桂花景区。

柏墩村陈家庄背后的五老山桂花园,是桂花比较集中的地方。五老山原名乌鳢山。山不甚高,山体浑圆秀美。园内桂树葳蕤,绿影婆娑,繁花似锦,浓香醉人。进入园门牌楼,沿着平缓的山坡,径自来到山顶,只见团团花影中,坐落着一座五老亭,人们又称赏桂亭。当年,祝隆运等五位老人,在这里搭茅棚,睡地铺,披荆斩棘,广植桂树,建成了占地250亩、植树2400多株的桂花园。如今,这里桂树成林,繁花似海,幽香成阵。亭柱上有一副对联,写的是:沐浴晨光餐桂露,徘徊秋月漱花香。这大概说的是赏桂的最好时光。对于一般游客来说,月下赏桂可能有些不便。不过,虽然不是月下,少了一份朦胧之美,日光之下的袅袅花香,确实让人流连忘返。好在更美的景色在等着您,不然,也许您会久坐亭中,不忍离去。

五老山西南700米处,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木梓坳。村南的大路旁,并排长着两棵开着不同花色的桂花树,这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姊妹桂”。每年中秋前后,这一金一银两株桂花树繁华盛放,芳香满天。关于“姊妹桂”,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木梓坳村南李三爹家,生了一对孪生女儿——金桂和银桂。小姐妹十七岁那年,一场山洪淹没了木梓坳和周围的地方。洪水过后半个月,村里流行一场瘟疫,不几天就死了好多人。金桂和银桂心急如焚,又束手无策。这时,一个白胡子老爹托梦给姐妹俩:“挂榜山老虎岩上长着一种黄金草,开着黄白两色小花,用它剪汤服下,可以治好疫病。”姐妹俩一听喜出望外,立即带上干粮,背弃竹篓,直奔挂榜山。她们斩荆棘,攀悬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采回了许多黄金草。李三爹忙在门前架锅煎药,病人服后,纷纷好转。因为草药不够用,姐妹俩决定再上老虎岩,这一次,姐妹俩却不幸失足坠崖身亡。村里人十分痛惜,把姊妹俩安葬在村南的大路旁。第二年春天,并排长出两棵桂花树,青枝绿叶,见风就长,到了秋天,左边一树开金花,右边一树开银花。人们说金桂和银桂是天上派到人间救苦救难的桂花仙子,她们完成了使命,又回到了天上。大家怀念姐妹俩,就把这两株桂花树称为姊妹桂。

听过了凄美动人的传说,沿着观桂长廊,再去参观古桂花林。登上附近的观桂楼,可以纵览一片百年以上的清代桂花林。“水流碧野千村绿,风动桂枝万山香”,令人叹为观止。1994年9月,中国花卉协会桂花分会一届二次理事会在咸宁举行。9月16日,与会人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片古桂花林,亲眼目睹了花农采花盛况,争相在古桂树前留影,致使原定上午十时举行的开幕式推迟到了下午。

从五老山往北行1·3公里,就到了花园村,这里又称中田畈,村名因始祖何中田的名字得名;后因田畈中一座独立的小山包建有桂花园,命名为花园村。加上村里人都姓何,所以又称何家花园。这里四周山山岭岭、宅旁庭院,处处可见桂花树。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烈士,就是本村人。何功伟牺牲时只有26岁,烈士的短暂的青春,就如同桂花刹那的馨香。

从何家花园西北行1·4公里,就到了桂花村。桂花村葛藤坪背后山,是明清古桂的集中分布地,集中有72株古桂花树,相传在150年前,为一位名叫李乾坤的人所栽。现今这些大桂花树枝叶茂盛,繁花似锦,每年产花约5000公斤之多。这里还生长着咸宁最老的一棵明桂——“金桂王”,它的生年为公元1385年,即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在茶叶岭,长着另一棵明桂,生于1436年(明英宗正统元年)。金桂王从树蔸分四单株丛生,中间两株向上,其中一株从2·5米以下被小黑蚁侵蚀,残存半边。两边单株,一株南倾,一株北卧。人们为了防止其倾倒,制作了一个水泥支柱。数百年来,它没有大红大紫,只有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寂寞地芬芳。岁月无情,删繁就简,然而,它毕竟保存了下来,相对于那些惨遭雷击兵燹的同类,它们还是幸运的。隔着岁月之河,才能读懂这些生命,才能看清它内在的美丽。

从葛藤坪北行2公里,就到了挂榜山主峰洪崖垴。挂榜山,原名红崖山,海拔512米,占地1·98平方公里,是传说中咸宁桂花的最早生长地。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向,与狮子山、鸡冠山连为一体,耸峙于武长公路西南侧。因山南坡有一长方形峭壁,远眺似榜文悬挂,故名。清光绪八年《咸宁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崖壁峭削方叠,横亘如榜,每大比之年,崖石崩,则应科第。”1938年,何功伟率抗日游击武装在挂榜山鸡冠亭伏击日军,大获全胜,打响了鄂南抗日第一枪。该地区曾是新四军鄂东南游击根据地之一。所以,这里建起了何功伟纪念亭。

从原路返回花园村,东北行约1·5公里,来到明星村的夏家豅。“产桂王”就生长在这里。这棵桂树也是咸宁最高大的桂树,树高10·7米,有三根主干,根围3·7米,树冠直径16·2米,覆地面积206平米。一般年景产花200公斤,1983年产花240公斤,高于桂树平均产量100多公斤。据当时测定,树龄为607年。

一种幽香,几处相宜。清人朱锡绶在《续幽梦影》中说:“村树宜诗,山树宜画,园树宜词。”这话只要改一个字,变成“村桂宜诗,山桂宜画,园桂宜词”,便与桂花镇的情形十分贴切了。

□芳林花雨

花农“打桂花”的时候到了,观赏“桂花雨”的绝好时间也就到了。

我们这些前来观赏“桂雨”的人特地起了个大早,为的就是体验沐浴芳林花雨的惬意。行走在曲折的山道上,感觉那仲秋的晨风,轻轻舒展修长的水袖,尽情舞动着满山的浓香。那浓得化不开的天香,便缓缓地稀释、弥漫,芬芳了一片天空。

其实,比我们更早的是桂花产地的那些花农。早在中秋之前,他们就开始在盼望中忙碌了。妇女们趁天晴找出“桂花篷”拿到河里洗净晾干,到镇上买来腌花用的明矾;男人们则忙着上山去砍伐竹竿,割光桂花林下的杂草。他们一天几趟往后山跑,钻进桂树林,东看看,西看看,看那香眼张开没有。桂花花期比较短,从初花、盛花到谢花,前后仅有四五天,要保证质量和产量,必须在花期后三四天内采摘完毕。眼看花蕾快要绽开了,就赶紧去镇上打酒、买肉,请亲戚朋友帮忙。在乡下,采收桂花是栽秧割稻一样的盛事,三亲四戚都会热心前来帮忙。这个等待盼望的过程有几分甜蜜,也有几分紧张。

桂乡人说,八月桂花盼细雨。这时节,应该有一场蒙蒙细雨。细雨过后,千树桂花争相绽放,夜晚,四周山上的香气弥漫开来,空气中尽是桂花的香味。半夜时分,露水下来了,花香被露水凝成香雾,慢慢地降落到了村子,钻进了乡民的房子,钻进梦乡,乡里的人在香甜的梦中醒了。醒了,就再也睡不着。天还没亮,男人们就叫上请来的帮工和孩子,扛起家什上山了。因为,赶在花瓣上清露未晞之前打花,才能让花朵保持一定湿度,容易从枝头脱落。

芳林观雨,观赏的是一场“人工降雨”。那些手持长竿打花的男人,只要用竹竿按住花枝,暗中使劲,让花枝颤动,既可以抖落鲜花,而不伤花枝。而持竿打花的女人,头上一定系着一个花头巾。打花人挺胸抬头,高处用长竿,低处用短竿,扬一次竹竿,洒一阵花雨,一根竹竿在手里运用自如,敲打的动作轻重适度,游刃有余,充满了劳动的美感。而黄色的、白色的、金色的花朵从高大的桂花树上纷纷地飘洒,随着敲打节奏的快慢,纷飞的花朵或多或少,或急或慢,好一场飘飘洒洒的桂花雨!

树下铺着盛接鲜花的布单——花农称作“桂花篷”,布单四周像穿蚊帐篙似的穿上了四根竹竿。小孩子一面握着竹竿抬起布单兜着盛花,一面随着打花人前后左右地移动。没有小孩帮忙单独打花的人把布单铺在地上,低矮的一面用树杈支起,每改变一次打花方向就挪动一次地上的被单,一个人倒也做得有条不紊。

让人奇怪的是,偌大的桂花林里,有持竿打花的人、有扯着“桂花篷”接花的小孩,有挑着担子在路上来回运送桂花的人,还有城里刻意早起跑来观赏打花的人,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安静得只能听见长竿敲打树枝的声响,桂花飘落时“沙沙沙”的声音。四周都是一张张无声的笑脸,这份在安静中流动着丰收的情景,使得晨曦中满当当的林子显出几分幽幽的空旷来。让人不解的还有,打花用的都是竹竿,而且竹竿的一头裹着布;盛接桂花则多用棉布单而不用塑料布。

我们这些观景的人,这时倒是有些闲不住了。接过竹竿想亲手试一试,可手中的竹竿总不那么听使唤,只好交还竹竿,袖手旁观。偶尔伸手接上一簇,放在手心,细细端详,只见小小的桂花,四个胖乎乎的花瓣亲密地围在一起,两个球形的花蕊深藏在花瓣的中心底部,就好像两双玉手,捧在手心的两颗宝珠。而林子里那或浓或淡的清香空气,正源源不断地输入自己的肺叶里,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瞬间感到这大自然的珍贵赐予。甜丝丝的香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末稍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至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桂林深处。

太阳出来了,露珠消失了,花农之间大声地问候,小孩子撒开腿满林子地疯跑,安静的桂花林这才打破宁静,突然热闹起来。树下,每床布单上的桂花都堆得满满的。花农的脸上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喜气,边拣枝叶边告诉我们:打桂花的时候不能说话,是怕惊动了桂花仙,来年的收成就不好;打桂花用竹竿子的,而且竹竿的一头用布包裹着,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打桂花时对树木的伤害;至于用布单而不是塑料布盛接桂花,则是因为早上的花还带着露水,用棉布盛接能够吸水,又能透气,有利于花朵保鲜。

草草拣掉树枝和杂叶,把鲜花装进皮箩,乐颠颠地挑回家。女人早已在家里备好酒菜,男人带着一身花香吃肉喝酒去了,筛花、簸花则是女人的事情了。

征得主人的同意,游人也可以拣上一束花枝,带回家插入瓶中,放在案头细细欣赏,好回味这一场桂花雨的情景。曾经,我们耐心地等待,等待花开是一个甜蜜的过程;而现在,我要悉心珍藏,因为收藏花香是一项美好的事业。且不说这个季节里,花农们装入囊中的喜悦是如何的丰满,单是我们,早就迷醉在这无边的香阵了。

□廊桥遗韵

在桂花镇寻芳赏桂,常常与一座座古风沛然的廊桥不期而遇。

咸宁桂花多,泉流多,古桥也多。三十六人泉、白泉、鸣水泉等溪流汇成了淦水的上游,而白沙桥、万寿桥、刘家桥等古桥,就是横跨在这些潺潺溪流上的卧虹。

万寿桥是一座两墩三孔桥,桥洞拱形,桥面长25米,宽5米,青石铺面。上有凉亭,亭两侧各分八档,砖柱瓦顶,高约4米。桥面两侧有两木条凳,以供行人小憩。因桥墩建在一块龟形巨石上,而龟象征长寿,所以得名万寿桥。

刘家桥飞架白泉河上,独孔,拱形,累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古代和近代,这里是通山、江西通往咸宁、汉口的必经之路。

白沙桥为明朝弘治年间有白沙寺僧人募款修建,清朝咸丰七年(1857)重修。桥长34米,宽5米,高45米,三孔净跨共31米,桥上有凉亭,左右各分七档,砖柱瓦顶,高约4米。亭内以条木为凳,可供行人小憩。公路未修时,是县南官道要津。

这一座座古桥,都有一到三个圆形的石拱,桥面上都有凉亭水榭,桥畔都有一座因桥而得名的小山村。很难说咸宁桂花与这些古桥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果说有,那就是:这些以桥命名的小山村,正是咸宁历史上较早栽植桂花的地方。自然,也是买花商和观光客足迹光顾之处。

当年,古廊桥的桥头,都设有炉灶和木制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轮番烧茶水,免费供行人饮用。显然,本地人并不需要这样的公益设施,它是专为过往行人准备的。

这样的古桥,在桂乡人眼里,也许再普通不过,那是他们世代相沿的习俗。而在外来者看来,修桥补路,施茶倒水,凭空里造出一个避雨遮阴的场所,恰恰就体现了桂乡古朴的民风、桂乡人的古道热肠。当年,那些唇干舌燥的花商、荷担在肩的挑夫路过这里,当颤悠悠的花担搁下来,沁凉凉的茶水灌下去,小小的廊桥便一下子溢满花香,变得温馨起来。

小小一座廊桥往那里一摆,便有了借景生情的空间。有谁知道,古廊桥上,曾经上演过多少动人心旌的故事?两小无猜,竹马相逐,那是唐诗里的温馨旧事;手扶栏杆,凭栏远眺,那是宋词里的闲愁意境;若有人一见钟情,却因无缘再会而留下终生遗憾,则是西方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眼前的小桥,几分古朴,几分婉约,几多温情!然而,一切早已湮灭,只留下石拱壁上斑驳的苍苔、墨绿的蕨草,还有那给人无尽想象的空间。

不过,酒困路长,日高人渴,对于一个远行者来说,也许一碗酽茶,远要比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来得实惠。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忘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诗花文,竟风流!